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音淖尔 于 2025-3-3 05:32 编辑
第六节 比赛过程中的心理调整 摘自门球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
赛前(比赛开始前一周内)、赛中(比赛进行期间)、赛后(比赛全部结束)这三个阶段合称之为比赛过程。在这三个阶段中,队员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不同的。教练员要准确地分析队员在这三个阶段中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地调整,把队员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程度。
一、赛前
针对赛前运动员过分激动、情绪低落、盲目自信或过度紧张等不利的心理状态,教练员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采取如下一些方法对队员心态进行调整。
1、休息调整。赛前要给队员休息调整的时间,不再组织球员进行大强度的训练,要安排好球员的饮食和休闲活动,使球员的身体和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2、回忆和想象。在比赛前,通过针对性回忆,引导队员想象自己在打球时,怎样站位、瞄准,怎样全身放松,怎样目测距离和角度,怎样挥杆和掌握力度等等,要想得很具体、很形象,甚至可以默默地感受一下,这样可以避免临场时动作变型。
3、宣泄调节。比赛之前,让球员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通过交流,使球员激动、紧张、担忧情绪得以“宣泄”。
4、减压。鼓励,振奋队员的精神,使队员保持轻松地心态。
二、赛中
比赛中,球员的心理状态将会直接影响队员的技术发挥。在这一阶段,队员的心理变化呈突发性和连锁性。突发性是指队员在竞赛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思想和情绪突然出现波动。连锁性是指由于一个队员在关键球上失误,特别是主力队员的失误,对其他队员的心理产生的影响。
其心理变化的主要表现是:因为打了漂亮球而过度兴奋;因为“怯场”而心理紧张;因为队友的失误而心里烦燥;因为轻视而粗心大意;因为争强好胜而贪心;因为不能正确估计自己而自卑;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而走神;因为性格原因而失控等。对此,可通过以下方式予以调节:
1、暗示法。教练员通过形体语言,比如自信的表情、沉稳的行动对队员的心理施加影响,目的是调节队员的心境、情绪和意志。
2、深呼吸调节法。引导队员通过深呼吸来调整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消除紧张情绪,提高运动效能的目的。
3、肌肉放松法。引导队员通过身体自上而下的肌肉放松,减缓队员的兴奋度,起到调节队员紧张情绪的作用。
4、思维阻断法。当队员的思维偏离了集中注意力这条线时,教练员应立即指出并加以纠正。实践证明,在比赛期间球员只要一心一意认真打球,失误便会减少,如果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失误就会增多。
5、指令鼓励法。教练员的每一道指令,都会对赛场气氛、队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教练员要通过发令的时机、用语、节奏,以及不间断地鼓励来调动队员的情绪,使队员情绪保持最佳平衡状态。
三、赛后
比赛结束之后,胜者心情愉悦,败者情绪不高,这是人之常情。需要通过以下形式,对队员进行心理调整。
1、适时召开总结会。比赛结束后,及时召开总结会,除对技、战术问题进行总结外,还要对比赛中的心理问题进行点评。
2、落实好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计划。根据比赛中的经验教训,在制订出进一步提高技、战术水平计划的同时,还要制订出进一步加强心理修养、提高心理素质的训练计划。计划要切实可行,要认真执行,并有专人负责监督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