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老师好!再给你提供一点参考资料:不知你手头是否有2012年第1期门球之苑?
其中有周正老师撰文《2011规则》解读(一),见26页,左-倒数第8行开始:
2. 比赛线。比赛线就是比赛区外围的边线。
严格讲,所谓“线”,应该没有宽度的概念,可是规则对比赛线却做出了这样的规定:带宽1-5厘米。用带状物做比赛线,主要是考虑醒目,容易辨别,既然是“带”而不是“线”,它就有外沿和内沿。规则规定,比赛区和限制区的尺寸都是以比赛线的外沿为标准圈定的。
3. 线和角。比赛区外沿有四条边线,四条边线又围成了四个角,为了区别,从比赛区右下方开始,依次把线命名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把角命名为一角、二角、三角、四角。这些术语,比赛过程中会有使用,教练要懂,裁判员也要懂。
看了以上周正老师(红字部分)的解读,我的理解如下:(以下楷体黑字语句是我的理解表述,供你参考)
2. 比赛线。比赛线就是比赛区外围的边线。严格讲,所谓“线”,应该没有宽度的概念,(这是周老师明确了“线的概念”是没有宽度的。) 可是规则对比赛线却做出了这样的规定:带宽1-5厘米。用带状物做比赛线,主要是考虑醒目,容易辨别,(既然“线的概念”是没有宽度的,为什么要用带宽1-5厘米的带状物做比赛线?主要是考虑醒目,容易辨别。而且这条带子不管是宽1厘米,2厘米......5厘米都可以,只要醒目看得见、容易辨别就行,要求并不严格,比较人性化。而这条带子仅仅作为两个相关区域分界标志以外,在比赛过程中再也不具备其它的应用意义。不要一提起“线”就把它与1-5厘米扯上关系。) 既然是“带”而不是“线”,它就有外沿和内沿。(周老师的这句表述说明了:这条带子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是,1-5厘米的宽度;二是,没有宽度的外沿和内沿。他已经把“带”和“线”的概念分得很清楚了,没有混为一谈。)规则规定,比赛区和限制区的尺寸都是以比赛线的外沿为标准圈定的。(周老师的这句表述说明了:这1-5厘米带状比赛线的面积是全部属于比赛区的范围,其本身没有实质性的地位。甚至包括它的外沿,其实也就是比赛区区域的外沿,此外沿才是实实在在的区域边线。)
3. 线和角。比赛区外沿有四条边线,(此文句我理解为:比赛区外沿与比赛区的边线,指的是同一条“线”,外沿是没有宽度的,因此边线当然也没有宽度。) 四条边线又围成了四个角,为了区别,从比赛区右下方开始,依次把线命名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把角命名为一角、二角、三角、四角。(因为边线是没有宽度的,所以依次命名的这四条线无疑也是无宽度的。它只构成四个角,不会构成8个或更多的角。) 这些术语,比赛过程中会有使用,教练要懂,裁判员也要懂。(指的是比赛区外沿、边线和角,才是在比赛过程中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很明显“1-5厘米的带”并非是术语,而且在比赛过程中并不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本人认为:周正老师撰文《2011规则》解读(一)中对于“线”所解读的意思,仍然可作为2015规则中的相关条款的解读。因为“ 2. 比赛线(通称边线)带宽1-5厘米。” 此条款在《2011规则》和《2015规则》中的行文完全相同,只字未变。至于以上我理解的表述正确与否,由本人负责,决不强加给他人。周老师的解读资料仅提供给关注“线和带”的网友们参考,希望对大家在研究《 规则里的线有没有宽度?主张废除白带子,推行“带改线” 》 时有所借鉴。其实在15规则以前,门球人对于1-5厘米带子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执行,并没有分歧。但是当15规则中提出“左侧端线”以后 ,这条“端线”究竟是“线”还是“带” ?才引出了无休止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