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壶浊酒 于 2017-3-6 17:07 编辑
竞技门球随想之三 近日有球友与我讨论说,门球比赛不也是在竞技吗?所谓的“康乐健身”与“体育竞技”究竟有何区别呢?这的确是亟待厘清的问题。 先说竞技。从字面上理解,“竞技”就是“比技术”,而现行门球“一步走错,全盘皆输”、“一杆定乾坤”等棋类项目特点说明技术在门球比赛中所起的作用较小。门球比赛更像是在“竞智”。我国将门球列为健身项目而未纳入竞技项目应当是经过了认真考量的。 再看看竞技与健身究竟有何区别。竞技项目面向体育市场,方向为“争金夺银”并据此进行投资开发实现职业化。竞赛的实质是商业化的体育表演,目标是通过商品交换创造经济效益和精神价值。健身项目面向社会大众,方向为普及全民健身,竞赛的实质是休闲娱乐方式,目标是通过组织休闲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竞技项目与健身项目的方向、实质和目标都是不同的。我以为两者最重要的区别,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前者必须进入市场完成商品交换,后者只需组织群众参加健身活动;前者必须得到消费者认可,后者只需进行自我体检。所以,是否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就是“竞技”与“健身”的区别。 大家都知道,商品交换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愿意购买的消费者,而体育表演的的消费者当然就是观众了。由此可见,竞技运动项目与健身运动项目的区别,最终就在于有没有愿意掏钱看比赛的观众。 这里所说的“观众”并非广义的观众,不包括场边候场的球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等不需购票的人,而是特指花钱观赏比赛的人们。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平时不踢足球不打篮球排球乒乓球不玩台球但却是球迷球痴。中国女排的亿万球迷中,有几个是打排球的呢?即使是普及率较高的国球,它的球迷中大多数人平时并不挥拍打球,从未打过乒乓球的人也为数不少。 有个问题这里顺便提一下,虽然“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实质与目标不同,但表现形式即场地和规则却是基本相同的。它们的“分水岭”就是看是否职业化。同一项运动,职业化的属专业竞技,归竞体中心统筹,业余的属全民健身,由社体中心管理。一个运动项目为什么能从低端走向高端,由业余的变身为职业的?只有一个答案:因为有观众。 只有观众多了,项目火了,才能实现职业化。观众越多,项目创造的价值就越大。观众,是运动项目打开市场大门的唯一钥匙,拿不到这把钥匙,任何其他办法都是事倍功微且难以为继的。拥有观众,是所有运动项目走向竞技、实现职业化的第一步。 最后还是想到了门球。接触门球的第一年,我曾提岀门球改革成功的三个基本标准:第一是观众(必须拥有观众),第二也是观众(拥有众多的观众)第三还是观众(拥有痴迷的观众)。这样表述无非就是为了强调观众的不可替代性。因为只有观众来了,嗅觉灵敏的各类商人,包括电视转播商、广告商和赞助商等才会蜂拥面至,想躲也躲不了...... 不说那“几大球”,就说与门球相近的台球,同样没有激烈的身体对抗,同样是轮流由一人击球,可它为什么就能拥有众多的观众呢?与其他已经取得成功的运动项目相比,门球的观赏价值并不亚于它们。门球不但兼有它们的特点,而且对于社会大众的接近性还优于它们,只是因为改革滞后未能实现“质的飞跃”。如果我们能准确定位,围绕观众进行设计,创立一种迎合人们欣赏心理的全新的竞技门球并通过精心策划和精致包装展现岀其独特的魅力,那门球走岀自我封闭、实现华丽转身就不再是随想,而应当是畅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