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楼主: 云帆

云帆谈医疗保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8: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烧心、干咳困扰数年,看了6个科室都没找到病因!原来是胃液走错路

       有些病看似症状简单,但因为隐藏得深,确诊并不容易。常有病人数年寻医问药,都没弄清楚究竟得的是啥病?
  46岁的张先生,经常感到烧心,用他的话形容就是胸口“怀揣一颗小火球”。难受不仅这一点,他还常常干巴巴地咳嗽不止,特别是在夜里咳嗽厉害,导致他整晚睡不好。

  数年辗转多家医院,至少看过6个科室,这个毛病已折腾了张先生数年之久,他四处求医,辗转多家三甲医院看过许多专科门诊。

  细数下来,这些年至少看了6个科室,包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心理咨询科、耳鼻喉科、胸外科、骨外科,做了不少检查,吃了各种药,花了不少钱,但数年过去了,他的病迟迟未能确诊,症状依然存在,令他痛苦不堪。

  一次偶然机会,张先生跟朋友说起自己的病,巧合朋友也有类似情况。随后,这位朋友向他推荐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詹俊教授

  医生细看了张先生的病历,过往诊治及检查,凭借丰富的经验,判断其患的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经治疗一周后,张先生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胃食管反流病深藏不露,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9月7日-13日是全国胃食管反流病宣传周。詹俊教授表示,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门诊一种常见的病,由于深藏不露,人们对它的认识不足。很多患者都辗转就医,容易误诊误治,不能及时治疗,疾病非常折磨人,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巨大。

  为什么会发生胃食管反流呢?简单来说,就是胃液去了不该去的地方,詹俊解释说,“胃液是一种强酸,它越过了胃和食管之间的一道门槛,也就是贲门,直接来到食管,甚至流入咽喉部,对局部黏膜产生腐蚀,从而引起不适症状。”

  他提醒,胃食管反流病表现隐匿,如果身体出现以下症状要引起警惕,建议到医院做心电图和胃镜检查。

  1、主要典型症状:一是烧心,二是反流。

  2、也可以出现不典型症状,比如常见的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等。如果是有胸痛,当然首先要排除是否心脏问题。

  3、其他伴随症状:咳嗽、咽喉症状、哮喘,以及牙蚀症等

  得了胃食管反流,能不能治好?

  胃食管反流危害大,病友都非常关心这个病能不能治好?

  据了解,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主要有四种方法,分别是改善生活方式、药物、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治疗。詹俊表示,绝大多数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改善生活习惯,以及药物治疗可以完全康复。

  其实,胃食管反流病的所有治疗都是以改善生活方式为根本,患者的配合程度往往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根据病人不同情况,要求做到减重,远离吸烟和饮酒,以及抬高床头睡觉等方式调整,从而有效减轻症状。

  1、对于体重超重,或近期体重增加明显的患者,必须进行减重,身体变瘦之后有利于缓解胃食管反流。

  2、像张先生这样在夜里症状明显的患者,应该要抬高床头,单单抬高枕头是没用的,与此同时,在睡前2-3小时不要吃东西。

  3、在饮食上,得了胃食管反流之后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詹俊称,并没有统一标准,把握一条原则就好,那就是适合自己的食物和饮料,吃了之后没有不舒服即可。

  当然,极少数胃食管反流严重的患者需要考虑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这需要结合患者病情,由医生进行评估,谨慎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07: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天护肤有妙招 这四点一定要掌握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不老的容颜,这似乎是不可能做到,但是却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保养自己的皮肤,特别是在当下的秋天,天气非常的干燥,稍不注意皮肤就会变得暗淡无光,那如何做才能让皮肤变得白嫩有光泽呢?大家可以尝试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那么秋季要如何保养皮肤呢?

  1、饮食方面

  秋天由于天气比较干燥,我们需要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和富含水分的食物,一些比较简单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用菊花泡水喝,菊花在秋天食用不仅不会上火,还能让自己的皮肤更加有光泽。

  2、不要长期熬夜

  尽管我们的生活还有工作的压力很大,但我们仍然要注意好好休息,不过很多人都不会注意这种情况,他们爱熬夜,以至于眼睛周围都有黑眼圈,甚至脸上长痘痘,这些都是睡眠不足的表现。

  一般我们一天的睡眠要保证8个小时,如果我们睡眠不足,毒素就会在我们的身体上堆积,我们可能无法在皮肤表层看到它们,但是如果你注意一下,你会发现那些熬夜的人有非常严重的黑眼圈,再多的化妆品都无法遮盖,因此不管一年中的什么时候,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3、多锻炼身体

  如果我们的身体长时间得不到锻炼,就没有办法将体内积聚的毒素排出体外。这些毒素长时间停留要体内,对身体非常有害。但是如果我们经常锻炼,皮肤表层经常出汗,身体的毛发就会张开,体内的毒素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

  锻炼身体不仅可以排出体内毒素,还可以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生,也可以让自己身体更健康,但是我们必须确保在训练后多出汗,此时,我们还要注意身体的清洁工作,不要把汗水留在体内,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问题。

  4、多喝水

  秋天的天气非常的干燥,很多人都会在秋天喝很多的水,因为秋天干燥,很容易引起皮肤脱皮,而喝更多的水可以防止这种现象。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得到足够的水分后,就可以使我们的皮肤白嫩。

  皮肤问题一直是很多人密切关注的问题,当自身出现皮肤干燥暗淡无光的情况时,可以尝试从上述4个方面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改变,除此之外大家也可以涂抹一些保湿的化妆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7: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梗后再发风险高 专家称胆固醇达标是预防关键

  据统计,在中国每年新发的心梗患者数为60万,其中死亡率在三成以上,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了心肌坏死,更为严重的是,即便抢救成功,心梗后再发风险依然很高。

  为了帮助心梗患者预防再发心梗风险,2020年9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记协办公室联合发起并指导“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组织各界专家多次共同研究讨论,发布《“胆固醇达标,预防再次心梗”核心提示》,旨在帮助心梗患者重视胆固醇达标,预防发生再次心梗。

  心梗后再发风险高,胆固醇达标最重要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原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孔灵芝表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管理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预防再次心梗至关重要。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表示,患者第一次发生心梗后1年内再次发生心梗、卒中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平均风险为20%。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导致心梗复发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心梗患者应遵照医生建议,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相关指标严格控制在合理水平。

  心梗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应更低

  心血管病患病风险不同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不同的目标值。心梗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值要更低。

  绝大多数心梗患者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超高危人群。超高危人群应更加严格管理胆固醇水平,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应降低至1.4 mmol/L以下,且应比用降脂药前的水平降低至少50%,两者均应达标。

  对于2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可考虑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0 mmol/L以下,且较用降脂药前降幅超过50%。

  专家提醒,由于血脂检查化验单上的正常值参考范围是针对普通人,心梗患者不能仅凭化验单显示正常就放松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管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做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双达标,以预防再次心梗的发生。

  预防再次心梗,需要采取以下行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伟伟教授表示,心梗患者应接受规范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的干预,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定期测血脂。发生过心梗的患者每3-6个月应测定1次血脂,并在医生指导下将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目标水平以下。

  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心梗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管理膳食、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和腰围、保持适量身体活动。

  三、坚持规范治疗。心梗发生后1年内再发风险很高。心梗患者应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规范临床治疗。尤其是超高危人群应尽早且持续做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双达标。

  血脂、血压、血糖共同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会增加再发心梗的风险。心梗患者必须对“三高”同时进行严格管理,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再次心梗风险。

  为了您的健康和家庭幸福,请您一定重视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预防再次心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08: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心!进入秋季老年人溃疡病易复发

  进入秋天,医院里老年性溃疡病人增多了,专家认为,这主要是胃酸在作怪。到了秋凉季节,由于冷空气的刺激,使人们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过分的胃酸刺激胃粘膜,使胃发生痉挛,引起溃疡病发作。

  溃疡病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俗称,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应对溃疡病,应在生活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放松心情

  忌精神紧张、发怒或压抑、抑郁,同时生活应有规律,否则容易影响胃的蠕动及胃液分泌,加重溃疡病病情。

  二、正确进食

  饮食应定时定量,食物应为易消化。食物一定要卫生新鲜,冷热适宜,干稀都不能太多,软硬适当、过硬不食。慎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煎炸食品。晚上睡前尽量勿进食。

  三、戒烟限酒

  吸烟会使胃液分泌增多,影响胃部血液供应,降低胃肠粘膜抵抗力。酒精可直接造成胃粘膜损伤,尤其空腹或者大量饮酒损害更重,长期饮酒甚至可能加速溃疡癌变。

  四、注意保暖

  在气温下降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特别是腹部不要受凉。

  五、注意休息

  生活无规律、过度劳累的人易患溃疡病。劳累还会降低身体抵抗力,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因此要注意按时睡眠,保证睡眠质量和时间,平时不管工作如何繁重,累了也一定要及时休息。

  六、医疗相关

  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溃疡复发也与幽门螺杆菌相关。因此建议溃疡病患者要去正规医疗机构检测幽门螺杆菌,一旦发现感染要进行正规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溃疡病患者还要尽量避免口服会刺激胃粘膜的一些药物,也尽量不要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9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血压患者,都要吃一辈子药吗?医生:有一种可以停降压药

       核心提示:最后要提醒大家,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治疗的时候注意按时服用药物之外,也要定期检查,医生才能给出及时的调整建议,作为患者还是要乖一点,不要盲目停药或者盲目减少药物量。

      小九的爷爷是位高血压患者,每天都会定时服药。经常听长辈说,如果患上高血压就一辈子要吃药,而且每天需要按时按量,如果不严格遵循这样的方式,后果会非常严重。

       常见的高血压确实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日常中也需要注意很多调理的细节,可是也有一些高血压是不用吃药的,这点可能很多人还不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个话题。

       一、这几种高血压不用吃药

       第一种:假性高血压

       出现这种假性高血压的原因很多,比如测量时姿势不对,或者没有空腹、衣服太紧等都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平时只要注意维持好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血压一般都不会变成真正的高血压。

       第二种:睡眠障碍引起的高血压

       长期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会让人体精神紧张,进而引发高血压的情况,这种就需要从根本上去调整,及时找到影响睡眠的原因,看是因为刷手机还是因为工作压力或者是夫妻关系,从根本上去解决才能更好改善血压,而不是一看到血压高了就马上吃药。

       第三种:白大褂高血压

       有些人看到“白衣天使”给自己测血压就紧张,甚至在医生诊室中测血压都是升高的状态,平时在家里自己测血压都是正常的,而且平时没有相关的症状,这种高血压是因为患者看到医生出现紧张,测量的时候血液中有过多的儿茶酚胺,心跳会比平时快很多,不是病理性的,所以不需要通过药物来治疗。

       第四种:妊娠高血压

       女性在妊娠期的时候会因为饮食和内分泌的变化而产生血压较高的情况,这是阶段性的,等分娩之后,生活习惯调整了,都会得到改善的。

       二、哪类高血压可以停服降压药?

       高血压有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的,继发性的高血压就是因为其他疾病而引起的高血压症状,这种情况的患者,等疾病治疗好了,高血压的情况也会恢复正常,就可以停药。但如果是原发性的,简单说就是因为自己长期饮食不合理、生活作息不规律、肥胖等原因导致的高血压症状,这就需要终身服用药物。

       但如果血压控制得好,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减量治疗,但不建议盲目停药。

       三、如何控制高血压?

       首先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长期精神状态紧绷、易怒都容易引起心跳过快,也容易导致血压异常,平心静气虽然一开始的时候有难度,但是每次发怒前让自己感受到自己发怒了,自己有负面情绪了,这也是改善的开始,而不是一味去打压这种负面情绪,这只会让自己更焦虑。

       其次,多选择健康的食物,杜绝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饮食习惯,清淡且有规律的饮食是控制血压的基本方法。

       最后要提醒大家,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治疗的时候注意按时服用药物之外,也要定期检查,医生才能给出及时的调整建议,作为患者还是要乖一点,不要盲目停药或者盲目减少药物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09: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奶早上喝还是晚上喝?关于牛奶的3个真相,一次告知

       牛奶是很多人每天都会喝的,它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人体所需的各项营养元素。对于骨骼健康、人体的生长发育都有不少的好处。

       一、每天一杯牛奶,可以给身体带来哪些好处?

       1、牛奶内含有可以抑制神经兴奋的成分,有镇静安神功效。睡前喝牛奶有助于放松心情,帮助快速入睡。

       2、牛奶中含有的钙和蛋白质含量十分丰富,对于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而言,可以有效帮助身体长高。

       3、牛奶还含有丰富的铁、铜、乳磷脂,这些物质可以帮助保护大脑;维生素B可以改善视力;镁元素对于心脏功能有一定好处。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牛奶。

       二、这些人不建议喝牛奶!

       生活中有些人一喝牛奶就腹泻,其实这部分人群天生患有乳糖不耐受症,并不适合喝牛奶,因为身体内缺少乳糖酶,所以无法分解牛奶中的乳糖,喝牛奶之后会导致腹泻、腹胀等症状出现;

       一些经过腹部手术的人群也不建议喝牛奶,因为牛奶内含有的脂肪和酪蛋白较为丰富,在肠胃内不易消化,空腹喝牛奶会给肠胃带来较大负担;

       还有就是缺铁性贫血人群也不建议喝牛奶,食物内的铁需要在肠胃内转换成亚铁才能被吸收利用,如果喝牛奶的话,体内的亚铁就会和牛奶内的钙盐、磷盐等合成不溶解物质,会影响到铁质的正常吸收。

       三、关于牛奶,你最纠结的问题

       最后再来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牛奶的小知识:

       1、早上喝还是晚上喝好?

       这个其实没有一个确切答案,早上喝牛奶有助于补充营养,晚上喝可以促进睡眠。我们日常喝牛奶只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即可,不必太过纠结于是早上喝好还是晚上喝好。

       2、牛奶和豆浆哪个更营养?

       这两者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各有不同,从补钙的角度来说,喝牛奶比较好。而从热量的角度来说,豆浆的热量会比牛奶低一些,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

       3、空腹喝真的不健康吗?

       有传言说空腹不能喝牛奶,这样会导致牛奶内的蛋白质被浪费,其实并不会。

       空腹喝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和乳糖也可以提供能量,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而一些空腹喝牛奶会出现腹胀腹泻的人群,多数是因为乳糖不耐受而引起的,这类人群要尽量避免空腹喝牛奶!

       每天一杯牛奶可以给身体带来非常多的好处,但一定要注意是在自己适合喝牛奶的前提下。特殊人群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也要避免喝牛奶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08: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戴口罩也会感染病毒?关于新冠病毒的三个主要误区

  尽管各国因为COVID-19疫情的出现而不得不关闭边界,但科学家们的合作却从未向如今这么紧密。随着我们的研究的进展,对新冠病毒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本文着重从三个角度向大家介绍科学界对于新冠病毒疫情及其相关措施的不同看法。

       口罩

  我们已经知道新冠病毒通过咳嗽,打喷嚏和说话时的飞沫传播。为了阻止病毒的传播,在许多国家/地区,公共场合佩戴口罩已经成为强制性措施。

  但是,科学家们对口罩在减少COVID-19扩散方面的有效性存在很多争论。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佩戴口罩对于减少病毒传播方面的作用,一项相对较小的临床研究还表明,戴着口罩的受感染儿童并未将病毒传播给家庭成员。

  但是科学是复杂的。佩戴口罩并不会阻止人们吸入空气中的冠状病毒颗粒,而这同样会引起感染。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戴口罩也可能会给人以错误的安全感,这意味着佩戴者可能会忽略其他重要的感染控制措施。

  研究还表明,当人们戴着口罩时,呼出的空气会进入眼睛。这产生了触摸眼睛的冲动。如果此时手已经被污染,那么可能最终还是会感染自己。世卫组织曾警告说,佩戴口罩的人群应当避免触摸脸部,否则口罩会适得其反。

  我们还知道,口罩可以使我们呼吸地更频繁,容量更大。如果此时自己已经感染病毒,那么向周围环境中释放病毒的潜力也会增高。

  总之,科学家认为,我们在佩戴口罩的同时应当做好其它防护措施,例如定期洗手以及尽可能的远离他人。

  免疫

  免疫学家正在努力探究机体对COVID-19的免疫力的特征,其中许多研究集中在B细胞产生的“中和抗体”上。

  研究发现,感染后数周,患者体内中和抗体的水平仍然很高,但随后开始减弱。一项研究表明,感染者在感染后两到三个月内抗体水平急剧下降。这就使人们对人们是否能够获得长期保护产生了怀疑。如果这项研究是准确的,可能会影响是否有可能生产具有持久免疫力的疫苗。

  尽管许多科学家认为抗体是免疫的关键,但其他科学家则认为T细胞同样具有积极的效果。研究表明,T细胞在很多COVID-19的患者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此外从未感染过病毒的人也可能带有保护性T细胞,因为他们曾接触过类似的冠状病毒。

  瑞典Karonliska研究所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许多患有轻度或无症状COVID-19的人具有T细胞介导的免疫力-即使无法检测到抗体的存在。作者认为,这些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可以预防或限制再感染,据估计,无症状COVID-19的人中有三分之一可以具有这种免疫力。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它如何工作以及持续多长时间。

  总之,人体针对COVID-19的免疫反应机理非常复杂,不仅仅与抗体有关。现在必须对T细胞和抗体同时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从而了解免疫反应的持续时间以及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病例数量

  世界各地对于冠状病毒病例的报告大不相同。一些地区报告说只有不到1%的人被感染,而其他地区则有一半以上的人感染了COVID-19。一项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估计,在美国报告的病例数可能仅占实际感染数量的35%,而在其他一些国家,这一数字甚至更低。

  在估算真实患病率时,科学家仅使用两种主要方法之一。他们要么测试人群中的样本的抗体并直接报告这些数字,要么使用数学模型预测病毒如何影响人群。这样的模型给出了非常不同的估计。

  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领导的研究评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血液测试数据,发现患有该病毒的比例在各个国家之间差异很大。

  由于每个人的年龄,健康状况或传播范围,或者控制病毒传播的政策不同,都可能导致存在真正的差异。此外,该差异可能受检测方法影响,不同的测试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09: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梗后再发风险高 专家称胆固醇达标是预防关键

       据统计,在中国每年新发的心梗患者数为60万,其中死亡率在三成以上,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了心肌坏死,更为严重的是,即便抢救成功,心梗后再发风险依然很高。

  为了帮助心梗患者预防再发心梗风险,2020年9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记协办公室联合发起并指导“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组织各界专家多次共同研究讨论,发布《“胆固醇达标,预防再次心梗”核心提示》,旨在帮助心梗患者重视胆固醇达标,预防发生再次心梗。

  心梗后再发风险高,胆固醇达标最重要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原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孔灵芝表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管理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预防再次心梗至关重要。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表示,患者第一次发生心梗后1年内再次发生心梗、卒中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平均风险为20%。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导致心梗复发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心梗患者应遵照医生建议,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相关指标严格控制在合理水平。

  心梗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应更低

  心血管病患病风险不同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不同的目标值。心梗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值要更低。

  绝大多数心梗患者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超高危人群。超高危人群应更加严格管理胆固醇水平,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应降低至1.4 mmol/L以下,且应比用降脂药前的水平降低至少50%,两者均应达标。

  对于2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可考虑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0 mmol/L以下,且较用降脂药前降幅超过50%。

  专家提醒,由于血脂检查化验单上的正常值参考范围是针对普通人,心梗患者不能仅凭化验单显示正常就放松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管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做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双达标,以预防再次心梗的发生。

  预防再次心梗,需要采取以下行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伟伟教授表示,心梗患者应接受规范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的干预,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定期测血脂。发生过心梗的患者每3-6个月应测定1次血脂,并在医生指导下将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目标水平以下。

  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心梗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管理膳食、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和腰围、保持适量身体活动。

  三、坚持规范治疗。心梗发生后1年内再发风险很高。心梗患者应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规范临床治疗。尤其是超高危人群应尽早且持续做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双达标。

  血脂、血压、血糖共同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会增加再发心梗的风险。心梗患者必须对“三高”同时进行严格管理,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再次心梗风险。

  为了您的健康和家庭幸福,请您一定重视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预防再次心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08: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3个喝酒方法,一个比一个伤身!

       酒,小酌有益,但是酒水饮料同食物一样,搭配好了好上加好,搭配错了轻则流失营养,重则有害健康。下面就一起看看健康饮酒需要避开哪些禁忌。

       1、白酒最怕混喝

       有些人觉得白酒酒精浓度较高,所以喜欢搭配喝点低度的酒,或者喝点饮料,以此来达到稀释的目的,然而这种做法恰恰达不到这种目的,甚至“火上加火”,因为这样不仅会增加酒精的摄入量,另外含有碳酸的啤酒、可乐等饮料还会“助纣为虐”,使得酒精对胃产生双重伤害,进而酒精快速地进入小肠,很快的被吸收。

       还有就是饮料含有大量的糖和能量,喝酒搭配饮料会使得糖分和能量的摄入增加,长此以往,肥胖和其他慢性疾病就出现了。

       2、白酒怕浓茶

       有些人在饮酒后会喝浓茶,因为他们觉得浓茶可以解酒。其实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因为浓茶中的茶碱有使血管发生收缩,让血压上升的作用,如果在喝白酒后再喝浓茶,不但不能解酒,还会使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加重,所谓的“酒劲”会加重。

       3、洋酒兑功能性饮料伤心

       众所周知的洋酒有伏特加,芝华士等,有些人喜欢兑点红牛或者脉动一起喝,其实,这些功能饮料不适合与酒一起喝,功能饮料里头有咖啡因、电解质等,一起饮用的话,电解质中的钠离子和咖啡因有加重心脏的负担的作用,让人有心慌胸闷的感觉。

       饮酒量、酒水的搭配都会对人的身体有影响,饮酒的方式也会有影响。比如说在饮酒时搭配一点小菜,但是有些小菜也不适合喝酒时食用,下面一起来看看。

       1、别吃放了一段时间的油炸食品

       被油炸的香肠、腊肉、培根等肉类会因为油的质量不好在油炸过程中发生氧化产生一些过氧化物质,它会加重肝脏负荷,如果在喝酒时吃油炸的,还会使肝脏的功能减弱。

       2、别吃太咸和太辣的食物

       摄入盐分多的食物会促进人的食欲,会增加酒精的摄入量,人不知不觉就胖了,另外高盐食品还会增加血压,因此腌制食品、熏制食品都应该少吃。摄入辛辣的食物本来就容易刺激胃肠黏膜,酒精也会刺激胃部,双重刺激更容易对胃造成伤害。因此喝酒时不宜吃烧烤,麻辣火锅等。

       3、少吃富含动物性脂肪的食物

       如果长期在饮酒时习惯性摄入大量动物性脂肪的食物比如肥肉等,可能会诱发肝硬化、动脉硬化和糖尿病等疾病,另外油腻的食物也会增加肝脏的负担。

       4、少吃膨化食品等零食

       膨化食品中的过氧化物和反式脂肪酸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像炸薯条、油炸圈饼等油炸食品最好别在喝酒时食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8: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秋冬季,疫情是否会卷土重来?秋冬疫情防控要注意什么?

       核心提示:由于新冠病毒在低温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更长,因此它在秋冬季节也更容易传播,再加上秋冬是流感的高发季节,这也会让新冠肺炎的防控变得更加困难。总体来说,全球有第二波疫情爆发的风险,但主要做好秋冬季的疫情防控的思想准备与工作准备,我国整体上还是可以控制,我们不必过度感到紧张。

  不知不觉中秋已过,目前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超过三千万,累计死亡病例超过一百万。恐怖的病毒阴霾依然在世界蔓延。

  而我国前期经过一系列抗疫措施,疫情防控成效不断巩固,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疫情总体平稳,但是零星散发病例以及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


  秋冬季节疫情会卷土重来吗?

  现在正值秋冬之际,不少网友好奇,在秋冬季节会迎来第二波新冠疫情吗?

  实际上,由于新冠病毒在低温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更长,因此它在秋冬季节也更容易传播,再加上秋冬是流感的高发季节,这也会让新冠肺炎的防控变得更加困难。总体来说,全球有第二波疫情爆发的风险,但主要做好秋冬季的疫情防控的思想准备与工作准备,我国整体上还是可以控制,我们不必过度感到紧张。

  秋冬疫情防控要注意什么?

  秋冬来袭,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机构,都应该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对于个人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个人防护。咳嗽打喷嚏时注意用纸巾遮挡口鼻,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不用脏手触摸口鼻和眼睛。

  2、注意食品安全。食物要彻底煮熟,处理生食和熟食的烹饪工具要分开,外出就餐使用公筷。


  3、少聚会、避开人流高峰。减少不必要的聚会,尽量避开人流高峰,外出要全程佩戴口罩。

  4、发热及时就医。身体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时,到发热门诊就医,尽量避免乘坐交通工具。

  而政府则应该强化抗疫政策实施,进一步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和诊断能力。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到道口、海关控制,快速诊断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应该逐渐加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8: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泡脚有注意事项,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要慎重对待

       秋冬季节,睡觉前热水泡泡脚成了不少人的保健习惯。

       在泡脚的过程中,足部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管由于温度的增加而扩张,从而促进血液循环,血流循环加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泡脚那么舒服了。

       但是,泡脚并非人人有益。如果是已经确诊了下面这3种病,别让他们随便泡脚。

      下肢静脉曲张的人 泡脚会更难受

       泡脚,这对于健康的群体来说,随着脚部皮肤以及血管的扩张,血液能够被促进循环,这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不过静脉曲张的患者在泡脚的时候,因为热胀冷缩的缘故,反倒会加重病情。这是因为静脉把周围组织代谢后的血液输送回了心脏,而患有静脉曲张疾病的人,静脉内部的瓣膜功能是有病变的,使得血液的回流循环受到影响,血液在局部区域非常容易产生堆积,而在泡脚的过程中,由于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了,使得静脉回流血液的功能变得更差,从而导致足部和踝部变得更加肿胀。

       所以静脉曲张患者若是想通过泡脚的方式缓解或者治愈疾病,其实是不合适的,反倒会适得其反。长期不合理的泡脚,使得静脉血管会呈现异常扩张的情况,而血管扩张和血液的异常淤积,使得原本应该回流到心脏部位的代谢废物逐渐的沉积在皮肤组织内,进一步会产生皮肤组织的病变,导致皮肤组织营养不良,会出现色素沉淀、皮肤糜烂以及静脉曲张性溃疡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人 泡脚会加重症状

       同样,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也不适合泡脚。这类患者在泡脚的时候,会加重下肢的水肿,进一步因为局部肿胀的组织会压迫到血管,无法正常的进行血液循环,从而产生组织缺血,使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症状会加重。而且该类患者如果还有心脏疾病的话,泡脚使得下肢血管扩张,而反流回心脏的血液减少,从而会诱发心绞痛或者冠心病的发作。

       这些患者的血管本来就已经是硬化的水平,扩张的能力十分有限,泡脚的过程中血管扩张受到限制,进一步促使皮肤的温度上升了,接着皮肤组织对氧气以及营养的需求大大增加,人体代谢也增强了,可是血液此时却不能满足供给,因此就会产生血管动脉痉挛,使得肢体的末梢出现缺血症状,如果症状严重还会导致血栓,进一步会形成血栓坏死。

       糖尿病泡脚容易被烫伤 严重的可能截肢

       糖尿病患者在后期阶段会合并出现糖尿病足,这种情况会伴随严重的神经性病变,当上肢、下肢的动脉硬化,引起周围小动脉闭塞症或皮肤微血管病变后,就会形成糖尿病手、糖尿病足。从而使得脚步的感知能力下降。不管温度多高的水,糖尿病患者可能都感受不到,如果泡脚的话,极易会导致烫伤,进一步可能会形成感染,很容易出现溃烂甚至坏死的症状,若是治疗不及时的话,甚至还得截肢。

       正确泡脚小贴士

       即使是健康群体在泡脚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以下一些情况。

       首先是水温:泡脚的水温不能太高,因为高温会破坏皮脂膜,从而使得皮肤的角质层变得干燥甚至皲裂。泡脚的水温维持在45摄氏度左右比较合适。

       其次是时间:泡脚的时候,因为下肢血管扩张的缘故,血液会向下肢流动,时间如果太长的话,可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因此时间维持在15分钟到30分钟之内即可。

       最后是泡脚的时段有讲究:未进食或者刚吃饭后都不适宜泡脚。没有吃饭就泡脚的话,因为血液循环加快,可能会出现眩晕等症状。若是在饭后立刻泡脚,因为血液下流会影响到胃肠的消化,时间长了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所以,最好是吃饭后过一个小时再泡。

       泡脚养生,注意方法以及避免错误的形式,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3 09: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梗后再发风险高 专家称胆固醇达标是预防关键

       据统计,在中国每年新发的心梗患者数为60万,其中死亡率在三成以上,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了心肌坏死,更为严重的是,即便抢救成功,心梗后再发风险依然很高。

  为了帮助心梗患者预防再发心梗风险,2020年9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记协办公室联合发起并指导“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组织各界专家多次共同研究讨论,发布《“胆固醇达标,预防再次心梗”核心提示》,旨在帮助心梗患者重视胆固醇达标,预防发生再次心梗。

  心梗后再发风险高,胆固醇达标最重要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原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孔灵芝表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管理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预防再次心梗至关重要。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表示,患者第一次发生心梗后1年内再次发生心梗、卒中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平均风险为20%。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导致心梗复发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心梗患者应遵照医生建议,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相关指标严格控制在合理水平。

  心梗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应更低

  心血管病患病风险不同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不同的目标值。心梗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值要更低。

  绝大多数心梗患者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超高危人群。超高危人群应更加严格管理胆固醇水平,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应降低至1.4 mmol/L以下,且应比用降脂药前的水平降低至少50%,两者均应达标。

  对于2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可考虑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0 mmol/L以下,且较用降脂药前降幅超过50%。

  专家提醒,由于血脂检查化验单上的正常值参考范围是针对普通人,心梗患者不能仅凭化验单显示正常就放松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管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做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双达标,以预防再次心梗的发生。

  预防再次心梗,需要采取以下行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伟伟教授表示,心梗患者应接受规范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的干预,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定期测血脂。发生过心梗的患者每3-6个月应测定1次血脂,并在医生指导下将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目标水平以下。

  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心梗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管理膳食、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和腰围、保持适量身体活动。

       三、坚持规范治疗。心梗发生后1年内再发风险很高。心梗患者应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规范临床治疗。尤其是超高危人群应尽早且持续做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双达标。

  血脂、血压、血糖共同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会增加再发心梗的风险。心梗患者必须对“三高”同时进行严格管理,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再次心梗风险。

  为了您的健康和家庭幸福,请您一定重视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预防再次心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08: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屁太多或者太臭,这是身体在向你预警

       “屁”从何而来?

       回到这个问题:人为什么会放屁?

       人体内部并非一个密闭的空间,尤其是在吃饭喝水的时候,空气会进入体内。其次食物在消化的过程中,胃肠系统也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而且胃酸和上消化道系统分泌物会形成二氧化碳,这些气体占肠胃气体的四成左右。

       气体要是往上跑,就会通过打嗝来排出,要是进入血液,就会通过肺部呼吸排出体外。重点来了,这些气体要是顺着肠道跑到下面去,那就是屁了。放屁之所以会响,主要是受人体产生气体的量以及气体排出速度决定的,如果产气量大,气体的速度快便不好控制,就容易发出很大的动静。

       据调查显示,正常人每天平均放14个屁。而且一般男性要比女性的次数多一些,男性每天平均放屁17次,女性约9次。但有的人因为怕尴尬,所以在公共场合经常憋“屁”。

       憋回去的屁去哪儿了?

       等等,气体在体内会上下到处跑,那憋回去的屁,难不成往上窜了?还真是,要是因为照顾自身的光辉形象而把自己憋的七荤八素的,那没过多久还就真会口吐芬芳了。憋回去的屁,你不让它畅快的从下面溜出去,那它真的会从你上面出去的。

       别尴尬,虽然是从上面出去的,但是并非你所想的那种形式。使劲憋着不放屁,气体在肠道内浓度越来越高,而后这些气体会进入血液,经过全身的循环,在肝脏重新又经过了一遍过滤,之后再顺着血液被输送到肺部,经过呼吸排放出去。所以经过过滤输送,已经没有那股味道了。

       憋屁的问题咱们解决了,那么如果频频放屁或者长时间放不出来屁,又或者屁味臭气熏天,那可能是你的身体出了毛病。

       “屁”不正常,可能是身体的警告

       臭屁连天:有的人放屁虽然不响,但却很臭堪比毒气弹攻击,如果长期如此的话,这类患者多半是便秘。因为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太久,硫化物增多,屁就会充满臭味。除了便秘和消化不良的原因之外,如果某个时段频繁放的屁很臭,还要警惕是胃肠道肿瘤,如果多臭屁,并且还伴随排便习惯改变以及腹痛症状,就得马上就医诊治了。

       放屁太多:正常的放屁太多,跟吃的食物有关。吃了太多的豆类、洋葱、萝卜、南瓜、菜花,肠道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氢气和甲烷,屁因此就会增多。如果是非食物性多屁,每天超过了1200毫升,那么在医学上被称为失气过多症。导致这种原因,跟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病有关。

       没屁可放:也有人某个时段突然一个屁都不放了,但是千万别高兴,没屁比多放屁更可怕,没屁预示你的肠道不通,可能是肠梗阻以及肠扭转的情况。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得放屁,这是一种正常的自我调节。手术后医生往往十分关注病人的放屁信息,因为放屁代表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可以吃饭了,如果一直没放屁,则代表着肠道还不通畅,如果腹腔胀气过于厉害,还会引起刀口的疼痛。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屁该放就放吧,只要没有出现异常症状,就代表身体是健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09: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癌症筛查涵盖9大常见癌种,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实施癌症防治行动,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11月15日,在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CCO)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分会场,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教授以“中国癌症早诊早治现状与发展”为主题作报告分享。

       我国癌症筛查项目涵盖9个常见癌种

       国际多中心的研究表明,筛查和早诊早治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最有效途径,也可以降低社会经济负担。近几年,中国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自21世纪初,国家卫健委设立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从农村、城市及高发地区都在逐步推广癌症早诊早治技术。

       据陈万青教授介绍,我国的癌症筛查主要通过中央或地方财政支持的公共卫生项目进行,尚未纳入医保。目前已有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农村妇女两癌筛查、浙江海宁结直肠癌筛查、上海结直肠癌筛查等10余项,已有涵盖8+1个常见癌种:肺癌、结直肠癌、肝癌、上消化道癌(胃癌和食管癌)、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口腔癌。

       国家每年对癌症筛查的财政支持呈逐年增加趋势。数据显示,2005年中央财政投入五百万用于癌症筛查,到了2017年癌症筛查的投入增至6.86亿。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检出了大量早期癌症患者,同时推动了基层专业人员的能力建设。

       陈万青教授表示,我国癌症筛查三级防控网络基本建成,全国癌症筛查项目点遍及28个省70个市,国家癌症中心跟浙江省宁波市、江苏省无锡市等地区建立了筛查区域合作模式。随着我国对癌症早诊早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希望探索可行性和付费机制,将癌症筛查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不同癌症选用什么筛查手段

       癌症筛查是控制癌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但不同的癌症选择什么筛查方式,直接影响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和普及性。

       陈万青教授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肺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肝癌、子宫颈癌的筛查手段。

       肺癌的筛查方式:早期肺癌的发现主要依靠低剂量螺旋CT。美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开展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20%-30%。陈万青表示,目前各个国家不同中心的肺癌筛查指南不尽相同,“指南要以循证医学证据为背景,起始年龄、高危人群界定都不一样,我国要结合实际不能盲目照搬照抄。”

       结直肠的癌筛查方式:常用的筛查方法主要是大便潜血试验(FIT和gFBOT)和结肠镜,也有选择粪便DNA。中国的肠癌筛查起始年龄为40岁,建议对40-74岁的高危人群通过 FIT(粪便免疫化学测试)/gFBOT(愈创木脂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进行筛查;日本针对40-69岁的人群用FIT技术开展肠癌筛查;澳大利亚则针对 50-74岁,也是选用FIT技术筛查肠癌。

       上消化道肿瘤的筛查方式:胃癌的筛选主要通过内镜和气钡双造影,后者我国医院已经很少开展。对于食管癌,我国食管癌筛查指南推荐内镜检查方式。根据2019年的食管鳞癌筛查指南,轻度上皮内瘤变者若直径大于1cm或合并多重食管癌危险因素者建议每年做一次筛查,否则每3年一次。

       乳腺癌的筛查方式:常用筛查方法主要是乳腺B超、钼靶X线。欧美国家乳腺癌筛查几乎首选钼靶X线,这与她们的乳腺组织特点相关。但中国女性的乳腺,腺体占乳腺比例达,乳腺组织多为致密性乳腺,在钼靶下观察不佳,容易漏诊,一般采用乳腺B超+钼靶x线。

       肝癌的筛查方式:主要是依靠肝癌标志物血清α-甲胎蛋白(AFP)检测+肝脏B超检查。中国的肝癌高发与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关,而国外的肝癌主要非酒精性脂肪肝造成肝硬化。

       子宫颈癌的筛查方式:主要依靠液基细胞学检测+HPV检测。陈万青表示,我国女性宫颈癌发病与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提前,防控刻不容缓。目前城市和农村妇女的高危型HPV感染率都较高,且呈双峰现象,以HPV16与18为主要型别,没有发现存在主要基因型别的地区差异。HPV检测技术引入临床是宫颈癌筛查和早诊史上的里程碑,实现了从细胞形态学向分子生物学的变革,改变了60多年的临床试验。HPV预防性疫苗和筛查结合是最佳的宫颈癌预防方式。

       癌症筛查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万青教授表示,这些年国家癌症筛查在不断推进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问题1:现在国家和地方的癌症筛查主要以公共卫生项目为依托缺乏可持续性,能否参照慢性病防治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需要进一步探索。

       问题2:缺乏国内的循证医学证据,需要加强研究队列,RCT(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做好高危人群鉴定、筛查技术和策略、卫生经济学评价、全流程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

       问题3:筛查依从性低,很多免费筛查项目老百姓都不愿意参加,需要加强健康科普宣传,增强癌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问题4:付费机制。纳入医保的近期可能性不大,根据初步估算,城市居民癌症筛查全覆盖需要5000亿,而医保每年不过6000亿。将来更可性的或许是,筛查费用在个人自付一部分的基础上,结合商保、社会力量进行解决。

       国家适宜筛查的癌种确实筛查现状并不乐观,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任重道远。关键是筛查的适应技术能否大范围开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要考虑卫生经济学,又要能让患者普及得更好是唯一出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9: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警惕心梗发作前的危险信号,一旦发病抢占黄金90分钟

       核心提示:数据显示,在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每13个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就有1人是心肌梗死。

       66岁黄老伯,前几天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早晨后和儿子散完步刚回到家中,老人家就胸口又闷又痛,并出现气促、呕吐,不能动弹。儿子黄先生看情况不对,立马打电话给妻子,所幸妻子是医生,在电话里就怀疑是心梗,立马拨通了120,在10分钟内送到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经胸痛中心行了急诊介入手术、开通了阻塞血管,经过一系列抢救,这才将黄老伯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后来据黄老伯回忆,自己当天起床后就感觉心慌,一走路时就开始左胸前区痛,上楼梯几次都停下来歇息。而这些症状就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黄先生事后说到,由于父亲之前就患有肿瘤疾病,以为是因为肿瘤导致的一时间不舒服,也没有往心脏疾病上联想。所幸妻子反应快才没耽误治疗。

       刚过小雪节气,一叶知秋,未雨绸缪。季节更替,天气变化较明显,心梗也进入高发期。数据显示,在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每13个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就有1人是心肌梗死。

       秋冬季节为何心梗高发?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谭文亮表示,如果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走路或饱餐后出现气短、胸闷,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悸、头晕、眼前发黑,就要警惕自身的心血管健康,尤其是上了年纪、有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病友,就更要注意身体变化,注意防范。

       秋冬季节心梗高发,首先是因为季节交替,温度湿度等外界环境剧烈变化,人体受到刺激,出现血压大幅度波动等反应,就容易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其次是季节更替常会伴随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说饮水减少、血液变得更加粘稠,饮食上盐分、油脂、糖分增加了,也容易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容易造成急性血栓形成,诱发急性心梗。

       警惕心梗发作前的危险信号!

       谭文亮医生指出,急性心肌梗死之前会常出现各种征兆,如果不注意可能会耽误治疗。比如像黄老伯出现的气短、胸闷、心慌都是“危险信号”。

       1.活动耐力的明显下降:做平素可以胜任的活动(比如日常运动、爬楼时)、饱餐后、情绪激动时若出现气短、喘憋、胸闷、心慌、眼前发黑等不适,这些预警症状提醒我们要高度去关注自己的心血管健康,最好到医院做有针对性的检查。

       2.放射性疼痛:多数人不但有胸前区闷痛,同时可能出现嘴角以下、肚脐以上部位出现难以描述的压迫感、紧缩感、束缚感,比如上腹部痛、呕吐、下牙槽酸软、脖子紧缩感、上臂内侧疼痛、肩背痛等,这是心肌缺血后沿内脏神经分布出现的放射性疼痛,容易被忽视或被误诊,需要高度警惕,及时就诊。

       一旦突发心梗,我们能做什么?

       1.提高急救意识,抢占黄金时间:谭文亮医生说:希望广大群众都能有健康常识,对心血管或者脑血管疾病提高警惕,一旦本人或旁人出现上述不适,能想到有可能是急性心梗,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尽量缩短发病到就医的时间。现在有完善120急救系统,有情况赶紧拨打电话,不要犹豫,越早越好,心脏血管堵塞超过90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心肌坏死,所以一旦发病,尽量抢占黄金90分钟,越早开通血管越能挽救心肌。

       2.急救药物需常备,硝酸甘油能救命:家里可以常备心梗急救用药,比如硝酸甘油,常说它“含在舌头下能救命”。一旦到有明显的胸闷、胸痛、气短,就可以含一片在舌下扩张血管,为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而像掐人中、拍打穴位、捶打胸口等方法目前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支持,不建议使用。

       3.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如果突发心梗,首先找一个安全的环境,坐下来或者躺下来,避免站立不稳摔伤撞伤,再进行求救。对旁人实施救治时候不可随意挪动、猛烈摇晃病者,如果病者意识丧失或者呕吐,可以将其头侧过一边放置,避免其防止患者呕吐堵塞喉咙。在此之前,一定要快速拨打急救电话。

       谭文亮医生表示,现在心梗高危人群并不仅限于老年人,心梗也逐渐趋于年轻化,他接诊过急性心梗手术的最小患者年仅21岁,很多年轻人健康意识不足,饮食无节制,大量吸烟、喝酒,缺乏运动,长期熬夜,这也很容易导致心梗。平时要保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