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军旗老师帖
中国门球运动经过30年的发展,现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个是从“游戏性”活动,迅速向竞技型项目发展的趋势。在漂亮的人造草坪场上,有企业赞助的、高额奖金的全国赛事,团体、单打、双打比赛,每年都有多次,地区性的此类比赛,更是不计其数,且已经开展了8年。技战术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中国的门球比赛,已经开始向市场化转型,一个具有“竞技雏形”的大众体育项目,已经敲响了竞技体育的大门。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事实,这方面,我们已经超越了世界各国,走在了前列。这些正在走向市场化的比赛,急需解决观赏性差,没有观众的问题。另一个,则是令人担忧的门球人口下滑的趋势。最近,河南一网友的帖子《门球在自然消亡》,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个跟帖中,几乎是众口一词:球场荒废,打球的一天比一天少,青黄不接。“动员、贴广告、给队员下任务拉人,就是没人来。”“不用自己花钱买杆,人家都不来”。看来,门球人口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对上述问题,相当一部分人尚“不知道”,或不愿知道,更没有去积极面对。 笔者愚见,以上 “两趋势”所面临的问题,都需要通过修改现行规则,去适应、去推动、去应对、去改变。我国现行的门球竞赛规则,基本上是“国际规则”,而国际规则,其实就是某一国的规则挂了个国际招牌。它的奠基人,并非体育界的行家里手,而是以二战老兵为主体的体育门外汉。以你死我活的两军对垒为基本设计理念,完全模拟军队打仗那一套设计的游戏方法。这部规则若按“游戏办法”也许还可以及格,若按现代体育竞赛项目的“竞赛规则”要求,还差十万八千里:执裁手段落后,裁判员可以主观随意判罚的机会太多,“黑哨”土壤肥沃,难以保障比赛结果的公正性;偶然性大,黑马成群,比赛结果不能反映技术水平;节奏慢,“一边倒”,观赏性差等(这里不再展开)。我国的门球运动,快速向竞技型发展,早就应该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规则,不能老用这套“游戏办法”。正像孩子已经长大了,不能让他总穿同一双鞋子一样。否则,不仅走路不便,还可能影响发育,危害健康。这些,必须通过修改规则来解决。 门球人口下滑,更是与规则密不可分。有的朋友认为门球人口下滑,与规则关系不大,主要是领导问题。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领导固然重要,有些地方的领导,工作不力也是事实。但有些地方,领导非常重视,方法也得当,组织发动了很多人、组织了很多球队,出现了不少“门球村、门球乡”,先进县等等。可不久这些门球运动的先进单位,“同比”虽然仍是先进,但“自比”,不仅没有更先进,打球的人比鼎盛时期少了很多。我们可以调查一下,是不是有此规律。“现在是最好”,这样的单位有多少。我们唐山市,门球运动可能比一些先进市,比如廊坊市差一些,但在河北省还是先进的。但“自比”鼎盛时期就差远啦。1996年时,市里很多体育用品商店,都有门球用品出售,现已绝迹多年;那时,只是光明路以东300米、新华道南北各200米的范围内,就至少有球场四块,现在,早就只剩下民政局院内一块了,且每天打球的没几个,还是半日制。滦南县的杜土村,打球的曾经接近百人,唐山市一次奖励他们门球杆就50只,县里比赛他们参加七、八个队。现在,球场由两块变成一块,经常打球的也是个位数了。我们县老体协主席郑振国,经常下乡游说镇、村干部支持门球活动,新建球场十多个,但是有的村就是没人打,至今还有“处女球场”五、六块。我本人曾经受前任老体协领导指派,组建两个教育门球队,一个月内前后发动了8个人参加打球,有的三五天,有的几个月后就退出了,多数“预科班”没毕业。最后只剩下两个人,是一对夫妻,社会地位较高,都有糖尿病,打球十几天后,说血糖下降了,这才坚定了打球信心,坚持至今。这些,你能说领导不重视?其他体育项目的领导,下此大力的恐怕不多。对于门球人口下滑,我们应该从门球运动内部找原因。门球不受人们待见,我体会有以下几方面。 1、规则、战术太专业,离民众太远,认知度低。规则复杂、战术深奥,学不会,看不懂,打十几年球的人,不懂规则、不懂战术的,占多数。尤其是战术,要比规则深奥的多,规则复杂但有标准,战术则不同,不仅打十年球的人不懂,就是等级教练之间,同一种情况,则有多种不同的打法,一个“请你指挥”之题,仅仅几分钟甚至几十秒,也就打几杆的事,方案竟有四五个选项。一般“新人”怎能接受的了? 2、由于规则的设计理念,从组织形式到运行的流程,都是军事化的,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军人素质,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团队精神、牺牲精神和服从命令的良好习惯。而我们普通百姓,这些多数不具备,他们觉得打球,受制于人,整天挨管,受埋怨,遭训斥,没有乐趣。 3 、门球“自然排斥新人”。各球之间联系过于密切,每个球都是整个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出问题,殃及其他,一杆失误,丢掉全场。这就要求每个人的技术水平要接近,稍差的,谁也不愿要,勉强被人“要”了,打不好也受埋怨。而技术要达到一般水平,至少得一年时间。 4、球场矛盾多,纠纷多,名声不好。动员人家来打球,答:“我还想多活几年呢。” 这些影响发展的问题,也得通过修改规则,使规则简化、战术简化,让民众容易接受,才能解决。 综上所述,我国门球运动无论是发展还是提高,现行规则都严重不适应,应该根据我们的需要,尽快对其进行大的改造。不能只是进行一些细枝末节的,类似“剃须刮脸剪指甲之类的美容项目”的修改,必须动大手术,触及其根本。实现规则“国产化”。然而,当前有一股“逆风”,对于规则的修改不利。尤其是亚锦赛后,这股风更为强劲。有人公开将失冠的原因强加在规则修改的头上,说是“不封顶”干扰了战术结构的结果。鼓噪要拿出上届门协的勇气,让规则要重新和国际全面接轨、我们不能脱离世界,等等。大有给我国门球运动“挂倒档”、开倒车之势。这股风的风源就是早就“跑偏”的规则观。什么“我们是国际门联成员国,应该有一部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什么“国际规则有什么不好?各国不都在使用吗”,什么“我们不能另搞一套,搞单干”等等。 规则观的“跑偏”,并不奇怪,它有着历史的、文化的渊源。其一,我国有句俗话叫“孩儿不嫌娘丑”,这部规则在我国实行了近三十年,现在所有的门球人,无一例外的,都是这部规则的“乳汁”哺育大的,有的还有了“级”,对它不仅熟悉,而且有感情,看不到他的毛病,这很自然,甚至别人看到了它的毛病,还有人为它的开脱、掩盖,也可以理解。除此,还有极个别人对这部所谓国际规则,有着特殊的好感,谁要说规则有毛病,比骂他还难受,会找出一万个理由反对。其二,人们大多习惯于“先入为主,先立为正”的思维方式。有个真实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说解放前,成都境内的四姑娘山的庙里,大殿上供奉的两米多高的如来佛像,有一天突然跌了下来,摔得粉碎,原来的位子上空空如也,只剩摆在两边的金童和玉女,不足2尺的小塑像。小和尚们着急,第二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禅会呀 ,怎么好 。可老和尚镇静,他指挥小和尚们,把佛像碎片清理干净 ,把玉女塑像放到柴房里去,把金童的塑像,摆在如来佛像的位置上。徒弟们纳闷,这个小金童像,矮小不说,嬉皮笑脸的,哪能充作佛像呢?明天香客来了,非炸锅不可,哪还肯跪拜,捐香火钱呢?没想到,第二天一切都和往年一样。青烟缭绕,香客如云,人们在跪拜的时侯,依旧是念念有词,一脸的敬畏与虔诚。有的人对规则也是这个态度,凡是写到上边去的,都是正确的,这可是“世界”规则呀,能有错。大家想想,连“一边倒”都有“特殊的魅力”,哪里还有什么可以“改”的地方呢。 中国门球运动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其势不可挡,谁逆历史潮流而动,只能自取其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