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楼主: 傲然挺立

姓氏百家及其来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9 21: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高头 发表于 2013-7-29 08:09
楼主辛苦了!百家姓回本溯源可是大工程啊!

        谢谢老高头老师光临和支持!“百家姓回本溯原”
确实工作量很大,目前已掌握的就有五百多个单、复姓
而且有的还未查到,如:苑、原、敬、弋等姓,......
发表于 2013-7-29 21: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楼主| 发表于 2013-7-29 21: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3-8-1 17:24 编辑

                            7、郑姓
              郑姓——出自姬姓。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郑,为郑桓公,
       后来被韩国所灭,其后代便以国名为姓。郑姓名人有:郑国
        ——战国著名水利专家,修建了郑国渠。郑和——明朝著名
       航海家,曾率舰队七下西洋。郑成功——明末将领,曾率兵
       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宝岛台湾。郑板桥————清代书画
       家“扬州八怪”之一。

点评

谢谢老师的精彩报道!  发表于 2018-7-23 04:47
涨知识,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17-11-7 04:06
老师知识广泛,内容详实,谢谢  发表于 2014-5-6 21:47
 楼主| 发表于 2013-7-29 21: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ayjcy 发表于 2013-7-29 21:29

              谢谢ayjcy 老师关注和支持!
发表于 2013-7-30 08: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傲然挺立 发表于 2013-7-29 21:15
谢谢老高头老师光临和支持!“百家姓回本溯原”
确实工作量很大,目前已掌握的就有五百多个单、 ...

静等着欣赏巨著了! _15361877259532477593[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21: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3-7-30 21:49 编辑

                                 8、王姓
               王姓—主要来源于先秦王室,源流复杂,夏王室为姒姓,   
        商为子姓,周为姬姓,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王为姓的。周灵
        王的儿子姬晋因敢于直谏,把父亲惹怒,被贬为平民。因其
        本为王族,世人称其家为王家,其后世子孙便以王为姓。王
        姓名人有:王剪、王贲—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王昭君—“四
        大美人”之一。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人称“书圣”。王维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
        主张政治改革,主持变法。

点评

谢谢老师的精彩报道!  发表于 2018-7-23 04:47
涨知识,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17-11-7 04:06
中华姓氏委员会报导:王姓主要史于商朝比干丞相的后代。。。。。?  发表于 2014-1-3 12:19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13: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9、冯姓
                    冯姓——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
             孙子长卿被封于冯,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为姓。冯姓
             名人有:冯异—东汉征西大将军。冯梦龙—明代著
             名文学家、戏曲家。冯子才—清末爱国将领,曾率
             军大败法军。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

点评

谢谢老师的精彩报道!  发表于 2018-7-23 04:47
涨知识,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17-11-7 04:07
发表于 2013-7-31 14: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研究“姓”的“学者提问:
1,某人被封为赵地的头,于是有赵姓,问他原姓是什么?他的父亲肯定不姓赵,但是是赵姓的祖先,对吗?
    他的兄弟也不性赵,但是也是赵姓同系的人,于是我问哪些姓是和赵同系的?
2,某人被封为赵地的头,于是有赵姓,原赵地的人是不是都姓赵?如果都是,那么现在的赵姓人可以毫无血统关系。对吗?
3,历史上大量民族的融合,非汉族的用了汉族的姓,例如,有阿拉伯血统的回族,和本来是姓叶赫那拉,爱新觉罗的满族,现在少见了,是不是也要考察其根源,否则就是找错祖宗。
4,古代姓氏是男女不平等观念的体现,男的是"种",女的是地,”血统“和女子无关,根本不承认女性在血统,遗传里的地位。岳飞,是民族英雄,难道只有姓岳的引以为骄傲,不姓岳的不能因自己的”外祖父“是岳飞而骄傲?
5,如果承认女子在血统和遗传里的平等地位,那么当今的人几乎是古代每个人的后代,无论你姓什么,古人姓什么。
以孔子为例,据说孔子到今已经有75代,如果每代子女不分男女为两人,则孔子有2的72次方个后人,这个数字是当代人的3000亿倍,所以无论什么人,不是孔子的后代的概率基本上是0。
当然,我们也是孔子是对头柳下跖的后代。

岳飞是你的祖先,秦侩也是你的祖先,研究姓氏的人没想到吧!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1 14: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您好!
      请介绍朱姓来源,谢谢! _6403574601725902720_jpg_thumb.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18: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3-8-1 17:28 编辑
爱玩 发表于 2013-7-31 14:29
老师您好!
      请介绍朱姓来源,谢谢!


                  爱玩老师好:现回答您的问题。
                       10、朱姓
          朱姓—出自曹姓。据记载,颛顼帝的后代
      曹挟受封于邾,建立邾国。邾国灭亡后,其子
      孙后代便以国名‘邾’为性,后来又去掉偏旁
      以朱为性,称朱姓。朱姓名人有:朱熹—南宋
      哲学家、教育家。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朱
      自清—近代文学家、诗人。朱德—革命家、军
      事家,我国“十大元帅”之首,人民解放军主
      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务委员
      会委员长。

点评

谢谢老师的精彩报道!  发表于 2018-7-23 04:48
涨知识,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17-11-7 04:07
发表于 2013-7-31 19: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傲然挺立 发表于 2013-7-29 21:01
河南.开心人老师好!很抱歉,您所说的“原”姓,我查阅了
      好几本百家姓的书和本人从报 ...

原姓来源
1、据《姓氏急就篇》载,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于原(古称轵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贯,建立原国。夏代,“少康迁原(国)”。周武王灭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 (爵)。史称原伯贯, 受封于原国。 原,伯是他的氏。 官职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没有"氏"的。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姬为姓,以原为氏。诸侯国之间不断战争,兼并到天下只有100多个诸侯的时候,原国还存在。由于原国很小,打败一次就举国迁徙一次。迁徙三次之后,原氏后人从此流散各地。

  2、春秋时原国被晋国所灭,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官为晋国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经注》说:“辽山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流亡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原轸其后世子孙以国(邑)名“原”为姓,称为原氏,遂形成原姓。

  3、出自赵姓。晋文公将原地分给赵衰,赵衰有儿子原同。

  4、出自妫姓,为舜的后裔。庄公二十七年,有陈国原仲。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先轸(?-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杰出的军事将领。初为下军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先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帅职衔,又有元帅实绩的著名统帅。论才干,他既有军事家的韬略又有政治家的头脑;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且他的谋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义或理论价值。论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驯,却耿正忠诚,是一位不惮以身殉义的丈夫。据《英贤传》载,周文王之子封于原建立原国(原国初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国君称原伯,原伯后裔有原伯姓。又据《姓氏急救篇》云,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邑(今河南省济源),为伯爵称原伯,后为晋国所灭,原伯子封于先轸,号称原轸,其后有原姓。故原氏后人奉先轸为原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缺)原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朝,建立西周。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伯爵),史称原伯贯,受封于原国(古称轵邑,今为河南济源市)。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先是卿大夫。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原为氏。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国人跟愚公一样坚韧不屈,说:“晋(山西)人想霸占我们,咱不干”。 晋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约定三天为期。过了三天还没打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退。军官们请求等一下,说:“原国就要投降了”。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终于离开了。没走多远,原国人听到消息,文公守信,主动撤军,哪儿找这么好的守信用的国君啊。原人感动得赶紧下城,把晋文公接进城里。 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河南省济源市,在温县西北60公里处,有原社、原庄等遗址村名。据《济源志》云,为春秋是原国所在地。《温县志》云,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师勤王,夏四月在温败太叔带,襄王将温、州、原、向等四邑赐给晋国,说明此时原国被晋文公所灭。“温”邑即今温县西部、孟州市东部,“州”即今温县的赵堡镇、武德镇、武陟县的西陶镇、大虹桥乡,“原”即济源市北部,“向”即济源市南部。据《济源志》载,西周武王封弟原叔为原国,为苏忿生苏国之邑。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宣王封仲山甫为樊侯即樊国。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皇父孔圣作都于向为向国。这说明今河南济源市,周初武王时此地封弟原叔称原国,宣王时赐此地给仲山甫为樊国,幽王时又把此地给皇父孔圣为向国。所以,济源周时有原、樊、向之称。春秋时晋文公灭原邑时,在王屋山封门口(古称轵关),晋军与原军打了几天几夜,后围邑城原国降晋。此时,原国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温地的邢丘处(今北平皋村),他们不忘祖先和国家以原为氏,落户于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汉初改名平皋)。由此可知,原国人虽以国(邑)为氏,但却是在温地开始姓原的。温县邢丘(今北平皋)可为原氏祖地,今住着原氏族人数千人,有原氏宗祠,海内外原氏多来此寻根(余略)。原姓望居济源悬(今河南省济源市)。

历史名人

原轸

  又称先轸,春秋晋中军主帅,标准读书人出身,据说好学不倦,熟读《诗经》,最辉煌战绩是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创造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一举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当然入选十大儒将之列。

原宪

  字子思,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是孔门中的一个贤者,以安贫乐道而著称。他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曾当过孔子家的总管,但不贪财,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据《论语·雍也》记载:“原宪(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又据《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在草泽中。子贡相互,而结驷连骑来到原宪居住的穷僻之地,过谢原宪。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贫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为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不免感到惭槐,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显然,原宪不愿出仕,甘于贫困,并自认队为这种近乎怪异的行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据此,原宪不仅合乎韩非的批评原则,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获得大名,成为当时甚有影响力的学术派别。

原壤

  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之故旧。孔子骂人也真不少。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是盛米器,就是说:“那些饭桶,算什么!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骂了不足,还举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论语·宪问篇》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称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译:原壤采蹲姿如夷人,孔子批评他说:“从小不知道谦让兄长,长大后没有出息,现在老了,该死不死的学那些野蛮民族的蹲姿,真是败坏礼俗的老贼!”说完用手杖打他小腿。孔老头子打原老头子,这是发飙,不是体罚。

原复

  唐代人,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郡望堂号

  济源县:周朝原地、轵地,汉于此置轵、波、沁水三县,均属河内郡。轵在今济源治所甫,波在轵东,沁水在波北,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后三县先后废,隋开皇间析轵县置济源县,属怀州。而轵县亦省人河内县,唐初复置轵县,旋省入济源,昔三县分立之局卒形成一统。后济源之隶属关系多有变动,于元初曾一度改置原州,寻复称济源,至今不变。

编辑本段原姓宗祠通用对联

原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冀州贤吏;   泗水圣徒。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

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泗水圣徒,虽贫非病;   冀州贤吏,有政皆兴。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孔子弟子,为鲁国泗水人。下联典指唐代人原复,为冀州刺史,政兴令举,境内肃然。

原国朝代

  夏代~>商朝~>西周~>东周~>春秋。 山西长治有一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为原起寺,大概在潞城。《沁水县志》称:原国故址在今沁水县西北里许。原国初始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古称轵邑)。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重耳于公元前635年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这时,侦察人员报告说:“原人准备投降了。”军吏也建议不要撤兵。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之宝,百姓靠它来保护。如果得到原国而失掉信义,用什么来保护百姓?这样做是因小而失大。”于是,退兵三十里,原国人听到晋文公的话,于是就投降了。因为讲诚信,不战而屈人之兵,亡人之国,这本已是一件值得惊诧的事情。然而,重耳讲诚信的收获,并不止于此次战役。随着他诚信美名的传播,国内百姓信服,诸侯纷纷依附,晋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此时,原国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温县的邢丘处(今北平皋村),落户于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汉初改名平皋)。 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 原字可能还有其他不同的写法。 在英语国家,原字可能被写成YUAN。不管写法如何, 一笔写不出两个原字,都是原。 周有原庄公,以邑为氏。春秋时,陈有原仲,晋有原轸,鲁有孔子弟子原宪。唐有原复。 原庄公,世为王室卿大夫。 原仲, <>说,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原仲者何?陈大夫也。前680年没。 原轸,因封地在原,所以名原轸。 实际姓先。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流亡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 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春秋时代五霸之一。原轸为春秋时期晋国上卿。晋文公的得力干将。原国择晋以后,他被封地到昔日的原国。生年不详,卒于晋襄公元年(前627年)。 《水经注》中说“辽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 辽县即今山西省左权县。 可见当时的黄崖山是先轸的出生地。原宪,字子思,鲁国人, 孔子的弟子。有一副对联写到: 泗水圣徒,虽贫非病 冀州贤吏,有政皆兴 上联说原宪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原宪是孔子学生中,所谓“七十二贤”里很有名的人物。他曾替孔子管过总务方面的事情,用现代观念随便来比,可能在孔子当司寇的时候,他担任过总务长一类的职务,孔子死了以后,他退隐于山泽布衣之间,走半隐侠的路线,等于在过去的社会中,领袖清流。所以司马迁著《史记》,在《游侠列传》中,曾提到他和季次。 下联说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周朝原氏

  原庄公 --- 原伯贯 --- 原襄公 --- ? --- 原伯绞

宗法制度

  按照周的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其他众子或者封为诸侯或者封为卿大夫。诸侯君位也由嫡长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封国的权力。诸侯的其他众子分封为卿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世袭官职,并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有分出「侧室」或「贰宗」。在各级贵族中,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或「宗主」,以贵族族长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权,成为各级政权的首长。 西周封建诸侯,爵位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同的等级就有不同的封地和军力。天子的直辖地区叫做王畿,封地比诸侯们大得多,军队也比诸侯多得多,又拥有高级官吏的任命权,所以可以监视诸侯。以军力来说,天子有六军,公和侯各有三军,伯有二军,子和男各有一军。以土地来说,公和侯有各百里,伯有七十里,子和男有五十里。



告诉亲朋好友
分享: 0

点评

谢谢老师的精彩报道!  发表于 2018-7-23 04:48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20: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开心人 发表于 2013-7-31 19:05

             河南.开心人老师好:本想有时间去图书馆查找“原”姓之来源,
     以回答老师之问,没想到老师捷足先登,将“原”姓来源及其名人详
     登录于此,非常感谢。另外,如果老师有资料,请帮查一下:弋、 敬、
     苑、危等姓来源及其名人,谢谢!!

点评

哈哈,我在[百度]搜寻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31 20:41
发表于 2013-7-31 20: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傲然挺立 发表于 2013-7-31 20:14
河南.开心人老师好:本想有时间去图书馆查找“原”姓之来源,
     以回答老师之问,没想到 ...

哈哈,我在[百度]搜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20: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3-7-31 20:56 编辑
烨鹤 发表于 2013-7-31 14:18
对研究“姓”的“学者提问:
1,某人被封为赵地的头,于是有赵姓,问他原姓是什么?他的父亲肯定不姓赵,但 ...


                 烨鹤老师好,谢谢您的关照。对于您提出的五个问题,
         有的可以预以回答,......。但是,本人不是研究姓氏及其与
         姓氏相关问题的。登录“姓氏百家及其来源”是为和网友共
         勉、互相学习、供欣赏!欢迎光临!
发表于 2013-7-31 20: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傲然挺立 发表于 2013-7-31 20:14
河南.开心人老师好:本想有时间去图书馆查找“原”姓之来源,
     以回答老师之问,没想到 ...

危姓的来源及姓危的名人
[危姓的查询指数为:3415次]

一、 姓氏源流
危氏源出于三苗族。相传上古时帝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故而把帝位禅让给舜。当时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一带的三苗部族比较强大,他们也反对禅让。丹朱就联合三苗起兵,与舜争夺天下。舜派大禹领兵镇压,禹在丹水一带打败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杀,丹朱不知所终。叛乱被平息后,舜帝将三苗族人迁徙到西北的三危山(甘肃敦煌东)一带居住。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称危氏。另外,明初文学家危素之祖本姓黄,他改姓危后,其后人亦称危氏,成为危姓的一支。 《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另外,其《名义考》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置,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临川郡:三国时吴国置,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一带。
【堂号】
"太史堂":明朝时危素少通五经,元朝时做经筵检讨。他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官至翰林学士。元朝亡后,他又修了《元史》。
三、 历史名人
危昭德〔約公元一二六零年前後在世〕字予恭,昭武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理宗景定初前後在世。寶佑元年(公元一二五三年)進士。歷官侍御史,擢工部侍郎。在經筵累以經義進講,頗多規正。昭德著有春山文集,《宋史本傳》巳佚亡。今存巽齋四六一卷,《閱庫總目》存駢文四十九首。
危仔昌:后梁南城人。乾符年间江淮盗贼横行,危害乡里。危仔昌聚集丁众,立壁垒保护乡里,大破寇盗,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朝廷因此召他做官,他历任虔州防御使、信州刺史。后来他投奔吴越,子孙都在吴越当了官。
危稹:宋朝临州人,字逢吉,淳熙年间进士。他因为文章出色而被洪迈、杨万里所赏识,被荐为秘书郎。后因触怒当朝宰相,被贬出知潮漳二郡,俱有名绩。
危素:字太朴,一字云林,明朝金谿人。他少通五经,在吴澄、范椁门下游学。元朝至正年间被授为经筵检讨,编修宋辽金三史,纂后妃等传。明初为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同修元史,并兼弘文馆学士,有《危学士集》。姓氏起源

    危氏源出于三苗族。相传上古时帝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故而把帝位禅让给舜。当时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一带的三苗部族比较强大,他们也反对禅让。丹朱就联合三苗起兵,与舜争夺天下。舜派大禹领兵镇压,禹在丹水一带打败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杀,丹朱不知所终。叛乱被平息后,舜帝将三苗族人迁徙到西北的三危山(甘肃敦煌东)一带居住。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称危氏。
另外,明初文学家危素之祖本姓黄,他改姓危后,其后人亦称危氏,成为危姓的一支。
堂号
   "太史堂":明朝时危素少通五经,元朝时做经筵检讨。他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官至翰林学士。元朝亡后,他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4-3-29 04: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