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一缕阳光 于 2009-9-15 03:18 编辑
“围魏救赵”确保胜利
【围魏救赵】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53年), 魏国挥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军师孙膑没有直接驰援邯郸, 却乘虚而入直捣魏国, 魏军统帅庞涓被迫回师救架,结果半途中伏被齐军射杀, 赵国亦因此解围。
古人把齐军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的方法称为“围魏救赵”。 现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的战术。此计为36计之2。
只要留心就会发现,门球比赛中不乏“围魏救赵”之使用。请看下面的战例:
比赛余时6分钟,场上太势如图1所示。白方10:8领先,论及②球起杆。
白方五球全部过二门,并聚集三门前待过。红方五球全部在二门区,尚有三球急待过二门。论及②球起杆。但红方③球撞击⑦球有双杆,若闪⑦球守⑩,进而大举进攻三门区白球,红方极有可能翻盘。对此,白方教练心中有数,针对此情做出积极部署:②球起杆把④球送到红方大后方盯住⑤球,企图在红方后院点燃战火;同时,把可能得分的②⑧两球送过三门,起到分散兵力作用,仅留下没法送过三门的压边⑥球固守三门。就这样,白方“围魏”的战术布置完成。而红方见此状非常清楚,一旦后院起火,就难逃灭顶之灾,于是③球进二门撞⑦球获双杆后,没去三门,而是折反自家后院两杆吃掉④球,确保⑤球去完成派送①球及送⑨球进二门,并自进二门擦⑦球共奔三门的战术目的。至此,白方也达到“救赵”之目的,从而确保⑥球过三门擦②、⑧两球送柱边(图2)。
尽管红方⑤、⑦两球奋力拼搏,终因距离较远,⑦球闪击①球撞柱和闪③、⑤球进三门均未果。好在自己进门、撞柱均获成功,勇夺3分。由⑧球完成②、⑥、⑧三球撞柱任务。最后,白方以19:14取胜。至此,白方“围魏救赵”战略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