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戈壁梭梭2 于 2015-7-12 11:38 编辑
看来我国的门球职业联赛真的要启动了,对此我的内心是矛盾的,即:有喜有忧。喜的是有人出巨资搞门球职业联赛,忧的是其征途可能是坎坷的,能否坚持下来令人担忧。 先回顾一下美国篮球NBA(网上有关资料)。
篮球诞生于1819年,当时只是把一个篮子固定在墙上,而后把球往篮子里投,投进了就得分,再投要蹬着梯子上去把球取下来,很显然,这太麻烦,于是就锯掉了蓝底,后来有改进成为篮圈和篮网,进而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篮球运动。
1898年,新泽西州特伦顿的一支球队,用25美元租了一个室内球场,售票打比赛,赛后收支相抵,队长得了红利1美元,就这场比赛,被写进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性为篮球职业赛。与此同时,各地球队成立了一个职业篮球组织——“国家联盟”(NBL),大约只有三四年就名存实亡了。
20世纪30年代,“NBL”又在很多中小城市复苏,进行了一些规模较大的赛事,由于影响力不大,加上资金来源不足,又夭折了。
1945年,美国的11支球队又成立了一个组织——BAA,并对篮球运动进行了改革,每场球分为四节,每年的联赛分为常规赛和季后赛,职业球员实行高薪制和合同制等等,总之,NBA的特色形成了,并于1949年正式更名为NBA。
美国篮球实现职业化,从1898年开始,到1949年正式定名,总共用了51年时间,我国门球的职业化需要多少年?我的愿望是一炮打响、一举成功,但现实的可能性不大,我想要有一段坎坷的路程,这段路程或许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我是不是太保守了?但愿是我保守。
篮球打法简便,凸显技术,巧妙地传接、精准的远投,大力扣篮等精彩的场面接连不断,颇为吸引观众的眼球;而门球则相反,它凸显的是战术。技术再重要,同战术相比处于从属地位,每杆球怎么打必须要服从战术布局和战术调整的需要,要按着教练员的指令去打,精彩技术展现的机会不多。这样一来,过多的一门留球,过多的神秘的调球,就使这一运动,必然是节奏慢、运动量小、竞争性不强、一般观众感到太神秘、看不懂、不想看。可想而知,一个没有观众的体育项目,要搞商业化、职业化会有多难。
我并不反对门球的商业化、职业化,并且是力挺者。但是,前提是改革,启动职业化本身就一项重大改革,但仅此不行,还必须对现行的门球运动进行更新换代式的改革。前不久,我已经在《中式竞技门球》板块发了九个帖子,中心思想就是倾力打造中式槌球,为了说明问题现将其要点重述如下:
我所说的中式槌球,可以用两句话六个字来概括:多样性,技术型。
多样性:1、场地多样性,沙场、人造场场、天然草场并用,逐步做到人造草场为主;2、活动的目的(含比赛)多样性,重点是康乐型、竞技型同时并举,普及康乐型,发展竞技型、3、赛制多样性,不能只有五人团体制,还要有单打、双打,三人团体及其它;打法多样性,重点是战术型、技术型同时并存,并着重打造技术型。之所以说着重打造技术型,并不是说战术型不好、不重要,而是因为战术型是现成的,日式槌球就是最典型的战术性的打法,而技术型没有现成的,要革新创造,因此必须做重点来对待。
技术型:是相对战术型而言。凸显战术,以战术为主导的打法称之为战术型;减少战术的运用,凸显技术,让技术左右胜负的打法称之为技术型。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人提出了探索性的方案,这些方案都可试行。我的想法是多局制:1、真正的上下半时制,即红、白各打15分钟;2、三局两胜制,每局10——15分钟;3、四局制(红白各两局),每局10——15分钟。10分钟似乎太短,15分钟为好。这样一来,一门留球的战术会大量减少,什么开场布局,中场夺势,最后抢分多分也就那么灵了,很可能开场就是争分抢分、比拼技术,场上场面可能会更紧凑、更好看。当然,不同的觉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感觉。比如,老的门球人,其中也包括我自己,会感到这样的打法不过瘾,而作为一般观众就不一样,过多的战术运用,他看了是一头雾水,不想看,技术型的打法展现精彩技术的场面多,他就喜欢看,观众多了其商业价值就高了,有了商业价值再高职业化就不那么难了。其实道理就这么简单。 最后的归结:
第一、对槌球运动商业化职业化我力挺;
第二、现在就有人出头启动我支持、高兴;
第三、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不会很顺利,必定要经历一段坎坷的历程;
第四、必须与槌球运动的深化改革同步进行,没有彻底的更新换代式的改革,很难实现职业化。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