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军旗 于 2013-3-9 16:11 编辑
最近看到几篇关于谈论门球比赛“一边倒”现象的文章,有感而发。什么是“一边倒”?我们通常讲的“一边倒”,是专指在比赛过程中,由于一方被清场,而出现的几分钟、十几分钟较长时段,只有一方在场内活动,另一方只是在场外站着(戏称当“边防军”)的现像,它描述的是赛场的状况、景象。不是比赛结果悬殊的比分;它是规则范畴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不是一方技术水平低,被对方压制的情况。被对方清场,虽与技术有关,但终究是规则问题。因为,不论哪方被清场,都是规则允许的,都会出现“一边倒”现象。且一场比赛中,强队被压制,弱队“表演”,强队“站岗”,也是司空见惯,弱队战胜强队也是常有的事,一次赛事出现一群“黑马”,也不新鲜。 其次,谈谈“一边倒”的成因。“一边倒是由规则的基本规定决定的”,这话不假。但绝对不是“由于10个球以其自然顺序依次进场击打的基本规律”决定的,“一边倒”与这一规定(规律)不仅风马牛不相及,相反,正是规则的不合理规定,破坏了“以其自然顺序依次进场击球的基本规律”,才出现了“一边倒”。这些不合理规定就是“撞击对方球后,全部闪出界外,而界外球进场时,它只有犯规的权利”。这一基本规定,才是“一边倒”产生的根源。假如(经初步实地试验也证实)规定“不得将对方球闪出界外,只允许闪送到,对对方不利而对本方有利的区域,再尽量减少犯规自球放界外的规定,界外球进场撞击他球不犯规,自、他球移动有效”。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界外球数量,双方的10个球,可以同时参赛,达到每个击球员,每次都有打球的机会,双方你来我往,一对一,这就彻底解决了一边倒的问题。至于打好打坏,效果如何,那就是技术问题了。 第三,“一边倒”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观赏性问题。有人说,“一边倒”现象不是门球运动绝无仅有,其他运动项目,如棋类、斯诺克也有,其存在是“必然现象”,不能也不必进行改变。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站不住脚的。首先,这种“一边倒”现象,绝对是门球运动独有。棋类比赛,是一对一,甲方走完乙方走,只是该你出招时,你可能出一次硬招,也可能是软招,也可能是错招,出个什么招,是你的水平问题,但没有取消你的出招权利,更没有出招就犯规的规定。“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和门球比赛的“一边倒”,挂不上钩。斯诺克同样也是一对一,甲方、乙方交换上场,只是交换的周期较长且不固定。至于每次上场得分悬殊,这是技术造成的差别,与规则无关。这和门球比赛的“一边倒”同样沾不上边。还有的朋友例举我国女排在五连冠的道路上,曾25:0战胜日本队,来证实“一边倒”并非门球独有和它存在的合理性。可恰恰相反,此例正是一个“解决一边倒问题的典范”。25:0的比分,是出在排球规则改革之前,现在的规则,绝对出不了这样的比分。那时,不是现在这样,球一落地,就有一方得分。而是发球方将球打在对方场内落地,或对方将球打出界外才得分,得分后仍有发球权。所以,不得分时双方反复争夺发球权,得分时,经常出现一方连续得分,分数连续上升,场上出现“得分一边倒”现象。那时的排球赛,仅仅是或反复“空”争发球权,或一方连续得分,并没有取消对方反击权利的规定,人家就把规则改了,比赛的观赏性也提高了。门球比赛“一边倒”和 “没看头”密且相关,互为因果,这早已是门球界的共识,并早已在设法改变。可有的朋友,却说它“有特殊的观赏性”,谁觉得它没看头,那是他还没有“学会欣赏”。要按此逻辑,谁要是说黄连苦,就是他的舌头,还没有具备品尝黄连之“甜”的功能。更令人叫奇的是,要求人们“学会欣赏一边倒的门球魅力”。这是门球的“魅力”吗?我看它是门球的“没理”——门球规则中最没道理的规定,比限时又限分的规定更甚。必须坚决、彻底、尽快予以改变,没有任何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第四,门球规则的设计理念及“一边倒”的文化内涵。现行规则的设计理念,并非是按体育竞赛原则,合理规定双方平等竞争环境和方法,而完全是模拟军队打仗那一套,你死我活。请看门球的指挥员、战斗员(击球员)、一梯队、二梯队、预备队(一门留球),进攻、防守、掩护、主攻、助攻、接应,抢占有利地势、要隘,选择屯兵地点、转移、避敌锋芒、与敌同归于尽、弃车保帅、服从命令、听指挥等等,无一不与两军交战的情况相吻合。10个球既代表“人”,也代表“武器”,打住对方球,就是俘获了“敌军”的指战员,缴获了武器装备。两军对战,你死我活,抓住俘虏全部杀掉,不能让他再有反击之力。尤其是以掠城夺地为目的侵略战争,连普通的百姓,也全部杀掉,以绝后患。弱肉强食,以强凌弱,理所当然,这里没有平等,没有我们中华民族所崇尚的孔孟之道——这就是把对方球全部闪出界外、下次进场若击到球,还要再次被放到界外,制造“一边倒”的缘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