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7-2 20: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赤马:
您好!谢谢您的建议。
我正苦于不会使用此编辑器的绘图工具,还有不会上传相片功能。现在,我借此机会,还用文字回答:“双齿叉瞄准法”与“里切线瞄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首先,得清楚,本球与目标球有四根切点连线:1本球左切点-目标球左切点;2本球右切点-目标球右切点;3本球左切点-目标球右切点;4本球右切点-目标球左切点。其中1,2是外切线,3,4是里切线。“里切线瞄准法”就是用3,4当做瞄准线:3用于右擦,4用于左擦。
我的“双齿叉瞄准法”用的是两根外切线,即1,2切线,他们是两根平行线,一个球的距离(75毫米)。这两根线是虚的,在你的头脑中,应该把它们想象出实际的线。由这两根线,加上本球,再加上锤头,就构成了平放在地面上的“双齿叉”:平行的两根线是“双齿”,本球是“齿根”,锤头是齿把。双齿对称于锤头中心线。要把这三者看成一个整体:转动锤头时,是“双齿叉”的整体转动。
下面再说明一下“双齿叉”的瞄准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想象力)在锤头锤尾,本球,目标球四点一线时,目标球处于“双齿”的正中间。好,我们逆时钟转动锤头,想象中的“双齿”整体地随着锤头转动,转动的角度也与锤头相等。右齿由目标球右切点开始移动,(这一移动是由逆时针旋转锤头造成的)到达目标球的左切点时,就达到了大家所说的“里切线瞄准法”的位置,左齿也就达到离目标球左边75毫米的位置,停止旋转锤头。可是,“里切线瞄准法”没有另外一根线:“左齿线”,这是一根想象中的线。这就是“双齿线瞄准法”与“里切线瞄准法”的根本区别。
球友们会问:“你不是多此一举吗?搞得那么复杂,神秘干啥?!”
不复杂,也不是故弄玄虚。
我们知道,人的双眼有视觉惰性,大约0.1秒左右。电影就是利用人的视觉惰性,将静止的相片变成了连续活动的影像。我的“双齿叉瞄准法”,就是利用人的视觉惰性,将静止的本球和目标球在双齿叉内来回滚动,形成一根连续的直径为75毫米的“球影像棒”,这是由双眼在本球和目标球之间来回扫描得到的。不断地调整锤头的角度。使这根“球影像棒”的右边与目标球的左切点重合,就可以挥杆击球了。
以前,我也是“里切点瞄准法”。可是,无论我怎么努力,总是不易找到这根里切线的准确位置。自从我摸索出“双齿叉瞄准法”后,我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双齿”(即与本球相切,两线距离为75毫米的平行线)的位置,在挥杆之前,我仿佛看到了本球沿着我的“双齿”轨道滚到目标球边的擦球厚度是多少,这也许就是类似于丁俊峰的“球感”吧。
谈到这里,您也许明白了我的道理。有什么错误,请您批评指正。
由此,也回答了其他关心此问题的球友们,我就不一一回信了。
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