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楼主: 云帆

云帆谈医疗保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07: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直肠癌前期有什么症状?医生:当身体透露这3个信号时,不能大意

       核心提示:出现腹泻便秘反复交替、便血,伴随腹痛、体重下降等情况,一定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当成痔疮等肛肠疾病,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徐女士近段时间肠胃不太舒服,偶有便秘的情况发生,尤其排便的时候感觉非常不顺畅,感到很吃力,甚至还在粪便中看到血迹,有时候还会出现呕吐的现象。

       原本以为这是痔疮导致的,后来情况不见好转,只好去医院检查一遍,徐女士才发现自己患了直肠癌,可她还是不懂痔疮与直肠癌之间到底有何区别?

       教你4招,弄懂痔疮与直肠癌

       确实,痔疮和直肠癌一样,都会出现便血的症状。如果和徐女士一样,没有什么医学常识,很难辨别。出现便血时,一定要警惕区分是否真的是痔疮导致的。

       从症状看:

       虽然痔疮和直肠癌都会产生便血,但痔疮的出血一般由肛裂导致,是新鲜出血,所以血液颜色是鲜红色的。而直肠癌引发的便血颜色通常是暗红色,属陈旧性出血。

       从便血的形状上看:

       痔疮出血由于是肛门破裂导致,出血多呈喷射状,与粪便分离。但直肠癌的出血是在肠道内发生的,因此血液会与粪便混合在一起。

       从发病人群上看:

       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是40岁以上人群,而痔疮患者则好发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病例分布于各个年龄层。[1]因此,如果是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出现了疑似症状,一定要尽早做筛查。

       从痔疮的本质上看:

       它是一种良性疾病,本身并不会发展成癌,也就是说痔疮不会导致直肠癌。而且两者的发病位置和病理都不一样,痔疮长在肛门,直肠肿瘤发生在直肠;一种是静脉曲张,一种是恶性肿瘤。

       直肠癌早期要留意身体3个变化

       直肠癌初期的症状缺乏特异性,隐蔽性很强,常常被误以为是其他良性的肛肠疾病,等到被确诊时已经非常严重。因此,出现以下3种症状时,一定要留个心眼。

       1.便血

       正如上文所说,便血是直肠癌早期的一个典型症状之一。这是由于肿瘤的增大,导致直肠内组织坏死破溃而形成溃疡所致。[2]直肠癌便血多为暗红色,要注意与痔疮区分。

       2.直肠刺激症状

       这是由于肿瘤的生长刺激直肠导致的一系列应激症状,包括便秘与腹泻交替、肛门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等。

       3.肠腔狭窄症状

       直肠肿瘤产生后,患者的大便形态会越来越细,直到细如蚯蚓,伴有血样粘液。长此以往粪便会堵塞部分肠腔,可能出现肠梗阻等症状。此外,约有半数的直肠癌患者会感到排便疼痛。

       直肠癌可以通过哪些办法进行筛查?

       肛门指检:是非常有效的直肠癌筛查手段,能够发现近70%的直肠癌病例。

       肛门指检即医生戴手套后直接将手指伸进患者的肛门,来触摸患者的肠腔内壁,来检查有无增生和病变的一种检查。但许多患者觉得肛门指尖会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不适,比较抗拒。

       直肠镜检查:直肠镜检查有专用的一条约20厘米的直管,管道末端装有微型电子摄影机。设备由医生操作,肠镜管从肛门进入直肠,不断向深处推进。

       直肠镜能检查直肠部位是否产生病变、溃疡或肿瘤,有需要时可以直接通过管道末端截取组织进行病理化验。

       粪便化验:除了两种进入患者身体的检查方法外,还可以直接对患者排出的粪便进行病理化验。其中粪便隐血试验是筛查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隐血是指人靠肉眼无法发现的隐形出血,只有在实验室内通过化验才能判断是否有肠出血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包括5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直系亲属有直肠癌病史的人群、有肠息肉史的人群已经有患其他癌症的人群,这类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直肠癌的筛查。

       直肠癌并不少见,许多年轻人都被确诊。出现腹泻便秘反复交替、便血,伴随腹痛、体重下降等情况,一定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当成痔疮等肛肠疾病,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平时的饮食和作息上也要多加注意,防患于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6 13: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女性尿意频繁,或是疾病的早期信号,太多人错过了

       核心提示:刚坐下没多久,又想往厕所跑?经常尿频、尿急,或和4个问题有关


       每隔十几分钟就忍不住想去厕所,小佳这一天下来已经进出洗手间无数次了,更令人尴的是,她最近几乎每天都是这样。为了减少排尿的次数,她不得不控制饮水量,没想到还是没完没了地跑厕所。

       这上厕所的频率让小佳觉得,同事看她的眼神都变得怪怪的,听说尿频可能是肾脏有问题的表现,为此小佳感到十分担忧。

       最后小佳抽时间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患了急性膀胱炎,经过治疗后,排尿频繁的情况终于得到了缓解。

       喝水量没涨,却尿意频繁,当心4种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在白天的排尿次数大约是4~5次,夜间的排尿次数为0~1次,当排尿次数大于该范围通常就称为尿频。

       尿频又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尿频,生理性尿频主要是指大量喝水、精神紧张等导致的,以下4种情况则可能会导致病理性尿频。

       尿路感染

       当泌尿系统有感染的时候,在炎症的刺激下,膀胱黏膜的敏感性会增加,导致尿意中枢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从而出现尿频的症状。

       尿路感染的典型症状就是尿频、尿痛、尿急、排尿不畅等,平时可以通过多喝水、清淡饮食、注意个人卫生来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脾肾阳虚

       脾和肾都是人体进行水液代谢中的重要器官,如果是脾肾阳虚,那么就会导致体内的水液无法正常代谢,还会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于是就会出现尿频的症状。

       此外,脾肾阳虚还会影响肠胃功能,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类患者平时要注意健脾固肾、补气温阳,少吃生冷的油腻的食物,多运动。

       膀胱邻近器官的刺激

       盆腔感染、急性阑尾炎、盆腔肿瘤、精囊炎等疾病都会对膀胱造成刺激而引起尿频,通常还会伴随着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最好及时去医院查找病因,对症治疗。

       膀胱容量减少

       比如膀胱内的占位性病变、膀胱外的压迫、膀胱的挛缩、下尿路梗阻性疾病等都会导致残余的尿液过多,膀胱的有效容量就会减少而引起尿频。

       排尿无小事,这4种泌尿系统疾病同样不容忽视

       排尿能够反映出身体的很多健康问题,如果排尿出现异常,可能是这4种泌尿系统在作怪:

       ①尿急

       尿急是指突然有强烈的尿意非常急迫地想要排尿,尿急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尿道、膀胱的神经末梢遭受严重刺激,导致脊髓排尿中枢的兴奋性强于排尿中枢的抑制作用,或是脊髓中的排尿中枢抑制作用降低。

       导致尿急的常见原因有膀胱和后尿道结石、炎症等,通常还会伴随尿痛、尿频。此外,尿急也不一定都是尿路感染引起的,过度焦虑、神经系统、膀胱过度活动症等也可引起尿急。

       ②尿不尽

       尿不尽的症状表现为排尿困难,男性患者偏多,患者往往在一两次排尿后并没有感觉轻松,总是还有尿意的情况,甚至膀胱还有比较明显的肿胀感。

       常见的病因主要有膀胱功能低下、前列腺增生、中风、糖尿病、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

       其中,膀胱炎是导致尿不尽的常见原因,因为膀胱发炎会导致神经系统受到刺激,人体就会处于兴奋状态,让人出现尿排不尽的感觉,这时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

       ③尿失禁

       尿失禁指膀胱中的尿液不受主观控制就从尿道内溢出来,根据尿失禁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4种:

       充盈性尿失禁,当尿液增加导致膀胱内的压力超过最大的尿道压时,就会有尿液不受控制地排出,常见于神经原性膀胱、前列腺增生等;

       压力性尿失禁,在大笑、咳嗽、打喷嚏的时候由于腹压增加而导致尿液漏出,常见于盆底结构松弛的女性;

       急迫性尿失禁,出现强烈尿急时产生的不受控制的尿液排出,临床上多见于膀胱过度活动症、尿路感染等;

       真性尿失禁,如果尿道外的括约肌受损或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而无法关闭,就无法控制排尿,导致尿液不由自主地漏出。

       ④膀胱过度活动症(OAB)

       膀胱过度活动症又叫做膀胱逼尿肌不稳定、不稳定性膀胱,指的是膀胱在储尿期自发或者因为其他刺激而诱发的膀胱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的收缩,从而产生尿意,导致尿急尿频的症状。

       膀胱过度活动会使膀胱在容量还没达到最大的时候,就突然出现非常急迫的尿意。诊断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主要依据是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和尿频的临床表现,以及结合尿动力学检查。

       在诊断前还需要排除下尿路梗阻、男性生殖系统炎症、压力性尿失禁、急慢性膀胱炎等疾病。

       女性尿意频繁,多半是这4个原因

       如果喝水并不多,但是女性却总是出现尿意频繁的症状,可能是这几个原因造成的:

       盆底功能障碍

       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疾病主要有盆腔器官膨出和压力性尿失禁,50%以上的女性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和尿失禁,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

       对于女性来说,盆腔器官膨出主要是产伤和年龄增大引起的,盆底修复训练能够有效缓解这种情况。

       心理性尿频症

       此类患者的膀胱功能和水分代谢都是正常的,主要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的尿频,比如急躁、强迫症、精神类疾病、神经质、焦虑等,会使女性频繁上厕所,但是每次都是能尿出一点。这类患者要注意调节好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神经性膀胱症

       由于支配膀胱的神经出现异常,特别是大脑中枢神经脊髓出现病变,导致膀胱不受大脑的控制而引起尿频。也有一些女性由于膀胱过度敏感而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不受大脑控制。

        膀胱疾病、老化

       膀胱老化和膀胱疾病也会导致女性尿频,比如尿路感染、膀胱炎等膀胱疾病也会引起排尿频繁,但是尿量少。


        很多人都经历过尿急、尿频、尿不尽、尿失禁等排尿方面的痛苦,甚至为此而不敢出远门,如果发现自己出现排尿方面的问题,最好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0 08: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1个西红柿就能防4种癌?西红柿是生吃还是熟吃好?2种吃法或有害

       核心提示:不少人发现自己现在吃的番茄,似乎已经没有童年中的味道,变得越来越难吃了,并且现在的番茄怎么放都不坏,是不是用了什么化学药物呢?


       徐老太的老伴上个月被查出了前列腺增生,她听邻居说吃西红柿是“男神保护器”,经常吃可以预防前列腺癌,趁着刚好超市打折,就买了很多西红柿,几乎天天吃。

       吃了2周之后,徐老太发现有几个西红柿坏掉了,但也没扔掉,只是把坏的部分切掉,用来炒了鸡蛋。老伴吃了两口说有一股怪味,就没再吃了。徐老太怕浪费,最后自己一个人吃完了一大盘西红柿炒鸡蛋。

       没想到,吃完饭没多久,徐老太就感觉浑身不舒服,恶心想吐,没有力气。她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就去诊所开了点肠胃药,结果吃了两三天还不见好。

       在儿子的劝说下,徐老太终于同意去医院检查。就在前往医院的路上,徐老太突然意识模糊,浑身发烫。

       到医院后,医生了解到徐老太吃了腐烂的西红柿,怀疑是中毒引起的肠源性脓毒症,经过诊断确实如此。医生表示,西红柿腐烂后会释放毒素,使肠管水肿受损,大肠杆菌趁虚而入,就会引发肠源性脓毒症。

       一、1个西红柿就能防4种癌,真的假的?

       目前,有不少研究发现西红柿能抗癌,其中发挥作用的就是西红柿中富含的一种营养素:番茄红素。

       那事实到底如何呢?经常吃西红柿真的能抗癌吗?

       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可以延长细胞周期,抑制癌细胞增殖。此外,番茄红素还可以干扰生长因子信号,延缓癌细胞的生长速度;通过加强细胞间缝隙连接,番茄红素还可以阻止癌细胞转化。

       听说,“1个西红柿能防4种癌”,它们分别是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相关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番茄红素浓度越高,上述几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就越低。

       其中“西红柿预防前列腺癌”的说法最为流传。

       对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泌尿外科专家刘卓炜教授表示,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番茄红素可以预防前列腺癌。

       此前,多项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粘附、影响肿瘤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等作用,由此可见对于预防前列腺癌也有一定效果。

       此外,2014年一项大样本人群研究也发现,番茄红素摄入量越高,总前列腺癌和致死性前列腺癌发生率就越低。

       尽管如此,番茄红素用于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癌依然缺乏有力的证据。因此,2014年FDA也并没有批准两项番茄或番茄红素,可以降低癌症风险的有限商品宣传的申请。

       目前,关于各种食物抗癌的研究有很多,即便食物中真的含有抗癌物质,也并非一天吃一小碟就能达到目的的。

       癌症的发生是遗传、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具体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并不是靠吃某种食物就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二、为什么西红柿越来越难吃了?

       不少人发现自己现在吃的番茄,似乎已经没有童年中的味道,变得越来越难吃了,并且现在的番茄怎么放都不坏,是不是用了什么化学药物呢?

       其实并不是,相关研究作出了解释:在不断培育和改良西红柿品种的过程中,西红柿的产量和保质期也取得了进步,产量更大了,也更耐保存了。

       再加上需要长途运输,为了减少损失,保持食材的新鲜,所以专门培育出了耐储存的西红柿,放个十来天也不会坏,并非使用了化学药物。

       不过,虽然西红柿越来越耐储存了,但是味道却不如从前,反而越来越难吃了。

       上海市农科院曾经对几十个品种的粉果西红柿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西红柿与传统的品种相比,现代品种的糖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都降低了。而糖酸比高,西红柿吃起来就甜,反之吃起来就酸。

       此外,早摘行为也会影响西红柿的风味,为了提高货架期和减少运输损耗,在绿熟期就西红柿就被采摘了,然后在储运中催熟,风味当然不如自然成熟的西红柿。

       而且,栽培方式的变化也在对西红柿的风味产生影响,以前都是应季栽培,现在都是温室栽培。所以,西红柿变好看了,同时也变难吃了。

       那我们还能吃到好吃的西红柿吗?答案不置可否。

       近年来,专家一直在努力研发颜值和风味并存的西红柿。2019年已经有研究人员发现TomLoxC的基因变体能参与生产类胡萝卜素,让西红柿变得更加好吃。也就是说,好看又好吃的西红柿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西红柿的味道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并不影响它的营养价值和对健康的好处。

       研究证实,西红柿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功能,抗氧化活性比维生素E高出10倍,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另外,西红柿中还含有的维生素C、维生素B6和叶酸等物质,营养价值也不低。

       三、西红柿生吃好还是熟吃好?2种吃法或有害

       那西红柿生吃好还是熟吃好呢?

       生吃西红柿,可以最大程度地摄入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钾、膳食纤维、有机酸类等营养物质。如果把西红柿当水果吃,不放任何调味料,还可以调整膳食中的钾钠比例,补充水分。

       西红柿热量低,对于减肥人士也很友好。此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血糖波动比较大,加餐时也可以用西红柿代替水果。

       当然,熟吃也有熟吃的好处,西红柿加热之后,番茄红素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2种番茄不能吃。

       1、长黑斑的西红柿

       黑斑是由交链孢菌引起的,会产生具有致癌风险的交链孢毒素。

       2、没成熟的西红柿

       没成熟的西红柿含有龙葵碱,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最后,提醒一下,以下7类人最好不要吃西红柿,以免引发不适或加重病情:

       担心皮肤变色者、偏头痛患者、肾功能障碍者、容易胃痛和腹痛者、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尿失禁和膀胱炎患者、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西红柿是虽好,但好东西也要适量吃,尤其是不能人云亦云,认为可以通过吃西红柿防癌治癌,要科学看待西红柿的作用和功效,以免陷入饮食误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06: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比抑郁症更可怕、更糟糕的精神疾病:躁郁症

       核心提示:躁郁症也叫做双相情绪障碍,该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情绪两极化,在临床症状中,既有躁狂发作,也有抑郁发作。


       在以前,小丽在小时候是一个标准的宅女,不爱出去玩,也不喜欢交友,长得还比较胖,跟同学们相处也不冷不热,没什么朋友。

       但是,突然有一年的暑假,在减肥后,小丽开始变得开朗活泼起来,话也变得很多,社交变得活跃,那时候交了很多朋友,很多人都喜欢小丽,跟以前的自己形成了很大的对比,她以为自己迎来了人生的光明。

       可是在出现这些变化的同时,她的饭量骤减,睡眠也变差了,心也开始变得躁动不安,每天都在在源源不断地透支身体,这是她第一次轻躁狂发作。

       小丽在躁狂期最严重的时候,每天早上五点起来工作,直到晚上两三点,期间一直都在学习或工作,就这样持续了半个多月也不感觉累,并且工作都完成得很好。

       即使这么累,但是好像身体打了鸡血一样,觉得自己特别厉害。但是在几个月的躁狂期后,小丽迎来了长达一年多的抑郁期。

       自此,以后的十几年里,每次躁狂期和抑郁期的症状都一次比一次严重,而且越来越不可控了,只能靠长期服药控制。

       抑郁症很多人都有听过,但是有一种比抑郁症还要可怕的精神病却很少有人了解,那就是躁郁症。

       躁郁症属于一种情绪障碍,世界上大约有1%~2.5%的人受到躁郁症的困扰,患者的年龄通常在17岁~25岁之间。

       躁郁症患者,会出现哪些异于常人的行为?

       躁郁症也叫做双相情绪障碍,该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情绪两极化,在临床症状中,既有躁狂发作,也有抑郁发作。

       很多躁郁症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都经历了5~10年的误诊时间,学界对躁郁症的了解仍然不够深入。那么,躁郁症患者会出现哪些异常的行为呢?

       躁症发作阶段比较容易被旁人观察到,躁症发作的常见症状有:

       1、自尊夸大或膨胀;

       2、睡眠需求降低,可能每天只需要睡大约3小时就可以维持很好的精神状态;

       3、比平时更善谈,话更多,甚至讲话可以滔滔不绝无法停止,有时候容易给人一种才华横溢的感觉;

       4、容易分心;

       5、目标导向活动增加,比如会疯狂连续工作,期间还能一直保持精力充沛,或精神动作刺激,比如参加极限运动等;

       6、思绪飞跃,大脑中可以不停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谈话的内容也能从各种主题进行切换,严重的患者会给人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

       7、做事情不管后果,比如盲目投资、过度消费透支、不安全性行为等。

       郁症发作阶段不容易被观察到,郁症发作的常见症状有:

       1、对所有的活动都明显失去兴趣;

       2、几乎一整天都沉浸在忧郁中,会感觉到无望和空虚;

       3、几乎整天都嗜睡或失眠;

       4、专注力和思考能力降低,性格变得犹豫不决;

       5、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导致体重明显减少或增加;

       6、认为自己的生活一点价值都没有,或是有不恰当的罪恶感;

       7、有自杀的想法。

       躁郁症的危害,丝毫不输给抑郁症

       躁郁症和抑郁症是有区别的,躁郁症是两种心理疾病,会出现狂躁和忧郁两种极端的反应,也就是说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会暴躁不安或滔滔不绝,但是在另一段时间又会郁郁寡欢,情绪低落。

       而抑郁症则是一种单一的心理疾病,患者会长时间处于忧郁状态,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悲观的的症状。

       不过,躁郁症患者的危害丝毫不输于抑郁症,我们都知道具有自我伤害、暴力、精神病和精神性药物滥用等经历的患者,实施暴力的危险性比普通人高。

       有研究发现,如果这些患者同时患有抑郁症,那么实施暴力犯罪的危险性会更高。而绝大多数单纯患有抑郁症的人,实施暴力犯罪的比率低于患有躁郁症的人。

       得了躁郁症,还能正常谈恋爱吗?

       躁郁症患者可能会面临很多的恋爱问题,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比如,

       在有人喜欢自己时会感觉不真实,不敢相信会有人喜欢自己;

       即使确定了恋爱关系,一旦躁郁症发作,可能在抑郁期会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精神,甚至不想出门约会;

       而在躁狂期会无法控制情绪,容易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跟恋人发脾气,最终使爱情磨损殆尽,或者躁郁症患者最终因为内疚而决定离开对方。

       而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和难以自控的情绪。那么,如果你的对象是躁郁症患者,你会分手吗?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选择。

       如果你是躁郁症患者的恋人,谈恋爱的过程肯定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带恋人走入阳光下。

       如果你是躁郁症患者,一定要相信自己,要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而且也要相信自己的爱人,躁郁症患者是可以正常谈恋爱的。

       家长不理解躁郁症,你要如何走出来?

       有些家长并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会得躁郁症,认为只是孩子矫情或心理不够强大,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如果孩子患有躁郁症,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同时要了解躁郁症的症状和危害,不管在求医还是生活上,都要重视起来,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疾病。

       躁郁症患者要配合医生的治疗,除了心理治疗外,必要时还需要药物治疗,同时还要花时间去关注自己的病情,找到合适自己的药物。

       在平时还要多跟朋友聊天,多出去走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总之,躁郁症的危害比我们想象得更严重一些,如果发现自己患了躁郁症,要及时就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9 07: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期爱喝茶的人,身体会怎样

       核心提示:“我就是饮茶长寿的活标本。”108是茶寿,2017年,108岁的张天福去世了。张天福是中国近现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也被誉为茶叶泰斗。正如他的名字“洪福齐天”之意,他活到了108岁,这个岁数已经非常不容易,而且他晚年还保持着非常高的生活质量。


       “我就是饮茶长寿的活标本。”

       2017年,108岁的张天福去世了。张天福是中国近现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也被誉为茶叶泰斗。正如他的名字“洪福齐天”之意,他活到了108岁,而108是茶寿之年,这个岁数已经非常不容易,而且他晚年还保持着非常高的生活质量。

       张天福将自己的长寿归功于喝茶,他和自己的第二任夫人的结识也离不开茶。98岁的张天福不顾世人的争议,向57岁的杂技演员张晓红求婚,两人相濡以沫10年,成为了一段美谈。

       很多人对喝茶有着非常深的偏见,实际上茶是一种健康饮品。

       一、每天喝2-3杯茶,或可降低死亡风险、延寿

       喝茶与健康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去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上的研究,通过对UK Biobank数据库中498043名40—49岁之间的参与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茶叶摄入量与全因死亡风险存在一定联系。

       ①每天2-3杯,可降低13%的死亡风险

       ②每天4-5杯,可降低12%的死亡风险

       ③每天6-7杯,可降低12%的死亡风险

       ④每天8-9杯,可降低9%的死亡风险

       ⑤每天10杯以上,可降低11%的死亡风险。

       由此可见,每天饮茶2—3杯,死亡概率达到最低。

       喝茶为什么有益健康长寿?

       浙江大学茶学系课程讲座教授罗军介绍,茶主要有三大功能物质——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这三种成分共同发挥茶叶健康辅助功效。

       抗氧化:茶多酚具有强清除自由基能力,除了可抑制氧化镁,还可以激活抗氧化体系。

       辅助代谢:营养过剩是现代人通病,而茶叶则可以帮助促进消化,辅助改善人体代谢功能。

       审美愉悦:茶可以给人一种愉悦感,这是茶氨酸的作用,给人兴奋、愉悦的感觉。

       二、这些喝茶的误区,是时候重新看待了

       茶叶已经陪伴了人间千百年,关于它的“谣言”也经久不衰,这些喝茶的“误区”,是时候正确看待了。

       1、非有机茶里都是农药?

       与有机茶的种植方式不同,有机茶“靠天吃饭”,茶叶成本非常高,于是不少制茶业会选择非有机茶园管理,但这种管理方式成本低,为了保证茶叶不被细菌虫子侵咬,会使用农药来灭杀,这也让很多人认为有机茶都是“农药”。

       事实上,非有机茶园确实需要依赖农药灭虫灭菌,但农药品种、降解周期、施用时间都需要遵守国家规范,并不是“无限制”使用。即便有农药残留,茶叶上的残留物也要比蔬菜水果粮油等农产品少得多。

       2、普洱茶里都是致癌物?

       普洱茶是非常常见的茶叶品种,然而作为发酵茶,有人认为普洱发酵会出现一种“曲霉”,并把“曲霉”与“黄曲霉毒素”挂钩,认为普洱也会致癌。

       事实上,普洱在发酵前会生成黑曲霉和根霉,后期则会出现灰绿曲霉、青霉和酵母,但这些微生物都对人体无害。尤其是黑曲霉,还会对黄曲霉有一定抑制作用,且茶叶中富含咖啡因和单宁,也能抑制黄曲霉生长。

       3、隔夜茶致癌?

       不少人认为“隔夜”都与“致癌”有关,隔夜茶久放,也可能会产生致癌物,因此不能饮用。

       有研究证实,加盖存放12小时的茶叶,所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微乎其微,更不会转化成亚硝胺,且茶多酚等营养成分也没有降低。只是随着茶叶存放时间,颜色变深,茶香味也会减弱,味道自然没有新鲜茶好喝。

       4、喝茶会导致肾结石?

       很多人认为茶叶富含草酸,而草酸会和人体内的钙结合,形成草酸钙,而肾结石多与草酸钙有关,因此喝茶容易得肾结石。

       有实验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草酸含量形成肾结石风险很低,不仅不会增加发病率,还会轻微降低其发病率。而且多项研究证实,茶多酚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可以抑制肾脏内草酸钙形成。

       三、这些茶是添加剂兑的,要少喝

       对于喜欢喝茶的朋友,哪些茶叶是需要我们避开的呢?

       1、染色茶

       有网友表示自己网购的绿茶,绿得不正常,但喝起来却很香。这种茶叶可能涉及染色行为——每年春季,就有不法商贩使用铅铬绿翻新陈茶,冒充新茶上市。茶叶是不允许添加色素的,铅铬绿主要成分为铬酸铅和铁蓝,长期食用,会造成铅、铬等重金属会严重超标,对人体造成伤害。

       如何分辨是真正的新茶?还是染色茶?

       观察茶叶:一般新茶颜色并没有翠绿,而是呈黄绿色,而染色的茶叶,则一点黄色都没有,像新鲜的叶子。

       观察茶汤:真正新茶泡出来的茶汤碧绿且清澈,而用了染色剂的茶水会偏黄且浑浊。

       2、香精茶

       茶叶本身就自带茶香,而一些不良茶叶中间商贩,在利益驱使下,会在低挡、劣质的茶叶中添加食用香精、色素以提升茶叶香气,从而改进茶色,这就是非法的香精茶。

       其实辨别香精茶叶有一个妙招,就是将纸巾放在茶叶罐内,并用盖子盖上,半小时至1小时取出。如果纸巾上带有化学异味,则可以认定为香精茶。而没有添加香精的茶叶,一般纸巾与茶味味道是一致的。

       想缩短时间,也可以直接用热水冲泡茶叶,然后用纸巾罩住杯口,静止1分钟再取下,闻闻是否附着异味。

       茶叶是天然食品,如果人为添加,总归会有破绽。购茶者只要谨记辨别原则,就能安心享受茶叶的芳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08: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比喝酒还严重的2个习惯,是脂肪肝的帮凶,可很多女性都爱做

       核心提示:有了脂肪肝,这些食物不要再吃了,否则医生都救不了你


       “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得脂肪肝”姚女士拿着检查报告,对医生哭诉道。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前段时间,姚女士身体感到有点难受,腹部隐隐作痛,总感觉肚子里有胀气,饭也吃不下,于是就去医院做了个检查,不料得知有脂肪肝。

       让她疑惑的是,平日里饮食一直以清淡为主,一日三餐经常吃素食,连肉都很少吃,可是脂肪肝居然会“盯上”她。

       原本以为脂肪肝离她十万八千里,这就是一个“富贵病”,平时大吃大喝没有节制的人才会得的病,怎么自己会患上脂肪肝呢,这让姚女士百思不得其解。

       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从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这是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具体的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以及右上腹不适等。

       吃素为啥还会得脂肪肝,哪些原因造成?

       据减重手术数据显示:九成患者有脂肪肝,而体重指数越高、肥胖时间也会越长,出现脂肪肝的风险也越大而且脂肪肝有家族遗传的特性。

       另外随着生活方式改变,暴饮暴食会导致短时间内腰围会迅速增加,随着脂肪代谢时间不够,脂肪肝也会随之而来,但这也不代表瘦的人就一定不会患有脂肪肝。

       脂肪肝一般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胖瘦并不能决定是否会有脂肪肝的风险,导致脂肪肝的因素和以下三点有这密切关系:

       过度节食:

       瘦的人会出现脂肪肝,主要就是与身体中没有足够的营养和葡萄糖摄入所导致。因为没有营养摄入,所以身体只能调动其他部位储存的脂肪和蛋白质来转化为葡萄糖。

       这些物质都需要经过肝脏转化,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后会导致脂肪酸无法代谢,所以最后只能滞留在肝脏中,形成脂肪肝。

       酗酒:

       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因为长期酗酒导致,肝脏是人体主要代谢器官,也是主要排毒器官,酒精进入体内,在肝脏内转化出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乙醛。

       体内多余的甘油三酯无法正常代谢,大量堆积在体内,经过双重刺激,酒精性脂肪肝就形成了。

       营养过剩:

       引起脂肪肝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营养过剩,肝脏无法正常代谢,会导致过剩的营养转换成脂肪堆积在肝脏内,最终也会形成脂肪肝。

       由以上几个原因可看出,脂肪肝与胖瘦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吃喝有很大关系。那么患有脂肪肝的人平时饮食上有哪些要注意?

       这4种食物,脂肪肝患者要远离

       1、油炸油腻的食物

       食物都会通过胃肠道和小肠消化吸收,而油腻或者油炸的食物都会再次返回到肝脏,导致肝脏对此类食物无法正常吸收,从而对肝脏造成伤害,久而久之肝脏就会形成病变。

       2、酒

       酒精进入到人体后,经过消化吸收,就会出现对肝细胞有毒害作用的乙醇,因此患脂肪肝的患者一定要少喝酒,最好不要喝酒,否则自身的肝脏会越来越不健康,肝功能也会逐渐下降甚至会演变成肝癌。

       3、含糖量较高的食物

       糖分过高的食物会加重肝脏负担,并且会增加体内血糖的含量,加大患者体内糖尿病出现的几率,对于有脂肪肝的患者来说,无疑不是雪上加霜,造成身体的双重打击。

       4、高蛋白食物

       日常生活中含高蛋白食物有很多,例如动物蛋白如奶类、肉类以及植物蛋白,脂肪肝患者应当少吃蛋白高的食物,因为蛋白高的食物不易消化,同样也不利于脂肪肝的康复。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做才能甩掉烦人的脂肪肝呢?想要彻底甩掉脂肪肝,一般建议大家食疗和运动一同进行。

       首先,有氧运动是甩掉脂肪肝的首选运动,可以促进脂肪肝消退,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来进行有氧项目选择,比如慢跑、游泳、骑单车等。

       运动量也要控制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一般来说,脂肪肝患者可以根据脉搏以及运动后的劳累程度来进行选择运动量。

       如果运动结束后有轻度疲劳感,但是精神状态很好,那就说明当前的运动量是适合自己身体的,可以持续进行。

       其次可以通过食疗来控制,脂肪肝的人群在饮食上应该做到主食的粗细杂粮搭配,少吃动物食品,少摄入糖分过高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食品。

       多食用维生素E和维生素B,这对肝细胞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并且还能参与肝脏脂肪代谢。最后,脂肪肝患者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脂肪肝并不是绝症,做好预防以及积极治疗,自然可以战胜脂肪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6 08: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甲肝的判断方法有哪些?如何预防甲肝?

       核心提示:相对于乙肝,大家对甲肝的了解可能就比较少了,可是在出现甲肝后,不及时治疗,给人带来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如果出现了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诊治。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甲肝呢?日常又应该如何预防甲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对于乙肝,大家对甲肝的了解可能就比较少了,可是在出现甲肝后,不及时治疗,给人带来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如果出现了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诊治。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甲肝呢?日常又应该如何预防甲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甲肝的判断方法有哪些?

       从症状上初步判断

       1、当患上甲肝以后,在黄疸前期或早期,不少患者会出现明显发热症状,等到黄疸达到高峰后,发热的症状就会减退。不少患者还同时伴有乏力和畏寒的情况,这些现象有点像平常的感冒,很容易被忽视,只是吃吃药,所以要注意。

       2、当发生甲肝以后,患者的体重还会明显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发病后,患者的消化功能出现障碍,机体蛋白、维生素、脂肪等合成功能也会出现障碍,然后代谢亢进,全身性消耗增加导致。

       从检查上专业诊断

       病毒性指标是诊断甲肝的主要方法,主要分为抗-HAVIGM和抗HAV-IgA的检测。

       前者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性较高的指标,在甲肝发病后7天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测出,不过有少数患者在刚发病时,要14-21天左右才可以检查出阳性,所以为了避免漏诊,建议怀疑甲肝的患者,检查时,要重复1-2次。

       后者可作为甲型肝炎的辅助诊断。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对有典型症状的可疑甲型肝炎患者,伴转氨酶明显增高,可进一步查抗HAVIGM即可明确诊断甲型肝炎。

       一般经过上述这两种方法,即可明确诊断甲肝,如果被诊断为甲肝,一定要及时治疗,以免带来严重后果。如果不是,平时也要多加注意,做好甲肝的预防工作。

       如何预防甲肝?

       1、及时接种甲肝疫苗,这是预防甲肝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2、注意卫生,像甲肝的话,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所以,我们平时在吃用方面要格外注意,尤其是在公共场所的时候。做到饭前洗手,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清洗干净,然后像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

       3、加工食品要注意高温加热,一般来说,加热100℃一分钟即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上述就是关于甲肝的诊断以及预防知识的介绍,希望大家看完上述的介绍以后,能有所收获,并引起重视,积极做好预防工作,最好还是去进行疫苗接种,发现问题,及时去医院看诊,这才是最为正确也是对自己家人最为负责的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0 08: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牙膏涂抹老年斑有用吗?淡化老年斑,这四个方法试一试

       核心提示:涂抹牙膏能不能去老年斑?皮肤科医生不随便告诉你答案


       近日,在后台收到粉丝来稿:

       我今年52岁了,退休前生活非常忙碌,忙得都没空好好观察自己的身体,每天回到家只想倒头就睡。

       退休后总算是清闲了下来,但是却发现自己的皮肤已经变得非常差劲了,脸上、手臂上都长了斑点,尤其是这两年来,越长越多。

       问了身边的姐妹,她们说这个是老年斑,但是我看她们身上基本都没有,为什么就我身上长了老年斑呢?

       一般什么年龄开始长老年斑?

       老年斑在临床上被称之为“脂溢性角化”,是指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引起的表皮良性增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皮肤肿瘤,在45岁以后的人群身上出现比较多见。

       一般情况下,老年斑会长在头面部、上肢、手背以及躯干等位置,具体为淡褐色的扁平丘疹和斑疹,用手触摸可能是光滑的,也可能有轻微的凸起。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斑的数量会增加,颜色也会越变越深。值得提醒的是,老年斑不一定只出现在老年人身上,部分年轻人身上也会长出老年斑。

       有研究指出,老年斑的出现和长期日照之间有很大联系,一些长期在日照较为强烈地区的人群,出现老年斑的年龄会提前不少,特别是一些没有做好防晒措施的人。

       除了日照因素以外,老年斑的发生也和遗传之间有一定联系,在非日照部位出现老年斑,很可能就是遗传因素引起。对于老年人来说,出现老年斑的诱因具体有哪些呢?

       老年斑的出现,离不开这3个原因

       目前临床上对于诱发老年斑发生的原因尚不明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三个原因和老年斑出现有一定关联。

       首先,老年斑出现和遗传之间有一定联系,直系亲属内有老年斑患者的话,那么你出现的几率也会更高一些,泛发性损伤和常染色体遗传之间有一定联系。

       其次,一些长期接触日光照射、防晒不到位的人群,出现老年斑的几率也会更高一些。

       最后,在生活中保持不良生活习惯,如不注意皮肤清洁、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导致老年斑到来的速度加快。

       牙膏能淡化老年斑吗?靠谱的祛斑应该这么做

       在生活中,有些人出现老年斑后感觉十分焦虑,会去找各种方法来“解决”老年斑,牙膏祛斑就是一个比较火的方法,这个做法真的靠谱吗?

       这个做法并不靠谱,老年斑是存在于皮肤内的,涂抹牙膏只能在皮肤表层起作用,不能深入到皮肤内部,自然也起不到祛斑的效果。

       真正有效的祛斑方法,是这4个!

       1、做好防晒

       老年斑的发生和日照之间有很大关系,想要预防老年斑,做好防晒非常重要。建议日常要将皮肤裸露部位涂上防晒,也可以选择物理防晒(戴帽子、穿外套等),避免让皮肤直接裸露在紫外线下。

       2、坚持运动

       运动可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身体的排毒能力也会随之加快。皮肤内的一些废弃排除速度加快后,皮肤状态会因此而变好,对于老年斑出现可起到不错的预防效果。

       3、补充维生素E

       维生素E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进入体内后可起到对抗自由基的功效,有不错的抗衰老作用。日常可多食用植物油、谷类、绿色植物以及动物肝脏等食物。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生活中,每天都要保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做可促进皮肤内有毒物质的代谢,对于保持皮肤状态有不错的效果。同时,饮食要注意以清淡为主,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补充阅读:老人斑有治疗的必要吗?

       老年斑的出现,大部分都不会给健康带来威胁,更多的时候是会影响容貌。当然,也有少部分伪装成老年斑的黑色素瘤,会给健康带来极大威胁,要注意区分。

       一些觉得老年斑太影响美观的人群,想要通过治疗手段去除,可以选择这2个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般是选择维A酸类药物和一些药膏共同使用,具体的用药情况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

       物理治疗:经过药物治疗后,觉得效果不理想的话,也可以选择用物理疗法,包括激光、强光脉冲以及液氮冷冻治疗等,这些方法都能帮助去除老年斑,但是在费用上会相对要高一些。

       要提醒的是,大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不要选择没有资质的美容院,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出现老年斑其实是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对此我们要持有正确的心态,不用过分在意。当然,一些觉得影响美观的人,也可以通过上述的治疗手段将其去除,前提是要选择正规医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7: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适当的“挨饿”,不仅能减轻体重,对健康还有5个好处,不妨试试

      
生活中一直流传着“每餐7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但对于美食的追求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美食在前,食客们往往都是吃得尽兴,吃得过瘾!但研究证明,克制是一种智慧,合理适量的限制饮食,往往能够活得更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那生活中哪些疾病可能是“撑”出来的呢?

       一、这五种病可能是“撑”出来的

       1、 胃病

       摄入过多食物会增加胃的负担,可能导致胃部不适,如胃胀、胃痛和消化不良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可引发胃酸逆流、胃溃疡等疾病。此外,高脂肪、高盐和辛辣食物的过度摄入也可能加重胃炎和胃炎等疾病。

       2、 心梗

       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饮食习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过量饮食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逐渐变厚,血管腔变窄,最终导致心肌梗死。此外,肥胖也会增加心脏负荷,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3、 肥胖症

       肥胖症指体脂肪累积过多而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身体状态,过量饮食是肥胖症的主要原因之,当过多的卡路里被摄入体内,剩余能量被储存为脂肪,便会导致体重增加。长期过度饮食会引发慢性能量过剩,导致肥胖,进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4、 糖尿病

       过量饮食,尤其是高糖饮食,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高血糖状态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和糖代谢。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神经和多个器官,增加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

       5、 肾病

       高盐和高蛋白质的饮食习惯与肾脏健康不良相关。摄入过量的盐分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肾脏的负担。高盐饮食还会引起体内钠水平增加,从而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增加心脏的负荷,导致高血压的风险增加。

       此外,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可能增加肾小管的负担,尤其是对于已经存在肾脏疾病的人而言,可能加速肾脏功能下降。

       二、限制饮食可以活得更健康

       1、饭量减少1/3,寿命延长20年

       一项来自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NIA)的研究发现,每日减少食物摄入量达到1/3,可以将猴子的平均寿命延长20年,且在外貌和行为上没有出现明显的衰老迹象。

       在这项试验中,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降低食物摄入量还能够显著降低猴子患上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风险降低幅度超过50%。相比之下,未受限制摄食的猴子死亡风险则高出了约3倍。

       基于这些观察结果,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这些发现暗示了灵长类动物的衰老过程是可以通过控制手段加以干预的。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指出,由于人类与猴子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基因组成和衰老方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灵长类动物上的研究结果可能为人类衰老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他们寄希望于未来可能发现,通过减少饮食的摄入量,也能够在人类身上取得类似的衰老延缓效果。

       总之,这项研究在灵长类动物身上的观察结果为理解和干预衰老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未来针对人类衰老的研究和干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帮助预防肥胖

       2022年4月21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张惠杰教授在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无论进食时间如何,少吃才是关键的减肥策略。

       研究中对比了两种减肥模式:限时饮食和常规能量限制。结果显示,这两种模式在减重效果上同等有效,然而限时饮食模式的成功主要得益于能量限制。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限时饮食作为一种安全、有效且可替代的肥胖管理方法。

       3、抑制有害炎症

       一项发表在《Cell》子刊,来自耶鲁大学研究团队的论文指出,适度的热量限制可能减少与衰老有关的蛋白质SPARC的生成,从而抑制有害的炎症反应,并有望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而延长人类的健康寿命。

       研究团队分析了一个名为“减少能量摄入的长期效果综合评价(CALERIE)”的临床试验。在这项试验中,部分参与者在两年内减少了14%的热量摄入。随后,研究团队对这些参与者进行了长期的追踪,以评估这种健康干预的效果。

       结果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热量限制后,参与者的脂肪组织中SPARC的表达明显减少。这个蛋白质与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密切相关,而肥胖则会导致SPARC蛋白的增加。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PARC蛋白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的活动,影响了炎症反应和健康寿命。降低小鼠脂肪细胞产生的SPARC蛋白可以减少炎症反应,改善代谢,并延长小鼠的寿命。

       这项研究的作者表示,SPARC蛋白可能成为一个有前途的治疗目标,可以在不减少热量摄入的情况下诱导健康益处,从而预防与年龄相关的衰退。这项研究为探索延长健康寿命的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上述以外,适当地限制饮食,还能够帮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老年痴呆、降低患癌风险等,是值得践行地健康饮食习惯。

       三、怎样才是合理限制饮食?

       合理的饮食限制不是饿了不吃,也不是刻意节食,而是在平衡了营养其保证又足够能量的前提下, 避免过多的热量摄入。

       1、 每餐7分饱,健康活到老

       饱腹感是指在进食后,胃部充分被食物填满,产生一种满足感和不再渴望食物的感觉。而“7分饱”更多是一种饮食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在吃饭过程中,饥饿感逐渐减弱,但还没有完全消失,胃部感觉充实但不会涨胀,即使稍稍还能再进食一点,却选择停下来的状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饮食热量受限制的老鼠和灵长类动物不仅活得长,而且显得更健康。“7分饱”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正常运作,避免胃部负担过重,减少胃酸反流等消化问题;还能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减少体脂积累;帮助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2、合理的饮食不能拒绝主食和肉

       少吃并不意味着不吃主食和肉类,而是在饮食中降低总热量的摄入,保持轻微饥饿的感觉,从而达到更好的健康效果。

       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50-100g粗粮或全谷类制品、300-500g蔬菜、200-400g水果、50-75g肉类、50-100g水产品、半个或1个鸡蛋、30-50g豆类、一杯牛奶或酸奶。而在此基础上,减少主食和肉的摄入,如精细米面,甜点,炸鸡、肥肉等。

       总结:通过适度控制饮食热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体重,降低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从而保持更长久的健康和生命活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07: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癌症患者不能吃“发物”?真正不该吃的东西,给你列出来了

        核心提示:“要这样下去,那才是危险!”营养科的医生对着病人说到。患者秦叔,1.7的身高,50公斤不到,70多岁瘦成了皮包骨。之所以如此瘦弱,并不是生活条件不好,而是自己固执——他认为,通过挨饿,可以让癌细胞“饿死”。


       “要再这样下去,那才是真的危险!”营养科的医生对着病人说道。

        患者秦叔,170的身高,体重50公斤不到,70多岁瘦成了皮包骨。之所以如此瘦弱,并不是生活条件不好,而是自己固执——他认为通过挨饿,可以让癌细胞“饿死”。

       原来半年前,秦叔做了贲门癌手术,之后所有他认为或是知道的“发物”,如牛肉、鸡蛋、鱼类等,他都不吃了,只摄入他认为的健康膳食,如蔬菜水果,认为这样癌细胞就会饿死。

       就这样,秦叔的家人看着秦叔从原本还算有肉的身体,成了现在骨瘦嶙峋的样子。前几天秦叔突然晕倒在地,被紧忙送往医院检查,医生发现他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身体十分虚弱,幸好输了几天的营养液,秦叔的身体慢慢恢复了过来。

       医生告诉他,单纯通过忌口所谓的“发物”来预防癌症复发,是很不靠谱的行为,得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才有助身体恢复,提高免疫力。

       一、鸡蛋、牛肉是“发物”,癌症患者不能吃?

      中医对发物的认识,在《本草纲目》就有记载: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腥臊陈臭诸物。

       其实发物的概念比较模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发物,指具有辛温、发散、甘温补益特性的食物。食用后,患者会有口干、便秘、牙龈肿痛、溃疡、疮疡,以及过敏等表现。

       广义的发物则是指在患病过程、疾病后康复期间、或者疾病愈后等时期,进食某些食物,会加重病情、不利于病情恢复或导致旧病复发。

       从中医的角度看,“发物”就是指容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疾病的食物。于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患者生病或吃药时,就有了“忌口”说法。总的来说,“发物”忌口是因人、因时、因病而异的,如图:

      那关于流传的“鸡蛋和牛肉是肿瘤的发物,吃多了会加速癌症复发”的说法,有依据吗?

       先说说鸡蛋,鸡蛋是优质蛋白来源之一,其含有卵磷脂、叶黄素、玉米黄素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非常高。

       根据膳食指南建议,应每天摄入一个鸡蛋,尤其是老年人跟肿瘤患者,鸡蛋提供的蛋白质更有利于保证身体各功能运作。

       癌症患者同样可以吃牛肉,控制好食用量即可。牛肉中同样是优质蛋白来源,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治疗期间,身体虚弱,更需要进食蛋白质补充营养。

       不过牛肉等红肉,被列为2类致癌物,即有可能会引起癌症发生。因此在食用量上,应有所限制,建议每周吃红肉不应超过500克。

       二、盲目忌口的癌症患者,最后会怎么样?

       肿瘤患者不注意营养,最终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副主任丛明华表示,肿瘤是饿不死的,最终饿坏的一定是人。

       实际上,癌症的复发或转移,主要与身体抵抗力有关。体内原本存在的癌细胞没有完全消灭,就会出现血行或淋巴播散,而这些都与食物无关。

       然而当人饿着肚子,体重持续下降,免疫力也会下降,失去“细胞战斗力”,肿瘤只会发展的更快,也容易转移。

       此外,盲目忌口也是不妥当的。肿瘤患者由于病痛折磨、味觉改变等原因影响,本就食欲不佳。若是再盲目进口,只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营养不良则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反应、康复时间即生活质量,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说,肿瘤患者应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科学研究证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显示,哪一种食物会明确造成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所谓的“发物”,像猪肉、牛肉、鲫鱼等都是可以正常摄入的。

       三、真正要少吃的4种食物,给大家列出来了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应该改变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真正需要忌口的是一些可能/明确致癌的食品物。

       1、油炸食物

       油炸食物热量非常高,容易引起肥胖。反复煎炸的油,含有的致癌物较多,是引发多种癌症危险因素。高脂饮食还会刺激肠道肝细胞激增,从而引起细胞变异。

       2、腌制食品

       很多老一辈人都喜欢吃腌制类食品,认为其便于存储,且有特殊风味。但这类食物往往含有大量的硝酸盐,会在胃内与胺结合成亚硝胺,这是一种极强的致癌物,会导致消化器官癌变的几率提升。

        3、熏烤类食物

       夏天到了,少不了烤串、烤鸭等熏烤类食物吊起胃口。但这些食物在制作过程可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物质,这种物质可造成细胞突变,引发癌症。

       4、含棕榈油的食品

       棕榈油因价格低、热稳定性好,常被用于方便面、饼干、面包、炸鸡等食物中。然而研究发现,棕榈油中的棕榈酸,会让肿瘤转移灶的侵袭性和大小显著增加。

       因此对于癌症患者,选购食物时,最好看一下配料表,是否含有棕榈油。

       肿瘤患者怎么吃,其实并不难——平时应尽量挑选新鲜食材,少吃腌制和隔夜食物;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蔬菜水果,食物选择多样化一些。同时患者也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有助提高免疫力,降低癌症复发的风险。

       饮食对于癌症的影响,只是很小一部分,所谓“牛肉发物引起癌症复发”“绿豆汤一直肿瘤”等,都是盲目夸大,并没有实际的科学证据。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希望大家通过正确的科普分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0 08: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吃得少活得久,限制饮食能长寿?权威研究:晚上饿肚子或可延寿

       刚满28岁的小雨(化名),毕业后就一直在深圳工作。由于从事的是外贸行业,小雨经常早出晚归,出货忙的时候,可能连晚饭都当成宵夜吃。



       上个月,小雨觉得肚子总是隐隐作痛,后来还时不时有便血。一开始以为是痔疮,小雨去买了点痔疮膏涂抹,但几天后情况并没有好转。

       尤其是上周开始,小雨觉得自己胃部也出现不适,总是吃不下东西,吃几口饭已经感觉有饱胀感。担心是肠胃炎,小雨到了附近的医院就诊。胃镜检查发现,小雨的大半个胃部被肿瘤所覆盖。

       医生把切除肿块组织送到家病理科化验,结果告知为低分化腺癌,通俗一点就是胃癌中晚期。

       一、饿肚子睡觉好吗?研究发现或可延寿

       有些人为了减肥,可能会不吃晚上的那顿饭,睡觉的时候也是饿着肚子睡的,这样会对身体有影响吗?

       2021年发表在nature上,来自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晚上饿肚子有助于延寿。

       研究选取果蝇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四种饮食方式:24小时不受限制地进食、12小时白天进食、24小时禁食后24小时不受限制进食、以及待研究的iTRF模式(4小时进食,禁食20小时,次日不限制)。

       结果发现,只有最后一种,果蝇寿命显著延长,其中雌性果蝇寿命增加18%,雄性果蝇增加13%。更重要的是,20小时禁食时间也很关键——只有在夜间禁食、并在午间进食的果蝇,寿命才会延长。

       那是不是意味着晚上不吃饭、不吃宵夜,饿着肚子睡觉的人会更长寿呢?并非如此,饿肚子睡眠,最直接的感觉就是——饿。

       人体每天都需要一定的能量维持日常行动,如果简单粗暴不吃饭,其他生活方式不变,长期如此就会出现营养不良,导致精神萎靡、体力不足、心情压抑等。而对于患有特殊疾病的人群,不吃晚饭还可能加重病情。

       一般而言,只有两种人可以不吃晚餐:

       一是晚餐前吃得较多,如果午餐吃了太多大鱼大肉,或是吃了一顿自助餐,又或是下午吃了很多点心、饼干等,晚上又不运动,那就可以考虑不吃晚餐。

       二是身体已经达到肥胖线,需要减肥控制体重的人,则需要在控制体重初期,偶尔不吃一两顿晚餐。

       内蒙古营养健康促进会副会长、营养师王思露提醒,经常不吃晚饭,到了深夜可能会产生饥饿感,甚至影响睡眠。一旦夜间坚持不住,很容易导致吃宵夜,反而不利于热量控制。

       二、睡前吃宵夜,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经常晚饭吃不好,然后夜宵吃得油腻的话,对身体其实有不小的影响。

       1、诱发消化道疾病

       胃粘膜细胞约在2—3天更新一次,而夜间正是它修复的最佳时间。如果晚上吃宵夜,就会造成肠胃消化负担,影响胃粘膜修复,可能引起胃部炎症。

       2、营养代谢失衡

       夜宵多为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容易引起营养摄入不均衡,加速钙质流失,B族维生素消耗等。

       3、血管变细变脆

       基础代谢是固定的,夜间摄入过多,热量无法消耗,就会存储在体内,增加胰岛负荷,造成内分泌紊乱,从而给动脉硬化埋下隐患。

       4、肥胖

       夜间新陈代谢速度会下降,热量消化能力减弱,多余热量就会变成脂肪存储在我们的体内,导致脂肪过剩。

       饿肚子睡觉对身体也不好,但吃宵夜又有危害,应该怎么办?其实宵夜不是不能吃,但要注意好2点:

       首先,最好提前2个小时吃。若平时在12点入睡,11点感觉到饥饿,那就10点多吃宵夜。这样可以争取在临睡前,让食物基本消化完。

       其次,夜宵优选低脂低热量,营养价值高的食物,还要容易消化,不给肠胃增加负担,建议选择水果、酸奶、热牛奶、五谷粥等食物作为宵夜。

       另外,广东肠内肠外营养学会营养组副组长贺青主任医师表示,肝硬化患者适合吃宵夜。

       因为对于这类患者,夜间加餐有助于人体营养物质吸收,为肝细胞修复提供原材料。建议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或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食物摄入,更有助于病情恢复。

       三、盲目禁食危害大,怎么吃才好?

       限制饮食有好处,但盲目坚持过午不食很有可能诱发营养不良等后果……应该怎么吃才对?

       5:2断食法

       一周中有5天正常吃,其他不连续的两天为断食日,食量降到25%~30%。轻断食日可疑吃些青菜小米粥,果蔬浆,水煮菜为主。

       隔日断食法

       每天留出16个小时的胃部“空窗期”不吃东西,其余8小时正常进食,如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10点不进食,其余时间正常进食。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群不宜贸然采取轻断食,包括:孕产妇、抑郁症患者、晚期肿瘤患者、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以及身体过度消瘦、营养不良的人。

       从健康角度不建议大家吃夜宵或是盲目轻断食,但与其纠结吃不吃,不如吃得健康,吃得合理,顺应生理规律,才能保障身体各器官的正常运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08: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吃的白米饭,其实是“最差的主食”?不妨看看专家的答案

       核心提示:均衡健康的饮食应当包含碳水、蛋白质、脂肪等,而像主食这种碳水丰富的食物,也是我们获得能量的基础。而从营养全面的角度出发的发,也可以在白米饭的基础上做出花样,比如添加谷物豆类等,两者达成互补,吃得就更健康了。


       22岁的小文是个爱美的女孩子,因为身材发胖,经常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至今还是母胎单身。她很沮丧,所以她决定减肥,并打算从控制饮食开始。

       小文刚开始饮食以蔬菜和米粥为主,后来听说主食吃太多有害健康,于是干脆连米粥也不吃了。

       小文就这样坚持了半年,体重的确减了20斤。可是,小文也觉得身体素质大不如前,总是头晕胸闷,前几天甚至突然晕倒在路上,送医后被确诊低血糖。

       小文一脸疑惑,不是说主食吃多了会缩短寿命吗?这主食到底吃还是不吃呢?

       一、多吃主食死得快?是真的吗?

       近期,一篇于2017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期刊论文在网上引起热议,论文名为《一项涵盖5大洲18个国家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关于膳食中脂肪和糖(碳水)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关系》。此论文阐述了一个观点:即摄入更多碳水的人总死亡率会高一些。

       不少人看了这篇论文后,都选择减少日常主食的摄入,这样到底是否科学呢?

       对此,中国营养界专家范志红在分析后给表示,该研究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1、该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者。

       即低收入,除粮食外其他饮食少且营养不良的中高体力劳动者,因此研究结果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2、该研究的数据有偏差,大多数国人碳水化合物吃得并不多。

       研究中指出中国受访者饮食中碳水、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为67%,17.7%,15.3%,其中碳水最多且死亡高组碳水比例高达77.2%。

       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指出,我国居民2012年饮食三大营养素的比例是55%,12.1%,32.9%。大多数国人碳水比例在60%,根本达不到的77.2%。数据差异太大,论文的调查结果显然不能反映大多数中国人饮食状况。

       而另外一项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的历时25年的研究却发现,长期低碳水饮食反而会缩短4年预期寿命。

       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盲目减少日常主食的摄入。

       二、中国人吃的白米饭,其实是“最差的主食”?

       米饭可以说是中国人最常见的主食了,但是近些年关于米饭的争议却越来越多——米饭升糖指数快,容易长胖,营养不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米饭。米饭,真的有那么差吗?

       其实米饭之所以有“最差主食”的称号,是因为太精细了。

       有研究发现,吃太多米饭等精细化谷物的人,罹患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疾病的几率会高一些。这是因为精细化谷物在加工时,大量营养素会损失,像膳食纤维、维B等能抑制血脂血糖吸收的物质会被破坏,导致吃完主食后血糖会快速升高。

       但除此之外,米饭还是有其特有的营养价值的,这里需要为米饭正名。

       ①米饭中的氨基酸组成较完全,同时含有铜、钾、锌、钙等矿物质,少量的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价值不算低。

       ②米饭有70%为碳水,消化快且容易被吸收,能帮助人体补充能量。

       ③大米中的谷维素可以帮助抑制黑色素,对于改善肌肤状况并防止肌肤干燥有好处。

       ④中医角度认为大米性平味甘,主归脾经胃经,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止泻、消烦渴等好处。

       当然,也有人认为米饭淀粉与糖含量高,长期吃会导致糖尿病,这其实是误解。

       大米精细加工后更容易消化,餐后血糖的确会快速升高。但对于健康人来说,自身调节能力强,血糖快速升高也不会影响健康。

       而且,糖尿病作为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造成的,会受到饮食、遗传、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并不是长期吃米饭就会得糖尿病。

       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吃米饭,但要注意适量,毕竟吃多了会造成肥胖,这才会增加糖尿病出现的可能性。

       三、主食怎么吃,最有利于长寿?听听专家怎么说

       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担心主食会引起肥胖,从而限制主食的摄入,但你可能不知道,主食吃多或吃少都关于寿命!那么到底怎么吃,才有利于长寿呢?医学博士、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王文祥表示,食用主食时要注意三点。

       1、控制好每天摄入量

       成年人每日主食量在250g-400g,建议全谷类与杂豆类要占到50g-150g,薯类则50g-100g。而每日所需碳水能量占比50%-65%,那成人每餐需1-1.5碗米饭或1-2个馒头。

       注意,建议最好定期检测体重的变化,并以体重变化适当调整每日饮食摄入量。

       2、改善主食烹调方式

       杂粮和全谷物因膳食含量高而口感稍差,不妨通过变更烹调方式来改善这一情况,比如用豆浆机将杂粮做成米糊,或用高压锅烹饪,都可以改善口感并提高吸收消化率。

       3、多种主食搭配食用

       光吃白米饭显然营养不够,不妨在米饭中添加豆类、全谷物和薯类,一般这些占比1/3即可,像豆饭、八宝粥都是不错的选择。

       均衡健康的饮食应当包含碳水、蛋白质、脂肪等,而像主食这种碳水丰富的食物,也是我们获得能量的基础。

       而从营养全面的角度出发的发,也可以在白米饭的基础上做出花样,比如添加谷物豆类等,两者达成互补,吃得就更健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7 17: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一个鸡蛋,是营养佳品还是心血管祸根?提醒:2类人要少吃些

       “千万别吃鸡蛋,害人不浅!”

       吴阿姨每天早晨都会给家人煮一个水煮蛋,这个习惯持续了好几年。

       前段时间,她和邻居聊到这事,邻居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并翻出了一篇文章给她看。

       文中提到,鸡蛋是个胆固醇很高的食物,长期食用会导致肝脏功能损伤,对肝脏健康极为不利。

       这把吴阿姨吓坏了,赶紧回去跟儿子说了这事,尽管儿子告知她并不会,但吴阿姨还是不太放心,想着让家人一起去医院查个肝功能,到底吃鸡蛋会不会损伤肝功能呢?

       一、经常吃水煮蛋,是“养肝”还是“伤肝”?

       鸡蛋不仅营养价值高,其胆固醇含量也很高,《中国食物成分表2017版》数据显示,每100克鸡蛋中含有约585毫克胆固醇。这也导致很多人不太敢吃水煮蛋,就是担心其中的胆固醇会毁损肝脏,那这一说法究竟是不是对的呢?

       实际上,吃鸡蛋不仅不会损害肝脏,反而能起到保护的作用。

       鸡蛋内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卵磷脂,其中蛋白质对肝脏损伤有一定修复作用。而卵磷脂在进入体内后经过代谢会转换成胆碱,该物质可经过血液循环传送到大脑,起到加快血液循环、减轻肝脏负担的作用。

       即便是肝脏受损人群,适量食用也是可以的,但不宜摄入过多。

       二、一天一个鸡蛋,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很多人在生活中有每天一个鸡蛋的习惯,长期这么吃可以给身体带来哪些好处呢?

       1、降低心血管疾病

       医学杂志《Heart》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称每天摄入不超过1个鸡蛋,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风险均有好处。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鸡蛋摄入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呈正相关关系。适当的鸡蛋摄入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清除血管内的胆固醇,对于心血管科起到保护作用。

       此外,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课题组也曾做过相关研究,并表示一天摄入一个鸡蛋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下降18%相关。

       2、改善大脑功能

       《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对2500名年龄42~60岁的受试者进行了调查,分别将受试者分为2组,一组每天早上吃1个鸡蛋,另外一组正常饮食,并进行了为期22年的随访。最终发现,吃鸡蛋的受试者测试的结果明显较好,且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相较于另外一组更低。

       对此,研究人员认为与鸡蛋内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抗氧化剂可改善大脑前额叶功能、执行功能相关。

       3、改善视力

       鸡蛋内的维生素A含量丰富,而维生素A对于视力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起到一定的明目作用。

       虽说吃鸡蛋可给健康带来不少的好处,但也要注意不能过量地吃鸡蛋,否则很容易起到反效果。

       总的来说,适量食用鸡蛋对健康是有益的。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建议指出,健康人群每日最多可食用一个完整的鸡蛋。《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也建议,成年人每周蛋类摄入量保持在300~350g为宜,大约是每天一个鸡蛋的量。

       三、医生提醒:吃鸡蛋这3点要牢记

       鸡蛋是个营养价值很丰富的食物,在食用时其实有不少的注意事项,尤其是特殊人群,食用时要特别注意。

       1、孕期、哺乳期女性以及大病初愈恢复期的人士,对于蛋白质的需求量更大,每日可摄入2~3个鸡蛋,注意要采用蒸煮等无油的烹饪方式。

       2、高血脂人群要注意控制脂肪的总摄入量,鸡蛋建议每日摄入≤1个,每周<5个、

       3、胆囊炎患者只要不是在急性发作期,是可以适量吃鸡蛋的。但如果伴有胆固醇沉积、高胆固醇血症的话,则不建议吃蛋黄。

       另外,在吃鸡蛋的时候要注意不能丢掉蛋黄,蛋黄内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可以说是鸡蛋的核心,丢弃蛋黄会损失较大的营养价值。

       在烹饪方式的选择上,优先选择水煮,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鸡蛋的营养价值。


       对于普通人来说,日常适当的吃鸡蛋可给健康带来不少的好处,日常不要盲目听信谣言,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恐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10: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65岁以上补钾比补钙还重要,7类人应重点注意,降低中风几率

       刘先生患高血压多年,平时一直按时服药,血压控制的还算稳定。

       不过近几个月他发觉自己总是手抖、无力,起初还以为是过度劳累所致,想着按摩缓解一下。但按摩一段时间后不见好转,后来更是连水杯都端不稳了,只好到了医院检查。

       医生检查后发现刘先生的手抖症状,是血钾水平过低所致,很危险,好在及时经过治疗后逐渐好转了。


       不过让刘先生想不明白的是明明按医嘱服用降压药,怎么还缺钾了呢?

       一、吃降压药可能导致缺钾,比缺钙更危险?

       钾、钠都属于人体内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钾离子浓度正常有利于维持神经—肌肉活动、细胞渗透压、心脏跳动、体液酸碱平衡、呼吸等。

       据统计98%的钾离子都在细胞内,血清钾的正常浓度是3.5~5.5毫摩尔/升,如果血清钾浓度低于3.5毫摩尔/升,那就属于低钾血症。

       专家指出,一旦身体缺钾,人会随之出现一系列症状:

       1、肌肉无力,特别是下肢,这也是最早期的症状;

       2、心慌、心脏不适;

       3、抽筋;

       4、耐热能力下降;

       5、厌食、恶心、食欲不佳等。

       严重的低钾血症或是急性低钾血症,还易出现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甚至引发心脏骤停、猝死等意外。

       据统计我国确诊的高血压人数有近3亿人,平均每十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而50%的心梗与70%的脑卒中死亡都与高血压有关。

       那吃降压药为什么会导致缺钾?

       专家:有30%的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类降压药,会出现低钾血症。利尿剂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来达到降压效果,但与此同时也会促进体内钾元素的向外排泄。

       因此,长期服用降压药,高血压患者就可能缺钾,甚至出现一些低钾血症的相关症状。

       除了降压药之外,药物因素、胃肠道因素、长期节食偏食等生理性因素,以及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等病理性因素,也可能会导致缺钾。

       人人都知道缺钙的危害,但事实上缺钾可能比缺钙更严重。

       专家指出:体内缺钾首先会影响心脏功能,若不及时治疗,就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乏力、气短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心脏骤停。另外缺钾还会导致神经麻痹、肌肉麻痹、吞咽困难、浑身无力等症状。

       所以在发现身体缺钾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补钾。

       二、65岁后补钾比补钙还重要,7类人重点注意

       专家表示,上了年纪的人补钾比补钙更重要,尤其是下面这几类人要比普通人更注意钾元素的补充。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本身多尿,因此体内的钾元素排出的也比较多,因此要注重钾元素的补充。

       心衰患者:心衰患者服用类固醇药物、利尿剂等药物,也会造成钾元素的流失,因此要多注意补充。

       高血压患者:钾元素有降压作用,当钾元素不足钠元素过多时,会引发水钠潴留,从而导致细胞水肿、血管腔变窄,血压上升。高血压患者如果每天能补充2克钾元素,可能会将卒中发病率降低21%。

       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患者不但要补钙,还要注意补钾,以免尿钙的流失变多。

       爱出汗的人:像更年期女性等爱出汗的人,钾元素的流失可能也比较多,尽量要注意饮食上补钾。

       经常腹泻的人:对于经常腹泻的人群来说,钾元素的流失较多,因此也要注重钾元素的补充。

       需减肥的人:对于饮食超标会明显增重的人群来说,高钠盐饮食会促进水分的潴留,就会导致增重更加明显,而钾元素有助于水分的排出,所以要注重钾元素的补充。

       三、科学补钾有原则,注意事项要牢记

       缺钾虽然不利于身体健康,但补钾也不能随便,钾元素补充过多可能会导致高钾血症,导致患者意识模糊甚至猝死。

       科学补钾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优先食补

       补钾的方法有很多种,像食补、口服药物、注射针剂等都可以,但健康人优先选择食补,比如哈密瓜、蜜瓜、香蕉、橙子等高钾水果;土豆、红薯、芋头、山药、小米、红小豆等含钾量丰富的薯类杂粮;菠菜、芥蓝、口蘑、蘑菇、双孢蘑菇等含钾量高的菌类蔬菜。

       2、补钾要适度

       一般建议每天摄入2克钾元素,对于想要预防慢性病的患者来说,最好每天摄入3.6克钾元素。

       3、补钾先补镁

       体内缺乏镁元素会影响钾的吸收,因此补钾要先补镁,建议每天要摄入330毫克镁元素,像绿叶菜、杂粮、紫菜、坚果等都含有镁元素。

        缺钾危害大,容易缺钾人群尤其要注重钾元素的补充。而且补钾需适度,建议优先选择食补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08: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男女,40岁后容易出现“老人味”,做好5件事,不再讨人嫌

       核心提示:国外曾有研究显示,“老人味”确实是存在的,日本还专门有一个词“加龄臭”,用来形容老年人身上的特殊味道。


       “来,乖孙,让爷爷抱抱!”因疫情原因,张大爷有大半年没见到自己的大孙子,趁着国庆假期,张大爷好不容易见到了自己的乖孙,当然是恨不得跟他天天黏在一起。

       可是小孙子天天却不太愿意跟爷爷亲近,抱他也躲着,更别说亲了,张大爷很受伤,叫儿子问天天。小天天童言无忌,埋怨张大爷:“爷爷身上有股怪味!不好闻!我不爱跟爷爷玩!”

       张大爷脸上没了笑容:“胡说!爷爷天天洗澡, 也没吃大蒜,哪来的怪味?”

       张大爷爱干净,天天洗澡,不吃味道大的食物,为什么身上却总有股异味呢?其实,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老人味”。

       什么是“老人味”?

       国外曾有研究显示,“老人味”确实存在,日本还专门用“加龄臭”来形容老年人身上的特殊味道。

       因为人体在40岁以后开始含有浓度较高的“壬烯醛”,这种物质会随着人体的衰老而增加分泌。此外还有一种叫做“双乙酰”的物质也会随着产生,这两种物质都会让老年人群出现所谓的“老人味”。一般来说,老人味的出现都是有因可究的。

       出现“老人味”,留心是疾病讯号

       自然衰老

       上述说过人体在老化的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气味,不仅如此,老年人群因为体弱,身体的各项功能都处于逐渐衰竭的状态。所以老年群体因为泌尿系统的原因,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男性易患前列腺增生引起小便不尽,使得尿渍沾染裤子。而这些产生的异常味道,常常也是构成“老人味”的一部分。

       皮肤问题

       在年龄的增长过程中,人体的皮脂会变薄且干燥,皮肤更容易受到感染。再加上老人皮肤抗氧化物质变少,激素变化,游离脂肪酸发生氧化的程度更高,也就造成了特殊气味“壬烯醛”的堆积。

       口臭

       许多老年人在饮食上,喜好高脂肪、高糖高油的食物。但是消化功能不行,食物残渣无法及时排泄,继而引发口臭。再加上一些老年人经常用药,如果没有早晚刷牙的习惯,异味感也会更重!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也会出现“老人味”,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患者在咳嗽时会伴有痰臭味。而且老年人因为关节疼痛等问题,常会往身上贴膏药、擦药油等也会带来颇浓的味道。

       总之,家属应该多注意观察家里老人身上所散发的味道,警惕是疾病发出的预警。

       警惕4种“老人味”,及时就医检查

       1.烂苹果味:出现这种体味的老年人最好要检测一下血糖,而本身就是糖尿病患者的老年人更应该注意自己是血糖控制不当。这种老年体味一般出现在糖尿病病情加重时,患者体内大量脂肪在肝脏里氧化后产生酮体并在血液中扩散。所以患者所呼出的气息中会带有丙酮,闻起来像烂苹果的味道。

       2.尿骚味:除了尿失禁患者身上常有难闻的尿骚味之外,也是一些慢性肾炎或肾病患者病情加重的信号。此类患者在病情发展到慢性肾功能衰竭时,会因为一些毒性物质无法排出体外而呼出带有尿味或氨味的气体。

       3.烂白菜味:如果有此类体味的人,应当要注意预警低血糖晕厥或者抽风等问题,这是由于体内缺乏酪胺酸转化酶,导致酪氨酸代谢障碍发出的一种类似“烂白菜”的怪味。

       4.肝臭味:说肝臭味可能有些人没有具体的感受,这是一种类似鱼腥味带有芳香甜味的臭气,这种味道的出现一般预示着肝脏功能受到严重损害,且病情危重,需要及时就诊。

       去除“老人味”,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

       由于皮肤功能下降、代谢缓慢,老年人群体应该多注意皮肤保湿,特别是现在进入冬天,天气干燥,老年群体在日常应该要多饮水,少盐饮食,使用温水清洁减少皮肤刺激。适当使用一些润肤剂涂抹身体并按摩,增加皮肤的水润,避免因皮肤干燥导致瘙痒而抓挠。

       同时,要讲究卫生,有些老年人因为身体抵抗力下降,担心冬天洗澡容易受凉,因此减少洗澡频率。其实,这样很容易使身体藏污纳垢,建议老年人有条件最好还是每天洗澡,即便在不洗澡的日子,也要注意例如脖子、耳后、腋下等皮脂腺集中部位的清洁。

       平时也勤换洗衣服,尤其是贴身的衣裤容易堆积死皮,最好是每日换洗。

       老年人口腔问题多,消化能力降低,日常饮食要注意避免食用气味刺激、难咀嚼、高脂肪高动物蛋白的食物,防治损伤牙齿和不利于消化。

       因为过多的食用红肉类食物会加重身体脂肪氧化,导致异味更大;而饭后也要及时漱口,定期检查口腔健康。

       除了日常行为习惯的调整,及时治疗慢性疾病是重中之重。如果是由疾病导致的体味,应该要先治疗好原发疾病,从根本上控制,才能大大改善因为疾病产生的异常体味。

       老年人群体多存在一定的心血管问题,所以在检查时应多注意心脑血管项目的检查,例如心脏彩色B超、颈动脉B超此类,可以帮助检查血管是否有病变情况。

       此外,肥胖或已有高血压的老年人群,应当注意血糖血脂的检查,除了空腹检查血糖之外,餐后血糖也应该做检测,发现问题也好及时做好预防措施。

       老年人群因为习惯了自己身上的味道,一般难以自我发现,所以家属应该多加注意老年人身体上的变化,如果出现明显的异常味道应该及时就医。尤其是老人存在慢性疾病的情况下,更应该警惕,通过积极的治疗来缓解“老人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