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门球竞赛规则》亮点多多,尤以“比赛分竞技型和康乐型分别实行计时制和轮次制”和“得分不封顶”为最。规则附则三规定:“举办康乐型比赛时,采取五轮赛制。比赛中不计时间,不执行超时犯规的规定。”并对如何具体运作做了详细说明。这一规定的意义重大。首先,争论多年的分类型比赛,有了定论,从此结束了门球运动竞技型和康乐型混杂在一起,“汽车、马车同走一条路”的混乱局面,从而使竞技型技、战术水平提高更快,观赏性更强,加快门球走向市场的步伐。其次,康乐型更适合老年人和基层没有裁判员时,玩球减少纠纷,对提高和改善门球活动在民众中的形象大有好处,有利于门球人口的增加。如果说“得分不封顶”促进了技术的提高、战术的变化,影响的是“球场”的话,那么,比赛分类型,推动的是整个门球运动的发展,影响的不仅是球场,而是整个社会对门球运动的认识。 那么,竞技型、康乐型怎么区分呢。这是执行新规则的此项规定,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以参赛队员的年龄或比赛的规模、层次来决定。青年人可以参加康乐比,老年人同样可以参加竞技型比赛,县级也可以组织竞技型比赛,省级同样也可以组织康乐型比赛,两个队可以进行竞技型比赛,100个队可以是康乐型比赛。关键是看比赛组织者、参赛者的目的、裁判员的水平和参赛者的身体状况。一般说,竞技型比赛,就是为争名次、夺锦标,如中冠赛、全国精英赛,或为选拔更高层次比赛的参赛队,如中冠赛的分区赛。竞技型比赛一般有企业支持,设较大额度的奖金;而康乐型比赛,有的虽然也设小额奖金或奖杯,但主要目的是为健身益智,旅游交友,是以“玩”为主。一般单位、系统组织的全员参加的例行比赛,参赛队员没有任何限制,裁判员也是就地取材,多数没等级,应该是按康乐型打轮次比较好。你要组织竞技型比赛,计时间,就必须有10秒犯规,那就必须有经过严格训练、考核的等级裁判员执裁,能准确进行超时犯规的判罚;参赛队员的体能要达标,要有一定速度,球擦出出20米,不超时犯规;耐力,单打,要能连续进行三场比赛。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就只能是康乐型的比赛,打轮次。最好不具备条件,别强行打“计时制”。执行新规则后,最好别再搞过去那种采用计时制,而实际上却没有超时犯规,只计30分钟的“四不像”比赛。那种比赛,到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然而,虽然规定是好的,积极意义也是深远的,但在n百万门球人中,特别是一般“打球的”,真正关心门球运动的声誉、门球人口增减的,能有多少?大多数是要求自己玩的开心、顺手,这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在实际执行上 ,“分类型”可能落实的难度很大。原因:1、先入为主,习惯势力的阻止;2、很多人会认为竞技型高于康乐型,打轮次是“自降等级”,心有不甘;3、新规则仍延续了默记10秒的极端落后的计时方法,执行新规则后,对超时犯规还将是“不判、尽量不判”为主,这就给不具备条件“强行”打计时制者以很好的借口;4、基层领导的不作为,要分型,改打轮次,就要对现有队伍进行重新整合,费时费力难讨好,不如一个“咱们不执行”,来的干脆利索,反正是附则中的规定。现实情况也已证实,执行康乐型竞技型分开的难度相当大。执行新规则以来,“得分不封顶”极受欢迎,各地争相尝试。而“打轮次”则被冷落,甚至被歧视,一直“坐着冷板凳”。两者同是重要改革,命运却如此悬殊。 要把康乐型比赛打轮次的规定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大力宣传其意义,解决好认识问题;需要领导的支持和重视;需要门球人特别是老年门球人全面、客观地看待“打轮次”。有的老年朋友很现实,说这个办法(打轮次)好,“瞄准再也没人催,击球没有人干扰了”。觉得是去掉了“枷锁”获得了“解放”。可是,也有的老年朋友虽然自己的身体条件很差,10秒都走不出15米,却说不如打计时间的有意思。并说战术和原来的差别很大,第四轮若被清场,等于比赛就结束了,有多个场地同时比赛,不能同时结束比赛等。其实,这些具体问题,并不难解决,战术变化不大,第四轮被清场,也就等于计时制最后4分钟被清场一样。至于多场地同时比赛,开始时间统一就行了,以后各个场地,自行安排下一场比赛就可以了,没必要再等与其他场地同时开始。这场提前一些,下一场可能落后一些,半天下来,各个场地,结束的时间不会差得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