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24|回复: 0

【球人诗会】12期 /历史揭秘之四十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歌@ 于 2025-7-5 13:25 编辑
【球人诗会】12期/历史揭秘之四十八·5则(总230篇)
宋代文人是“慢生活”老祖先
宋朝,它曾经是那个时候全世界最高的一个文明,是一千年前已经很遥远的一个示范。我们当下的生活,科技先进,产业发达,却奔波于快节奏的生活中,忙忙碌碌,我们是否比宋朝更能知道生活的意义是甚么?美的意义是甚么?
宋朝的文人除了读书、是学者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生活的品味,重视生活里面怎样喝茶,不追求权利与财富,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这幅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的作者已经无可知晓,但是这幅画很好的反映了宋代文人生活里面一种美学风格最好的范例。
一位文人坐在家中榻上,手中拿著书卷,书童在为他倒茶,身后的屏风描绘的是江边景色,沙洲上高长着芦苇,芙蓉花下有一对鸳鸯,远处大雁振翅飞过,反应宋代文人向往山水,向往自然,山水自然是心中的品性。
画中屏风挂着的是主人自己的画像,当一位文人将自画像挂在家中,代表自己懂得重视自己存在的价值跟意义,自己会时刻反省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甚么,象是面对着镜子自我凝视,有了这样反躬自省的功夫,就懂得如何分辨人生中利害得失,就能以轻松姿态超脱利欲纷扰,找到属于自己的悠闲自在。
宋代文人士大夫很多就是艺术家,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而且精通绘画、音乐、书法、成就斐然,世所公认。面对纷扰的外部世界,他们还多存野逸之心,热衷于园林山水。
宋朝文人即使在朝为官,也并不全是整日追逐财富与名利。心中依然向往自然,留恋山水。宋朝是中国和东方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知识分子典范。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自己过得悠闲、让自己有一种智慧去面对生活的快乐。
宋代大文豪苏轼,才情冠绝一时,心存理想与抱负,有志兴利除弊,在任也多有建树。后与当政者不和,频遭贬谪,仕途多舛,却也并不灰心绝望,而能于逆境中保持平和乐观心态,以超脉的哲学高度俯视社会人生。从他的词“此心安处是吾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中即可领悟他通脱旷大的情怀。
《槐荫消夏图》描绘一位文人躺在藤编的凉床上,半敞衣襟,双脚架高,闭着眼睛仿佛倾听鸟的叫声,悠然自得。为甚么宋朝的三百年里产生了这么多的文人,因为他们懂得生活,他们是真正“慢生活”的老祖先。生活要走的很慢、很悠闲、然后很丰富。不沉迷追逐权利与财富,生活可以很简单,很单纯。

徐州丰县,汉朝龙生之地

江苏是南方省份,但北部的徐州却是典型的北方城市,气质雄浑,历史厚重。徐州西北和东北部紧邻山东省,西南部挨着安徽省,西部距河南省也不到20千米。丰县位于徐州北部,西北是山东的鱼台县、单县、金乡县,西南是安徽的砀山县,西距河南虞城县不到20千米。
公元前256年(东周赧王五十九年),东周灭亡这一年,刘邦出生在泗川郡(又称泗水郡、沛郡)丰县中阳里,后来去邻县沛县担任泗水亭长。丰县和沛县在春秋战国属宋国,紧邻鲁国,属鲁文化圈。战国中期齐国灭宋,两年后五国伐齐,魏国取得丰县和沛县。今天的丰县和沛县位于江苏徐州北部,是江苏北境,文化习俗与苏南相去甚远,与山东相似。
刘邦的父亲刘煓,平生所好酤酒卖馀,斗鸡蹴踘。娶一夫人生三子一女,中年丧偶再娶年轻姑娘又生一子。
这时候已经是战国末年,魏楚都到了灭亡的最后几年,仍不忘互相攻杀。魏国攻占丰邑,楚国再夺回,过程中丰公不知所踪,也就不能传位给刘煓。丰县刘氏也从大夫级别,降格为士族,仍是当地有名的豪族。
所以刘邦祖上是宋国人,刘邦的父亲历经宋、齐、魏、楚四国,刘邦出生时丰县和沛县刚并入楚国。
刘邦是典型的士大夫家庭,在丰县算是豪族,几兄弟戴冠佩剑,各自结交志同道合者。刘邦的大哥早逝,其馀三兄弟都读过书,尤其刘邦之弟刘交好读书,是荀子的徒孙,曾为《诗经》作传注。
刘邦与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是同县同亭同里人。秦朝十户为一里,十里为一乡,十乡为一县,十县为一郡。刘邦与卢绾的缘分总的来说,刘邦一家受鲁文化影响较深,作为楚国人,对魏国也有相当认同感。
丰县帮当中,除了刘氏宗亲,外姓就是以卢绾为首,薛欧与王吸为辅,千户侯十几个,几百户的关内侯比比皆是。
燕王卢绾重组了三公,分别是丞相偃、相国林挚、太尉弱以及御史大夫施。还任命上将军卫满、将军抵、郡守陉等重要人物。这些人除了相国林挚为刘邦所拜,其他人都是跟随卢绾出生入死的丰县人,战功赫赫,都是千户侯以上。平日卢绾坐镇蓟都,心腹爱将卫满镇守渔阳,共同抵御乌桓。
刘邦死后,卢绾因受刘邦所托支持赵王即位,太后吕雉发兵攻击燕国。卢绾被迫没入匈奴,冒顿单于封其为东胡卢王。
镇守渔阳的卫满,率千馀骑兵,远走辽东,进入朝鲜半岛。早在西周时,商朝后裔箕子建立箕子朝鲜,西周封为朝鲜国君。卫满杀朝鲜王箕准,建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收容燕齐亡命之徒,攻略四周小邑,降服诸夷,实力渐强,史称卫氏朝鲜。
丰县是刘邦故里,但汉少帝出生在沛县,汉文帝出生在洛阳,加上汉朝的史书有意贬低和清除卢绾、卫满等人的影响,显赫一时的丰县

古代塔有深厚背景和历史地位

在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古塔宛如一位位沉默而深邃的智者,静静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亦或是隐匿于市井街巷之中。这些塔,被尊称为“佛塔”。
古代的塔,类型丰富多样,用途也极为广泛。最初,塔主要是作为保存埋葬舍利的建筑,其原型为古印度的窣堵坡。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窣堵坡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建筑风格巧妙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塔。
中国的塔一般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地宫,专门用于埋葬舍利,犹如是塔的根基与灵魂所在;塔身,既用于供奉佛像,又可供人登临远眺,仿佛是连接天地与人的纽带。
随着岁月的流转,塔的用途不断拓展延伸,不再仅仅局限于宗教领域,还兼具登高望远以俯瞰山川美景,甚至在军事上用于了望敌情等功能,成为了多功能的独特建筑。
古代塔的建造,有着深厚的背景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就以大雁塔为例,它始建于唐朝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坐落于大慈恩寺之内。
大雁塔的诞生与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伟大壮举紧密相连,其修建目的便是为了供奉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的珍贵佛经和佛像。大雁塔不仅是佛教经典的神圣存放之地,更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无比崇敬的朝圣圣地,对后世佛教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佛教建筑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佛塔的梵音,最早伴随着丝绸之路那悠悠的驼铃声,缓缓传入华夏大地。回溯至东汉永平年间,白马驮着经书来到洛阳,一同到来的,除了博大精深的佛经,还有那造型奇特的“窣堵坡”。这种源自印度的建筑形式,在中原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上,悄然发生着蜕变,逐渐与传统的楼阁亭台完美融合,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且看那西安的大雁塔,方正而庄严,每一层的屋檐,都好似一位位历史的讲述者,娓娓诉说着玄奘法师西天取经途中的千辛万苦;而小雁塔,在千余年的风霜雨雪中默默坚守,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雁塔题名”的荣耀时刻,也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变迁。最为神奇的是,小雁塔在明代的一场大地震中,塔身竟裂而复合,留下了“神合”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令后人不禁为之惊叹,对古人的建筑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漫步于江南水乡,杭州的六和塔临江而建,雄伟壮观。钱塘潮那澎湃的潮声,日夜陪伴着这座古塔。当年,吴越王钱弘俶为了镇住汹涌的潮水而修建此塔,然而谁能想到,它后来竟意外成为江上船只重要的航标。每当夜幕笼罩大地,塔上的灯光如豆般闪烁,温柔地为归航的渔夫指引着回家的方向,宛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予人们温暖与希望。
而在北方的应县,那座巍峨耸立的木塔,已然屹立千年之久。它历经战火的洗礼、地震的撼动,却依旧稳如泰山,岿然不倒。当地的老人们常说,这是鲁班爷显灵,在塔中暗藏了精妙的机关,才使得这座木塔成为屹立不倒的神迹。塔身上高悬的匾额,上书“天下奇观”四个大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世人对它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在京城的白塔寺里,那座洁白如雪的喇嘛塔格外引人注目。传说当年在修建这座塔时,尼泊尔工匠阿尼哥独具匠心,特意在塔顶暗藏了避雷针。因此,每逢雷雨天气,常有电光环绕塔尖,而塔却丝毫无损。百姓们皆传这是佛祖显灵的神奇景象,却不知这背后其实暗藏着古人的科学智慧。在五台山的塔院寺,大白塔下的转经筒日夜转动不停,虔诚的信徒们深信,每转动一次经筒,就如同诵读了一遍经文,仿佛能借此与佛更加亲近,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安宁。

海南岛曾被弃守,隋唐延续统治

公元前111年,多路西汉大军会师番禺,割据中国岭南近百年的南越王朝被灭。并吞南越后,汉武帝随即命令军队跨过琼州海峡,登上了当时还是一片荒蛮的海南岛。西汉在岛上设置了珠崖、儋耳两郡,共辖一十六县。
西汉将海南岛纳入版图,但岛上的居民却是未沐汉风的骆越之民。他们对汉朝的统治十分抵触,官民双方的矛盾十分尖锐。例如《汉书》中就记载“数犯吏禁,吏亦酷之,率数年一反,杀吏”。
自武帝将海南岛郡县化到其子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当年(前86年),仅仅20年间,海南就发生了6次大规模叛乱。平叛战争给西汉朝廷增加了大量的经济负担,而当地的经济产出和税收又不足以抵消这部分花费。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降低统治成本,西汉于公元前82年罢儋耳郡,将其辖境划归珠崖郡,至此海南岛仅余一郡。
简化统治架构并没有减缓骆越人的反抗,当地的叛乱接连爆发。公元前48年,汉宣帝的嫡子刘奭登上西汉帝位,是为汉元帝。就在汉元帝即位当年,“珠崖郡反”,为了压服叛乱,汉军疲于奔命。可仅仅两年后,公元前46年“珠崖再反”。伤透脑筋的汉元帝召集群臣商议该如何处置珠崖郡。
汉元帝下定决心放弃海南岛。根据汉元帝的诏书,西汉对于海南当地民众的前途还是留有余地。如果想要渡海归附,西汉会予以接受,如果不归附,也不强制。
东汉立国后,开国皇帝刘秀命令伏波将军马援前往南方平定交趾(今越南)。马援南征的过程中有“往来南海,抚定珠崖……立珠崖县”的记载,但实际上这个珠崖县实际上是合浦郡下辖的朱崖县(同珠崖),县治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目的是接纳从海南岛来归附的臣民。东汉与海南岛恢复了联系,当地的骆越人开始向东汉娜贡,但东汉实际上并没有恢复对海南岛的直接统治。
到了三国时期,偏居江南的孙吴政权为了扩充实力,将夷洲(今台湾)和朱崖洲作为扩张的目标。赤乌五年(242年)秋七月,孙权遣聂友、陆凯二将统兵三万出击朱崖洲。吴国的大军成功击败了当地土人的反抗,但当地的“水土气毒”却让吴军损失惨重。由于士卒大批亡故,吴军被迫撤出了海南岛。孙权曾计划在征服全岛后,将位于徐闻的珠崖郡政府迁到岛上去,但随着大军回撤,珠崖郡只能继续留在徐闻,隔着琼州海峡孤自兴叹。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后,废弃了珠崖郡的设置。
西晋之后,由于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中国进入到长期分裂的南北朝时期。南渡的晋室为了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抗,没有精力去顾及海南岛。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6世纪初,此时的中国南方被梁朝统治,海南岛再度进入到梁朝统治者的目光之中。梁武帝决定乘势恢复对海南岛的直接统治。公元540年左右,他在岛上设置崖州,海南岛重入版图。
隋朝统一中国后,当时还在世的冼夫人被封为“谯国夫人”,将海南岛上的1500户作为她的汤沐邑,其子冯仆也被封为崖州总管。除此之外,隋朝还在海南岛南北设置了三个郡,将统治覆盖了全岛,也改变了西汉仅将郡治设置在岛北的局面。
隋唐之后的历代王朝都延续了对海南岛的统治,当地的行政机构不断完善,民族融合逐步推进,海南岛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固有领土。

陕西有两河一江,却只有汉江可通航

陕西给人的印象是历史厚重,气候较干燥,实际上陕西的河流并不少,包括中国母亲河之一的黄河,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以及长江的支流汉江。另外长江的嘉陵江,也发源于陕西境内的秦岭,不过嘉陵江在陕西没有大规模通航条件。
整体来说,陕西的河流体系可称为一纵两横。一纵就是自北向南的黄河,两横则是东西走向的渭河、汉江。
众所周知的是,黄河并不适宜通航,黄河南北两岸附近的货物,无法进入淮河、京杭大运河、长江等水运网络。
渭河古称禹河,古代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今发源于渭源县清源河上游的豁豁山。渭河干流从西往东,流经甘肃和陕西二省,如一条昂首腾飞的巨龙,在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长818千米,是黄河最长的支流。
渭河南边是秦岭北麓,北边是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可分为二部,西和北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南为关中平原(渭河平原)。
渭河的水运史非常早,公元前647年(东周襄王五年),就有渭河的通航记录。
秦汉时期,由于国都就在关中,渭水(尤其是下游)的通航能力,对帝国的稳固与否产生了重大意义。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衰落期,渭河水运到了隋唐时期又变得重要,因为隋唐国都在关中。由于形势的动荡,渭河在中唐和晚唐时也疏于浚通,基本上需要时就进行清理。
不过渭河各月流量变化大,汛期洪水泛滥,干旱的时候却有可能会断流,这种情况不利于通航。天然河流不好控制,于是沿渭河平行挖运河,成为一种替代方案。
584年 (隋文帝开皇四年),开凿广通渠,连接当时的长安和黄河,解决了长安的物资需求。
五代十国之后,再没有大一统王朝把国都放在关中,渭河的水运缺乏疏浚,天量的泥沙进入河床,久之淤泥越积越多,更不利于航行了。
汉江源自秦岭南麓,自西向东穿过秦岭与大巴山脉之间,在南阳盆地南缘折向东南,在江汉平原汇入长江,长约1577千米。汉江古称汉水,汉中因汉水得名,项羽所封的汉王刘邦得名自汉中,汉朝延续汉国之名。
与黄河及渭河相比,陕西南部的汉江通航条件就好太多了。汉中的上中游水面不算宽,即使如此,也可以通航1000吨以下船舶。
汉江位于雄伟的秦岭以南、险峻的米仓山以北,山清水秀,没有黄河与渭河的泥沙问题。汉江上游在秦岭以南,气候比黄河与渭河温暖,降水量充足,支流也多,水量不小。
汉江至湖北武汉汇入长江,武汉是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交通四通八达。陕西省通过汉江至武汉,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无缝衔接,可以有效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实现通(长)江、入(东)海的战略目标。
不过汉江上游整体上在山区,除汉中盆地,流域上其他地区人口不多,水电站却不少,汉江的通航能力在丹江口水库以下才彻底释放出来。
2025.7.5/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7-5 17: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