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楼主: 云帆

云帆谈医疗保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3感染1死亡!香港首现夺命C组轮状病毒,内地被传染风险大吗?

       近日,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发布了最终调查结果,证实香港玛嘉烈医院肿瘤科3名医生的感染源不同,这名病逝医生感染了C组轮状病毒(RVC),这是香港首次发现该病毒的存在。

       同一家医院同一科室的3名医生,相继出现发烧、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其中一名30岁的年轻医生在病发3天后不治身亡。

       当时高度怀疑是由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引起的感染群案例,但经数月查证,却将死亡“元凶”指向了一种罕见的病毒。

       近日,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发布了最终调查结果,证实香港玛嘉烈医院肿瘤科3名医生的感染源不同,这名病逝医生感染了C组轮状病毒(RVC),这是香港首次发现该病毒的存在。

       负责调查事件的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透露,该医生去世后,香港还发现一名29岁女病人同样感染C组轮状病毒,她因持续8天腹泻看急诊,现已痊愈。

       两人虽无关联,但他们的病毒基因排序很接近。“两人可能都是进食了未完全煮熟的海产而染病,有理由相信社区可能已有病例出现。”袁国勇发出预警,C组轮状病毒或许已在社区内流行,需要重点加强监测。

       从6月3日起,香港所有公立医院的深切治疗科病房,将依照病人情况安排C组轮状病毒检测。

       被忽视的“隐形杀手”,广东暂时未有发现

       作为一种常见的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严重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因。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确诊轮状病毒感染的病例多达1200万,其中住院病例大约22万人,严重感染致死病例大约2700-4000人。

       轮状病毒家族有许多分支,被学界明确的病毒类型有8个(A-H),其中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是轮状病毒 A、B、C 和 H 群,又以A组轮状病毒最为常见,全球超过90%的感染案例由其引发。

       此次在香港出现的C组轮状病毒,在世界上首次于1980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猪体内被发现,随后也在牛、雪貂和犬类中发现。从全球来看,C组轮状病毒发病率较低,偶尔引起局部暴发。

       相关文献显示,1988年,日本福井市7所小学累计675名师生感染C 组轮状病毒,主要表现为腹痛和呕吐。

       同年,中国首次报道了人感染C组轮状病毒病例,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上。该文章称,1986—1987年我国开展腹泻病因学调查,从湖南郴州地区医院门诊腹泻病人的258份标本中,发现了5例C组轮状病毒感染。

       纵观历史上出现的多起 C 组轮状病毒感染事件,几乎没有死亡病例报告。

       “过去认为轮状病毒主要影响婴幼儿,但此次事件表明C组轮状病毒对成年人也可能造成致命威胁。”袁国勇坦言,目前医学界对C组轮状病毒的认识十分有限。根据文献,该病毒在成人中通常仅引起轻微腹泻,但记载不多。

       而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公布的资料却显示,感染C组轮状病毒后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包括脱水引起的败血症、炎症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的多器官衰竭,甚至病毒侵入脑部引发抽搐。

       尽管此次只是散发感染,集中暴发的概率不大,但致死病例的出现应该引起其他地区的警惕。

       广东是距离香港最近的省份,39深呼吸从疾控部门了解到,目前暂未发现有C组轮状病毒感染病例,广东各大医院收治的腹泻病人主要还是常见的A组轮状病毒感染、普通胃肠感冒、细菌感染所致。

       传染性极强,死者疑因吃了未熟透的海鲜

       目前,C组轮状病毒在人类中的流行情况仍不明确,但可以确定该病毒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水源、食物,甚至是孩子的玩具均可成为传染源。

       据香港卫生部门调查,这名病逝的医生之所以感染C组轮状病毒,可能与进食未完全煮熟的海产品有关。

       当地专家表示,由于此前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对C组轮状病毒的检测,所以不可掉以轻心,后续需要定期关注其在社区的传播动向。

       广州感染科医生则提醒,无论儿童或成人,一旦发生持续高烧、严重呕吐、腹泻,出现尿量减少(脱水迹象)、精神萎靡等需要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万一感染上C组轮状病毒,目前并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依靠补液+对症支持,防止脱水。常用药物有口服补液盐(补水补电解质),蒙脱石散(吸附病毒),益生菌(双歧杆菌或枯草杆菌),补锌制剂(缩短病程)。对于重度脱水或口服补液失败时,及时静脉补液。

       需要提醒的是,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避免加重肠道菌群紊乱。

       世界卫组织指出,接种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急性胃肠炎唯一有效途径。国内已有3种轮状病毒疫苗上市使用,分别为2001年上市的国产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LLR,2018年上市的进口口服五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以及2024年上市的口服三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LLR3。

       但这些疫苗都是主要针对?A组轮状病毒?,至今国内外都没有针对C组轮状病毒的疫苗。

       由于医学界没有证据显示,现有的A组疫苗能对C组病毒提供明显的交叉免疫保护。这意味着人们若没有感染过C组轮状病毒,对其可能没有免疫力。也就是说,打了A组轮状病毒疫苗,并不能预防C组轮状病毒感染。

       医学界认为,预防C组轮状病毒的唯一方法就是依靠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上厕所和处理食物前后,用肥皂或含酒精洗手液;确保食物和饮水清洁,避免生食、饮用未煮沸的水源以及海产品。

       袁国勇呼吁市民要彻底煮熟食物。食用未煮熟的海鲜,除了引发轮状病毒感染,还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等问题。在加工海产品时,要做到生熟分开操作,避免操作过程中交叉感染,烹饪时要高温煮熟。加工海产品的容器、砧板和刀具在使用后要严格清洗和消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膝盖疼痛别硬扛!疼痛科专家出招:从根源到应对的全方位指南

       “爬楼梯像‘钻心刺’、蹲起时‘咔咔响’、久坐站不起来……”这些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最复杂的承重关节,承载着日常活动的核心功能,却也因长期劳损、退化等问题,成为疼痛的“重灾区”。

       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强生健体的重要性,常常有人选择上班爬楼梯,下班跑步,周末去爬山,结果却发现膝关节开始疼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李晓雷副主任医师表示,身体出现的疼痛,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一旦我们不正确使用膝关节,造成膝关节过度透支,它的使用寿命就会明显缩短,过早地出现疼痛等情况。

       膝关节为何“脆弱”?结构与年龄的双重挑战

       膝关节的“脆弱”,本质上是其解剖结构与功能需求的矛盾。作为人体最大关节,它由股骨、胫骨、髌骨构成,周围包裹着软骨、滑膜、韧带等精密结构,既要支撑全身重量,又要完成屈伸、旋转等复杂动作。

       李晓雷指出,膝关节疼痛的核心诱因可归结为两类:“软骨退变”与“骨质增生”。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关节软骨逐渐磨损、变薄,失去缓冲作用;同时,骨骼为适应应力变化启动“代偿性增生”,形成骨赘(骨质增生)。这一退化过程在体重超标、长期负重(如搬运工、运动爱好者)或遗传因素影响下会加速。

       此外,不同人群的疼痛诱因各有特点:

       中老年人:以骨性关节炎为主,常伴随关节异响、活动受限,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

       年轻人:多因运动损伤(如半月板撕裂、韧带拉伤)或受凉、外伤引发急性炎症,疼痛常与特定动作(如跑跳、上下楼梯)相关;

       特殊人群:孕妇因体重增加、激素变化可能导致关节韧带松弛,引发暂时性疼痛;痛风患者则因尿酸盐沉积刺激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的“痛风性关节炎”。

       疼痛何时需就医?警惕“拖”出来的严重后果

       “疼了忍一忍,贴贴膏药就行?”这是许多人的误区。李晓雷强调,疼痛是身体的“警报器”,处理不当可能加速关节退化。

       一般居家观察与处理适用于早期轻症:若疼痛仅持续1周内,无局部红肿发热(排除痛风),可通过休息、局部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外用非甾体抗炎药膏(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缓解。

       需及时就医的“危险信号”:

       1、疼痛反复超过1个月,休息或贴药后仍反复发作;

       2、关节红肿发热(可能提示痛风或感染);

       3、活动时“卡顿”“交锁”(如半月板损伤、关节游离体);

       4、伴随晨僵(晨起关节僵硬超过30分钟,需排查类风湿性关节炎);

       5、老年人关节间隙明显狭窄、疼痛影响行走(可能需手术干预)。

       科学“养膝”比“治膝”更重要

       “膝关节炎无法根治,但可以通过干预延缓进展。”李晓雷指出,核心原则是“减轻关节负担、强化周围肌肉”。

       李晓雷强调,体重管理是关键。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1公斤,在行走时膝关节额外承受的压力约为 3~4kg(BMI>24时风险显著升高)。通过控制饮食、科学减重(如每周减0.5-1公斤),可降低关节负荷30%-50%。

       运动选择需“非负重”:例如:游泳/水中运动:水的浮力可减少关节压力,同时锻炼全身肌肉;骑自行车:低负荷状态下活动关节,增强股四头肌力量;直腿抬高/靠墙静蹲:床上或靠墙缓慢抬腿,每次保持10秒,重复10次,强化大腿肌肉(注意膝盖不超过脚尖)。

       避免“伤膝动作”:爬楼梯、深蹲、长时间跪姿、跳广场舞(尤其是蹲跳动作)会显著增加关节压力,疼痛发作期应严格避免。

       疼痛科特色治疗:从“消炎止痛”到“修复保护”

       一旦居家处理无效或疼痛反复,有人担心需要手术治疗,对此李晓雷说,疼痛科提供了多样化的微创解决方案,避免了传统骨科手术的高创伤风险。

       1.关节腔臭氧水灌注:通过细针将臭氧水注入关节腔,可清除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介素)、松解粘连的滑膜,同时促进软骨修复。临床显示,多数患者1-2次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

       2. 神经调控与消融:针对顽固性疼痛(如关节周围神经卡压),通过超声引导精准定位,采用射频消融或神经脉冲射频技术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创伤仅“针孔大小”,术后即可活动。

       3. 玻璃酸钠注射:适用于软骨严重退化、关节摩擦感明显的患者。透明质酸钠可补充关节润滑液,减少骨面摩擦,通常需连续注射3-5次(每周1次)。

       其实,膝关节疼痛不是“老年专属病”,而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挑战。从年轻人的运动损伤到老年人的退行性变,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李晓雷表示:“接受关节退化的自然规律,但通过科学养护,我们完全可以实现‘无痛生活’——这才是对抗膝痛的终极目标。”

       常见误区澄清:别让错误认知耽误治疗

       误区1:骨关节炎用抗生素?

       骨关节炎是无菌性炎症(自身免疫反应引发),抗生素无效,滥用还可能破坏肠道菌群。

       误区2:疼痛科只开止痛药?疼痛科的核心是“病因治疗”,从消炎、修复到神经调控,提供阶梯化方案,避免长期依赖药物。

       误区3:关节变形只能手术?

       早期变形可通过微创治疗(如臭氧水、神经调控)缓解疼痛;晚期严重变形(如关节间隙消失)需骨科评估手术指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