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赵玉书 于 2022-7-25 08:15 编辑
第二百六十一篇 二十年后再回首 掰开揉碎话门球(七) 老张:老李啊,上回咱们说到了有关“边角意识”的话题。你对我所说的那些观点有什么看法呀? 老李:我理解你这四个边角 —— 重视、依托、利用、经营,含义太深刻了。了解认识了边角在比赛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才能“重视”它;思想上重视了才能看重它、从而“依托”它;有了这个思想基础,才会想尽办法充分“利用”它;以上各项都解决了、落实了,才能算是真正的“经营”好了边角。 老张:行,你的这番解释挺不错。总之,边角意识在门球战术意识当中,是一项比较重要而又非常关键的内容。你看高手们的比赛,有哪个球不是贴边靠角啊?场地中间你找得到球嘛?而咱们的基层比赛,确是“羊拉屎、满天星” —— 到处都是球,就是怎么也看不出、说不清各球相互之间的关系。 好了,边角意识咱们就说到这儿。继续说下面的内容: 三、自助意识(俗称“门球自助餐”或“做小球”)。 要能够利用场上的随机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调、自找、自造、自打,自助制造战机。 做到无中生有、平中出奇,从一般人认为的“纯属预料之外”中,理出门球人眼中的“情理之中”。 自助意识,靠的是打破常规的大胆设想;触景生情的巧妙构思;得心应手的驾驭技能和娴熟老练的细腻操作。 简单地说,就是要看得出、想得到、做得成、打得巧、用得妙。 每一个门球人,都应当深刻认识门球自助餐强大无比、灵活多变的战术价值。从而做到:努力钻研门球自助餐的特点规律;刻苦练习门球自助餐的调控技能;熟练掌握门球自助餐的运用之道。 老李:说到“门球自助餐”,我对这个问题的感触很深。现在人们“做小球”的技能也太差了。往往在球门周围有3、4个随机球,无论你怎么给他出主意,告诉他怎么调、怎么打、怎么轻磕、怎么移位……最终他也鼓捣不出一个双杆来!你说比赛的时候,咱又不能伸手拿过杆来帮助他打,真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让人干着急。 老张:说到底还是一个认识问题。一个人在场上只见眼前的球,打不打、怎么打还要问教练。这样的队员,就可以说是没有丝毫的自助意识。因为他的不知、不懂、不会、不善动脑子已经形成了习惯,一击一闪、一举一动都需要教练的指令,没有丝毫的主观能动性。 老李:我觉得一个人有没有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基础、是一种原动力。你开始就讲了,门球战术意识,是门球人的一种独特的、主观能动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自己要去观察、要去琢磨、要去判断,要从中看出端倪并得到诱导和启迪,要形成自己的理念和主见,从而配合教练的指挥意图,去自主、能动地完成在杆球的任务。 老张:你算是抓住“自助意识”的本质和精髓了。自助自助,这里所强调的就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是在杆队员,而不是你的教练和队友。 老李:除了“一切靠自己”这一点外,你归纳的其他几点也很关键。像“无中生有、平中出奇”;“打破常规的大胆设想;触景生情的巧妙构思;得心应手的驾驭技能;娴熟老练的细腻操作”;“看得出、想得到、做得成、打得巧、用得妙”和“努力钻研门球自助餐的特点规律;刻苦练习门球自助餐的调控技能;熟练掌握门球自助餐的运用之道”……等等,这些都是高度概括的精炼用语,没有完全展开来详细叙述。我觉得已经把“自助意识”的骨骼、脉络、作用、地位、价值、意义等相关的问题说得很到位、很精炼、很清楚了。 老张:我觉得门球战术意识就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自助意识”就更加强调了这一点。自助自助,有了主观能动性,你就能够做到自己启发自己,自己督促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己丰富自己,自己锻炼自己,自己理解自己,自己满足自己。 老李:好家伙,一大串的自己!其实仔细想想,也就是这么个道理。自助、自助吗,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叫什么自助呀! 老张:接着说下一个:王球意识。 四、王球意识。门球比赛的实质就是王球之战。先手球、在杆球、擦边球、远射球、闪带球、双杆球、隐蔽球、进场球……等等,都可以说是赛场内某一区域或某一特定时空阶段的王牌球。 王牌球,一要努力制造 —— 用谋略、善攻击;二要注意保护 —— 贴边角、靠技巧;三要灵活运用 —— 抓要害、打七寸。 老李:关于王牌球,大家还都比较重视。特别是现在的双杆球受到限制了,一场比赛只允许使用一次,而且必须是过门双杆球,过去的平地角度双杆没有用了。从咱们基层的情况看,主要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因为缺乏自助意识,有机会有条件却造打不出双杆来;二是有了王牌球,往往因为送球不到位,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造成前功尽弃或适得其反。当然了,也有少数同志不知道怎么合理使用王牌球,只知道 “过门得分”,而不计后果如何,不能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老张:总之,各类问题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根子只有一个,那就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和操作技能不过硬。这也是基层门球活动中所有存在问题的总根子。 行了,咱们还是接着往下说吧,最后一个问题了: 五、时分意识。依据比赛进程和得分情况,做到控势与得分兼顾,防止不计后果地穷追猛打。要学会合理利用《规则》,恰当合理地抢时或拖时。 老李: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不就是该抢就抢、该拖则拖吗?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啦。比如:应该抢的时候,不少教练员就不知道哪个球应该放弃击闪,击球员也不会“轻撞击,近闪送”加快节奏抢时间。应该拖的时候,教练员不知道及时提醒队员合理掌握用时,击球员也不会“强撞击、远闪送”占用更多的时间。虽然都是一些很小的细节问题,但是综合、积累起来就造成“该抢的抢不出,该拖的拖不住”了。所以我说:门球战术意识,看起来似乎都是一些小问题,但积累起来 —— 如果你哪一样都是“二五眼”、“不怎么样”……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老张:门球战术意识,不是门球人天生脑子里就有或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须经过有组织、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分析、研讨、争辩,特别是长期训练和各种规模、形式比赛的实践。经过长期、反复地检验与相互磨合才能逐步树立、形成,并最终做到球队全体成员的门球战术意识“基本趋同”。 总有人说,门球战术意识过于神秘,不好琢磨。其实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作为一名门球队员,只要比赛一开始(许多时候应当是在准备参加比赛之初),你就应当立即进入情况,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以及与比赛密切相关的情景中去。你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做,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能离开比赛。具体地说就是: 1、随时观察、分析、判断场上双方态势。 2、分析每个球的地位、作用、战术价值。 3、构思自己在杆时的打法、过程和要求。 4、预测每一杆球打好与打坏的预期结果。 以上四项要力争做到“进入情况,迅速形成”,这就是作为一名门球队员具有坚实、强烈战术意识的突出表现;是“贵在用脑”—— “心到”,“重在实践”—— “功到”的必然结果。 老李:我觉得作为一名门球队员,第一步、通过学习和实践,个人的头脑中产生并具备了战术意识就很不容易。第二步、能够主观能动地运用战术意识就更加不容易了。 老张:开始的时候我不就说了吗:门球战术意识,在咱们门球人当中,是一个带有相当普遍性的老大难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要想提高门球运动的水平和档次,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也可以说是我们对门球文化深刻的内涵、宽泛的寓意还并不了解,更谈不上深刻理解。 老李:要是这么说的话,我还是那几句老话:咱们这些平民百姓又能怎么着哇?又能有什么作为呀? 老张:行了,咱们也别扯得太远了。我看今天就到这儿吧? 老李:行啊,今天就到这儿啦,咱们下回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