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江湖 于 2021-7-18 19:41 编辑
单贴双贴,孰优孰良? ——老江湖 2017.01.27
先来说句过年话: 在大年三十,祝各位门球界前辈、老师,新的一年天天幸福!场上得高分,场下享快乐!
说起门球基本技术,不外乎撞、闪、擦三种,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
如果不是抬杠,三项基本技术中,基础的基础,非正撞击莫属。
如果正撞击的底子不过硬,其他两项恐难有太高造诣。
套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没有精确的正撞击,你什么也不是。
正撞击的演变发展过程,门球人大多了如指掌。
绅士、淑女风度的横向侧打——我国早期的纵向侧打、纵向正打——风靡一时的单贴脚打法——几乎众口一赞的双贴脚打法,是技术成型的主要过程。
这好比战斗机的发展,有一代机、二代机、三代机,一直到现在定型的四代机,可谓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那么是不是双贴脚打法就是最高级的正撞击的基本技术了呢?
我前面使用了“几乎众口一赞的”语句,真的担心,如果说不是,恐怕会挨砖头。 不过话又说回来,讨论问题吗,见仁见智,何况重要的是球员自己的体会,就好比鞋和脚的关系,还得自己来感觉。
下面,我们从技术层面来做一个分析,看看双贴单贴到底孰优孰良。
这里还得先做一个铺垫: 凡是经过正规培训的球员,对正撞击的程序和要领都会倒背如流。
我是参加北京市东城区门协第五期培训的,当时教材里正撞击的程序为: 一看、二站、三放、四贴、五瞄、六击。
去年第六期培训,修改为: 一看、二站、三瞄、四放、五贴、六夹、七试、八击。
增加的两项为双贴脚的“夹”,还有“试挥杆”。应该说,这是经验的总结,对新训非常有指导意义。
根据上述程序,不论是单贴脚,还是双贴脚,看、站、瞄、放都是共性的,如此下来,双贴脚好还是单贴脚好,好像根本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但是,且不要过早下结论,还是分析一下为好。
一、双贴脚 1、主要优点 (1)四点一线的瞄准,以至于发展到更多的点成一线的瞄准(见论坛里各位前辈的文章,不再赘述),是它的先决条件。
(2)双脚形成的轨道,保证了球槌运行的方向,使撞点不会偏离,保证了击球的精确性。 瞄的准,加上打的准,如果不考虑力度,可以说百分之百完美。
2、不足之处 (1)要说不足,首先问题出在二次微调瞄准环节。 第一次瞄准,槌头前端翘起,使槌头端面中心点与自球后部中心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便于击球时击的正。实际上,我见到的大多球员也是按此操作的,这本来没有问题。
但实践中,我们第一次瞄准后,还要进行第二次微调。这个环节的节点因人而异,但必然在看击球点之前,也就是挥杆撞击击球点之前。
为什么已经瞄准了,还要微调呢,这是由于在我们贴脚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使球槌发生偏移,近距离微差还可忽略不计,但较远距离任谁恐也心中无底,诚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何况谁也不敢保证一次瞄准,只看一眼,再不抬头,挥杆必中。
但是,站位贴脚后,面部基本与槌头垂直,第二次微调瞄准时由于向目标视距缩短而受到了一定限制(第一次是从后向前瞄准,第二次是从上向前瞄准)。 有的本来不需要微调了(没有移位),结果觉得没有把握,再一看,由于视距变动,感觉有一点偏差,一调整,反而更偏了。不足之中,这个问题最大。
(2)双脚站位固定,身体重心无法前后调整,不利于杆法变化。
(3)整个过程时间相对延长。
二、单贴脚 1、长处在于 (1)第一次瞄准贴脚后,由于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两次瞄准视距一致,二次瞄准基本没有变化,所以一般不会产生误差。
(2)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身体重心。重心在后脚,便于击打上旋球;重心位于两脚中间,便于平打;重心前移,便于顿打或切打。
(3)熟练之后,即可在槌头翘起瞄准同时翘脚贴槌,而后槌脚同时落地,调整重心同时二次微调标准,然后开始击打。由于减少了另一只脚贴脚过程,时间自然会相对缩短。
2、不足之处 较之于双贴脚,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双规道变成单轨道,若操作不好,击球稳定性会相对降低,进而影响准确性。
三、两相比较 1、双贴脚长处为撞点准确;不足之处为瞄准视距缩短微调时容易影响准确性,以及因身体重心无法调整而影响杆法运用。
2、单贴脚长处为二次微调瞄准误差少,且随着重心调整,便于掌控杆法,耗时减少;不足之处是击球时精确撞击点不容易把握。
结论: 1、双贴脚的二次微调瞄准由于视距受限,一般选手恐难以较好解决;
2、单贴脚的撞点准确性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得到解决。 最近看到一篇帖子谈准度训练体会,讲的是瞄准大头针,如果我们能把撞击点像对待大头针一样看待并反复练习,我想定会收获很大。 其实也不必要过于担心,你闪击时没有轨道贴脚,不是照样准确击打撞击点吗?
建议: 双贴脚已经没有问题的选手,不要受此文影响,照旧罢了;
如果双贴脚一直解决不好的选手,不妨试试单贴脚,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单贴双贴,孰优孰良?还得自己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