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账号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快捷导航
首页
Portal
文集专栏
目录
Guide
门球天地
BBS
门球迷
Space
各地门球
排行榜
Ranklist
好友
分享
Share
相册
Album
日志
Blog
搜索
搜索
热搜:
新网友来学习
门球学习视频
门球裁判规则
门球战术
门球训练计划
比赛视频
门球裁判
门球技术
门球技术视频
本版
帖子
用户
中国门球网
»
门球天地
›
门球专业区
›
综合区
›
闲谈如何发展竞技门球------中国式门球
版主专区
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全运门球】赞江苏
门球兴
临江仙●书空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门球项
【全运门球】赞江苏门球:实力铸就
科体融合之炬,照亮门球之路
热烈祝贺深圳候鸟第
省门协领导亲临杜蒙
旅顺老铁山
常熟海虞镇成功举办第二届庆“六一
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球友群全民健身门
退休标准有吟
2025年桂东县老年体协个人单打门球
1
2
3
4
5
6
7
/ 7 页
返回列表
楼主:
安利
闲谈如何发展竞技门球------中国式门球
[复制链接]
木木村
木木村
当前离线
积分
591
IP卡
狗仔卡
发表于 2012-2-5 21: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简单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安利
安利
当前离线
积分
62340
IP卡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12-2-6 15: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军旗老师帖子:
“员”管“长”
体育赛场上,都是“长”管“员”,唯独门球比赛是教练员“统领全队”管队长,还可任命“一队之长”(‘洋’色彩太浓)。教练员就像军队的司令员了,管若干“长”,但他不能管裁判员,更不能管裁判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安利
安利
当前离线
积分
62340
IP卡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12-2-6 16: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夕韵风采
的帖子:
使用轮流击球法 改革创新门球赛制
自门球引进我国以后,门球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多次修订,目的在于规范比赛和提高其观赏性。历经近30年的发展,门球人终于发现了5人制比赛的致命缺陷——节奏太缓慢、运动量严重不足、观赏性不强,从而成为了门球对中青年人,极端缺乏吸引力的关键问题所在。
现在,许多球(网)友就门球比赛方法,提出除了老年门球和康乐型比赛保留5人制,可采取2人制、3人制或4人制来克服这些问题;中国门球全国争霸赛实行3人制,目的也在于赛制创新,提高门球的观赏性,强化门球的生命力,追求门球市场化为最终目标!
在此,笔者自创的“轮流击球法”,是在练习中经多年实行(只是没有在正式比赛中试用)的、且在认同上述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可行才提出来的。其具体说明如下:
一、赛制。实行2人或3人或4人制(4人制可实行可不实行,因实行意义不大)
二、目的。均衡球员击球的机会和次数;均衡球队间的实力;加快球员比赛节奏;增大球员运动量;提高比赛观赏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方法。采取所有参赛球员轮流击球的方法,即球员不是固定“对号入座”击球,而是轮到几号球就打几号球。
1、红队白队双方球员,均以1、2、3、4的顺序披号布(红队用红布上印黑字,白队用白布上印黑字区别)。
2、比赛开始,主裁依次从红队1号、白队1号、红队2号、白队2号以此类推,交替呼披布号(如呼:“红队1号”、“ 白队1号” 以此类推)。
3、在主裁每呼一个球员披布号以后,由副裁紧接着呼该号球员击打其所轮上的球号(即按原办法10个球顺序呼号)。
4、计分员增加2项职责:一是观注主副裁执裁有无差错,及时指出纠正;二是如发生裁判员远处拾球等特殊情况,由临时代行其呼号职责。
其他与原规则同。
下面以3人制为例:
红队 1号 2号 3号
第1轮击球号 1 3 5
第2轮击球号 7 9 1
第3轮击球号 3 5 7 以此类推
白队 1号 2号 3号
第1轮击球号 2 4 6
第2轮击球号 8 10 2
第3轮击球号 4 6 8 以此类推
注:请各地球(网)友试行,并请将试行结果及其需要补充完善事项回复告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
2
3
4
5
6
7
/ 7 页
返回列表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柳林门球
盐城门球
扫一扫分享给微信好友
Copyright © 2004-2021
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http://www.menqiu.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京ICP备1101181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57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