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 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 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节与月饼
有人以为吃月饼和送月饼,自古以来就与中秋节有关。其实,情况并非如此。初唐时,原来农历八月只有初一是节日,而无十五这个节日。相传,后来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这样民间才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到了中唐,人们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楼观月,而当时还没有月饼出现。说到月饼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宋的时候。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那时的月饼与现代月饼亦大不相同,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
古时候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已出现“月中蟾兔”之类的装饰图案。其设计之精良,构图之美妙,花纹之精细,使人获得艺术享受,既充分体现了月饼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反映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中秋小长假怎么过?
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今年中秋节从9月13日到15日放假三天。首个中秋小长假怎么过,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如何过好这个中秋节,大家七嘴八舌早就聊开了。小王觉得,团圆仍是中秋永恒主题,因此还是呆在家里与父母团聚最有意义;小雷认为,在外求学或在异乡工作的异客不能团圆,搞一个同学或是老乡聚会,也算是中秋团圆;“中秋的假期加上双休,是个不错的出游机会,我会出去玩一趟,最好是短途的,能在当天晚上赶回来吃团圆饭。”颇爱旅游的小毛打起了如意算盘。姜老伯听得头头是道,他接着说道:“既然国家将中秋列为法定假日,就要利用好这一资源,政府和文化部门可以在社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多搞些中秋文化娱乐活动,既强化了节日氛围,又丰富了群众的生活。”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每个想法都有道理。我想,如何过好这个中秋节,大家应该早就做好了打算,相信都会利用好中秋小长假,过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 (凡人) 忆儿时的“月光饼”
中秋将至,又到月饼热销时。看着超市、商场里摆满的包装精美、琳琅满目的高档月饼,却又没了食欲。忽想起儿时曾吃过的“月光饼”,问店员是否有卖,店员听了摇头道:根本没听说过。时代变化是如此之快,儿时的“月光饼”由于价格便宜、利润低,早已撤出了各大超市、商场的货架。我感叹道:中秋月依旧,月光饼无存。
回想八十年代初,当时高档的广式月饼还是稀罕之物,非一般人所能享用。每到中秋,供销社卖的大多是本地自产的“土”月饼,而我对其中一种称之为“月光饼”的情有独钟。家乡的“月光饼”,五毛钱一个,白白的,圆圆的,不到一厘米厚,碗口大小,就象是天上的月亮,饼面上还贴有一张纸质的嫦娥画像。“月光饼”是用米粉和白糖碾制而成的,吃起来甜甜的。吃“月光饼”时一定要多喝水,不然会哽在喉咙中,咽不下去,跟吃雪花糕的感觉是一样的。吃完“月光饼”,就把饼上的纸质嫦娥画像贴在门上,年年如此。记得儿时某年中秋,月光躲在云中迟迟不肯出来。母亲说,你拿着“月光饼”拜一下嫦娥,月亮就会出来的。我照着母亲说的去做,果然没多久,就“流云散尽看月明”了。
自从上了大学以后就再也没吃过这种“月光饼”了,因为市场上很少有这种饼卖。然而一到中秋的时候,我会想起甜甜的“月光饼”。 饼早已不见,但月光依然如水,家人安康,中秋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