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

社区广播台

查看: 12240|回复: 35

(连载 门球故事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9 07: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门球狂人 于 2012-4-6 14:55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08: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分期连载门球之乡---乡民赵玉书编写的门球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08: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       言
   
        

     门球,既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体育活动,又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我写《老张、老李侃门球》,意在探讨门球活动的基本理念和深刻内涵。试图以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百姓话语,约定俗成、广为流传且带有时尚色彩的门球遐想语汇,用轻松活泼、随意调侃的方式一球一说,一事一议,一杆一论,一题一谈,一案一析,一例一解……,内容涵概门球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两位老球友无拘无束地随意畅谈,引领人们由浅如深地走近门球,了解门球,认识门球,进尔琢磨门球,钻研门球,探讨门球,营造一种亲切感人,朴实无华,面向基层,扎根群众的大众门球文化。(赵玉书)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08: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门球狂人A 于 2011-10-30 05:37 编辑

             人物简介:
             老张——球令20年,打、教、裁样样能行,平时善钻研爱琢磨,这些年经常带队外出参赛,捧回不少奖杯,老球友们都尊称他为“门球高手”。
             老李——是刚入门的门球新手,但心细好学悟性好;经常向老张当面请教,他俩聊起门球来那真是:一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个探赜索隐,穷追不舍。
             这不,说着说着就来了。您往那边看:左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就是老张,右边那个就是老李,俩人又边走边聊上了:
                            ﹡﹡﹡﹡﹡﹡﹡﹡﹡﹡﹡﹡﹡﹡﹡﹡﹡﹡﹡﹡﹡﹡﹡
                                             

                                  第一篇 门球啊,门球……
         

           老李:老张啊,我这球儿也打了有俩多月了,前些日子参加比赛,队长让我上场,不知怎么搞的,平时在下边我觉着还可以,一戴上号码布,裁判再一叫号儿,我这心里就扑通开了,手脚也不听使唤了。你说,不到2米远的球,让我一杆臭球就全给交待啦!我这个人是不是太笨了,根本就不是打门球的料儿?
          老张:老李呀,门球这个东西是学会容易、学精难。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包括三岁小孩儿,拿起杆来谁都知道往球上打,都可以说是会打门球。但要真正打好、打精通、打出点儿名堂来就不那么简单了。你刚学打球不久,出现失误是很正常的现象。我都打了20年了,可至今还总觉着自己有不少的弱项,还有好多问题琢磨不透,还得继续虚心学、好好练!
          老李:行啦,行啦,我的门球高手,你就别揪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了!
          老张:不是那个意思。从这20来年打门球的实践中,我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门球,虽说是一项群众性的健身体育活动,但她确实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门球运动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就你我这点儿文化底子,好多名词儿咱们连听都没听说过。前些日子我见一份材料说:应当建立起一套咱们自己的、具有中国门球特色的理论体系。从大的方面讲,如:力学、数学、体育运动学、竞技体育学、生理解剖学、社会心理学、老年心理学,还有什么军事战略、战术,就连古代的《孙子兵法》都和咱这门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都需要下一番功夫好好学习研究。
          老李:你可别说了,一听这个学那个学,嗡!——的一下,我脑袋都大了!咱不就是拿起杆来打球吗?
          老张:不错,咱们就是打球,只知道打球。可就是这挥杆击球的一个简单动作,细抠起来名堂就多了。手握球槌要用力,抛开其中心理学范畴的东西咱不讲,光是与力学知识有关的就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击球时需要用多大的力量?向哪个方向击出?槌头撞击自球的哪个部位?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击出后自球的走向、速度和距离。接着两个球一碰,有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之分,马上就涉及到动量传递、合力、分力、动量守恒定律、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球在场上向前滚动,会遇到摩擦阻力。光一个摩擦阻力就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三样。你说这些都是不是学问?可你我又懂多少?
            我总觉得:面对门球运动,我们永远是一名小学生!门球这个东西就是这样,越琢磨名堂越多,越是深钻就越感到奥妙无穷!而我们自己的确是一知半解、知之甚少。俗话说:门球虽小,奥妙不少,学无止境,全凭自觉。
          老李:行啦,行啦,先不说那些。咱先说说眼前的:你说这小小的门球,不就10个塑料疙瘩吗!加一块儿不到5斤重,摞起来不足1米高,和咱们100多斤的大活人怎么能比!可我怎么就玩儿不转这10个球呢?!
          老张:老李呀,你这话说的可有点儿太大啦!
          老李:我说玩儿不转10个门球,是承认自己不行,还得好好学、好好练,够谦虚的了!怎么还成了说大话啦?
          老张:你的话大就大在——玩儿不转10个球。要让我说:你、我,包括所有的门球爱好者,不要说10个球,就是1个球,恐怕你这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真正把她玩儿转!什么叫“玩儿转了”?那就是人球合一,球随心动。无论击打、闪送,要让这个球指哪停哪,要哪有哪,说哪是哪,想哪到哪!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得心应手,随心所欲,手拿把攥,操控自如。你能做到吗?
          老李:这我可做不到,我现在是打哪算哪,停哪是哪,就是做不到要哪有哪,指哪到哪。照你这么说,我刚才的话是有点儿大啊!
          老张:老李呀,门球虽小,但决不能小瞧她。要想了解她、认识她,一直到迷上她、爱上她要有一个过程。咱们国家门球界的一位老前辈——姚 见老先生说的好:“知其妙者得其乐,得其乐者持其久,持其久者益其寿”。我斗胆在前边给加上了一句:“入其门者知其妙”。你去问问那些老球友,大家都会有同感,姚老先生总结的太好了。
你现在是刚刚入门儿,开始对门球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因为你从实践中,在练球的过程中比较善于动脑子,悟出了、知道了其中的一些奥妙,对你有吸引力。通过打球的肢体活动、沐浴阳光和寻求破解奥妙的脑力劳动能够娱乐身心,最终收获快乐和健康,这就是门球的魅力所在。
          老李:哇!——老张,你可真不简单,不愧为门球高手。打、教、裁样样行,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跟你学打球长见识、长学问、长能奈。那你说我应当怎么练?
          老张:你看,球场到了。下次咱们再聊聊怎么练球吧!

发表于 2011-10-29 08: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赵老的文章早有所见,文字功底甚是深厚,期待看到赵老的门球故事。
发表于 2011-10-29 10: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下篇。
发表于 2011-10-29 10: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soso_e179:}
发表于 2011-10-29 11: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愿赵老师写出更多好文章!
发表于 2011-10-29 12: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引人入胜,太精彩了!期待继续!门球狂人A老师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05: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 要想打好门球,惟有苦练
                                   

                                 (之一    练,要用脑子)
         

         老李:老张呀,咱们今天接着上回聊,你得好好给我讲讲,到底应该怎么练球?我见好多老同志天天去球场,天天都打球,可有些人的技术水平……,让我怎么说呢?不但不见长,反而越打越抽抽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老张:老李呀,这练球的学问可大去了。咱不说整个球队的训练,因为那是集体活动。什么训练指导思想、训练动员、训练组织、训练计划、时间安排、场地保障、训练指标、考核方案、检验方法、训练评比、总结提高……等等一系列的东西,哪样儿都不能少,都要考虑周全,安排细致才行。咱今天光谈个人怎么练球。
          老李:你可别象上回那样,这个学那个学的一大套,把我都搞晕了。你说说我应该怎么练,象什么要天天练啦,不怕腰酸腿疼,不怕风吹日晒啦,还有要虚心向高手请教啦……等等。你得给我说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让我听了就能懂,学了就能用才行。
           老张:好吧,咱就说个人练球。不过我还是要把话说在前边,个人练球也不是十句八句就能说清楚的。我给你讲这么个题目吧,叫做——“要想打好门球,惟有苦练”。怎么练?下面还得分成10个小题儿,包括:⑴、练,要用脑子;⑵、练,要肯吃苦;⑶、练,要经常化;⑷、练,要抓弱项;⑸、练,要有计划;⑹、练,要有检验;⑺、练,要破常规;⑻、练,要弃陋习;⑼、练,要重意识;⑽、练,要善创新。咱们一个一个题儿地聊,也请你发表些自己的见解。
           老李:好傢伙,这么复杂!我还是老老实实听你的吧。
           老张:你别着急,咱们一条一条的慢慢聊。我先问你一句:你每天打球都用什么?
           老李:用球杆呗!这还用问吗!我总不能象咱们小时候弹玻璃球儿那样,蹲着或是趴在地上用手扔球儿吧!
           老张:你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儿。打球要用球杆,按《规则》中的名称应当叫“球槌”,这没错儿。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脑子。
           老李:是不是你平常老强调的那个:要边打球边琢磨球?
           老张:对了!咱们这些中老年人都有比较丰富的生活、工作阅历和经验。你说哪一项工作技能、技巧不是经过长期认真刻苦的练习,反复多次的使用才得以学会和掌握的?门球也是一样,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哪个门球高手不是经过契而不舍、长期磨练而成就的。任何一支过硬的球队都必须经过长期严格正规的训练和实战检验。光靠瞎矇、靠歪打正着和撞大运,只能得意于一杆,侥幸于一时。一句话:不经过千锤百炼,没有真功夫、真本事不行!
           老李:这话在理。那用不用脑子能有多大区别呀?
           老张:对于一个初学门球的人来说,是光用槌头打球,还是注意用脑子打球,两者很快就会看出截然不同的结果。所谓用脑子打球,就是要求你所打出的每一杆球都应当是慎重的、有目的的。也就是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能是随意的、盲目的。就象你上次说的:打哪算哪,停哪是哪,那可不行!
           老李:你这意思是说:不能轻易起杆儿!
           老张:对!你这句话可谓“画龙点睛”。怎么才能做到不轻易起杆呢?我教给你一种《五步练球法》。就是:⑴、击打前设想;⑵、击出后观察;⑶、球稳后检验;⑷、静下来琢磨;⑸、送回球重打。要把这五个步骤贯穿于练球的全过程。
               第一、   击打前设想。就是在打每一杆球之前,自己脑子里要有个想法:打什么样的球?是正面撞击还是侧撞分球(也就是擦边球)?是轻粘接触还是侧面顶撞?是调位找角还是磕挤造双?是定点送位还是拔钉夺隘……,总之,你心里得有个目标,有个基本的想法、打算,不能稀里糊涂。另外,打出这一杆球之后,你的自球想要到达什么位置?他球被撞击后可能移动的方向、距离等等,都应当考虑到。
               第二、击出后观察。练球的时候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梆!”的一杆打出去就什么都不管了。一定要仔细观察击球之后自、他球的运动方向、速度和距离,看看和原来设想的、预计的是不是一样。
               第三、球稳后检验。等到场上的球都停稳了,再按照你最初的设想一项一项地去检验。你可以沿着球路来回走上几趟,看看这一杆球打出去以后,结果是否和你原来的设想一样,哪些地方出现了预料之外的情况?看清楚了,心里有数了,就进入下一步。
                第四、静下来琢磨。这一步很重要。不要急着打下一杆,要根据场上出现的情况(即结果),动脑子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如:瞄准点的选择是否正确?击球时的动作是否有变形?施力的大小是否合适?场地的影响是否考虑到了?……等等。一定要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做到成败心中有数,前因后果清楚,然后再进入下一步。
                 第五 、送回球重打。平时练球,大多数同志都是毫无目的地来回瞎打。我把它称之为“ 满场赶羊”。送回球重打,就是要把打出去的球逐个击送或闪送回原位,不能随随便便用手扔,用脚踢或用球杆随意一敲、一砍、一抡、一砸。这里就用到了前边我们说的“不轻易起杆”——意思是说:每一杆球都应当是自觉的、有意的、在控的,即每一杆球都应当是“练”,都应当在“练”,都必须要“练”。随随便便地把球扔、踢、敲回去也是使球复位,我们为什么不把它看成是一次练球的机会呢?这不是事半功倍的好事吗?又何乐而不为呢?
           把练球的五步法归纳起来,用一句话表述就是——琢磨透了再打,打完了再琢磨。总之,练就是反复琢磨,细心品味,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持之以恒,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如此坚持不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下去,才能做到——杆杆有体会,天天有收获,周周有进步,月月有提高,年年有变化。
             老李:唉呀!——老张呀,你可真了不起!就平时练球这么个小事,你就想的这么细。早知道我也照你说的去练,不早就提高了吗!还有什么?接着说。
             老张:练,要用脑子,主要体现在这《五步法》上。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要肯做、会做、能做小学生,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平时要多观察、揣摩别人是怎么打球的,为什么比我打的好?好在哪里?要及时向门球高手请教。有的时候一个动作、一项技巧你可能好长时间练习不好、掌握不了。请高手来给你指点指点,可能三言两语一点就破。因为人家练的多,实践多,悟出了门道儿,抓住了要害,这一点你不服不行。一句话,就是要虚心好学!
               用不用脑子,是能否练好球和提高技、战术水平的关键。即使是一名新手,只要他善于用脑子练,一般三、五个月就能看出点儿眉目来:这个人有没有培养前途,将来能不能成为一名竞技型的选手!如果不用脑子练,整天瞎打、满场赶羊,打上十年八年也只能是在低水平上徘徊,甚至越打越不随心。就象你开头说的:越打越抽抽!
             怎么样?今天咱们就先聊到这儿吧。
            老李:好。我回去好好琢磨琢磨,就按你说的练。


发表于 2011-10-30 07: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是老一辈门球人总结出来的心德,谢您们了,期待继续;{:soso_e163:}
发表于 2011-10-30 13: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赵老师的门球故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看头,有味道。对新队员、老队员都会有益处。且等下回上传。
发表于 2011-10-30 15: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且等下回上传。
发表于 2011-10-30 17: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趣易懂,好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2: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   要想打好门球,惟有苦练
                                 

                                (之二    练,要肯吃苦)
            

            老李:老张,按照你上回说的《练球五步法》,我想到球场去练球,可没有地方呀!附近就这三、四块场地,天天人满为患。你说人家那儿打的好好儿的,咱总不能去给人家捣乱吧!
            老张:老李呀,你还是没动脑子。俗话说:窍门对你笑,看你找不找。只要你开动脑筋想办法,人多照样能练球儿!今天我想给你说的——练,要肯吃苦,就涉及到这个问题。
            老李:为了练好球,吃点苦受点累,那没说的。谁让咱喜欢上了这玩艺儿呢!我发现凡是下功夫练球、平时打的比较好的很少有“小白脸儿”,一个个都晒的黑不溜鳅,跟包公似的!
            老张:你说的有一定道理,看来你还挺注意观察。但从发展的眼光看,将来都建成人造草坪带棚的,甚至室内球场,风吹不着,雨打不到,太阳也晒不着,那就不会都象我们这些人,一个个的黑包公啦!
            练,要肯吃苦,是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因为你想学会并精通任何一项技能,不下一番苦功夫,不刻苦练习,不亲自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想轻易到手是不可能的。这就叫做: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练球要肯吃苦包括好几个方面:首先说,练球是一个单调重复,枯燥乏味的活儿。一个动作,一种打法往往要反反复复地练习体会。每天都可能要练上几十遍、几百遍、甚至更多。需要你不停地来回走动,反复猫腰、击打、送球、拣球、摆球,要说不腰酸腿疼那才怪呢!这只是属于肢体活动的一个方面。我们不妨也称它为“体力劳动”吧!
            老李:不错,胳膊腿儿一齐动,确实是一种“体力劳动”!
            老张:第二,练球的时候你的脑袋瓜子也不能闲着。上回我说的《五步练球法》,哪一步都离不开动脑子。只有在动胳膊动腿的同时,对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击出的每一杆球、每一个细小动作都能周密设想、仔细观察、分析判断、对照比较、反复琢磨、用心品味、归纳总结……,才可以说你是全身心地投入了。你想想,这动脑子是件轻巧活儿吗!?
            现在我们有些老同志,就是不愿意动脑子。张口就是什么:“费那脑子干吗?随便玩儿玩儿算啦!”。当然,这话说的也对。但我总是想:既然我们已经喜欢上了门球,也离不开门球,就算是纯康乐吧,也应该要求、追求一个——“康的有韵味儿,乐得高层次”呀!不能把打门球只看做是一种单纯的动动胳膊腿儿的室外活动。上回我说过,门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我们还应当把门球做为一种文化。通过认真学,刻苦练,细心打,积极参与,细心品味,领悟真谛,陶冶情操,努力拥有,尽情享受。
            老李:老张你这点说的对,门球就是一种大众文化。你看现在好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各种文艺演出团体,出版业,最近连广播、电视、互联网都要搞什么联盟,要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要做大做强。
            老张:老李呀,练球还得要吃得下另一份苦,这个苦只有练球的人自己心里清楚。咱不说遇上天气不好,象三九天穿着羽绒服戴着手套,夏季大热天一动一身汗,这些都不在话下。就象你开头说的:没有场地,没地方练,怎么办?这种情况经常遇到,哪有专门用来练球的场地呀?!这个时候就要动脑子,想办法,找窍门儿。我把它叫做——“忍辱负重,见缝插针”。一是充分利用场地边角。你说人家在场上高高兴兴、有说有笑,正打的起劲儿,咱能不管不顾、目中无人拿着球到场地中间去练球吗?但场地少人多,你也不能总坐在旁边看呀!总得想个办法练呀。那就只有在不影响别人打球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场地的边角,练送位,练轻粘,练压线,练闪带,练就近造双杆,练习打顺边的蛇形球……,可以练的项目多了,你可以灵活掌握。当然了,看到你见缝插针地认真苦练,绝大多数球友嘴上不说,心里都是佩服的。但也有个别人会投以冷眼甚至风言风语说上几句,什么“要参加市代表队啦!”、“想出国呀!”。尽管绝大多数的话是属于开玩笑,但你得听着呀。一句不顺耳,你一气之下拿起杆就走,那不就完了吗!
            老李:是啊,有时候你在四角练,一会儿人家的球过来了,你得赶紧挪地方,慢了人家有意见。要不就赶紧收起你的球靠边儿站一会儿,等人家的球走了再接着练。老张啊,你说老是这么“打游击”也不是办法呀!
            老张:这需要有一种精神:抗得住单调重复,忍得了枯燥乏味,不听你风言风语,不理他冷眼斜视,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反正我就认准一个字——练!
            老李:老张呀,为了练球,咱不能跟大伙儿错开时间吗?等场上人少的时候再练。
            老张:对!这就是我下边要跟你说的。你看现在有的大城市为了减少、缓和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壅堵状况,采取错时上下班的办法。记得我刚开始学打门球的时候,看到别人打的好,自己羡慕,也想好好练。那个时候门球场地更少,要想打上一场球得等半天才行。哪有咱们新手练球的地方?跟人家一块打吧,自己心里没底,怕打不好落埋怨。在说你一个新手谁也不愿意要你呀!练,不能,看着又眼谗又着急,怎么办?于是我想到了“见缝插针,避开高峰”。大概有将近两年多的时间,我灵活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一般每天上午8点多到10点多,下午2点半到4点多球场上人最多。咱主动让路,如果没什么事儿,我就坐在旁边一边看一边学:一是看技术——仔细观察、揣摩人家怎么站位,怎么瞄准,怎么撤杆儿,怎么挥杆儿……,打的好,好在哪儿?技术高,高在哪儿?有看不清、看不懂的地方,等人家休息的时候可以去问、去请教。二是看战术——看人家怎么调兵遣将,怎么布球结组,怎么控势得分,怎么挽回败局……。如果家里有事,就回去办事,什么买个菜呀,来个客人什么的都误不了。等到你们都走了,要回去办事了,回家吃饭了;好!这回轮到我了。大约11点左右我准时到场。许多时候都是我一个人独占一个场地,我就可以甩开膀子大干啦!比如练习擦边奔袭,我在三门前沿四线摆上9个球,前边放1个靶球,从不同角度擦向二门。等9个球都打完了再逐个看、逐个分析。练闪带球也是一样,靠边线放上一个球,有时是放上一个装饮料的空易拉罐儿或放块砖头当目标,再按自己的设想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用10个球逐一瞄准闪带。说实在的,这样练真开心、真痛快、真过瘾!你说,象这样练上一、两个小时,比你随大流打着玩儿一整天的收获不大吗?就这样,等到中午1点半不到两点,别人陆续都来了,我也就收杆撤兵了。
            老李:哇!——老张,你可真不简单!你这股劲头儿真值得我好好学习。但你说的错开时间练,春秋冬季都问题不大。夏天,大中午的多热呀!可别把身子累坏了!
            老张:夏天我是抓两头儿,一早一晚儿。早上4点钟我就去,等6点来钟我就收。傍晚从6点钟一直练到8点多,什么时候天黑看不清球了,我才收杆。要说辛苦一点儿、累一点儿这是实话。可经过两年多的苦练,自己也觉着技术确实有明显提高,很快我就成了球队的主力队员,还被吸收进了咱们单位的联队。
            老李:我看你这叫——场上人满为患,我在一旁观看;别人收杆回家,我再进场苦练!
            老张:对!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客观形势逼出来的。为了练好门球,你就是得要“有得有失,有苦能吃;一门心思,如醉如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