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楼主: 云帆

云帆谈医疗保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08: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冬季穿件背心能防寒

       人体重要的内脏器官大都分布在上半身,如果受寒,人体就会做出自我防御反应,令手脚等末端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优先给内脏器官供血供热,从而导致末梢部位的血流状况不佳,手足冰冷,甚至出现冻疮。因此建议,冬天一定要穿件背心,能有效温暖上半身的重要器官。
发表于 2013-1-7 08: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帆 发表于 2013-1-7 08:50
冬季穿件背心能防寒

       人体重要的内脏器官大都分布 ...

20110309_fd1cd41d6ba37bb30f3eb4OSwl7Wy7wY.gif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08: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花镜3年就该换

       核心提示:年纪大了,多数人眼神都不好。近日,发表在《视觉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只有16%的老人视力正常。视力不好是引起老人摔倒、不敢出门等一系列生活难题的重要原因。然而,多数老人对待眼花问题却是不以为意,一些用眼及配镜误区使得老人眼睛越来越花。

  老花眼是由于眼球结构和功能的衰老退化造成的,但上了年纪之后视力不好不一定都是老花眼。配老花镜前要到医院给眼睛做个全面检查,包括远视、近视、眼压和眼底的检查,在排除白内障、青光眼以及一些眼底疾病之后,才能验光确定度数。尽量在医院眼科或正规眼镜店验光和选配镜片,选定后先试戴半小时左右,没有不适后再将其加工成型。有的老人远的近的都看不清,这就需要配两副眼镜,也可以选用从上到下屈光度渐增的多焦渐变镜片,上方适用于看远,下方适用于看近,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三年换一次老花镜。随着年龄增加,老花程度也会加深,一旦老花镜不合适就得及时更换,否则会加速眼睛老花。建议每隔三年验光一次,若老花镜镜片出现划痕、老化等现象,会造成通光量下降,影响镜片的成像质量,也要及时更换。

  不能用放大镜代替老花镜。一些老人看书读报时,喜欢手里举一支放大镜代替老花镜,这样虽然看得清,但其实是在“纵容”自己的眼睛。放大镜如果折合成老花镜,相当于1000—2000度,长期使用放大镜,会使视力状况越来越差,习惯以后很难再配到合适的花镜。

  老人日常生活中,应多吃绿色蔬菜和水果,有助于视网膜上的重要蛋白质——视紫红质的再生。要经常用干净的手轻揉眼部,按摩时,两手食指弯曲,从内眼横揉至外眼角,再从外眼角横揉至内眼角;用食指尖按太阳穴数次,早、晚各做一遍,不仅可推迟老花眼,还能防治慢性眼病的发生。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08: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冬季老年人洗澡要防“浴晕”

  冬季有人在温度高的室内洗澡,尤其是长时间在热水盆中久泡,可能会突然出现头昏、眼花恶心、呕吐、大汗不止等症状,严重者会晕倒在盆内,尤其是老年体弱者更容易发生这各种“浴晕”现象。?

  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防治:?

  1、一旦发生“浴晕”时,老人应尽快走出浴盆,家人可将病人扶出或抬出洗澡间,平卧于空气新鲜处,注意身上要保暖,以防感冒。?

  2、给病人喝些热糖开水或热水姜汤,一般短时间内可以恢复。?

  3、如经上述处理不好转,尤其是出现有频繁呕吐、神志不清或胸前区憋闷及疼痛等症状时,应尽快送医院诊治。?

  4、冬天洗澡(尤其是盆浴)用水温度不可过高,不宜长时间在热水中泡澡,浴室不要完全密闭;有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不宜外出去公共澡堂洗浴;年老体弱者,在家中洗澡也要家中有亲属陪伴,洗澡过程中亲属应不时呼唤以求回应,可以防止发生意外,并能及进处理。

点评

谢谢云帆的关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3 09:27
发表于 2013-1-9 08: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帆老师的医疗保健知识给我们帮助很大,谢谢云帆老师!
0`2G{FXA{KMRMAG6K_W1CTH.gif

点评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 08:4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08: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门球之多星 发表于 2013-1-9 08:53
云帆老师的医疗保健知识给我们帮助很大,谢谢云帆老师!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多谢了.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08: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头晕小心脑供血不足

         当老年人出现视物模糊,头晕发作等症状时,经常提示椎-基底动脉的缺血、狭窄。脑组织对血氧变化十分敏感,长期的供血不足和缺氧很容易引起脑功能障碍,发生眩晕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而椎-基底动脉是脑干血液供应的主要血管,一旦梗塞,就会导致脑干呼吸心跳中枢受损,危及生命。

  所以,老年人如果出现脑供血不足,应特别怀疑是否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规范的检查和治疗可以减少中风的危险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0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人冬季晚上易犯6种病

       核心提示:入冬以后气温下降,老年人的一些疾病或不适更容易发作,比如浑身酸痛、尿频、心绞痛、哮喘等都会在夜间不请自来。那么,老人如何才能一夜酣眠呢?

  1.胸痛

  人的副交感神经在夜间活跃,但如果它过度兴奋,可能导致夜间血流、心跳较慢,会造成心肌缺血,因此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比较容易在晚上发病。为避免心血管夜间“作乱”,建议晚餐以八分饱为宜,避免消化系统和心脏“抢”血;尽量不看紧张、刺激的节目,也不要情绪过于激动;床头最好备盒急救药。睡前按摩有助舒缓心脏紧张,方法是脱衣平躺,搓热手掌,然后用左手掌自胸骨开始,向左侧按摩至腋窝,每天100次。

  2.哮喘

  夜晚气温较低,哮喘特别容易发作。除正常使用药物外,还要及时清除床褥上的灰尘、毛屑;仰卧时呼吸阻力大,易致哮喘发作,应侧卧睡;干燥的空气会诱发支气管痉挛,睡前应增加卧室湿度或喝杯白开水。此外,可以按摩大椎穴(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6秒钟,重复3次。

  3.泛酸

  饮食不正常、晚餐吃太多或吃得太晚易造成夜间泛酸等。晚餐最好在18点左右,20点后除了喝水最好别吃东西;晚餐后4小时内不要睡觉;晚上尽量不要吃甜点、油炸食物,也不要喝酒,多吃含纤维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土豆等。平时可用拇指按摩中脘(肚脐上方五指宽处)、足三里(膝关节外侧凹陷下方四指宽处)等穴道,每次10分钟。

  4.浑身酸痛

  很多老人一到晚上就觉得筋骨酸痛,周身疲惫,这是因为晚上身体代谢变慢,比较容易酸痛。老人应注意夜间保暖,改善血液循环,酸痛就会好转。可以在睡前用热水袋热敷酸痛部位,或将毛巾放在40℃—45℃的水中浸泡,拧干后敷于酸痛部位,5分钟更换一次毛巾,共热敷15—20分钟。还可以用拇指指腹按摩委中穴(膝后菱形凹陷区正中间)、肩井穴(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以有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50次。

  5.皮肤瘙痒

  冬季干燥,老年人皮肤瘙痒明显增多,建议洗澡次数不宜过多,水温以35℃—40℃为宜,不要用碱性较大的香皂,以免增加皮肤干燥度;适当涂些护肤品,如凡士林;饮食宜清淡,不要吃得太咸、太腻,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的黄绿色蔬菜;夜间内衣应柔软宽松,避免尼龙及毛织衣物贴身穿戴,以棉质为宜。

  6.尿频

  睡觉时静脉回流多,血液从四肢流回内脏,更容易比白天产生尿意,一般人可以忍耐6个小时左右,但老人容易因尿意起夜。因此,白天应保证运动30分钟,1000毫升—1500毫升左右的饮水量,但睡前要少喝水。平时应注意下腹部的保暖,每天热敷关元穴(肚脐下四指宽处)及中极穴(肚脐下五指宽处)5分钟,或早晚按摩5—10分钟。需要提醒的是,一旦夜间有尿意,千万别憋尿。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08: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冬季老人怎么预防口干症

        冬季,老年人容易出现口干症,所以要注意口腔卫生,三餐以后适当饮水,服用B族维生素药物,增加蛋白质饮食,可以改善唾液分泌,减少口干。中医对口干症的治疗以养阴生津为主,如玄参、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等,有一定效果。还可用枸杞子30克,在晚睡前,用温开水洗净,慢慢嚼服,取其阴阳双补,有一定疗效。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3-1-13 09:15
发表于 2013-1-13 09: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健知识很实用。谢谢您。
发表于 2013-1-13 09: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帆 发表于 2013-1-9 08:28
冬季老年人洗澡要防“浴晕”

  冬季有人在温度高的室内洗澡,尤 ...

谢谢云帆的关照!{:soso__15559947044145689331_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09: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年期男性睡眠不好会有的小症状

       1.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 由于多种病因或干扰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常入睡困难和不能维持睡眠;表现为睡眠潜伏期延长,有效睡眠时间缩短。由于白天活动减少或小睡导致夜间睡眠-觉醒周期缩短,早起或猫头鹰式的夜间活动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再者,随着年龄或疾病影响,睡眠的昼夜节律障碍愈明显;表现为昼夜颠倒、时间差性睡眠障碍和夜间工作所致的昼夜节律紊乱。

  2.睡眠呼吸障碍 多见50岁以上人群中,睡眠后均可能发生呼吸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睡眠加重呼吸疾病、夜间吸入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占睡眠疾患的70%,且随年龄而发病率增加,男女发病之比为5∶1~10∶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8: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老年男性推迟更年期要掌握的妙招

       常慢跑、打球。经常运动可以保持健康的状态,同时也有益于男性的睾丸酮分泌,使身体充满活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适当的户外活动还可以调节植物神经,使心情愉悦并缓解紧张情绪。较好的运动有慢跑、游泳、或者有竞技意识的各种球类。

  控制腰围。对于中老年男性而言,腰围尺寸和体重的增加就意味着更年期的来临,所以在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和均衡营养,尽量避免多糖、多盐、多油等高热量食品。多吃一些粗粮和能改善性腺功能的食物,如鱼虾、羊肉、韭菜、核桃等;多吃些新鲜果蔬,其中丰富的维生素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氧化物,同样能够延缓衰老。

  戒烟戒酒、避免久坐。抽烟、酗酒以及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都损伤男性睾丸的分泌功能,从而使男性更年期提前或加重综合征的症状。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08: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人常踢毽子可防糖尿病和痴呆

       核心提示:踢毽子是集休闲、娱乐、观赏、竞争为一体的简便宜行的健身运动项目,是中国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之一,随着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倍增,只要稍加留意,便可随处看到踢毽子的群体。

  踢毽子是一年四季、老少皆宜开展的一项体育运动,它是一项具有较强健身功能和娱乐性、艺术性的运动。这项运动不受年龄限制,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开展,运动量也可根据爱好者的实际情况随意掌握。

  对慢性骨关节疾患的缓解作用

  踢毽子是一项比速度、比耐力、比技术的运动,经常踢毽子可以调节人的眼、脑、神经、四肢,通过下肢踢、落、跳、挪、转、磕、盘、拐等动作,使 脚、腿、腰、颈、眼各部得到锻炼,发展速度、耐力、灵敏、反应、柔韧、弹跳、协调等素质。通过锻炼对机体相关部位或疾病相关症状的作用带来的积极结果。直 接的结果譬如对颈椎病、肩颈部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慢性骨关节疾患的缓解作用。

  有专家还专门以踢毽子为手段,制定出用以治疗脚部畸形的方案,据说对“八字脚”的矫正能收到明显效果。其方法是:如意欲矫正“外八字脚”,踢毽 子时可用内拐踢法,即屈膝用脚内侧踢的方法;矫正“内八字脚”,可采用外拐踢法,即屈膝用脚外侧踢的方法。长期坚持,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可延缓衰老提高抗病力

  踢毽子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踢毽子还可以促进腿部肌肉的增强和青少年骨骼的健康成长,达到提高肌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可防糖尿和痴呆

  踢毽子对糖尿病患者有特殊的作用。糖尿病人由于营养过剩、体育锻炼缺乏,致使下肢萎缩,而踢毽子以人的腿部、脚部活动为主,带动全身血液循环,对调节人体血糖起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颈椎、腰椎间盘突出、肩颈部疾病、坐骨神经、近视、老年痴呆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踢毽子几点注意

  踢毽子属于运动比较激烈的项目,患有心脏病、 高血压病等严重疾患的人,要慎重参与,妥善掌握好尺度。就是身体健康者,也要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活动时间、方式上合理安排,运动量要从小到大逐渐坚加, 运动方式宜从简单到复杂慢慢升级。同时,最好能了解一定的人体生理和骨关节方面的知识,掌握好踢毽子的基本技巧,不能盲目蛮踢,以免造成崴脚、伤筋、摔 伤、骨折或其他更严重的伤害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0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人适度发脾气可增寿两年

        核心提示:适当发发火,有益延年益寿。美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刊登德国一项新研究发现,适当发泄愤怒情绪可使寿命延长两年。

  德国耶拿大学的研究人员对6000多名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善于发泄愤怒的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比更为“温和”的英国人寿命长近两年。科学家表示,宣泄愤怒等消极情绪对延长寿命起到关键作用。相反,英国人自我克制和压抑的特点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研究负责人马库斯·芒德博士和克里斯汀·米特博士分析指出,爱将焦虑和愤怒“内化”的“压抑人群”更容易血压升高,长此以往会增加冠心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使长寿几率大减。同时,“压抑人群”在隐藏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时,为避免危险,总是寻求自我克制态度,试图完全控制自我行为和身边环境,导致心率和脉搏加快,出现压力和焦虑的其他症状。

  新研究同时证明,虽然压抑人群会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病,但是他们善于自律,更容易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