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楼主: 云帆

云帆谈医疗保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6-4 13: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睡觉时突然小腿抽筋,千万别以为只是缺钙,答案和你想得不大一样

       核心提示:睡觉时总是抽筋是因为缺钙?答案和你想得不大一样

       相信不少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晚上睡觉到了后半夜突然小腿抽筋,很多人都以为抽筋是因为缺钙,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为什么总是半夜腿抽筋?

       抽筋在医学上被称为“肌肉挛缩”,又被称为肌肉痉挛。由于肌肉突然出现从小腿肚向上强制收缩的一种现象,在肌肉收缩时,人会感到麻木感、疼痛感,甚至特别难受。

       那么导致抽筋的原因有哪些?

       1、过度疲劳

       身体过度疲劳,会容易引起抽筋。有时我们长时间保持运动,一直不休息,你会感觉腿部有点不适应,在不休息时候最容易出现。

       还有的人长时间不进行运动,突然进行过量的运动,就会容易出现腿部抽搐的情况。

       2、夜间受寒

       寒冷的天气容易出现腿抽筋的状况,这是由于夜间寒冷,又不注重保暖所导致,有时我们外出不注意腿部保暖或睡觉忘记盖被子,腿部容易着凉,就引起肌肉收缩。

      这样的收缩比运动过程中的抽筋时间要长,有时一只腿被压也会出现抽筋的可能性。

      3、睡觉姿势影响

       对于腿部静脉曲张或深层静脉血栓患者,若睡觉时长期保持一个姿势,腿部静脉受压,回流受阻,当血液淤滞达到一定程度,则会引起腿部痉挛疼痛。

       夜间睡眠发生小腿抽出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无论何种原因引起小腿抽筋,都会产生不适或疼痛感影响睡眠。

      4、血液循环不畅

      血液循环不畅也会导致腿抽筋症状,因为人体的下半身动脉出现粥样硬化,会使血液流动受阻,如果长期服用一些血脂药或者降压药物,长期服用也会带来腿部抽筋问题。

      5、血管病

       造成腿抽筋的原因还可能与局部循环不良,周边血管病变或脚步静脉曲张有关联。

       抽筋是非常难受的,有些朋友因为经常抽筋,对自己的生活也会造成极大影响,要想治好抽筋以及预防抽筋再次发生,应该先从了解引起腿抽筋的原因入手。

       小腿抽筋=缺钙?

       人体缺钙确实会导致腿疼抽筋,虽然钙质使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但却不可缺乏。如果身体缺少钙物质,人们首先就会表现四肢疼痛、酸胀症状。

       有一部分缺钙非常严重的人,就会伴有腿抽筋的现象,对自己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如若由于该原因造成,建议多吃一些含钙量较高的食物,补充钙质。

       其次体内湿气重,有严重腰间盘突出或者骨刺的患者,抽筋频率也相对较高,很多腰间盘突出患者会伴随严重的抽筋情况。

       抽筋是偶尔发生的,尤其是成长发育期的孩子们,非常容易出现抽筋情况。那么如果在日常生活中,

       小腿突然抽筋,应该怎么办呢?

       发现自己脚突然抽筋很厉害,或者身边有人出现腿抽筋情况,首先要让患者平躺,千万不要用力拖动抽筋患者的手脚,这样只会让抽筋更严重。

       让患者平躺后可以用自己的脚不停往下压,脚被下压的过程中,这种疼痛感也会逐渐减轻,同时血液流动速度也会相对加快。

       除此之外要疏散人群,因为人群密集的情况下,抽筋患者的呼吸会越来越快,有些人甚至会因为呼吸节奏频率过快导致缺氧情况产生,这种现象都是非常严重和危险的。

       因此将抽筋患者抬到通风透气的地方非常关键。


       那么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如何预防小腿抽筋?

       1、睡前多捶腿

       睡前利用一刻时间来捶腿,从小腿轻捶到大腿,主要就是轻轻捶打腿部两侧,这样还可以帮助我们消除腿部的水肿情况,促进腿部血液代谢循环,坚持每天锻炼,还能起到瘦大小腿的效果。

      2、运动前先热身

       不管是做什么运动,即便是走路、慢跑,都要提前做热身运动,活动身体,疏通筋骨,避免突然出现腿部、背部抽筋状况。

       在饮食方面可以多吃香蕉来预防抽筋,因为身体的机体抽筋是因为身体缺钾引起,香蕉中富含丰富的钾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治肌肉痉挛发生。

       关于腿部抽筋情况,还是要结合自身情况对症治疗。注意腿部保暖措施,避免长期剧烈运动,才能保障身体的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8 08: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血压要出疫苗了,竟如此神奇?

       核心提示:由国内团队科研团队主导的高血压疫苗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完成动物实验,开始临床研究,最快6-8年就可以应用。到时可以去医院注射,一针管用3个月,关于高血压疫苗,你了解多少?

       高血压是困扰很多人的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血压,而中老年人吃药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遗忘。如果真的有高血压疫苗,那对很多患者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

       那么,关于高血压疫苗,我们需要了解哪些?

       一、高血压疫苗,一针管用3个月

       其实,国际上很早就已经开始高血压疫苗的研究,英国、日本、瑞士等国家都在进行高血压疫苗的相关研究,而我国目前取得的进展走在了全球最前面。

       由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廖玉华教授主导的“高血压疫苗研究”最早在2004年开始,现在已经完成了小鼠动物试验。2012年,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同年11月,相关论文在国际高血压领域最权威的期刊《Hypertension》上发表,该项研究成果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成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高血压疫苗。

       廖玉华教授介绍,高血压疫苗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来达到降压的目的,相对于降压药来说,高血压疫苗能发挥更佳的靶器官保护作用。跟传统化学药物相比,高血压疫苗可以一针管用1-3个月,持续的效力时间更长,可以长期而平稳地降压,将大大改善高血压治疗的控制率和依从性。

       根据最新在线发表在《Hypertension》杂志上的研究显示,治疗高血压的潜力疫苗或许有一天发挥降低血压效果可以长达半年。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DNA疫苗,或能降低血压长达半年。

       二、关于高血压疫苗的相关问题

       1、现在已经能用了?

       目前高血压疫苗还仍然处于初期阶段,一个药品的研发,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四期临床试验等阶段,每个环节都有可能会淘汰掉该疫苗,现在的疫苗还没有进入到临床应用阶段,最终的效果如何,现在还不能确定。因此,现在高血压疫苗还不能使用,高血压患者目前仍然需要接受传统的药物治疗。

       2、注射了疫苗,就能预防高血压?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疫苗不是大家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预防性疫苗,而是一种针对高血压治疗的疫苗,无法起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一直关注高血压疫苗研究的中日友好医院大内科主任柯元南也指出,目前已知的、研发中的高血压疫苗,都是治疗性疫苗。

       3、打一针就能“永绝后患”?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该高血压疫苗取得了成功,也无法完全取代现有的传统药物。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有很多,高血压疫苗治疗只适用因血管紧张素引起的高血压,因此针对性比较单一。另外,高血压的发病原因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饮食不注意、熬夜、滥用药物等。因此,想要打一针就“永绝后患”是不现实的。

       三、疫苗上市前,高血压患者要这样做

       目前高血压疫苗尚未上市,在疫苗上市之前,高血压患者依然需要做好服药和自我管理,不能盲目期待,放松现阶段的治疗。

       1、合理饮食

       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合理安排饮食,注意保持营养均衡,控制盐和总热量的摄入。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最重要的就是“减盐”,盐会显著升高血压,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是每天应少于6克盐。此外,还要控制油脂类型的摄入量,保持营养均衡,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宜低盐、低糖、低脂和清淡。

       2、避免超重和肥胖

       减轻体重有利于高血压的治疗,能降低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每减少1公斤体重,收缩压能降低4mmHg,对高血压患者而言,要注意体重控制,避免肥胖和超重。

       3、适量运动

       有氧运动是高血压患者最好的运动方式,常见的有氧运动有慢跑、快走、骑行、广播体操、健身操、登山等,建议每周至少进行3-5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次保持30分钟以上。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或傍晚。

       4、管住心理平衡

       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也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方面,高血压患者要管住心理平衡,保持积极向上和乐观的态度,加强承受心理压力的抵抗力,避免负面情绪。

       在高血压疫苗上市前,患者最重要的是做好血压控制工作,仍然需要用传统药物来控制血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07: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蹲下突然起身容易发生晕眩?与贫血、低血糖无关,是这个病在作怪

       很多人都会出现蹲下来一段时间再起身,突然天旋地转,眼前一片漆黑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以为这只是因为低血糖或者贫血引起的,那你就错了。

       晕眩和贫血、低血糖无关吗?

       这类眩晕与贫血和低血糖并没有关系。

       出现贫血的情况是当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畴的时候,就会发生贫血,贫血的确会出现头晕,且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

       而低血糖发作时的症状并不统一,有饥饿、心慌、出汗、颤抖、头晕等表现,严重者会出现昏迷或惊厥。

       除了疾病因素外,长时间未进食、久蹲后站立也会眩晕,但低血糖的眩晕往往在站起来之后都会长时间存在,直到补充糖分后才有所缓解。

       虽然贫血、低血糖都可能出现站起来头晕的情况,但平时蹲下起立后产生的眩晕,不伴有其他症状,则更多是因为体位性低血压所导致。

       低血压一般都有体位性,久蹲后猛站起来就容易发生脑供血不足,因而会有头晕的症状。

       低血糖与饮食相关,饮食不佳或者早晨空腹运动,容易发作;贫血一般会出现唇、眼睑、牙龈的苍白,很少产生眩晕感。

       出现贫血可以通过补充优质蛋白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来缓解,轻中度低血糖患者,口服糖水、全糖饮料或者进食糖果、饼干等可以缓解,药物性低血糖,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

       那么为啥蹲下起身,会发生晕眩?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大多数是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失调所致。

       主要表现是突然变成直立体味时血压偏低,还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四肢乏力、头晕目眩、二便失禁等症状,严重时会晕倒,但常在几秒内清醒。

       少部分继发于其他疾病,例如急性传染病或严重感染、内分泌紊乱等情况。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好发于老年人和儿童,尤其是老年人,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可达15%,75岁以上的更高达30%-50%。

       除此之外在80岁年龄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27%,可见老年群体是非常常见的疾病,那么为什么会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由于心血管系统逐渐硬化,血管弹性变差,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长期高血压老年人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敏感度下降。

       当体位突然发生变化,以及在服用降压药之后,血压突然迅速下降,心肌缺血以及脑供血不全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此外,如果患者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能力下降,任何原因导致的急性失水过多比如大汗、利尿或者口服液体不足,不主动饮水,甚至是平时运动少,长期卧床的病人,突然站立后都会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那么这种突然性的头晕该怎么调理呢?专家提到,如果不存在器质性病变,一般可以通过加强营养,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方式来改善。

       如何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1、不管是久坐还是久蹲,起身时切记不要过猛,站立缓慢。在站立前先做准备动作,比如握拳等轻微四肢活动,有助于静脉血向心脏回流,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2、患体位性低血压很有可能是不主动饮水造成的,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多喝水,补充水分。

       3、每天坚持散步、慢跑进行锻炼,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和增强体质。


       临床上服用降压药、血管扩张药、镇静类药物都可能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在服用这些药物时,大家要提高警惕,尤其是老年人。

       服药后不要突然站起,站立后如有头晕的感觉,应继续卧床休息,尤其是夜间起床大小便时最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所以大家要注意。

       最后温馨提示,老年人有头晕时要想到体位性低血压,尤其是躺着坐起到站立出现的头晕。

      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时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诊治,由医生判断病因及治疗方法,请勿私自用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08: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腿上出现水肿,到底是血管有问题,还是肾脏有问题?

       下肢水肿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但出现下肢水肿后,很多患者非常困惑。为什么有些下肢水肿看外科,有的就需要看内科呢?又该如何区分呢?这也就造成患者通常在生病后不知挂什么科室而烦恼,挂错科室对于患者来说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对于医院乃至医生来说,实属资源浪费。

       针对下肢水肿该挂什么科,这一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外四科张凡帆医生,根据临床上一些常见的情况,给出以下建议。

       下肢水肿一般分为可凹陷性和不可凹陷性的,可凹陷性就是指水肿在胫骨前、内外踝尖这些皮下组织比较薄、骨性标志比较突出的地方按压以后能见到“坑”的水肿,皮肤也经常显得有点亮晶晶的;不可凹陷性就是我们看着腿很肿,但是皮肤比较粗糙而且按下去没什么“坑”,但是患者觉得腿非常胀,比正常时候明显增粗。

       一、看内科的下肢水肿

       由内科疾病导致的下肢水肿,双侧肿胀程度基本一致,而且休息以后没有明显缓解。如果在下肢水肿的基础上,合并有严重的高血压,尿里有泡沫,或者体检提示尿里有蛋白,肾功能异常,需要到肾病内科就诊。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感冒后出现的双下肢水肿、并伴有血尿或蛋白尿的儿童或者青少年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儿科就诊,警惕是否发生了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炎。

       如果除了下肢水肿还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日常还出现喘憋胸闷,甚至夜里不能平躺,需要先到心内科就诊,明确是否存在心衰。

       如果水肿不局限在下肢,是全身性的,特别是严重浮肿,要考虑低蛋白血症,这个时候需要了解引起低蛋白的原因,到相关科室比如消化科、肿瘤科等等就诊。

       如果下肢水肿是不可凹陷性,同时并见畏寒,乏力倦怠,颜面水肿等症状,要考虑是不是存在甲状腺功能减低的情况,这时候需要到内分泌科就诊。

       二、看外科的下肢水肿

       如果是突然出现的单侧肢体剧烈肿胀,合并有疼痛、患肢皮肤颜色变红、温度明显升高,这时候需要高度怀疑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可能是下肢丹毒,这时候需要尽快到周围血管科门诊就诊。

       如果是长期慢性的下肢水肿,双下肢水肿程度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是水肿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平躺后或者下肢抬高后能减轻,那么这时候的下肢水肿可能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引起的,也需要到周围血管科门诊就诊。而淋巴水肿的患者一般有淋巴清扫手术的病史,这时候一般也是到周围血管科就诊。

       以上列举的都是一般情况,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用药以后出现的下肢水肿,和用药密切相关,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到开具药品的相应科室就诊,请大夫调整治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有一些患者虽然表现为下肢水肿,但是他们的病因是混杂的,不同的原因导致了同一个症状,这个时候就诊一定要有耐心,交给医生来判断,只有准确的揪住“凶手”,我们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获得理想的疗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08: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帆 于 2020-6-22 08:49 编辑

                             营养疗法可以改善糖尿病临床结局

       营养疗法可以改善糖尿病临床结局,为临床医师们提供了一种处理糖尿病的新方法。这可能在未来改变糖尿病诊疗实践。

  2型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疾病。有效的行为管理和心理健康是实现糖尿病患者治疗目标的基础,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DSMES)、医疗营养治疗(MNT)、常规体力活动、必要的心理社会护理。本文旨在探讨营养疗法对糖尿病临床结局的改善作用。

  在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胰岛素剂量的进行性增加往往会导致体重增加,这可能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恶性循环,从而无法实现血糖目标,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并增加胰岛素剂量依赖性心血管风险和死亡率。因此,当需要胰岛素治疗时,防止体重增加是很重要的,饮食干预是糖尿病医疗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

  营养方案对于预防糖尿病作用突出

  以植物(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和坚果)为基础的饮食模式,特别是当它们富含健康的植物性食物时,可能对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有利。

  植物性饮食通常强调水果、蔬菜、坚果、豆类和全谷物,它们含有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抗氧化剂、酚类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一项16周随机临床试验显示:饮食干预可以改善β细胞功能和空腹胰岛素敏感性。低脂植物性饮食在糖尿病预防中具有潜力。

  糖尿病患者预后及并发症

  在英国,大约每16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患有2型糖尿病,在美国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患病,2型糖尿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患病率要高得多(高达五分之一)。2型糖尿病对越来越多的受影响的年轻人来说具有破坏性,他们往往伴随肥胖问题,并因残疾和痛苦的并发症而损失更多的寿命。糖尿病并发症多,管理成本高。在糖尿病患者中,15%-25%的人会在一生中出现足部溃疡,这可能会导致截肢,截肢后5年的死亡率高达75%。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每年造成3800万人死亡。

  慢性肾脏病(CKD)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终末期肾病,并与高心血管风险相关。在糖尿病患者中,CKD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KD)需要透析或肾移植的主要原因。

  营养疗法对预后的影响

  在中国,低饮食质量与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的死亡比例高有关。

  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心血管疾病,这是主要的可预防非传染性疾病(NCDs)。由于全球对预防非传染性疾病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投资不足,NCDs是主要的死亡原因。2019年发表于Circulation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三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在25年内拯救全球近1亿人的生命,这三种干预措施包括将高血压的治疗扩大到70%,将钠摄入量减少30%,以及取消人工反式脂肪酸的摄取。

  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伴进行性β细胞衰竭患者的治疗通常从饮食干预开始,包括每天五到六顿小餐。虽然经常吃小餐被建议作为减肥和血糖控制的一种手段,但缺乏支持这一做法的研究。

  事实上,这种膳食分布,特别是当天晚些时候食用的零食,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风险的增加有关,总体血糖水平较高。最近的几份报告表明,在晚间食用高卡路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会对代谢造成不利影响。相反,当这种饮食模式转变到早晨时,观察到肥胖和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度增加,总血糖降低。

  发表于Diabetes Care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与等卡路里的六餐饮食(6M)饮食相比,(3M)饮食导致体重减轻,糖化血红蛋白(HbA1c)、食欲和总血糖显著降低,每日胰岛素剂量减少。这种饮食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葡萄糖代谢,成为首选的饮食干预措施。

  DIRECT研究评估了在初级保健主导的体重管理计划期间2型糖尿病的缓解情况,目的是使用更密集的初始“完全饮食替代”方法,使用低能量配方饮食和结构化的行为改变计划,在现实的初级保健环境中进行长期减肥。

      该研究是第一项旨在测试饮食减肥是否能缓解2型糖尿病以及延伸至2型糖尿病能否持久缓解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持续缓解是可能的,持续缓解与持续减肥的程度有关。

  营养疗法可以改善糖尿病临床结局,为临床医师们提供了一种处理糖尿病的新方法。这可能在未来改变糖尿病诊疗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08: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宅在家也会突发耳聋?治疗后会不会有后遗症?专家告诉你答案

  一天晚上,年轻的耳鼻喉听力室技师小思(化名)突然出现右耳耳鸣、一直嗡嗡响、耳闷的症状,当时没太在意,第二天醒来症状没有丝毫改善,反而右耳开始听不清楚。

  职业的敏感性让她意识到此病并不简单,连忙让同事帮忙检查耳朵。诊断报告显示,其右耳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导致突发性耳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突发性耳聋。连三甲医院的耳鼻喉科技师都患上了突聋,这是怎么回事?

       三甲医院听力室技师,突然右耳失聪

  纯音听阈测试结果显示:右侧耳朵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小思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上班,虽然平时在工作中见过很多类似情况的病人,但当疾病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还是非常紧张和恐惧,不由地各种担心:耳蜗损伤?神经损伤?还是肿瘤?自己的听力会不会再也不能恢复正常?

  经系列检查,专科医生说,小思应该是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紧绷导致失眠,休息不好造成突聋。由于及时就诊,经过一疗程的用药治疗后,现在恢复了正常听力。

  太紧张过度疲劳,成为年轻人突聋的“帮凶”

  据了解,自复工以来,突发性耳聋的患者比往年同期明显增多。以往的突发性耳聋的患者大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病前精神紧张、压力大、劳累或者自身存在某些全身性疾病等等。可是我们疫情期间在家这么久,患病数量怎么还会增加呢?难道“休息”太多也会突聋吗?

  目前,普遍认为内耳血管循环障碍是突聋最常见的原因。

       中青年人群常见由于工作、生活原因压力大、造成精神过度紧张,这种紧张会引起耳蜗动脉痉挛,影响内耳供血,造成神经受损。

  而本身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全身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在季节交替气温气压突然变化、假期生活规律突然改变、情绪剧烈波动、过度劳累的情况下都可能面临动脉栓塞出现急重度听力损失的状况。

  虽然疫情期间是休息在家的悠闲时光,但是很多人在此期间放飞自我,熬夜玩手机,打麻将,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甚至有些人因为害怕疫情,整日担心受怕,精神高度紧张,这些都是导致疫情期间突聋患者增加的重要原因。

  耳朵响起2种声音,是突聋的前兆

  其实,突聋发生时并不是什么都听不到了。例如,有时一觉醒来,你并没有感觉完全听不见,只是有耳朵“堵住了”闷闷的感觉,或者突然出现嗡嗡响、滋滋响等耳鸣声,这时可就要注意了!这可能就是突聋发生前的听力下降症状,应及时向专科医生咨询,不要麻痹大意。

       除此之外,还有些人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当已经很明显感觉到一边耳朵听不见了,那么此时听力下降的程度已经是比较严重了。

  72小时内就诊是救治黄金时期,治愈可能性大

  突发性耳聋发病72小时是救治的黄金期,越早治疗听力恢复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发觉突然听力下降、耳朵突然出现耳鸣或耳朵闷塞感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医,进行听力检查。

  大部分患者都很关心突聋的治疗效果,担心有没有后遗症。突聋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诊断和治疗开始的时间,听力损失的程度,是否存在眩晕等。

  突聋急性救治期的一个疗程为10天,在此期间无论有无效果都应坚持完成治疗。有的患者治疗第二天听力就恢复了,马上要求停药,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停药过快可能会造成病情的反复。还有一些患者在一个疗程结束后,听力可能恢复的不理想,但也不要灰心,因为发病1-3个月之内,仍有恢复的可能。如果3个月后听力状况稳定了,仍未恢复到理想状况,可佩带助听器进行听力补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4 07: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或将成为预防肝癌的良药,但是服用要注意这些

       核心提示: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阿司匹林应用于抗癌的前景十分乐观,但现在还不是可以广泛使用的时候。阿司匹林对于胃肠道的副作用,仍然是应用上的一大风险。

       抗癌的一定是抗癌药吗?不,医药知识博大精深,即使是非肿瘤药物,也会有抗癌功效,比如——阿司匹林。

       近日,一则新闻又将阿司匹林的抗癌功效推上了至高点,到底,“神药”阿司匹林有没有抗癌效果呢?

       “神药”阿司匹林或可防肝癌

       阿司匹林因为在心血管疾病上的突出表现,早已有“神药”的美誉。去年3月,台北容民总医院的Wu Chunying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发表在《JAMA·内科医学》上的文章,又再次巩固了阿司匹林的“神药”地位。

        最近几十年来,肝癌一直是医学界的大患,为了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众所周知,乙型肝炎是肝癌的主要诱因之一,而现有的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方法适用率较低,起效也较慢,难以面对全世界2.5亿慢性乙肝患者这一沉重压力,因此急需一种更高效的可降低肝癌风险的疗法。

      此前美国已有一些研究团队发现了阿司匹林对肝癌的预防效果,不过由于研究涉及的基本都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人群,不仅年龄、性别、目前治疗状况等各种混杂因素有较大差异,肝癌诱因也以丙肝为主,所以以往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乙肝更为盛行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台湾学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国人列队研究。

       这次研究选取了台湾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中1997年至2012年的单一慢性乙型肝炎病例,最终一共纳入10615名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持续90天每天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另一组不做血小板药物治疗,并随访直至患者确诊肝癌、或死亡、或研究结束。

       结果发现,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一组患者5年累计肝癌发病率为5.2%,另一组未治疗的患者5年累计肝癌发病率为7.78%。阿司匹林明显降低了乙肝患者的肝癌发生风险。

      且研究人员结合了诸多变量进行分析,依然得到了阿司匹林是降低肝癌发生风险的独立因素的结果。接受90天阿司匹林治疗后该效果可达到29%左右。







显然,阿司匹林有希望成为乙肝患者预防肝癌的新的良药。

阿司匹林抗癌作用乐观,但要注意别滥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阿司匹林应用于抗癌的前景十分乐观,但现在还不是可以广泛使用的时候。阿司匹林对于胃肠道的副作用,仍然是应用上的一大风险。

早前就有一个新闻,周先生因高血压服用阿司匹林,结果造成消化道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重度贫血。







像周先生这样因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最后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并不少见。大约50%以上的阿司匹林长期使用者会出现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轻微的只是浅表损伤或轻度糜烂,严重的往往是出血、穿孔等危险问题。

可见阿司匹林不应当私自使用,否则可能酿成事故。

哪些人可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

目前阿司匹林主要还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药物使用。阿司匹林效果虽好,但由于出血风险同样大,因此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时,也需要衡量获益与风险,只有当获益远超过风险时,才应该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策略。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和《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更新版)》的建议,年龄小于或等于50岁、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具备高出血风险且经评估出血风险比血栓风险还大的患者,就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策略。

当然,作为一种简单、廉价的药物,我们也希望阿司匹林有天能真正走上神坛,为广大肠胃病、肝病、传染病和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15: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腿上出现水肿,到底是血管有问题,还是肾脏有问题?一文解答

       下肢水肿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但出现下肢水肿后,很多患者非常困惑。为什么有些下肢水肿看外科,有的就需要看内科呢?又该如何区分呢?这也就造成患者通常在生病后不知挂什么科室而烦恼,挂错科室对于患者来说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对于医院乃至医生来说,实属资源浪费。

       针对下肢水肿该挂什么科,这一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外四科张凡帆医生,根据临床上一些常见的情况,给出以下建议。

       下肢水肿一般分为可凹陷性和不可凹陷性的,可凹陷性就是指水肿在胫骨前、内外踝尖这些皮下组织比较薄、骨性标志比较突出的地方按压以后能见到“坑”的水肿,皮肤也经常显得有点亮晶晶的;不可凹陷性就是我们看着腿很肿,但是皮肤比较粗糙而且按下去没什么“坑”,但是患者觉得腿非常胀,比正常时候明显增粗。

       一、看内科的下肢水肿

       由内科疾病导致的下肢水肿,双侧肿胀程度基本一致,而且休息以后没有明显缓解。如果在下肢水肿的基础上,合并有严重的高血压,尿里有泡沫,或者体检提示尿里有蛋白,肾功能异常,需要到肾病内科就诊。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感冒后出现的双下肢水肿、并伴有血尿或蛋白尿的儿童或者青少年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儿科就诊,警惕是否发生了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炎。

      如果除了下肢水肿还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日常还出现喘憋胸闷,甚至夜里不能平躺,需要先到心内科就诊,明确是否存在心衰。

      如果水肿不局限在下肢,是全身性的,特别是严重浮肿,要考虑低蛋白血症,这个时候需要了解引起低蛋白的原因,到相关科室比如消化科、肿瘤科等等就诊。

       如果下肢水肿是不可凹陷性,同时并见畏寒,乏力倦怠,颜面水肿等症状,要考虑是不是存在甲状腺功能减低的情况,这时候需要到内分泌科就诊。

       二、看外科的下肢水肿

       如果是突然出现的单侧肢体剧烈肿胀,合并有疼痛、患肢皮肤颜色变红、温度明显升高,这时候需要高度怀疑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可能是下肢丹毒,这时候需要尽快到周围血管科门诊就诊。

       如果是长期慢性的下肢水肿,双下肢水肿程度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是水肿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平躺后或者下肢抬高后能减轻,那么这时候的下肢水肿可能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引起的,也需要到周围血管科门诊就诊。而淋巴水肿的患者一般有淋巴清扫手术的病史,这时候一般也是到周围血管科就诊。

       以上列举的都是一般情况,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用药以后出现的下肢水肿,和用药密切相关,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到开具药品的相应科室就诊,请大夫调整治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有一些患者虽然表现为下肢水肿,但是他们的病因是混杂的,不同的原因导致了同一个症状,这个时候就诊一定要有耐心,交给医生来判断,只有准确的揪住“凶手”,我们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获得理想的疗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08: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季眼睛最怕什么?眼睛有4怕离得越远越好

  眼睛是非常娇嫩的器官,特别容易受伤。尤其是在炎热夏季是眼病高发期,因为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再加上各种病毒细菌活跃、人们习惯于游泳、不良的饮食,和大量喝冰镇饮料等都会对眼睛带来伤害。若想要保护好眼睛需了解眼睛害怕的东西,并且做好防范工作。

  夏季眼睛害怕什么?

  1、害怕眼睛灼伤

  夏季骄阳似火,紫外线太强烈,会对眼睛带来或轻或重伤害。眼睛持续性受到强光照射两个小时,就有可能引起眼睛皮肤红肿和疼痛,同时伴有睁眼困难、流眼泪以及畏光,在发病期间也会出现看东西模糊的情况。夏季出门时尽量带上紫外线眼镜,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不要出门。回到家后立即用对局部冷敷,严重时需去医院治疗。

  2、害怕眼外伤

  若眼球不小心被锐气刺入或划过,可引起眼球破裂,遇到此问题时需立即躺下,不能用水对眼睛冲洗,也不能涂抹药物。对伤害的眼上加盖清洁的敷料,用绷带轻轻缠绕包扎,不能加压。眼睛有异物时,不能直接用手拔出来,需冰敷,然后把受伤部位抬高,超出心脏位置,立即就医。另外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喝冰镇啤酒,打开瓶盖时一定轻拿轻放,避免啤酒瓶炸裂伤害眼睛。

  3、害怕深色眼镜

  夏季很多人出门时喜欢带太阳镜,颜色太浅过滤光的作用差,太深可引起瞳孔扩大,进入眼内光线增多,对视网膜带来损伤。优先选择偏光太阳镜,镜片颜色以墨绿色、茶色和灰色为主。不能因为贪图便宜而选择地摊货,非但不能对抗紫外线,反而更伤害眼睛。

  4、害怕干燥

       炎热夏季泪膜蒸发速度快,若一直待在空调房中或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会加剧眼睛干燥感。平时要有意识的眨眨眼睛,每用眼30分钟需远眺或做做眼保健操,在空调房中要多喝水,每天保证有7~8个小时睡眠时间。

  温馨提示

  夏日细菌和病毒变得异常活跃,眼睛也害怕细菌感染,当受到细菌感染时可引起结膜炎,其主要症状是结膜充血和有脓性的分泌物。平时一定要注意用眼卫生,用流动的水洗手和洗脸,触摸眼睛前后也要彻底洗手,不能和他人共用毛巾和洗脸盆。夏季尽量不要去消毒设施差的游泳池游泳,游泳时尽量带上泳镜,能隔开水和眼睛接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08: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烂牙根不拔,两年后恶变成癌,医生提醒:注意3点,预防舌癌发生

       两年前,住在广州的王奶奶因为牙齿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医生说王奶奶牙齿有个烂牙根,建议拔掉,但王奶奶考虑到年纪大了,真牙剩不了多少,她就没舍得拔掉。起初,牙疼偶尔发作,王奶奶就自己去买消炎药吃吃。

       后来有一次,牙疼发作得厉害,王奶奶自己找了家小牙科诊所补牙,可没过多久,补好的牙就碎裂了,裂口很锋利,稍微不注意就会划破舌头和口腔黏膜,尤其是舌头与这颗牙齿紧挨着的位置,一直破损出血。

       慢慢地,老人家竟也习惯了,且之后牙疼也没再发作,她就没再去注意。然而,病魔就在此时悄悄找上了门,被烂牙根磨破的舌头发生了溃疡,因为一吃东西、说话,甚至咽口水都会被再次划破,所以溃疡一直没好,而且越烂越深。

       直到几个月前,老太太感觉到舌头有些不舒服上医院时,医生在她的舌头上看到了一个隆起的大包,光肉眼看着就高度怀疑是舌癌。而做了活检后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

      幸好属于早期,医生建议王奶奶做半舌切除手术,护理得当预后效果可以保证。因为一颗牙,失去半截舌头,王奶奶后悔不已。

      那么,口腔疾病和舌癌有什么关系?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和防护呢?

       舌癌的主要诱因

       作为头颈部较为常见的癌症之一,口腔癌是口腔内的各种癌症的总称,包括舌癌,此外还有口咽癌和牙龈癌等。

其中,舌癌发病率较高,但是它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可能和机体的免疫状态、内分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如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果不注重口腔清洁,又喜欢抽烟、喝酒等,那么各种细菌和霉菌、病毒等会在口腔“温床”里产生并繁殖,引发各种疾病,甚至是舌癌的风险。

      又或者是口腔创伤恶化,即像文章开头王奶奶久拖不治的口腔溃疡和创伤。

      另外,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诸如“嚼槟榔”、喜欢吃很烫的食物、烟酒不忌等,都可能增加舌癌风险。

       我国福建、海南和湖南等地的人经常有食用槟榔的习惯,但是根据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7年发布的一份关于湖南口腔癌患者的研究显示,长期咀嚼槟榔的话,会增加口腔癌风险,近年来,这种比率已经上升80%左右。

       国家卫生委办公厅印发的《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也将槟榔果列入了“一级致癌物”名单,长期食用,会增加口腔癌、舌癌风险。

       口腔溃疡超过两周不愈要警惕

       大家对口腔溃疡也许都已经非常熟悉了。口腔溃疡俗称“口疮”,主要表现为红肿、口腔内疼痛,溃疡表面有黄色的膜,有的溃疡中心点会有凹陷的特点。

      一旦我们吃东西不小心碰到,就会有刺痛感。很多人有口腔溃疡时,都不太重视,感觉“忍一忍”就好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主任关晓兵告诫大家,口腔溃疡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舌癌,但是很多时候,病人也许会将口腔溃疡和舌癌症状混淆,从而影响舌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分辨两者:

      一般类型的口腔溃疡表现为外圈红肿但是中间凹陷,溃烂创口会让人进食困难。但是及时就医的话,会很快好转,也不会发生大家担心的癌变。

      但是如果是舌癌的癌前病变,这种“溃疡”有溃疡的基本特点,但是摸起来比较硬,并且疼痛感不是很尖锐。“溃疡创口”也许过一两周仍然不会愈合,甚至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流血。

      除了有溃疡的特点以外,如果是舌癌引=发的癌前症状,主要表现还有:口腔内黏膜有一些红红白白的斑点,进食困难,舌头会有麻痹感,并且“溃疡”硬硬的部分会发展、肿大。

       李惠利医院口腔科主任周昌龙主任医师介绍,如果是舌癌诱发的口腔溃疡,最大的特点就是:溃疡颜色较浅并且有小颗粒状在上面。时不时会散发臭味,并且不容易痊愈。

      如果大家碰到上述症状的话,一定不能拖,要及早去医院做检查,排除舌癌的风险。

       舌癌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

      如果不幸罹患舌癌的话,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呢?舌癌应以综合疗法为主。一般来说,舌癌可以通过手术来治疗,分为:切除与重建治疗两个部分。切除主要是针对舌头的原发肿瘤和淋巴结转移。

       而切除以后,还需要利用舌癌患者的其他正常组织部分进行舌头“重建”,恢复其基本功能,保证基本生活质量。

      也许会有舌癌病人担忧,为了治疗舌癌,切掉舌头后,还能正常说话吗?医生给出专业解答,如果做了舌头切除手术,那么还可以给舌头做皮瓣修复术,以恢复舌头的进食咀嚼、说话等功能,但是味觉会受到影响。

      为了减小罹患舌癌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注意防护。首先,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要保持,在吃了食物以后,要及时漱口或者刷牙。平时一定要戒掉抽烟喝酒的坏习惯,以防焦油酒精等不良物质刺激口腔,滋生细菌。

       另外,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经常咀嚼槟榔果,会加大舌癌、口腔癌的罹患风险。长期咀嚼槟榔果,会让牙齿发黑,口腔内部溃烂。

      所以,想要预防舌癌,一定要注意三点:

      第一,不能再经常食用槟榔果,以免导致口腔黏膜病变,增加口腔癌、舌癌风险。第二,我们也要注意,平时多注意休息,多喝水。第三,经常食用新鲜的绿色蔬菜也可以帮助大家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降低口腔病变几率。

       总的来说,口腔病变可大可小,大家一定要注意口腔溃疡和舌癌的区别,不要将小病拖成了“大癌”。除了保证睡眠,多喝水多吃蔬菜瓜果以外,注意口腔卫生,少抽烟少喝酒,不吃槟榔等致癌零食,也对舌癌预防有重要意义。一旦罹患舌癌也不要慌张,早就医早治疗,积极寻求医学帮助才能早日恢复口腔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08: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反酸?多半跟三种病有关

       核心提示:“医生你好,我这段时间胃口都不好,吃的也比较少,还经常会出现反酸,胃胀痛的问题,有吃东西还会有异物感,我好担心会得癌症啊,特别是胃癌,请问胃酸反流会引发癌症吗?”

       胃酸反流的“秘密”

       胃酸反流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事,大多数人都当做平常的事,没有人深入了解,殊不知,小小的胃酸反流也可能是身体在示警,那么在胃酸反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正常的饮食过程,是食物通过口腔进入食管,然后通过食管到达胃部,食管和胃部作为身体中的两个重要部分,中间有一个叫做贲口的连接“开关”,也叫做食管下端括约肌。

       一般来说,贲口是一个单向的“开关”,所以当食物进入胃部,正常的流程下,贲口应该自行闭合,阻止胃酸反向流入食管,但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导致贲口失效,那么胃酸反流就出现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自己平时吃得太快、吃得太多时,也会胃酸反流,其实胃酸反流的形成因素很多,也比较复杂,事关健康,也很值得详细了解!

       三种疾病容易出现胃酸反流

       生活中胃酸反流确实很容易被一些微小因素影响而产生,比如:吃饭太快、暴饮暴食、受到惊吓等等,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许多疾病也会引起长期的胃部疾病,和频繁的胃酸反流,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胃溃疡

       胃溃疡是一种很难根治的慢性疾病,发病时会引起腹部疼痛,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贲门癌

       上面也提到了,贲门是食管和胃部的“管控装置”,一旦患上贲门癌,贲门失灵也就产生胃酸反流的现象。

       脾痹

       脾痹往往会让患者胸闷气短,在饮食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胃酸反流,只是因为平时心胸疼痛的症状很容易忽略,所以需要格外注意。

       胃酸反流与癌症有联系吗?

       胃酸反流的影响因素很多,特别是一些疾病会导致胃酸反流,让患者十分担心,其中贲门癌、食管癌这样的字眼更是让人焦虑,难道胃酸反流和癌症有一些微妙的联系?

       专家认为,胃酸反流会刺激胃黏膜和食管黏膜导致刺激性疼痛,当黏膜长期受到刺激,便容易引起黏膜局部的增生情况,形成局部狭窄,这时应该积极治疗,否则有导致食管癌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如果长期出现胃酸反流,并且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是有可能增加消化道肿瘤的患病风险的。

       胃酸反流多喝水就可以了吗?

       生活中,胃酸过多人们通常会喝水缓解,确实用水稀释,胃酸反流的症状会得到一些改善,但是光喝水这样的“直男做法”是不行的,患者可以吃一些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苏打水来中和。药物方面也是这样,可以选择中和胃酸的药物。

       胃酸过多要注意护理

       由疾病和生活习惯引起的胃酸反流往往是长期的周期性病症,一次两次的药物治疗只能治标,那么我们该如何治本呢?

       饮食管理

       胃酸反流影响最大的就是食管和胃部,所以饮食非常重要,管理好自己的饮食,切记生冷辛辣,不仅可以治疗,还能从根本上预防为胃酸反流。吃完饭后不要马上躺下休息,应半小时后再躺下。晚上睡前2-3小时最好不要再进食。

       习惯调整

       很多患者的胃酸反流症状都是长期的生活作息不良,导致情绪容易失控,从而影响了脾胃,所以学会健康地规划生活,管理好情绪,就能侧面改善身体状况。

       另外,建议出现胃酸反流情况的患者,睡觉时可以抬高枕头10-20cm,可以得到一定缓解。

       药物观念

       虽然现代的医学知识比较普及,但是由于时间、观念、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人还是会自行乱用药物,从而导致更为严重后果,所以在治疗时最好去医院就诊,听从医生意见。

       胃酸反流也隐藏着身体的很多小秘密,错误的应对只会让身体遭受更多的健康损失,所以我们要学会治疗,更要学会预防胃酸反流的产生。每天一点医学小常识,相信疾病终将远离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08: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老腿先衰:腿部出现这4个信号,是衰老的征兆

       “树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其实腿从我们出生开始就一直在工作,且负担非常重。上了年纪后,腿脚不再像以往那么灵便,这也说明腿不好是在暗示人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老。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腿部哪些变化呢?

       一、腿部出现这4个变化,说明你老了

       腿部不灵活:肢体不灵活是身体步入衰老的征兆,我们走在大街上,发现小孩子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而老年人走路都是慢悠悠的,这主要跟年龄增长之后腿部功能下降有关,受到影响很多人会有腿部无力,肢体乏力等现象。

       腿老是抽筋:常发生在半夜熟睡后,小腿突然抽筋,这可能是骨质疏松和缺钙的表现。人上了年纪之后,身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所以就会出现这种症状。

       腿部皮肤干燥粗糙:衰老过程中,细胞凋亡,身体代谢速度变得缓慢,皮肤就会变得干燥。相比年轻时来说腿部的皮肤干燥程度增加,这种情况也跟衰老有关。

       腿部关节疼痛:大部分人在50岁之后身体的衰老速度会加快,随着钙质流失,关节和骨骼受到影响,有可能就会出现疼痛表现。如果腿部总是容易产生疼痛感,有可能也是衰老的信号之一。

       二、4个绝招让你人老腿不老

       人一辈子,都要依靠双腿行走,所以无论年纪多大,都要注意保护好腿部。只有养好腿,才能阻止衰老提前到来。

       腿不好,晒太阳:腿没力、发麻、发凉其实都与动脉硬化闭塞有关。多晒太阳,不仅有利于保暖,还可以合成维生素D,避免双腿钙流失,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腿不好,要保暖:保护双腿的关键是别让腿部受凉。常泡脚是一个养腿的好习惯。日常可以多用热水泡泡脚,使气血能顺利到达人的上身,维持机体平衡。

       腿不好,穿鞋巧:相关调查显示,有64%的人的脚病是与穿鞋不当有关。不少爱美女孩子喜欢穿高跟鞋,但高跟鞋走路易造成静脉曲张。

       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鞋底舒适,鞋头宽松,达到保护好足踝、足弓、足跟等部位。

       腿不好,多运动:想要养护腿部,不妨从几个简单的养腿保健操做起。

       足背屈

       坐下,双腿抬起与身体呈90度,膝盖绷直,有种酸胀的感觉,坚持10秒以上后放下。

       足内旋

       双腿抬起与身体呈90度,膝盖绷直,两个脚尖并在一起,行内八字,两侧韧带会有种牵拉感,至少坚持5秒以上。

       足外旋

       坐下,双腿抬起与身体呈90度,膝盖绷直,两个脚跟并在一起,做外八字,后边会有一种很勒的感觉,感到酸胀为宜。

       踮脚后跟

       脚掌着地,抬起脚后跟,绷紧腿部,每次保持5~10秒。

       膝关节旋转

       膝盖双膝并拢,屈膝微微下蹲,双手置于膝盖上,先顺时针方向旋转30次,再逆时针旋转30次,扭完双膝后,再随意活动一下肢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08: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季小心“凉席”病!专家提醒:2种凉席不能睡,尽早扔了

       家住东莞的张女士,近日老是觉得脖子痒,并且越抓越痒、越红,还出现了一个个丘疹、风团,去皮肤科就诊之后,被诊断为螨虫叮咬。

       张女士称,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前几天实在受不了了,翻出来去年的一床席子来睡。不知道是不是席子没有清洗干净导致自己出现了皮肤问题。

       专家表示,每年因为凉席使用不当而来就诊的患者非常多,比如有些人会对凉席的材质过敏,接触之后就会出现红斑、丘疹以及瘙痒等症状,但是一旦停止接触就会好转。

       有两种凉席,一定不能用!

       现在已经进入盛夏,很多人已经换上凉席,但凉席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健康问题。下面两种凉席一定要特别留意:

       1、“陈年凉席”

       所谓的陈年凉席指的就是去年甚至是更早之前使用过的凉席,很多人在使用凉席之前都只是简单擦洗之后就用了。甚至有些人直接就拿出来用,殊不知这些“陈年凉席”上可能存在很多肉眼看不见的螨虫、细菌,没有清洗干净的话,很可能会导致皮肤过敏、丘疹、红斑等症状出现。

       有刺鼻气味的凉席

       每年夏天都会出现一些新闻曝光甲醛、ph值等指标不合格的凉席。如果你购买的凉席闻起来有一股刺鼻的气味,很大可能是不合格产品,这类产品一定不能购买。为了自己的健康,一定要去正规的商店购买合格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凉席虽然比较凉爽,但是并不适合所有人,这些人群不建议睡凉席:受寒着凉和伤风感冒的人群;体质较弱、胃寒气虚的人;本身有脓疮、红斑、丘疹等皮肤病的人群;婴幼儿也不建议睡凉席,因为皮肤较为娇嫩,很容易划伤、感染等。

       我们该如何去挑选一张好的凉席?

       下面小九教大家简单三个技巧:

       一摸:挑选凉席时,要注意凉席的质感很重要。用手去感受下,凉席表面是否平整光滑、有无毛刺、材质是否柔软,这是判断凉席的第一标准。对于一些家中有小孩的,更加需要注意,可以用手肘下方来感受,这里的皮肤更接近小孩娇嫩的皮肤。

       二看:看凉席的做工如何,做工粗糙的凉席不建议选择。同时还需要留意凉席上有没有斑点、虫孔、发霉的痕迹、颜色是否均匀。还有一点很重要,要看标签上的安全类别,要选择A类的产品。

       三闻:合格的凉席闻起来是不会有刺鼻味道的,如果你在挑选的凉席上有刺鼻异味的话,直接淘汰掉。

虽说在炎热的夏季睡凉席比较凉爽,但是一定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再去睡凉席。去年的凉席拿出来重复使用的话,一定要清洗并做好消毒措施,避免出现感染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08: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幽门螺杆菌为什么这么危险?


       幽门螺旋杆菌是目前发现的能在胃部生存的病菌。


  1、胃酸杀不死它

  幽门螺旋杆菌是目前发现的能在胃部生存的病菌。

  2、危害大

  幽门螺旋杆菌能分泌强有害物质腐坏胃黏膜,如果得不到及时修复,会导致胃溃疡或者胃炎。

  3、传染力强

  幽门螺旋杆菌能通过亲密接触、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和饮用水进行传播;国人进餐不分盘,无公筷也非常容易交叉传染。

  4、耐药强,易反复

  口腔是幽门螺旋杆菌的重要感染源,但抗生素一般只能杀死胃里的病菌,病菌从口腔进入胃肠道导致反复感染发作。而且幽门螺旋杆菌很容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尤其是在反复传染感染后更难杀灭。

  幽门螺杆菌如何治疗?

  幽门螺杆菌的生命力非常强大,人类的胃是幽门螺杆菌的自然宿主,强大的胃酸也不能将其杀灭。

  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含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或四联疗法。

  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

  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克拉霉素

  但是,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使菌株产生耐药,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出现破坏胃肠道菌群平衡、扰乱新陈代谢和免疫力等副作用,增加其他疾病发生风险。

  针对幽门螺杆菌耐药率上升、传统疗法根除率不理想的情况,很多医生常会加开黏膜修复剂以联合用药。

  此时,好医生康复新液便能派上用场,它是溶液剂,进入胃肠道后,能够主动修复黏膜溃疡,提高受损胃黏膜修复质量,增强胃黏膜自身的防御能力,抵御侵袭因素(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酒精等)的侵蚀,达到主动修复黏膜的目的。

  参考用药:

  幽门螺杆菌感染且存在胃酸过多:好医生康复新液+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08: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染发,真的会致癌吗?医生提出3点建议,做到了就能放心染

       核心提示:逐渐庞大的染发人群,也让“烫染头发致癌”的传闻甚嚣尘上,究竟是否致癌?又应该如何选择?让专家一次性给你讲清楚。

       66岁的李阿姨谈起烫头染发时一脸无奈:“没办法,年纪大后头发变得稀疏且出现白发,因此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去美容院烫染头发。”这样的老年女性不在少数,而对年轻时髦的年轻女性来说,烫染头发则更多的是追求美丽时尚。

       “酒红、亚棕、金黄、甚至蓝紫色,你能想到的颜色我基本上都染过。”在广州工作的26岁小丽形容自己是重度染发者,“只要新长出了黑发,我就想去重新染一次,我觉得这样才漂亮。”

       其实,如今烫染头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十几岁的学生到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都有过烫染头发的经历,某媒体曾有过一份调查,在接受调查的3000人中,超过90%的人群表示烫染过头发,接近四成的女性表示自己经常染发。

       逐渐庞大的染发人群,也让“烫染头发致癌”的传闻甚嚣尘上,究竟是否致癌?又应该如何选择?让专家一次性给你讲清楚。

       经常染发,会导致乳腺癌风险增高?

       染发究竟会不会致癌?目前依然存在不少的争论。

       空军总医院皮肤病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刘玮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头皮是人体毛囊最多、最密集的部位,染发剂中含有的苯二胺类物质和重金属盐等有害物质,会随着头皮进入人体,轻者会出现过敏,重者在动物试验中证实,会导致基因,例如进入骨髓作用于造血肝细胞,增加白血病的几率为普通人的3倍,增加女性患淋巴瘤的几率为70%。

       除此之外,最近在《国际癌症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使用染发剂的女性可能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将增高,增加比例为9%,其中黑人女性则为60%,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发现,用化学直发剂拉直头发的女性,将来患乳腺癌的几率增加30%。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吕跃教授则有不同的看法,到目前为止,没有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证明,含有芳香胺的这一类的染发剂和白血病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此外,对于女性来说面临着许多可能导致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肥胖甚至比染发的危害更大,因此不可矫枉过正,更多的是减少接触这类化学物质,更加健康合理的染发。

       如何选择染发?专家给出了忠告

       吕跃主任指出,首先要学会挑选染发剂,据悉目前市面上的永久染发剂主要分为合成染发剂、天然染发剂和无机染发剂,这三者中,天然染发剂对人体的伤害最小,缺点是着色的能力不如其它二种,无机染发剂危害比较大,尤其是反复使用后,容易导致里面含有的重金属在人体堆积,对身体造成一系列问题。

       其次在染发前一定要做皮肤敏感测试,办法是在耳后或者上臂的内侧涂抹一点染发剂,观察3天,看皮肤是否有红肿、发痒过敏等症状表现,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产品,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第三点,烫染头发的频率不宜频繁,最好每隔3个月或半年烫染一次。

       专家表示,此外这些人群也尽量不要烫染头发,包括对染发剂过敏者,尤其是染膏颜色越深,过敏的可能性越高;头部皮肤有破损、溃烂,患有皮炎的人不要染发;染发和烫发都会伤害头发,尽量不要同时进行;天生发质较差者,烫染头发会容易导致脱发;日常户外工作人群,尤其长期暴露在强紫外线下,烫染头发会对头发造成损伤;老年人肝肾解毒功能较弱,要特别注意使用正确的染发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