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庙 在天水,相传正月十六是伏羲诞辰,按照传统人们要到伏羲庙 “朝人宗”,这便是伏羲庙庙会,隆重而盛大。每年这一天,天水人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仰望“人祖”朴实、憨厚、慈祥的面容,追思华夏民族遥远辉煌的历史,怀念人文始祖肇启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缅怀始祖恩泽,弘扬伏羲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人们抚摸、辨识着年代久远的碑文,观赏着笔精墨妙的书画作品,受到了一次极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2001年06月25日,伏羲庙作为明、清古建筑,被 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 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 牌坊、大门、 仪门、先天殿、 太极殿、钟楼、 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 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而朝房、碑廊沿横轴线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由于 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 先天殿又称 正殿、 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的主体建筑,巍然屹立于院子正北高1.7米的砖筑月台上。 其高大雄伟的殿内,有 伏羲彩塑巨像一尊。藻井顶棚正中绘太极 河洛八卦图,四周等分为六十四格,内刻绘六十四卦图。 先天殿后面为 太极殿,又称退殿、寝殿、寝宫,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原供伏羲,后祀 神农,建筑规模略小于先天殿。[2] 伏羲庙各院内遍布 古柏,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征 伏羲六十四卦之数,现存37株。挺拔苍翠,浓荫蔽日。 伏羲庙大门内侧东西墙角原有 古槐两株,相对而立。现存东边1株,树干中空,经鉴定为唐代所植。 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诞辰日,周边群众扶老携幼,纷纷前来伏羲庙朝拜祭祀“人祖爷”。一时,宝烛辉煌,香烟缭绕,钟鼓鸣天,善男信女异常虔诚,庙内充满着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 伏羲庙门坊又称大门、正门、前门、头门。 天水伏羲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 三皇"之一 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 1963年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址位于天水市 秦城区(现为秦州区) 西关伏羲路。 进大门牌坊,即入正门。此门五间门面,共宽十八米,进深两间。正中门楣,原挂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所书"与天地准"巨匾一方,现悬挂"太昊宫"匾一,含义同"与天地准"相似,都是颂扬伏羲造福人类的恩德广大无边。伏羲庙的这座正门,虽也经清代局部修缮,但其主体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实为难能可贵。至今,屋顶完整无损,正脊两端施龙吻,尾向内,背兽齐全,中央置宝瓶;脊身饰缠技牡丹。这套质朴典雅、玲斑剔透的饰品构件,工艺、艺术价值相当之高,曾引起国内不少建筑专家和艺术家的重视。步入前院,可见院东有棵古槐,传为唐代栽植。岁月流逝,已逾千年;虽然屡经兵燹天灾,阅尽人间春色,至今依旧昂然挺拔,令人叹为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