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胡杨 于 2016-9-4 16:52 编辑
问题来了,怎样才能使自球“跳出”不同的角度呢?简单说就是一句话:要针对不同的压击点击球。 原来跳球在运行时有一个特殊的规律:跳球角等于击球角。如图6。当我们以不同的击球角α1、β1压打自球时,自球会沿不同的跳球角α2、β2跳离地面,其中α1=α2,β1=β2。 看到这样的图,您可能会想到物理课程中的光学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确是有点类似,但反射角和入射角是方向线和法线(图中的虚线)的夹角,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跳球角和击球角,是方向线和地面的夹角。因为有此类比,所以,击球角也可称作入射角,跳球角也可称作反射角。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演变关系:自、他球相距较近——击打后自球跳离地面的角度相对较大——击球角要大;反之,自、他球相距较远——击打后自球跳离地面的角度相对较小——击球角要小。 明白了上述关系,便可解决打擦顶球时自球跳不起来或跳空的问题。但是,在击球的瞬间,我们不可能准确地看出所需要的跳球角度,但我们可以根据自、他球的距离判断击球的角度。一般情况下,当自、他球相距30厘米时,击球角为45°,当距离大于或小于30厘米时,击球角适当调小或调大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10~100厘米的间距中,只要击球角合适,用压打方式击球,都可打出擦顶球效果,但间距30~50厘米时,则比较容易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