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球比赛应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见了孟凡银老师“门球比赛仍应以团体赛为主”一文(http://www.menqiu.com/thread-37995-1-1.html),便产生了兴趣;仔细地浏览完毕,觉得该文有理有据,论据充分,令人信服。只是觉得门球发展到当今,应提倡和坚持团体赛(康乐)和单、双、3人赛(竞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为好。其理由如下:
1、门球必须定型。
5人制门球引进我国,其初衷是以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群众健身项目而确立。经广大门球人的共同努力,以其康乐与竞技、休闲与运动并存和投入少、开展易(平民高尔夫)等诸多特质,开展30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面向的群体(包括中青少)也更为广泛。为了适应不同的年龄段,时至今日,将门球5人制定型为康乐,单、双、3人制定型为竞技,已成为广大门球人的共识。
对这个问题,我已在“赛制改革 势在必行” 一文中(http://www.menqiu.com/thread-20987-1-1.html)作了充分论述:“…门球不改革创新,绝对没有生命力,绝对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难道门球就真的只是夕阳运动?门球人干的就真的只是夕阳事业?难道门球这项运动,就真的局限于只是运用它来为我国越来越老龄化的社会服务?”、“…国内完全可以实行两种赛制并行不悖的双轨制运行,从而将竞技与康乐门球正式以规则定型下来”。
2、门球的转型期。
所谓门球的转型期,简言之,就是门球由康乐型向竞技型转变的时期。前面我已说了,门球必须要改革创新、必须由康乐型向竞技型转变才有生命力。打个比方,我们国家正因为搞了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才得到发展的道理是一样的,而中国门球目前正处于这个时期。
那么,门球转型的时期究竟有多长呢?我认为,相对于门球目前仍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现状,如果普及发展到以中青年人为主体了,那就标志着转型成功了。我估计这将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门球人任重道远!当然,时间的长短,也取决于中国门球人是否能达成共识、确立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3、门球的两条腿。
所谓门球的两条腿,就是指康乐型门球和竞技型门球。而且,门球将永远、永远地用这两条腿走下去,只是两者存在孰为主、孰为辅的关系。说具体一点,30年前以康乐型门球为主,竞技型门球为辅;转型期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转型以后则主辅颠倒。我曾在“门球竞技性应与休闲性并重” 一文中(http://www.menqiu.com/thread-22614-1-1.html)说过:“…这是因为竞技性是门球的本质属性(外加群众性,这可能是纳入市运会的原因吧),两者纯属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密不可分的关系;休闲是普及与基础,而竞技则是提高与升华。只有两者有机结合,门球才能产生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否则,门球将难以为继的…从而使这项运动产生新的生机与活力,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刊载于《门球周刊》2010年总98期)。
那么,这两条腿究竟该怎样走呢?孟凡银老师在文中也说:“…(竞技型门球)只适合在中、青年中开展”;又说:“如果将团体赛与个人比赛相结合,既能满足各种参赛者的需求,也使主办方的投入有所回报,将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办赛方式”,只是他对赛事性质没有明确加以区分而已。
我认为,在当前门球转型时期,系政府以财力支持的赛事,即所谓福利性官赛,包括社会捐资的(冠名举办竞技型门球除外),应以5人制团体赛为主。其他一切民间赛事,则应以竞技型门球为主(冠名举办康乐型门球除外)。这样一来,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更加有利于门球的普及发展。
实话说,开县门球人这两年来的变革发展,主要在管理规范和在两条腿走路的基础上,狠抓了竞技,做出了显著成绩。积极主动作为、有所作为,从众多群体组织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另方面,地方投入巨大财力,为门球打造这样完善的硬件设施,必期许有所“回报”。 不说别的,地方对官赛的名次还是十分看重的(http://www.menqiu.com/thread-34023-1-1.html见“党政重视 盛会表彰”报导)。毕竟为地方增了光,说明地方全民健身运动抓得好,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所以,门球只要赢得了地方重视、支持,什么事都好办了。
总而言之,我深信,中国门球只要完成了转型时期,当中青年人成为了门球主体,门球登上全运会竞技舞台,岂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吗?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