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楼主: 云帆

云帆谈医疗保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6 06: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防治糖尿病,“家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其实陪伴也是良药

       核心提示:糖尿病的防治需要综合采取措施,除了医务人员外,家庭成员在防治糖尿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并且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糖尿病防控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成为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糖尿病的防治需要综合采取措施,除了医务人员外,家庭成员在防治糖尿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将2018年-2019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主题确定为家庭与糖尿病(The Family and Diabetes)。

       糖尿病饮食控制离不开家人的配合与督促,运动治疗离不开家人的鼓励与坚持,药物治疗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监督,病人的心理状态,也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关怀,家人的陪伴,在糖尿病的预防、管理以及照顾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家庭”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关键性,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医学指导: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李青

       那么,如何做好糖尿病的家庭管理呢?

       1.饮食管理

       糖尿病患者和家人最好共同向专业医生及教育护士请教,一起学习并掌握糖尿病饮食原则。保证营养均衡的条件下,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控制每日总热量,限制糖分摄入;养成低脂、低盐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做到既能良好控制血糖,又能享受健康美食。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从遗传因素的角度来说,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具有家族史的人要比不具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而从环境因素的角度来说,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往往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惯,由于共同的饮食、作息、运动等习惯,这也是糖尿病患者家庭成员易患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糖尿病的饮食是一种比较健康的饮食,对于没有糖尿病的人来说,也可以遵照这个标准来吃,当一个家庭开始健康饮食,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将会获益。

       2.运动管理

       糖尿病患者和家人最好共同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年龄、体力、性别、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为患者制订个性化锻炼的方案,并督促糖尿病患者坚持运动。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强度及时间应根据自身病情调整,运动时遵循“一三五七”原则:每天运动一次,每次30分钟,每周五次,运动心率最好保持在170减去自身的年龄。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的形式可选择散步、太极拳、广场舞、游泳等低强度运动,避开重体力的竞技项目。适度的家庭体力劳动、外出散步、郊游也能成为运动治疗的一部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糖尿病家属尽量陪伴患者一起运动,一方面可以使患者有坚持规律运动的动力,起到良好的控制血糖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非糖尿病的成员来说,也是增强体质、防治代谢紊乱的好方法。

       3.药物管理

       糖尿病家属要督促患者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家属还应向专业人员学习注射技术,帮助不能自行注射的患者。

       家属要关注患者用药后的感觉,督促或帮助患者进行血糖监测。一旦发生低血糖后要尽快救治。轻者家属应当立即给患者补充饼干、糖块或含糖饮料,并及时复查血糖,了解低血糖恢复情况。如果患者在补充食物的20分钟内无明显恢复,并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是无法自主进食时,必须尽快到医院救治。

       糖尿病家属要监督或陪伴患者去正规医院就诊配药,遵循医生的意见,自己不要擅自去买降糖药物,尤其是广告或传销中那些有降糖作用的保健品。

       4.心理指导

       糖尿病不能治愈,多数患者需要终身口服多种药物甚至注射胰岛素,研究发现,糖尿病与抑郁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情绪不佳,加重糖尿病的症状,影响治疗的效果;而对于糖尿病这类慢性疾病,长期的饮食控制及用药无疑会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负担,显著降低幸福感。糖尿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情绪明显高于一般人群,那么家人的陪伴和关怀,就非常重要了。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有助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缓解来自多方面的心理应激和精神紧张,减少血糖波动。而且家属与患者的关系非常密切,接触时间最长,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的心理支持是医护人员无法比拟的。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糖尿病管理中的家庭支持已被证明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大作用。通过家庭成员的陪伴和督促,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还可以获得心理支持,减少疾病的情绪影响,提高生活质量。另外,糖尿病患者的亲属,同样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在参与患者病情管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降低自身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30 08: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血压有哪些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高血压症状,尤其是高血压的早期症状,高血压有什么表现?得了高血压会怎样?

       高血压症状

       早期症状:头疼,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眩晕,女性患者出现较多, 失眠,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

       晚期症状:左心室出现代偿性肥厚,肾功能逐渐减退,出现多尿,夜尿,肾功能衰竭而出现氮质血症或尿毒症。脑组织缺血,产生不同程度头痛,头晕,眼花,肢体麻木或者暂时性失语、瘫痪等症状。眼底、中度硬化。

       相关症状: 血压高 头痛 头胀 头晕 心悸 眼底异常

       一、高血压典型症状

  1.无任何症状表现

  高血压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头昏、头胀等,严重者可表现为气喘、呼吸困难、浮肿、视力障碍、恶心、呕吐、偏瘫、少尿、胸痛等并发症症状。但有典型症状者不多,很多高血压均无症状,甚至收缩压高达200mmHg以上,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也不少见。

  2.头晕

  头晕为高血压最多见的症状。有些是一过性的,常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有些是持续性的。头晕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其头部有持续性的沉闷不适感,严重的妨碍思考、影响工作,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当出现高血压危象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与内耳眩晕症相类似症状。

  3.头痛

  头痛亦是高血压常见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炸裂样剧痛。常在早晨睡醒时发生、起床活动及饭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在额部两旁的太阳穴和后脑勺。

  4.烦躁、心悸、失眠

  高血压病患者性情多较急躁、遇事敏感,易激动。心悸、失眠较常见,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睡眠不实、恶梦纷纭、易惊醒。这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5.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早期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因颇令人苦恼,故常成为促使病人就诊的原因之一,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近期记忆减退,常很难记住近期的事情,而对过去的事如童年时代的事情却记忆犹新。

  6.肢体麻木

  常见手指、足趾麻木或皮肤如蚊行感或项背肌肉紧张、酸痛。部分病人常感手指不灵活。一般经过适当治疗后可以好转,但若肢体麻木较顽固,持续时间长,而且固定出现于某一肢体,并伴有肢体乏力、抽筋、跳痛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预防中风发生。

  7.出血

  较少见。由于高血压可致动脉脑硬化,使血管弹性减退,脆性增加,故容易破裂出血。其中以鼻出血多见,其次是结膜出血、眼底出血、脑出血等,据统计,在大量鼻出血的病人中,大约80%患高血压。

  二、高血压症状分型

  按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以缓进型多见。

  1.缓进型高血压

  (一)早期表现: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系高级精神功能失调所致。早期血压仅暂时升高,随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脏器受累。

  (二)脑部表现:头痛、头晕常见。多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气候变化或停用降压药而诱发。血压急骤升高。剧烈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一过性偏瘫、失语等

  (三)心脏表现:早期,心功能代偿,症状不明显,后期,心功能失代偿,发生心力衰竭。

  (四)肾脏表现: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时,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尿浓缩功能低下,酚红排泄及尿素廓清障碍。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五)动脉改变

  (六)眼底改变

  2.急进型高血压

  也称恶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病的1%,可由缓进型突然转变而来,也可起病。恶性 高血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30-40岁为最多见。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多在17.3Kpa(130mmHg)以上,有乏力,口渴、多尿等症状。视力迅速减退,眼底有视网膜出血及渗出,常有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迅速出现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不全。也可发生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病程进展迅速多死于尿毒症。

  三、高血压病分期

  第一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损害征象。

  第二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

       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扩大。

       ②眼底检查,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狭窄。

       ③蛋白尿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增高。

  第三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

       ①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

       ②心力衰竭。

       ③肾功能衰竭。

       ④眼底出血或渗出,伴或不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⑤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

  四、高血压病分型

  1.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0%-95%。目前,原发性高血压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控制。

  2.继发性高血压

       又称症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常见的有:

    (1)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盂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功能不全。

    (2)肾上腺疾患,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兴氏综合症、嗜铬细胞瘤等。

    (3)肾血管疾患,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动脉狭窄。

    (4)大血管疾患,如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动脉粥样硬化或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的主动脉狭窄等。

    (5)心脏疾患,如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6)某些全身性疾患,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脑血管意外等。某些继发性高血压目前可通过介入手段进行治疗,这些疾患主要是各种原因的肾动脉狭窄及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3.小儿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在小儿少见,约占20%~30%,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继发性高血压较多,约占65%~80%。在小儿继发性高血压中,肾脏疾病占79%,其次为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中毒等。

  4.妊高征

  即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也是以往所说的妊娠中毒症、先兆子痫等,是孕妇特有的病症,多数发生在妊娠20周与产后两周,约占所有孕妇的5%。

  5.老年收缩期高血压

  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收缩压高于正常水平而舒张压正常,是一种独立类型的疾病,是发生老年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 07: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痛风"越来越多?实话实话:这5种食物,请你尽早远离!

       核心提示:为何痛风越来越多?多次苦劝:5种食物别再吃了,你却频繁端上桌

       小军今年22岁,平时喜欢点外卖,没事的时候就和朋友喝点小酒。前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左脚莫名其妙肿了起来,觉得有点好笑,于是拍了照片发朋友圈。

       没想到有朋友看到小军发的照片之后,提醒他可能是痛风,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小军赶紧去医院挂号,结果真的是痛风。

       小军觉得奇怪:不是老年人才通风吗?自己年纪轻轻的,怎么也痛风了呢?

       越来越多年轻人痛风,是怎么回事?

       其实,痛风并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近年来,随着饮食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痛风“盯上”。据统计,目前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约为13.3%,痛风患病率约为1.7%。

       痛风主要与饮食因素比如高嘌呤饮食、酒精、饥饿等,以及疾病因素比如肥胖、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有关。

       现在的年轻人,职场上为了工作经常要应酬,喝酒吃饭,推杯换盏。生活中与亲朋好友小聚,大吃大喝,毫不忌口。

       殊不知,吃太多的肉、海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及大量饮酒、饮用过多的含糖饮料等,会给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导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痛风。

       可是,痛风为什么会从脚开始发作呢?案例中的小军没有出现其他的症状,脚却莫名其妙地肿了起来,最后被诊断为痛风。

       原来,食物和自身代谢产生的嘌呤会进一步代谢成为尿酸。正常情况下,尿酸对人体是不会产生任何负面影响的。当尿酸过多或者排泄不畅的时候,就会导致尿酸水平偏高。

       由于脚位于肢体的末端,血液循环较差,温度偏低,而且每天走路会出现酸性代谢产物集聚,或者产生微小的损伤。

       随着局部酸碱值的降低,微血管的通透度会更加明显,导致尿酸盐进入关节腔,轻则引起关节红、肿、热、痛,使关节活动出现障碍,重则造成肢体畸形或残疾。

       不想被痛风缠上,就要控制饮食,尤其是以下5种食物:

       1.减少蛋白质的摄入,因为蛋白质分解之后会产生嘌呤,大量食用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导致痛风。

       2.减少脂肪的摄入,脂肪本身会阻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高脂饮食还会导致肥胖和代谢紊乱。

       3.戒酒,无论是哪一种酒,都会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尤其是啤酒。

       4.少吃海鲜类食物,比如贝类、牡蛎和螃蟹等带甲壳的海产品,以及鲤鱼、鲫鱼、黄鱼等高嘌呤的食物。

       5.少吃动物内脏和红肉,嘌呤含量非常高,会使尿酸快速升高,还有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类疾病。

       那么,有什么食物是可以吃的呢?在蛋白质的选择上,建议吃核蛋白较少的优质蛋白,如鸡蛋、干酪和牛奶,烹饪方式多用蒸、煮、炖、焯、煲,少放辣椒粉、胡椒粉等刺激性的调味料;还要多喝水,充足的水分可以促进体内尿酸的排出。

       对于痛风人群来说,如果处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可以食用嘌呤含量在50mg/100g以下的食物,比如白菜、胡萝卜、南瓜、牛奶、鸡蛋等。

       如果处在痛风缓解期,可以使用嘌呤含量在50-150mg/100g的食物,比如菠菜、蘑菇、鲤鱼、牛肉、鸡肉等。

       除了管住嘴,合理饮食,预防痛风还要积极锻炼,控制体重,尤其在夏季的时候不要贪凉,避免长时间吹空调或者泡凉水,避免过度劳累。

       还可以经常经常饮用几款中药茶饮,加速尿酸的排除,降低痛风发作风险,比如葛根茯苓饮、木瓜车前薏米饮、荷叶茶;或者通过按摩太溪穴、气海穴、涌泉穴、命门穴几大穴位,起到补气益肾、固本培元的效果。

       痛风来得也快,去得也快,但是容易反复发作。当痛风转成慢性的时候,就会导致痛风石、关节畸形、肾脏病变等严重的问题,后悔莫及。

       所以,我们不但要积极预防痛风,当发现类似痛风的症状时,还要及时就医,解决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6 07: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膝关节突然“卡”住了怎么办?

       核心提示:中老年常常因为关节退变,软骨磨损,继发骨质增生,出现膝关节疼痛与活动受限,也就是医生通常诊断的“骨关节炎”。

       医学指导: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主治医师徐才祺

       人的关节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头的连接点,骨头和骨头之间的相对运动实现了人的不同的动作,如同机械齿轮之间的滚动或滑动。在人体的各关节中,膝关节,无疑是人体最复杂、对功能要求最高,也是最容易产生伤病的主要负重关节。中老年常常因为关节退变,软骨磨损,继发骨质增生,出现膝关节疼痛与活动受限,也就是医生通常诊断的“骨关节炎”。

       所谓骨关节炎,顾名思义就是骨与关节周围结构的“老化”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退变,继而出现软骨剥脱乃至缺失,严重时软骨下的骨质直接裸露接触关节面,磨损严重而疼痛明显。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会从一开始的受凉、劳累或者轻微外伤后关节酸胀不适的感觉,慢慢加重到有摩擦感和摩擦痛,而僵硬和交锁的感觉,也会随着病情加重,发作的频率逐年缩短,一开始可能一年发作一次,到后来一个月发作一次,最后天天都要卡住,行走时举步维艰。这些都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症状表现。

       对于骨关节炎这类疾病,国际与国内治疗指南建议阶梯化治疗,即三步走:①前期预防;②保守治疗;③手术干预。

       前期预防:即适用于所有患者,为了预防骨关节炎,应主动控制体重,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是推荐的运动类型,尽量避免或减少关节的超负荷运动或者增加关节磨损的运动,譬如深蹲或刻意进行爬山、爬楼活动,这些运动会对关节产生负面影响。

       保守治疗:即适用于在前期预防下,仍有骨关节炎症状的患者,包括一般治疗,症状严重时休息、抬高患肢、制动、理疗等;药物治疗,可长期服用一些保护软骨药物,若疼痛较重可口服各种非甾体抗炎药以缓解疼痛;也可进行关节腔注射药物达到抗炎、润滑关节及缓解疼痛的目的。

       手术干预:适用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是症状极其严重的患者,可分为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两种。微创关节镜手术可以清扫碎屑、游离体,同时修整不平的关节面和损伤的半月板等,适用于关节软骨磨损较轻的患者。对于继发于内外翻畸形或是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可以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或是截骨矫形等开放手术,消除疼痛,改善生活功能。

       骨关节炎问题不容忽视,热爱生活的你,要多多注意关节发出的信号,及时就医,才能尽早进行干预,提高生活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8 07: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喝茶不对不仅不养生,还可能致癌?研究:喝烫茶或导致食道癌

       核心提示:坊间流传隔夜茶不能喝,认为它有毒、有致癌风险。但实际上,隔夜茶是安全且可以饮用的。反而喝烫茶、空腹喝茶才是对健康最不利的。虽然喝茶好处很多,但也要注意喝茶的方法与时间,才能发挥其保健作用。

       茶是一种健康的饮品,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尤其受中国人的喜爱。在茶圈子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隔夜茶,毒如蛇”,人们普遍认为隔夜茶会对人产生危害。

       为了探寻大家的想法,有记者在街上对市民进行了采访。

       刘女士:“不能喝吧,隔夜的东西一般我们都不太喝的,因为毕竟它泡过,应该不会有人喝。”

       陈伯:“我不喝,因为说隔夜的茶会有毒,不能喝。”

       茶放过夜后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能不能喝?看完下面的实验,你就知道了。

       一、实测3款隔夜茶,能喝吗?

       为了探究隔夜茶能不能喝,知名科学博主@老爸评测 将3壶隔夜茶送去实验室,检测各项指标。

       这3种茶是最常见的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按照1:50的茶水比例泡好后将茶叶滤除,取出一部分空白样,剩余部分敞口放过夜,24小时后取隔夜样。检测项目包括菌落总数、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茶多酚含量,分别对应3个问题:是否卫生?是否致癌?是否影响营养?

       是否卫生?

       实验结果显示,3种隔夜茶的菌落总数都小于10 CFU/mL,远低于《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限量标准100 CFU/mL。这说明隔夜茶的卫生情况是不错的。

       是否致癌?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世卫组织列为2A类致癌物,那么隔夜茶中的含量如何?

       实验结果显示,3种隔夜茶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均低于16mg/kg,不会对人体产生致癌作用。

       是否影响营养?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有益物质,实验结果显示,3种隔夜茶的茶多酚含量和刚泡好时相差不多,没有大量分解。其中绿茶刚泡好时的含量为2742mg/kg,隔夜后的含量为2778mg/kg。

       那隔夜茶的口感会变差吗?

       国家高级品茶师楼国柱曾对龙井、普洱和菊花茶3种隔夜茶进行过专业评定,他认为,隔夜茶从口感和风味来说都没有变质,还是具有本来的口感,而且隔夜普洱的口感反而比新泡普洱反而更好。

       上述实验均表明,隔夜茶是安全无毒的,完全可以放心饮用。

       二、真正的「喝茶禁忌」是这2个

       虽然隔夜茶安全无毒,但喝茶并非没有禁忌,为了健康着想,以下两个一定要注意。

       1、忌喝烫茶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65℃以上的饮品”列为2A类致癌物,烫茶就包含其中。

       为什么长期喝烫茶可能致癌?这是因为它会造成食管黏膜的反复损伤和修复,与手上的皮肤被烫伤类似。在反复损伤和修复的过程中,细胞分裂加剧,可能造成致癌基因突变,提高癌变概率。

       除了基因突变外,食管反复损伤还可能造成局部慢性炎症,增加患癌风险。

       不过,喝烫茶只是导致食管癌的一个次要因素,抽烟、喝酒才是导致中国食管癌高发的第一和第二风险因素。

       2、忌空腹喝茶

       茶水是弱酸性的,虽然不会中和胃酸,也不足以刺激胃粘膜,但它会伤害胃。茶水中的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产生兴奋,促进胃液的分泌和肠胃蠕动。如果空腹喝茶,胃里没有食物,过多的胃酸就会刺激胃粘膜,产生烧灼或刺痛等不适感。因此,应避免空腹喝茶,尤其是有胃部疾病的人群。

       延伸:正确的喝茶姿势

       多项研究显示,喝茶好处很多,不仅有助于补充水分,还能对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有益。但想要喝得健康,那就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纯净水最佳

       想要把茶泡得好看又好喝,纯净水是最佳选择。纯净水泡出来的茶风味口感好,茶色最浅(说明茶多酚基本上没有被氧化),汤感最高(说明茶浸出的可溶物最多)。

       少量饮用

       茶中所含的咖啡碱、茶碱会让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同时,一次性摄入大量茶水会稀释胃液,导致消化不良、腹胀和腹痛等不适症状。因此,建议每日喝茶10克(干茶)左右,分3~4次冲泡为宜。

       上午最佳

       茶有利尿、提神兴奋的作用,对于有睡眠障碍的人群来说,应避免在下午或接近晚间时喝茶,以免因兴奋、失眠、多尿等影响睡眠质量。建议上午喝茶,既可以补充前一晚消耗的水分,又能提振精神,展开元气满满的一天。

       淡茶为主

       茶叶浸泡越久,单宁酸溶出越多,浓茶中的单宁酸会影响胃液的正常分泌,从而引起消化不良。同时,浓茶的咖啡因含量高,会扰乱人体植物神经,增加心血管负担,喝太多容易出现心慌、心悸、胸闷和头晕等不适症状。

       总结:

       隔夜茶是可以喝的,只是喝茶时要注意饮用方法和时间,不喝烫茶、浓茶,每日适量为宜,淡茶为主,上午为佳,学会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5 08: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跳快好还是心跳慢好?坦白说:除了这一类人,心跳越慢越好

       核心提示:关于心跳的速度,有的人认为心脏跳动的速度越慢,代表身体素质越好,这是真的假的?

       刘大爷今年65岁,被诊断为高血压已经有3年了。上周他和朋友一起去医院体检,被检出心率只有48次/min,医生提醒他平时应多注意身体,适当锻炼一下。

       但刘大爷不以为然,之前他看新闻听专家说过,心跳越慢,说明身体越好呢!

       结果不久,刘大爷就被发现晕倒在家里,被紧急送到医院才缓了过来。

       事实真的像专家说的,心跳越慢真的说明身体越健康吗?

       一、为什么有的人心跳快,有的人心跳慢?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不同的人,心率不同?

       一般来说,正常人在安静的时候心率为60-100次/分,但是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质、性别等不同,所以具体的心率也不同。普遍来说,年轻人心率比老人快,女性心率比男性快,活动时心率高于静止状态,运动员稍微特殊,心率一般在50次/分左右。

       所以,如果心跳的速度每分钟低于60次,我们就可以判断为心动过缓;如果超过100次,则为心动过速。这两者都属于心律不齐,需引起重视,及时找出原因,再进行针对性解决。

       一般来说,导致心律不齐的原因主要包括3大方面:

       一是生理性因素,比如体质,长期运动的人心率会稍低,因心肌收缩力大,舒张期回心血量多,所以同样在1分钟内泵血次数即使稍微低于60次也可以保持血供。

       此外,喝酒、体力活动、环境、情绪激动等多种因素都会一定程度影响心率,导致其数值不同。

      二是病理性因素,比如高血压、心衰、甲亢、高热等多种疾病可引起心跳过速。而抑郁、甲状腺功能减退、颅内压增高等疾病可引起心动过缓。

       另外,服用一些药物,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也可导致心动过速;而利多卡因、吗啡等可能导致心动过缓。

       总的来说,可导致心率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是生理性或药物因素引起的,一般避免诱因后即可恢复,不需要太担心。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则要积极治疗疾病,以免带来严重后果。

       二、心跳越慢,身体越好吗?

       而关于心跳的速度,有的人认为心脏跳动的速度越慢,代表身体素质越好,这是真的假的?

       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的心脏病学子刊此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最适宜的心率是60次/分,而心率每分钟加快5次,心衰风险提升13%,死亡风险上升13%。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健康人群的心率为60-100次/分,而在这个范畴内,静息心率数值越低越好。如果静息心率升高,可提升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几率。

       静息心率指的是人体在“安静时”的心率。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这项数值越低,心脏跳动的次数越少,每次心跳时心脏泵出的血液就会越多(足够支持人体血供),说明心脏功能更好。

       那这样看的话,是不是就说明了心跳越慢越好?

       这个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论,如果心率慢,但没有不适症状,那就不需要担心。但如果长时间心率都低于50次/分,很可能因心脏泵血不足,致使身体缺血、缺氧而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此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而说到心率,还有一个指标不得不提,那就是最大心率。

       它的计算公式为:最大心率=220-年龄

       一般来说,这项数值越大,说明心脏的储备功能越强大,身体状况越好。

       但这里需要提醒一些特殊人群:如果是高血压患者,超80次/分就要小心;冠心病患者的目标心率为55~60次/分。这些人群如果心率过快,可影响血压水平,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加大心脏负担,需要及时服用药物来控制心率,减少心脏做功。

       综上可见,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在正常心率范畴内,心跳越慢越好;但对部分疾病人群来说,则以将心率控制在目标值以内为主要目的。

       三、心脏节奏突然改变,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心脏的速率突然发生变化,有可能的身体健康出了问题,此时要提高警惕。

       1、糖尿病

      《国际流行病学期刊》曾发布过一项研究发现:心脏每分钟多跳10下,糖尿病的患病几率提升23%。所以,糖尿病患者要遵从医嘱按时服药,多运动,并调整饮食习惯,做好主副食搭配,多吃低热量、低脂肪、低蛋白、高纤维的食品。


       2、甲状腺功能异常

       比如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高,可引发心跳过速,病情比较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甲亢性心脏病;而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导致心率过缓。所以,甲状腺疾病患者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如有必要,需遵医嘱,服用调节心率的药物。

       3、心衰

       因各种心脏病导致的功能下降,患者可因此出现心跳过速、心律不齐、心悸、气促、乏力等多种表现,需要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4、房颤

       这是一种非常高发的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不规则且很快的心率,主要是因为心房失去了正常节律引起的,很容易引发并发症,如血栓、心脏衰竭、脑卒中等,需及时就医治疗。

       如果心脏跳动的节奏突然出现改变,且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去医院检查,找出具体的原因,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带来严重的后果。

       四、想要心脏“乖乖听话”,日常做好这3点

       心脏是否健康对人体健康意义重大,所以,平时要多爱护心脏,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控饮食

       不良的饮食习性可能导致动脉阻塞和肥胖,而这些又是心脏病的风险因素之一。所以,想要保护心脏,在饮食上也要多加注意,尽量做到饮食均衡,科学配餐,多吃蔬菜水果。

       多运动

       长期坚持适当运动,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增强心功能,进而预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至于运动的项目,散步、打太极拳、做气功、游泳等都是可以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便利性选择。

       睡眠足

       如果长期熬夜,可能导致心脏超负荷工作,进而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严重的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心肌梗死,造成猝死。所以,想要保护心脏,要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心脏是很“脆弱”的,它也需要规律的休息,才能够保持其正常的工作。

       总结: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心率跳动快慢速度也不同,如果没超出正常范畴太多,且无不适症状,则不需要担心。但如果超过范畴,且出现心慌、气促、头晕等不适,则需要及时就医,针对性救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09: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炎症到癌症,可能只需两三步,提醒:3种炎症癌变几率高,别大意

       说到炎症,大家可能联想到胃炎、肠炎、肝炎......由于很常见,所以很多人都不太当回事,可如果今天告诉你,炎症如果长期存在,是有可能演变成癌症的,会改变你对炎症的看法吗?

       一、从炎症发展到癌症,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炎症,其实是我们人体面对外界病原体攻击,而出现的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大多时候对人体是有利的,可以帮助机体激活免疫和非免疫细胞,帮人体消灭病原体,加快受损组织的修复和恢复速度。

       但有时候对人体却是有害的,通过炎症充血和渗出反应,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而长期反复在炎症刺激下,可导致细胞癌变。一般来说,这个过程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所以,对于炎症问题,我们无需过度担忧,也不可大意轻视,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干预,才能尽可能的预防癌症的发生。

       二、六分之一的癌症,都是炎症引起的

       据国家癌症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一则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1/6的癌症都是因细菌、病毒感染引发的,而这些感染大多就是我们俗称的“炎症”。因此,日常应小心炎症成为癌症“帮凶”,如果身体发生炎症,应及时治疗。

       1、肠炎——肠癌

       肠炎有很多种类型,其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几率最高,但却普遍被人忽视,大多数人都只会选择买点消炎药,不仅无效,还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发生了癌变。

       因此,建议有肠癌家族史、有溃疡性结肠炎等癌前病变、经常吃高脂高热食物、30~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等肠癌高危人群,平时要注重肠癌预防,定期进行肠癌筛查,均衡膳食,多吃蔬果少吃肉,平时远离烟酒,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多锻炼,控制体重。

       2、肝炎——肝硬化——肝癌

       当发生肝炎后,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病毒便会在肝脏内部继续“肆意妄为”,持续复制,对肝脏造成慢性损伤,长期下去便可能演变成肝硬化,进一步形成肝癌。

       因此,建议肝癌高危人群,如有肝癌家族史者、长期酗酒者、存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等疾病患者,定期进行肝癌筛查,预防肝癌。同时尽量避免熬夜,远离酒精,远离霉变的食物。

       3、胃炎——胃癌

       不少人在进行胃镜检查时都会得到一个结果,那便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这时一般问题不大。但如果长期受食物刺激,或者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便会演变成慢性萎缩性胃炎,此时如没有及时处理,可进一步演变成肠上皮化生、胃癌。

       因此,建议胃癌高危人群,如有胃癌家族史、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抽烟喝酒等,定期进行胃镜筛查,同时均衡膳食,保证三餐规律,尤其是注意预防幽门螺杆菌,它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平时卫生工作要做好。

       从炎症发展到癌症,期间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所以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个机会,及时通过正确的方法治疗,那就可以离癌症远远的。

       三、炎症与饮食紧密相关

       癌症、炎症的发生其实与我们的饮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据2021年4月一项涉及400万人的研究发现:食用促炎饮食,可提升27种慢性疾病(心脏病、癌症等)的发病风险以及早死风险。

       那促炎饮食到底指什么呢?顾名思义,促炎食物指的是长期进食一些可提升人体炎症水平的食物;相反,抗炎食物指的是有助于降低炎症水平的食物。那么促炎食物和抗炎食物分别有哪些呢?

       “促炎”食物

       1、高脂、油炸食物

       《脂质研究杂志》上曾刊登过一项小鼠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小鼠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时,小肠当中的应激反应与病毒感染的反应方式相同,可引发一些免疫分子的产生,并导致全身炎症。

       因此,建议大家注意控制油的摄入量,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健康的成人一天的食用烹调用油为25-30g,大家自己掌握好。

       2、红肉、加工肉类

       胃在消化红肉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亚铁离子和N-亚硝基化合物,后者可通过诱发DNA互补碱基对间的交联,在炎症反复的情况下启动细胞癌变进程。

       所以建议大家尽量选择白肉,控制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量,一周控制在5次以内。

       “抗炎”食物

       1、全谷物

       如小米、红薯、燕麦等,这类食物当中含大量的膳食纤维、抗性淀粉,不仅可帮助控制餐后血糖,还能在肠道中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帮助改善肠道菌群,从而改善肠道环境。

       2、深色果蔬

       如西蓝花、胡萝卜、蓝莓等,当中含大量的抗氧化成分,如花青素、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对降低炎症反应都是有帮助的。

       3、深海鱼类

       如秋刀鱼、沙丁鱼、三文鱼等,这些食物当中的EPA、DHA、ω-3不饱和脂肪酸等含量是比较丰富的,有一定的降低炎症的作用。

       总结:对于炎症,我们无需过度害怕,它只是我们身体发出的一种健康危机提醒,提醒你该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了,平时尽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规律的作息,积极锻炼,尽可能保持愉悦的心态,减少炎症的发作,争取离癌症远远的。不过一旦炎症发作了,应及时治疗,切勿将炎症“拖成”了癌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6 08: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体检查出肺结节一定要做手术?胸外科专家:大小、形态、密度都是判断标准

       核心提示:发现肺结节时,什么情况需要做手术呢?如何判断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

       医院胸外科的诊室外,患者三三两两地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等待护士呼唤自己的名字。等久了觉得乏味,老张便和旁边的病友聊了起来:“你这是肺结节吧?多大啊?”病友回答:“6毫米的肺结节,听说要准备手术了。”话音刚落,老张心里咯噔了一下。

       进到诊室后,他还没坐下便着急地问医生:“医生,人家6毫米的都要做手术的话,我这8毫米的肺结节肯定也要做了吧?”医生耐心安抚老张:“不是所有的肺结节都需要做手术的。”

       既然如此,发现肺结节时,什么情况需要做手术呢?如何判断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专家为大家详解如何正确认识肺结节。

       大部分肺结节无症状表现 可通过胸部CT发现

       肺结节是指肺部直径小于3厘米的结节,CT表现为类圆形实性或非实性包块。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医学界对肺结节的认识不断深化,再加上国民的健康意识提升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到医院做胸部CT的人不断增加,从而发现肺部有结节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专家解释,这是近年来肺结节发现率从2015年的43%-70%升高至80%的主要原因,而且肺结节并没有特定的高危人群。

       “其实大家不必过多恐慌,因为据科学调查,正常人当中60%的人有肺结节,其中99%以上属于良性,且没有任何症状表现,多是做了体检或拍了胸部CT后才会偶然发现。”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一些肺内的淋巴结、肉芽肿,或者是患者以前感染过肺炎,肺部留下了纤维化的疤痕,在CT影像上都可以表现为肺部结节,对于这些情况是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干预和处理的。

       “然而,遇到一些具有一定恶性倾向和表现的肺结节,是需要考虑积极干预、治疗或进行手术的,例如风险最多的肺癌。”专家提醒。

       在早期肺癌的患者里,大部分人没有阳性症状,如果出现症状,往往是肿瘤长到了一定程度。比如说,侵犯了支气管的黏膜,会刺激到患者出现干咳;使一些小血管破裂,会导致患者咳血;侵犯了胸壁、肌肉、骨头,则会导致胸痛等等。“这些都是肿瘤正在发展的信号。”

       那么应该如何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很多人常常会以肺结节的大小为标准,专家反驳:“这是非常片面的。除了大小,还要观察肺结节的形态和密度,是有实性的成分还是磨玻璃。如果是磨玻璃结节,一般建议在8毫米以上才处理,尤其是纯磨玻璃结节,因此需要综合多个标准去判断。”

       直到现在,肺结节的病因仍然未明,因此很难预防。他提倡大家要定时体检,如果发现有良性肺结节,无需过于担心,遵照医嘱定时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可;如果有恶性倾向也切勿讳疾忌医,及时干预才能大大提升治疗效果。

       肺癌手术“微微创” 涵盖术前准备、术中麻醉及术后快速康复

       如果肺结节发展成肺癌,手术便会被纳入治疗的考虑范围。据了解,目前肺癌根治手术从过去的大切口已经发展到微创阶段。

       全球第一例肺癌手术,是1933年美国一位医生给患者做的左全肺切除手术,这位患者术后存活了36年。“由此可见,外科手术对于肺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受限于外科器械、技术及显示系统的发展,手术会留下10-20厘米的大切口,有时候还要切掉一些肋骨。

       专家补充道:“所以说我们以前的胸外科,不仅是胸部的‘胸’,也是凶险的‘凶’。因为还没开始手术,仅仅是把切口打开,患者可能就已经失血几百毫升了,而且术后并发症也比较多,对身体的各项功能影响较大,术后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随着高清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腔镜技术,可以把胸腔里面的结构放大几十倍来观看。在它的帮助下,医生能更精准、彻底地清扫淋巴结,切口缩小到几厘米即可完成肺癌根治手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他表示,这是微创第一阶段的概念,也就是切口的微创,里面切除的范围并没有缩小;微创第二阶段就是缩小切除范围,如果肺结节发现得越早,则切除范围越小,对患者的呼吸功能保护性就越好;到了微创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微微创”,指的是手术不再局限于局部微创,而是整体的微创,涵盖术前准备、术中麻醉以及术后快速康复,是整体理念的提升。

       术前准备,包括减重治疗等方面,将身体从亚健康调整到更好适应手术的状态。术中麻醉,则是在手术过程中不再人为地利用机器来干预麻醉,而是采用自主呼吸的麻醉模式。专家打了个比方:“一般情况下,如果汽车坏了,我们需要开到工厂去,停下来修理零件,自主呼吸麻醉就相当于让车子在发动机运行的过程中自行修理,不用停下来。”

       “微微创”虽然对医生的要求提高了,但是对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生理状态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从而使得患者在术后可以快速康复,甚至有些早期肺癌的患者,早上做完手术,半天后即可达到出院的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0 08: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胃癌最大“元凶”幽门螺杆菌偏爱中国人?想彻底根除,3点要清楚

       核心提示:“医生,求求你,救救他,他才31岁啊,我们年底就要结婚了。”手术室门口,一位女孩跪在医生面前,嘶哑的声音传递着她的悲痛。 她名叫小梦(化名),手术室里是她的未婚夫,他们的婚礼计划在今年年底举行。前一天

       “医生,求求你,救救他,他才31岁啊,我们年底就要结婚了。”手术室门口,一位女孩跪在医生面前,嘶哑的声音传递着她的悲痛。

       她名叫小梦(化名),手术室里是她的未婚夫,他们的婚礼计划在今年年底举行。前一天两人还在畅想美好的婚后生活,这一刻未婚夫却生命垂危……

      2020年初,年过30的小梦在父母的催婚下,心不甘情不愿地参加了媒婆安排的相亲。奇妙的是,就是这场相亲,小梦遇见了真爱。

       相亲对象不是传说中的地中海,油腻大叔,而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帅气小伙。两人性格相符,三观相似,感情迅速升温,年底准备结婚。

       男友各方面条件都挺不错,可是,他有一个小问题让小梦十分苦恼。小梦不愿意跟男友近距离说话,因为男友的口臭让她实在难以忍受。小梦想过让男友去医院检查。但是,这样尴尬的问题,她不懂如何开口,更怕说出来会影响两人的感情。

       纠结之下,小梦还是硬着头皮跟男友说明自己的想法。出乎意料的是,男友并没有不开心,而是立马去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男友的幽门螺杆菌阳性。

       男友的妈妈知道后,向一位“大师”求得一个药到病除的“偏方”。 偏方说大蒜杀菌效果强,还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为了赶紧解决口臭问题,之后男友顿顿不离大蒜。就这样吃了差不多三个月,突然有一天,他感觉腹部开始隐隐作痛,当时并没有很在意。谁知,第二天腹部越发疼痛,下床都艰难。

       小梦立马拨打120,送医检查后,医生无奈的摇摇头说:“晚了,是胃癌。”

       原来,顿顿大蒜不仅没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反而伤害到胃。起前检查出感染幽门螺杆菌,却没有及时治疗,现在病情恶化,已经转化为胃癌,一场悲剧由此产生。

       幽门螺杆菌是生存在胃里的一种微生物。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幽门螺杆菌列入一类致癌物。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口、手、水源、粪便等进行传播,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

       一、幽门螺杆菌为何偏爱中国人?

       中华医学会发布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约50%。

       《柳叶刀》杂志于11月底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确诊的胃癌病例中,约有34万胃癌新发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幽门螺杆菌慢慢成为了胃癌的“元凶”。

       为何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众所周知,中国人喜欢团圆,家庭成员同吃同住是普遍现象。全家人不分餐,共用碗筷、餐具,甚至有些老人,还会把食物嚼碎再喂给孩子。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生活习惯,加大了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风险,导致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二、出现这4类症状,小心幽门螺杆菌找上门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胃痛、胃胀、恶心、反酸、消化不良等不适。出现这4类症状,小心幽门螺杆菌找上门:

       1.疼痛:患者胃部出现绞痛、烧灼痛,或伴烧心,反酸等症状,部分患者进食后有食物刺激痛。

       2.腹胀:患者经常感觉腹部不适,即使颗粒未进也会有腹胀感。

       3.打嗝:患者频繁打嗝、嗳气,这也是胃动力不足的表现。

       4.食欲不振:患者缺乏食欲,没有胃口,并常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

       如若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测是否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病的关键,万不可一拖再拖,导致幽门螺杆菌向胃癌恶化。

       三、哪些人需要根治幽门螺旋杆菌?

       如果不幸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也不必过于惊慌,并非所有感染者都需要进行治疗,有些抵抗力强的人可以和幽门螺杆菌和平共处。

       那么,哪些人需要做根除治疗呢?北京中医医院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中心主任李博给出提醒,以下这四类人要做根除治疗:

       1.患有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

       2.早期胃癌术后患者;

       3.胃MALT淋巴瘤患者;

       4.慢性胃炎(伴黏膜萎缩或糜烂)患者。

       四、3个办法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杜奕奇教授表示:“胃癌在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居前5位,在我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例中,胃癌人数排名第二,胃癌预防迫在眉睫。”

       预防胃癌从根除幽门螺杆菌开始。目前,临床上对于根除幽门螺杆菌主要有三个措施:

       1、四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主要是采取四联疗法进行治疗。即一种抑制胃酸药物+一种胃黏膜保护剂+两种以上抗生素。治疗期间用药种类较多,患者必须严格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如出现胃部不适,需立刻向医生反馈。

       2、及时复查

       患者在停药后,需在医生规定的复查时间内及时复查,了解治疗动态,确认治疗效果。不可主观臆断,判断自己的病情。

       3、预防再次感染

       根除治疗后的患者要加倍小心,预防再次感染。

       在生活中,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接触被污染的水源;尽量做到分餐制、给他人夹菜时使用公筷;拒绝卫生质量没保障的路边摊等等。

       如若有家人确诊已经感染幽门螺杆菌,那么一定要使用专门的个人餐具,不要与家人混用,以防餐具交叉使用,相互感染。

       幽门螺杆菌,一人感染,全家遭殃。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从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起,积极防范胃癌,避免“菌从口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3 09: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腰腿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吗?脊柱骨科专家陈克冰:三个方法,快速自查

       腰腿痛,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年龄段。每10个人中就有8个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腰腿痛。在脊柱外科医生接诊的患者中,1/3~1/2的患者有腰腿痛的症状。而在所有腰腿痛的病因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稳居第一位。

       也许你会问,腰椎间盘突出,病不是在腰上吗?为什么腿会痛呢?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自愈吗?都怎么治疗呢?12月10日,专家详细解答了网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疑问。

       病在腰,为何腿痛?

       专家介绍说,腰椎间盘突出症不能只看它的名字,而要看它的病理基础。因为支配腿部的神经,是从腰部发出来的。腰椎间盘突出后,最容易压迫到坐骨神经,引起下肢的疼痛,这种痛像“一条筋往下拉着痛”,很多患者常会描述,自己的腿后面有一条线抽着疼。坐骨神经是我们身体里最粗、最长的神经,由多个腰椎的神经根汇聚而成,贯穿整个下肢。包括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足底等,所以,当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时,以上这些相应的部位就会出现疼痛、麻木的感觉。虽然有部分患者也会表现为腰痛,但是往往腿痛的症状比腰痛明显,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最明显的特点。

       腰腿痛,是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腿痛有很多不同的原因,那我们怎么知道腰腿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还是另有原因?在做磁共振(MRI)之前,可以通过查体,做一个快速的初步鉴别,专家教了三个方法。

       第一,直腿抬高出现疼痛。医生会让患者平卧在床上做直腿抬高的实验,用来鉴别腿痛到底是源于腰还是源于神经根的疼痛放射。具体做法是:患侧膝关节伸直,缓慢地抬高患侧下肢,如果因股后部或下肢疼痛而使抬高受限,就要警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能。这个方法也可以和腰部扭伤鉴别,有的患者自述臀部很麻、很痛,有的也同样出现了下肢的疼痛感。但腰部扭伤的患者做直腿抬高动作时,不会出现上述症状。

       由于在患侧下肢抬高的过程中,也可能因为肌肉牵拉引起疼痛,为了避免误判,医生还会做一个加强试验。患者把腿放低,等到疼痛消失后,再快速将踝关节背伸,如果下肢出现放射痛,就要怀疑腰椎间盘突出症了。

     第二,轻咳一声或数声,腰痛加重。通常来说,椎间盘突出症引发的疼痛和腹压增加有关,咳嗽,打喷嚏时,疼痛会加重,。这种疼痛有几个特点:往往会沿着神经根的走行分布,下肢的疼痛伴有触电感,伴有明显麻木;夜间疼痛明显,休息后疼痛仍不能缓解。而单纯腰痛的患者,休息后大部分人能自行缓解,或者减轻。

       第三,弯腰后下肢疼痛加剧。弯腰会引起腰椎间盘突出增加,直接诱发下肢疼痛。

       一般情况下,如果你做这些引起腹压增加和引起腰椎腰椎突间盘突出增加的动作时,不引起你的症状加重,那可能腰腿痛就不是源自腰椎间盘突出,但是有些患者会合并多种疾病,所以需要患者到医院的专科进行磁共振(MRI)的检查来鉴别病因,明确诊断。

       “教大家这些方法并不是想让大家都成为医生,而是大家懂得自测的方法之后,能够尽早发现腰腿痛是否和腰椎间盘突出有关,不要因为忽略错过了就医的最佳时间”。专家说。

       哪些人群好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专家介绍说,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见于20~ 40岁的青年人群。因为这个群体经常伏案工作,运动量比较大,体力劳动的机会也多,出现腰椎间盘的损害及纤维环撕裂的可能性比较大。

       比如,有的年轻患者在弯腰搬重物或说运动中有一些损伤,导致椎间盘的纤维环出现了撕裂,但他自己并不知道。结果最近感冒,打喷嚏导致他的椎间盘出现急性的膨出或者突出,从而诱发他腿部的疼痛。

       而对于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相对比年轻人低很多,常出现的是腰椎管的狭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纪增大,椎间管增生退变,韧带的肥厚激发了神经根管狭窄,出现的症状往往是间歇性跛行,休息后会缓解。而不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是腿痛,伴随神经根区域疼痛麻木。

      被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一定要手术治疗吗?

      专家首先介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急诊手术的指针。当患者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就需要就进行急诊手术,24小时内必须紧急进行减压。否则,很快患者就会因为马尾神经受压以后无法恢复神经功能,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急诊手术。

       除了这种紧急手术的情况之外,腰椎间盘突出症首先考虑保守治疗。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腿的疼痛、麻木都可以保守治疗。

       椎间盘是有自愈功能的,所以,对于刚出现腰椎间盘突出但还没有症状的患者,通常要观察4~6周,这段时间患者可以适当运动,但要避免弯腰、搬重物和剧烈的对抗运动。通过4~6周的观察,如果症状趋于好转,医生会进行随访观察,半年至一年,复查核磁共振(MRI)。对于已经出现腰腿痛的患者,首先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理疗。药物治疗常用的是止痛的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剂等药物。同时,还可以辅以理疗,主要是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做运动训练。

       对于保守治疗6周-3个月以上症状没有改善,再请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临床上有10%~20%的患者最终还是需要手术治疗,现在通常用微创的方法来治疗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最小的损伤和代价达到治疗的效果,让患者能够更快恢复工作和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7 08: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疾病多半是吃出来的,严重时可威胁生命

       人体身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器官——胰腺,它可以分泌多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这个小家伙犯起狠来,却连自己都能消化,这就是胰腺炎。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根据起病缓急,可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在中医学归属于“胰瘅”“腹痛”“脾心痛”范畴。

       急性胰腺炎可有以下症状表现:

       腹痛:多位于左上腹,较剧烈,呈现绞痛或刺痛,平卧位时腹痛加重,弯腰抱膝可缓解。

       恶心、呕吐:主要由肠麻痹引发,吐后腹痛并不缓解。

       休克:由于大量胰腺坏死、渗出,导致血压降低、心率加快、患者意识模糊,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重症胰腺炎出现,需积极治疗。

       腹胀:炎症渗出导致肠麻痹、腹膜炎,出现腹胀、肠鸣音消失、肛门停止排气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呼吸困难。

       中医治疗 改善症状

       对于急慢性胰腺炎,中医治疗在改善症状方面具有奇效。

       改善肠麻痹:肠麻痹也称麻痹性肠梗阻,指肠蠕动减弱或停止,患者停止排气排便,严重时可造成人体内循环紊乱,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此时选用经典方剂如大柴胡汤、清胰汤等,通过胃管灌入或灌肠,都可促使排便,迅速解决肠麻痹问题。

       另外,单味药玄明粉和甘遂粉,临床实践证明对于改善症状也有明显效果。

       缓解疼痛:针灸可有效缓解急性腹痛,一般在上肢或下肢远端取穴。

       调节脾胃功能:由于长期禁食,胃肠功能减弱,湿阻脾胃,患者胃口不佳,通过中药汤剂祛湿消滞,恢复胃气。

       另一方面,很多慢性胰腺炎患者到了后期胰酶、消化酶分泌不足,导致消化不良,容易饱胀,通过山楂、乌梅、炒麦芽、鸡内金等中药健脾和胃,可有效改善症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0 08: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活了这么多年,你的屁股擦干净过吗?教你擦屁股的方法,涨知识了

       核心提示:“小九,我最近如厕的时候遇到一个好尴尬的问题,总感觉自己擦屁股的时候擦不干净,拉也拉不干净,这究竟是为什么啊?”

       “为什么动物不用擦屁股,人类却要呢?每次擦完屁股,都感觉后面很难受,很不自在。”

       看来大家对“擦屁股”这件事是有些疑惑的,今天小九就给大家一一解释清楚!

       一、为什么人类的屁屁不好清洁?

       在攻略屁股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菊部地区”的复杂“地势”。

       作为出口的肛门口,肛管内部是粘膜,外侧是皮肤,肛周有很多大汗腺和毛发,肛管粘膜外还围绕着肌肉群。且菊部位置隐秘,少见光,通风差,这复杂的“地势”都让人难以攻略。

       在复杂的菊部结构下,如果大便偏干、呈条状、不沾壁,理论上两张纸就能达到清洁的目的。但很多时候,大便并不会呈现理想状态,它们大多柔软、易断、有粘性。

       这就不仅要清洁肛门口,还要把收缩回去的褶皱和边上的毛发清理干净。

       另外,随着年纪渐长,很可能还会出现痔这种病理改变,内痔垂脱、外痔皮赘,都会让褶皱和缝隙变得更多,增加了清洁的难度。

       如果没有做好清洁工作,有味道、费内裤不说,这些残留的物质会对皮肤和局部粘膜造成伤害,可能造成皮肤瘙痒、皮炎,甚至加重痔和其他肛周疾病。

       二、总感觉便便排不干净是怎么回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有时候去卫生间,快要结束了,却有一股“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觉拉不干净也擦不干净,这究竟是为什么?

       1、痔疮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林国乐主任表示,大便不干净多是痔疮引起。当长了痔疮,尤其是混合痔,肛门出入口就会有异物刺激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错觉。

       同时,使用纸巾擦拭也不容易擦干净,反而容易出血。

       2、便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侯晓华主任表示,排便困难也会有排便不净感,比如大便过稀、过软,但排起来费劲,排完以后总感觉还有一点没排出来。

       3、直肠癌

       长时间伴有排不净感,大便次数增多,尤其是夜间大便数次,甚至有便血的迹象,那就要警惕可能是结直肠肿瘤对肠道刺激引起的,需及时就医。

       三、3种错误“手法”会伤屁屁

       吃喝拉撒谁都会,但对于脆弱的“菊部”又有几个人懂得用正确的手法呵护它?屁股没擦对,毁得不仅仅是肛门,还会殃及尿道、阴道等健康。

       1、不讲究方向

大家是如何擦屁股的?从后往前,还是从前往后?如果是前者,那么这位朋友,从现在开始要改正了!

       从菊花口往前带,残留物就容易被带到阴道和尿道。要知道大便是很脏的,而阴道、尿道的抗菌能力,远不如肛门。所以记住,擦屁股一定要“从前往后”。

       2、擦得太用力

       屁股擦得太大力,反而会刺激肛门,破坏皮肤表层,容易擦破,导致感染。尤其对于有痔疮和肛周疾病的人,擦得太猛,还可能会导致肛门出血,加重病情。

       3、擦得太敷衍

       如果走几步,就觉得屁股痒痒的,脱下裤子还看见屎黄屎黄的,别怀疑,很可能是菊部没清理干净。

       菊部表面有很多皱褶,容易藏污纳垢,特别是有肛毛的人,还容易沾上排泄物,擦得太敷衍,很难擦干净菊部和肛毛的大量残留。这些“陈年屎”携带的细菌就会刺激肛周,引起瘙痒、疼痛。

       需要提醒的是:擦屁股不仅要注意方向和力度,也要注意用纸——卫生纸和纸巾纸万万不可混用!

       擦屁股的纸和擦嘴的纸,虽说都通过卫生标准检测,但纸巾纸毕竟是与脸部接触,细菌检测要求比卫生纸更高,如果用卫生纸擦嘴,就不太卫生了。

       反过来,纸巾纸吸水能力强,湿透后韧性差,用纸巾纸擦屁股,容易堵厕所。

       四、擦屁股的“正确指南手册”

       对待屁股我们更要精致,不是说随便拿张纸巾捅捅就完事了,正确的擦屁股一共分四步,分别为“一叠二擦三转四洗”

       一叠:卫生纸最好有一定厚度,但又不至于太硬,一般推荐叠成两层直接压在肛门上即可。

       二擦:从前往后用纸巾轻轻擦拭一遍,准备跳入第三步;

       三转:转就是螺旋状的揉搓,专门针对肛门周围的褶皱,通过转圈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把褶皱的便便清理干净;

       四洗:有条件的话,擦完屁股后可以用水洗洗肛门,大便后肛门处于充血状态,用水冲洗能够缓解,对预防痔疮有帮助。

       我们都知道,大便之后擦屁股,但其实小便之后,有一部分尿液停留在皮肤表面,也容易吸附在内裤上,滋生细菌。所以建议小便后,也需要用纸巾将尿液擦拭干净。

       没想到擦屁股也有多般讲究,正是因为以前的不注意,如今菊部地区常有各种小毛病。所以从今天开始,用正确的方式对待我们脆弱的“小菊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7 08: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脖子肿大,是淋巴瘤发出的信号?血液病专家江千里教你如何自查肿瘤

       疫情期间,推广使用公筷成为了时尚。事实上,使用公筷的好处之一是可以避免幽门螺杆菌通过唾液传染。可别看幽门螺杆菌低调得毫不起眼的样子,有数据显示,每两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它不仅是引发胃癌的“第一杀手”,而且还可能会引起胃部的淋巴组织不断增殖、出错,进而演变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瘤。

       没想到小小的细菌竟有如此大的威力。而相比胃癌而言,较为少见的淋巴瘤是一种什么样的肿瘤?早期能否通过自行检查发现?11月17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江千里通过直播进行了详细解答。

       脖子肿大因素多,淋巴瘤发病率随年纪而涨

       说起脖子肿大,许多人第一反应是甲状腺出问题了。其实,不少人还会因为气管、食管、血管、淋巴结的变化,或者肌肉拉伤、体重暴涨而出现脖子肿大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甲状腺和淋巴结的位置不同。甲状腺附着在气管上,随着吞咽口水的动作而上下移动。淋巴结则分布在胸锁乳突肌周围,即颈前和颈后,同时还会分布在耳朵前后和锁骨上。口腔溃疡、牙齿发炎、喉咙肿痛都会导致淋巴结肿大,因此肿大属于常见现象,不必过分担忧。

       淋巴瘤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它的表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断增殖,形成肿块,造成神经压迫;另一种是抑制正常组织,从而出现贫血、血小板低,造成偏瘫、失语、甚至是肠道梗阻等其他脏器的改变。

       有网友在直播中提问,淋巴瘤和白血病是否会同时存在?对此,江千里回应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8年的标准,淋巴瘤和白血病可以当作同一种病。尽管两者有些许差别,而且有并存的可能性,但目前基本不做区分。

       在大众看来,淋巴瘤似乎更偏爱年轻群体。但事实上,年轻群体患肿瘤的几率低于中老年人,中老年人一旦患上恶疾,确诊淋巴瘤或白血病的机会更大。准确来说,淋巴瘤的发病率会随着年纪渐长而增长。

       学会自查很重要,出现这些症状尽快就医

       江千里强调,诊断淋巴瘤,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三者缺一不可。为避免遗漏,患者就诊时应该及时向医生说明自身病史。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学会自查、坚持自查很有必要。”江千里详解淋巴瘤的自查技巧,“用双手触摸脖子的淋巴结处,全程应保持局部皮肤放松。摸左边脖子时,正确的做法是不动或者稍微偏向左侧,如果向右转头会导致皮肤出现紧绷感。摸到肿块后要冷静分析,若有明确的诱因、没有短期明显增大的迹象、局部会有压痛这三种情况,发生淋巴瘤的可能性较小,反之,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和诊断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

       如果在淋巴结肿大的前提下,出现消瘦、低热和盗汗的症状,应尽快就医。“具体来说,以上症状分别指的是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10%,持续一两个星期或一两个月的发烧,睡眠期间出汗致枕头湿透。”江千里补充。

       血常规、LDH和铁蛋白是筛查淋巴瘤的主要检测项目。其中,血常规能够反映造血、淋巴和免疫情况。LDH一般用于心脏疾病检查,如果LDH指标上升且脖子肿大,一定要警惕。铁蛋白是筛查肿瘤、炎症和贫血的重要指标,一旦铁蛋白升高,也要提防淋巴瘤的风险。此外在常规检查中,比如查血、尿、大便,做B超、CT、核磁共振,可以帮助尽早发现病变的蛛丝马迹,防患于未然。

       警惕5大致病因素,客观看待肿瘤复发

       不少网友在直播间询问,淋巴瘤是怎么引起的,跟环境、食物有关吗?

       江千里回应道,物理因素包括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化学因素包括部分药物、含苯化合物等;生物因素包括上文提到的幽门螺杆菌,以及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eb病毒。此外还有遗传和免疫因素。

       从一个淋巴瘤细胞或白血病细胞发生恶变,长至临床可见的肿块,需要大约半年时间,如果免疫系统“懒政”,在与致病因素“斗争”时易被腐蚀和渗透。因此,摒弃不良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或能有效防微杜渐。

       肿瘤的复发,是医生和患者最关注的问题,这意味着治疗可能前功尽弃,患者开始灰心丧气。“我们要客观看待复发这件事,它可能指的是病情反复、肿瘤细胞增生,但并不代表别无他法。比如过往的治疗方式是否无法有效控制病情,治疗的密度和间隔时间是否达不到要求,是否需要选择新上市的药物进行治疗……”他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协商对抗淋巴瘤的新治疗方案。

       最后,江千里表示,绝大部分的淋巴瘤能够得到治愈,长期存活率高,患者应该保持足够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战胜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0 08: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蒜是抗癌之王,生吃大蒜癌症不再来?提醒:无稽之谈,不可轻信

       核心提示:2018年,中国医科大学在《亚太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研究发现饮食中葱蒜类食物多的人,比吃的最少的群体患结直肠癌的概率小79%。

       悠闲的午后,无处可去的大爷大妈们又聚集在公园里共享最新得到的各色消息。

       今天小区大喇叭李大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养生好消息,李大妈表示,大蒜可以抗癌,而且效果比吃药还好。

       一旁因癌症去世的秦大叔听见了,也不吞云吐雾了,赶忙丢了香烟,精神抖擞的开始听李大妈娓娓道来。听完后还不忘有由衷的说一声:“看来我这辈子是跟癌症沾不上变了,吃了大半辈子的酸了,我那短命的老婆以前不爱吃蒜,结果因为癌症去世了。”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聊了两句话,秦大叔回家了,回到家当即就掰开了两瓣蒜瓣儿开始吃,甚至还在网络上查询关于大蒜抗癌的消息。

       上面赫然写着,大蒜可以抗击肺癌,55岁的秦大叔看见了,心中一喜。他最爱抽烟了,儿女们也很担心,现在吃了蒜,自我感觉提升,去医院检查也没什么毛病。

       秦大叔自以为大蒜的神奇功效发挥作用,就这样大蒜吃了一年,从此吸烟毫无节制,可是天不从人愿,一年后的秦大叔乐极生悲,竟然检查出了癌前病变。

       一年时间,前后两次的检查可谓是天壤之别,这可把担忧的秦大叔搞糊涂了,大蒜怎么突然失效了,还是说当初李大妈说的大蒜抗癌根本就是一个谣言呢?

       一、每周生吃大蒜,可以预防肺癌,是真的吗?

        2018年,中国医科大学在《亚太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研究是以833个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从这些人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和生活习惯等对比研究,最终发现饮食中葱蒜类食物多的人,比吃的最少的群体患结直肠癌的概率小79%。

       这项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搜集医学界的相关信息时,很多人也发现,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和其它的研究组织,也曾有类似的研究结果公布,这些研究都出自于权威的医学机构,因此很多人坚信多吃葱蒜能够有效抗癌,传言就此传播。

       大蒜生吃真的可以防癌吗?

       自然是不能,如果生吃大蒜真的可以防治肺癌,那么我国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肺癌发病率了。

        科学研究表明,大蒜的防癌作用都集中在一种物质——大蒜素,但大蒜素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大蒜素是大蒜含有蒜氨酸和蒜酶反应产生的物质,在生活中大蒜被拍碎、破坏后静置10-15分钟才能产生大蒜素,而且大蒜素遇热会被破坏,一般来说在油中20分钟已经是最长时效了。

       当然,也有人说,既然大蒜里含有的蒜氨酸和蒜酶反应就会产生大蒜素,那大蒜就算是不拍碎、不静置,本身一定会有大蒜素,毕竟大蒜从出产到食用间隔的往往不是1-2天,而是很长一段时间。

       诚然,我们不否认大蒜可以产生大蒜素,但是大蒜如果不经过处理,一般1公斤里也只含有0.08毫克,在医院有一种用大蒜素制作的药物,它所含有的大蒜素是20头大蒜的总和,而患者是吃两颗药才能起效,也就是说生活中想要达到防癌效果,一口气要吃40头大蒜才可以。试问,谁可以一天吃40头大蒜,就算有人真的吃了这么多,我们的肠胃也是受不了的,轻者会出现胀气,重则食欲低下、胃痛难忍。

       综合种种情况来看,想要通过生吃大蒜防肺癌是不可能的。


       二、大蒜不预防肺癌,但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是真的吗?

       有些人又会问,竟然大蒜不预防肺癌,那治疗幽门螺旋杆菌肯定可以吧。

       确实科学研究发现,大蒜素具有消炎、降血压、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防癌、抗病毒等多种神奇作用。

       但是这又得说会到剂量的问题上来,任何不谈剂量说治疗疾病都是耍流氓。

       大蒜想要达到预防肺癌的效果,一顿得吃40头大蒜,治疗幽门螺旋杆菌亦是如此。

       不仅如此,大蒜素对肠胃的杀菌效果可是一视同仁,幽门螺旋杆菌真的杀没了,有用的细菌也留不住,患者胃部的菌落平衡被打破了,后续治疗更是麻烦,可谓是弊大于利。

       三、大蒜不“神奇”,但有这2种功效

       当大蒜的神秘面纱被一一揭开,不具备抗癌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大蒜,其实还有属于自己的优点。就像上面提到的,在食用大蒜时,只要拍碎或切碎大蒜,放置足够的时间,就能够产生一些大蒜素,从而达到消炎的效果。

       而除了大蒜素,大蒜中也含有另一种有用的物质,那就是杨梅素,它是具有降低血糖功能的,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帮助患者辅助平稳血糖。

       但是同样的道理,不建议糖尿病的患者放弃药物治疗。

       四、大蒜虽好,但这3类人建议少吃

       尽管大蒜无论生吃还是熟吃都有一些好处,但是也有一些人要视其为饮食禁忌。

       1、肝病

       大蒜含有刺激性的物质,肝病患者如果食用有可能会对肠胃产生刺激,使得消化不良,从而加重恶心呕吐的症状,而且大蒜含有的挥发性物质也有可能降低血液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导致贫血的症状。

       2、眼疾

       正如上面解释的大蒜有可能伤肝,而在中医理论中,伤肝就会伤眼睛,因此眼疾患者也不能吃大蒜。

       3、非细菌性腹泻

       肠道有炎症位置时,大蒜含有的刺激性物质如果刺激到患处会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加重,使得病情不易好转。

       大蒜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食材,人们对于它所展现出来的新功效投入过多的关注并不稀奇,但是也不能轻信谣言,而将大蒜治病的事情过度解读,生活中人们对于其它的药物和食材也应该理性看待,遵照医嘱,用科学、理性的目光运用它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3 08: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卫组织公布最新致癌物,中国咸鱼上榜!这7种食物少吃为妙

       核心提示:2020年,根据IARC更新的致癌物名单,1类致癌物有121种,2A类致癌物有89种,与我们饮食息息相关的有亚硝胺、苯并芘、酒精、咸鱼、黄曲霉素、马兜铃酸、幽门螺杆菌以及槟榔等。

       “中国癌症这么多,和饮食有关,就是吃多了垃圾食品……”

       前几天,小美的妈妈在家族群里面发了一条“科普”短视频,群里的大姑大姨都坐不住了。

       大姑:“我就不敢吃方便面,那里面防腐剂多,听说吃一次要花1个月解毒”

       大姨:前几天看文章说咸鱼也不能吃,那我们老家家家户户都喜欢晒咸鱼吃啊,也没说得癌症呀,我觉得不靠谱。

       三舅:咸鱼是不能吃啊,隔夜茶也不能喝呢,还是注意点。

       太多的科普号宣扬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很多人都被绕晕了,那到底哪些食物是明确会致癌的呢,依据又是什么?

       一、致癌不致癌,听谁的?

       食物致不致癌,这件事还得听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他们将致癌因子的致癌程度分为3类4组,并在2020年11月对致癌物名单进行了更新。

       1类致癌物: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对人类有致癌性的物质,同时在动物实验中,也具有明确的致癌物特征和致癌证据。

       2A类致物质:很有可能对人类有致癌性的物质,在动物实验中有足够的致癌证据,但对人类的致癌性证据不足,只有理论上的致癌性。

       2B类物质:可能对人类有致癌性的物质,在动物实验中致癌性的证据足够,对人类的致癌作用证据有限,但具备致癌物关键特征。

       3类物质:目前无法确定是否具有致癌性的物质,在动物实验和对人类的致癌性证据都不足,或者在动物实验中具有致癌性证据,但对人类的致癌性证据不足。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A类及以上的致癌物。

       二、这几种食物榜上有名

       2020年,根据IARC更新的致癌物名单,1类致癌物有121种,2A类致癌物有89种,与我们饮食息息相关的有亚硝胺、苯并芘、酒精、咸鱼、黄曲霉素、马兜铃酸、幽门螺杆菌以及槟榔等。

       1.中式咸鱼(腌制品)

       中式咸鱼属于属于1类致癌物,致癌证据明确,含有的致癌物是亚硝基化合物。在腌制中式咸鱼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高浓度盐,然后进行脱水。在脱水的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亚硝基二甲胺等具有致癌性的亚硝基化合物,增加鼻咽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

       2.霉变食物

       花生、大米、小麦等霉变食物中,含有剧毒物质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1类致癌物,毒性是砒霜的68倍,致癌性是二甲基亚硝胺的70倍。黄曲霉素是黄曲霉等的代谢产物,当粮食没有晒干就封闭储存或者储存不当,引起发霉、变质时,就会被黄曲霉等污染,产生黄曲霉素。黄曲霉素被人体摄入后,对肝脏的损害极大,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3.烫食

       温度在65℃以上的热饮属于2A类致癌物,因为人体的口腔黏膜和食道黏膜都很柔软、脆弱,耐受的温度有限,当摄入温度超过65℃的食物时,口腔黏膜和食道黏膜就会被烫伤,虽然烫伤很快就可以恢复,但是如果长期反复出现烫伤,就会引起慢性炎症,增加食管癌、口腔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

       4.酒

       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人体后,会转化成1类致癌物乙醛,乙醛会进一步转化成乙酸,最后代谢成二氧化碳和水。如果大量饮酒,或者由于基因缺陷,无法代谢乙醛,就会使乙醛不断在体内蓄积,进一步与细胞DNA结合,导致细胞突变,最终引发癌症。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中的一个统计显示,酒精导致了3.5%的癌症发生。与酒精相关的癌症有很多,包括;口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结肠癌、肠癌、乳腺癌等。

       5.烧烤

       烧烤类食物容易产生1类致癌物苯并芘,一是因为烧烤使用的木炭本身就含有苯并芘,在燃烧的过程中,人体会吸入大量含有苯并芘的烟雾,同时含有苯并芘的烟雾也会污染食物;二是烤制肉类的时候,会有油脂滴落,油脂焦化后发生聚合反应,也会产生苯并芘,附着在食物表面。苯并芘进入人体之后,会对胃、肺、肝、膀胱和消化道等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容易引发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癌症。

       6.油炸和烘焙食品

       咖啡、薯条、炸鸡、饼干、面包等油炸和烘焙食品中,可能含有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美国癌症协会(ACS)指出,含有淀粉和氨基酸的食物在经过120℃以上的高温油炸或烘焙之后,会产生一定量的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具有致畸、致突变的健康风险,进入人体之后可以与血红蛋白、器官蛋白中的巯基紧密结合,产生毒性作用。

       7.槟榔

      槟榔属于1类致癌物,一是含有具有致癌性的槟榔碱;二是槟榔纤维粗糙,长期与娇嫩的口腔黏膜摩擦,会造成慢性损伤;三是槟榔在加工的时候会使用石灰,石灰对口腔的刺激性很强。所以,经常嚼槟榔,无异于慢性自杀。多项研究证实,槟榔与口腔癌密切相关。据估算,2017年湖南省由槟榔导致的口腔癌患者接近25000例,约占全国口腔癌患者的1/3。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身边到处都是致癌物?其实,不谈剂量的致癌物都是在耍流氓,凡事都讲究一个度,我们可以享受美食,但一定要控制量,尤其对于是一些含有致癌物的食物,可以少吃,但不能长期大量地吃,只要不超过安全剂量,问题都不大。但是,对于含有黄曲霉素的发霉食物,或者酒精、槟榔等有害无利的食物,应拒绝食用,以免增加患癌风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