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壶浊酒 于 2017-3-2 06:48 编辑
竞技门球随想之二
昨天即兴发了《随想》一贴后,思绪却飘到了竞技门球之外。今天追记下来,就当作随想之二吧。 记得初涉门球时,找了一场亚锦赛的视频来欣赏。本想看看高水平的比赛长长见识,但打开一看却大失所望——凹凸不平、杂草错乱的场地上,球员们不知是在比力气还是在比运气。一查资料,顿生感慨:近千年了,门球的孪生兄弟及许多后门球而生的运动项目早已一个个光鲜夺目地登上了体育运动的最高殿堂,而作为老大的门球,却仍然昏睡在杂草丛中…… 我突然想到了号称世界第一大运动的足球。提起令国人脸红的现代足球,自然联想到古代足球的故事。足球诞生于中国战国时期,古称“蹴鞠”,中国人玩了千余年后经阿拉伯人传入英国。足球在我国汉唐时兴盛,唐宋时达到高潮。南宋时期临安(杭州)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齐云社”,比已有130多岁的英国曼联足球俱乐部早了800年。中国是足球的故乡,然而使足球实现质的飞跃的却是英国人。19世纪中叶《剑桥规则》制定后英国相继成立了足球俱乐部和足球协会,现代足球运动从此迅速传遍欧洲和世界。2009年曼联足球队赴杭州参加比赛,当中国人将介绍“齐云社”的纪念册赠送给曼联时,曼联队员说:“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现代足球俱乐部和世界上最早的古代足球俱乐部之间的一次奇妙的碰撞。”真的“奇妙”吗?我只觉得非常奇特,却感受不到有任何“妙”处,感受到的,是历史给予我们的警示。 再来聊聊门球。历史不但能开奇妙的玩笑,也会岀现惊人的巧合。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对岀土文物的考证,中国三国时期岀现的“捶丸”就是槌球的前身。它同“蹴鞠”一样,也是在诞生千余年后才外传。中国槌球于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时传入欧洲,这与13世纪法国岀现槌球在时间上刚好吻合。随后由英国人对法国槌球进行了改造,让英式槌球普及开来。不幸的是战争使生灵涂炭,槌球随之被遗弃。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人对英式槌球进行了精简改良,由此称为门球。他们于八十年代来到中国传授现代门球。 一大一小两个球,都是在我们玩了千余年后才传授给别人,然而经过若干年后又由别人将我们几乎不认识的“两个球”传授给我们——这,就是足球和门球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故事背后的故事,更坚信国人都不愿再“重复昨天的故事”。 可喜的是,现代门球传入中国后一发而不可收。门球来到中国是门球的幸事,也是国人的机遇。中国虽地域辽阔但人口众多,有限的天然草地显然不能满足数百万门球人的需求。先是比天然草地平整得多的细沙场地布满长城内外,继而是更平整漂亮的人造草球场铺遍大江南北,特别是不断增多的有棚盖的室内灯光球场,使门球运动成为全天候项目,可以不分昼夜,可以风雨无阻。场地设施的升级带来了技术的升级,而技术的升级又促进了器材的升级。这种互为因果、不断增强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终于将中国门球推上了世界门球的巅峰。此时,中国的竞技门球应当顺势脱颖而岀。如果不积极变革、继续保持和不断扩大领先优势,“昨天的故事”就必定还会发生。 我还是要说:王者,就应该而且必须是引领者。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信息时代,历史将门球又一次大变革的机遇交给了中国人。这一次,不是几百年前英国人的培育门球,也不是几十年前日本人的改良门球,而应当是重新定义门球,创造出一条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全新的产业链,使门球完成一次令世人瞩目的华丽转身。 机遇就在眼前,这一次,我们能抓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