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门中将 于 2014-9-12 22:04 编辑
也谈门球的竞技与康乐 杨门中将 日本在引进并改造为现代门球时的初衷,主要是为二战后的日本青少年寻求一个简易可行的娱乐健身活动项目。但后来却引起不少中老年人的关注和参与,于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项活动便在日本中老年群体中蓬蓬勃勃地发展普及开来。80年代中后期我国门球从日本引进后首先在离退休干部群体中发展,虽有少数中青年参与其中,但多是为这一群体服务的涉老工作人员(先是以裁判、教练为主,因条件便利而后开始打球)。我国门球发展到现在,离休老干部(大多是各级老领导)功不可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干部制度的改革,不少50岁左右退二线的基层领导干部和内退职工、退休女工纷纷参与到门球活动中来,为门球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年轻一族头脑灵活,接受能力强,大多接触门球一两年,就能打出一点名堂。有的经三、五年历练,就能在全国或区域性大赛中崭露头角,甚至摘金夺银,傲视群侪!试想乒乓、羽毛小球及篮、排、足等大球类项目,置身业余行列,要想向前跨越一步,那是何等的艰难!即便是专业运动员,要想位列全国八强,也实属不易!门球虽易学难精,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试看全国球王争霸,网友论剑,巾帼争“后”,倾倒多少中青壮士,花季少年,白发翁妪!这样也就激发了更多的相对年轻人员甚至青少年一族加入门球队伍,并促使他们努力向竞技比赛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好现象,应予肯定 。 但从总体看,门球队伍的大部队还是中老年群体。80年代中后期首批参与门球活动的离休老干部、老工程技术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虽仍厚爱门球但力不从心,大都已淡出门坛。只有少数健康的耄耋门球人,仍眷恋着门球赛事,并密切关注着门球事业的发展方向。老一代门球人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成就了那一时期我国门球事业的兴盛发达。遍布全国各地厂矿企业、机关事业、社区学校的门球设施,如雨后春笋,飞速发展。不少地区,是把门球设施建设当作政治任务来下达的,有检查、有验收,年终考核是否完成都定有明确指标。 我国门球发展到今天,已有30个年头了。康乐与竞技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今年10月份将在日本新泻举行第十一届世界门球锦标赛。从有关资料看,日本拟参加世锦赛的7个队,大都是获得过全国冠军的中青年队,未派一支老年队参加。我国选拔出的参赛队伍,也多是中青年人组合,队伍中超过60岁的只占少数。 老年人精力欠佳,多以康乐游戏为主。锻炼身体,新朋老友聚谈交流是主要目的。而像“雾灵山豹”网友那样,虽年届七旬,犹存廉颇之志,对门球潜心研究、乐于到处奔走学习交流、苦练基本功的,实属少数。因此,老年人门球技战术水平能如徐卫国、李兰贵等达“炉火纯青”者屈指可数。更何况他们中青之年就已是门球界之翘楚! 为使我国门球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单靠老年人是难以完成此重任的。现在不是年轻人要和老年人在门球上“争”什么,而是为国争光的使命使然!所以老年人在这方面不仅不需要和中青年“争”,而且有义务从大局出发,鼓励并引导对门球感兴趣的中青年加入到门球队伍中来,为我国逐步退化减少的门球总人口增添点新鲜血液。 我认为,康乐门球与竞技门球应大力发展,齐头并进,互不干扰,适者生存。年轻人也可自愿加入康乐游戏,与老同志互帮互学,达到老少同乐。老同志方便之时也可与年轻人单打独斗,或老少交叉双人较量。彼此取长补短,以求“双赢”。当然想花钱买健康、快乐,外出参赛兼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只是不要把“名次”看得太重了。我也是年过花甲之人了,想玩玩就“老夫聊发少年狂”,自费参加大赛和年轻人过过招,不图得不得名次与获奖 ,自娱而已! 2014.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