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门中将 于 2014-4-28 20:52 编辑
关于撞、闪击球偏差系数的认知与应用
空空方圆 杨门中将
几年前,平顶山市门协副理事长屈现长(网名空空方圆)老师在全市门球技术研讨会上就“击球偏差”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见解。这对于我市门球教练员、运动员在随后的门球教学和实战应用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将有关内容作了一些整理补充,扼其要者,向感兴趣的门球爱好者推介,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对撞击、闪击偏差系数的感性认知 一名击球员,即便在非常平坦顺直场地的同一放球位置瞄准同一目标点,撞、闪若干次球,撞闪出的球不会沿着同一条轨迹滚动;或瞄准目标球进行撞、闪,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这就是撞击、闪击球时产生的偏差所致。但偏差有大有小。认知、研究击球偏差,目地在于缩小偏差,提高撞、闪击球的成功概率。有不少球友,打球多年,参赛多次,可以说是天天玩球,但要问他自己的有效撞击、闪击距离是多少(即在多远的距离上能够百分之百地撞击、闪带到目标球),多数球友不一定答出。有的球友对“门大还是球大”问题经常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研究探讨撞、闪击球偏差规律,找出自己的偏差系数,可以帮助大家认知这些问题,帮助队员提高技术水平,帮助教练员提高临场指挥水平。获取“系数”的方法如下: 1、在门球场上,选择较为平整的一米宽条状地面(沙土、人造草皮场地均可),一端设放球(10个球依次排列于一米宽之内)位置,相距10米处设瞄准点(以中柱中心为瞄准点即可),击打若干次球(至少10个球击打两轮),而后测量10米处球的最左偏差轨迹与最右偏差轨迹之间的间隔,得出撞击球的偏差系数。偏差系数=偏差间隔 / 撞击距离。在平整后的沙土地上进行,单人就可实施、观察、测量。若在人造草坪场地进行,由于球运行轨迹难觅,可两人配合轮换进行(一人撞击,另一人将两毫米宽白色不干胶纸条贴敷于轨迹线上)。击球偏差系数实际上就是击球距离每变化一米时的击球间隔变化量,成正比关系。例如甲击球员10米距离的击球偏差间隔为20厘米,其撞击系数即为0.02(20厘米/1000厘米),简称系数为2。以此类推,偏差间隔为30、40厘米的,系数分别为0.03、0.04,简称系数为3、4 。 2、以同样方法,得出闪击(球、柱)的偏差系数。大家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撞击、闪击偏差系数,实战中心里有底,面对复杂局面时是打是躲、是进是退,就能快速做出反应,不至于贻误战机,留下遗憾。 二、偏差系数在训练和实战中的应用 认知击球偏差系数,对门球活动有什么意义呢?在门球训练和实战比赛中有什么作用呢?其主要用途,可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系数判断击球、闪带方法的适宜性。有的球员会多种姿势的击球和闪带方法,但有时感觉这种好,有时感觉那种好,孰优孰劣,难做取舍。哪种打法科学、有效,系数可帮选择。可用多种击、闪球方法(如单贴、双贴,高杆、中低杆击球;低姿橫闪、立身侧闪、直闪等)进行测试,分别求取不同方法击、闪的偏差系数。系数小的说明偏差小,稳定性高。选择此方法作为较适宜的基本打法,不断巩固提高即可。 2、用系数求取有把握撞击距离。有把握撞击距离就是在多远的距离内,能百分之百地撞击他球。我们击球时瞄准目标球中心,偏左或偏右只要不超过一个球体就能撞击成功。可见两个球体的宽度(3.75厘米+7.5厘米+3.75厘米=15厘米)即为目标宽度,也是撞击宽度。这就回答了是“门大还是球大”的问题(如果正进门是门大,如果斜进门其宽度小于15厘米则球大)。撞击宽度所对应目标球宽度的距离就是有把握撞击距离。计算公式为:有把握撞击距离=撞击宽度 / 偏差系数。同理,一个球体加中柱直径的宽度所对应的距离就是有把握撞柱距离。我们用公式可求出不同系数的球员有把握撞球、撞柱、过门的距离: 球员系数 有把握撞球距离(米) 有把握撞柱距离(米) 有把握过门距离(米) 0.02 7.5 (0.15/0.02) 4.75 (0.095/0.02) 9 (0.18/0.02) 0.025 6 (0.15/0.025) 3.8 (0.095/0.025) 7.2 (0.18/0.025) 0.03 5 (0.15/0.03) 3.16 (0.095/0.03) 6 (0.18/0.03) 0.035 4.28 (0.15/0.035) 2.7 (0.095/0.035) 5.14 (0.18/0.035) 0.05 3 (0.15/0.05) 1.9 (0.095/0.05) 3.6 (0.18/0.05) ......
系数为0.01的球员未列入表内,是考虑到此类球员极为稀少,几无可能。哪有15米距离撞击球达百分之百,9.5米以内撞柱达百分之百,12米以内稍斜过门百分之百的?就是系数为0.015的球员可能会有,但恐怕也是凤毛麟角,那可是多少年才可能出一个的天才呀!
球员知其有关数据,就不会出现攻取有效距离目标(球、柱、门)而产生不敢作为的现象。临场指挥员知其队员的击打能力(偏差系数),可知人善任,或不失时机地指挥攻击或阻止盲目冲击,尽最大可能把握胜算,减少失误。 3、用系数估算撞击概率。撞击概率就是击球员击打自球撞击目标球的可能命中几率。概率是撞击宽度与击球偏差间隔之比。其公式为:撞击概率=撞击宽度/偏差间隔*100% 。用系数估算撞击概率,可未打先知。现举例介绍: 例(一)求系数为3的球员攻击14米处单球的撞击概率。因为单球的撞击宽度为15厘米,偏差间隔为42厘米(由前面介绍公式,系数=偏差间隔/撞击距离导出:偏差间隔=撞击距离*系数,即1400厘米*0.03=42厘米),那么该球员的撞击概率约为36%(15厘米/42厘米)。 例(二)求系数为4的球员,自球距中柱6米时的撞柱概率。因撞柱宽度为9.5厘米(7.5+2),偏差间隔为24厘米(600*0.04),所以概率约为40%(9.5/24)。 例(三)求系数为2的球员,攻击15米处的“眼镜球”(两球间隔为一个球体)的概率。因撞击宽度为30厘米(4个球体:3.75+7.5+7.5+7.5+3.75=30),偏差间隔为30厘米(1500*0.02),则概率为100%(30/30)。 例(四)求系数为2.5的球员,进一门落位于底线,攻击二门前1号位球(距二门延长线1.5米处)的概率。撞击宽度为15厘米,偏差间隔15.25厘米(610*0.025),概率约为98%(15/15.25)。这就是二门1号位的球不安全,常被高手“拔钉子”,二门战术失败的理论根据。 例(五)求系数为3的球员冲2门的概率。正门宽18厘米(原本22厘米,但两边各留2厘米的撞门柱余地),偏差间隔22.5厘米(750*0.03),冲二门概率约为80%(18/22.5)。若是系数为2的球员冲二门,即便是落位于距正门9米远的地方,其过二门概率也能达到100% 。这就是高水平比赛二门后不能有球的根据。 概率还告诉我们,群球、“眼镜球” 、错位球最易受到攻击。所以在防守时就要尽量避开,尽可能靠边线保持一定间距,以降低被击中的概率,增大安全系数。 4、用系数衡量球员的撞击能力。在教练员挑选队员组队参赛时可采用此法:数名球员相比,击球偏差系数小的,说明击球能力强,稳定性高;系数大的,说明撞击能力偏弱,稳定性较低。系数是衡量球员撞击、闪带能力的重要尺度。比撞闪能力,不用撞闪球的数量而用偏差系数,不失为衡量球员撞闪功力的一种比较简单科学且易实施的好方法。 以上所述,均没有考虑风向、地面等对球体运行的影响。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