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孟凡银 于 2011-4-24 10:07 编辑
前言:此文在《星空论坛》和《中国门球网》先后发表后,受到众多网友的热情支持,还有给我发来短信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对此深表谢意。现将修改后的文稿再次发到网上,请门坛老将和关心门球发展的朋友们赐教。 ----------------------------------
试谈界外球的“起死回生” 孟凡银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旅游者和民航人员,向我国个别地区传授门球活动,引起我国政府和群众的重视。后经政府立项从日本引进,以离退休干部职工为主体逐步推广开来的娱乐健身运动。二十多年来,门球运动的快速发展,其竞赛活动已从多方面影响人们的生活。隨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老一代门球人不断探索追求,如何实现门球从“康乐到竞技”,从“福利到市场”的转化。摘掉“老人球”的帽子,使之成为“全运会”和“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然而门球比赛“一边倒”和难以掌控的偶然性,
以及一杆定乾坤的问题,成为了对门球竞赛的一个普遍理解的共识。让门球比赛失去体育公平对等竞技和观赏性,这是一个让人十分困惑难解的迷。多年“限双”的赏试也收效甚微,实践证明我们必须走出这个误区,对门球理论作深入研究,用科学发展观来探索、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门球发展规律来解决这项难题。对此,希望各抒己见,深入研讨,求真务实的促成门球的改革创新。我先讲几点“奇谈怪论”抛砖引玉。 一、要走出限制双杆球的误区
在门球比赛中,十球循环在场内运动,击球有轻有重,落位有远有近,角度不规律,密度也不均,场无定势,球无定位。从而在击球过程中必然产生一杆多击,这是多球运动的客观规律,是无法改変的。所以,击打双杆球的次数很难限制。如:
1、高密度球——多球落位集中,球与球之间的间距很小。这类高密度球,击球员可以主动造作,也可无意形成,两者之间难于介定,是一杆多击效率最高的双、多杆球,规则无法限制。
2、多种角度球——击球员击球方向和闪击送球方向是多变的,从而各球落位之后相互之间形成的角度是无法改变的。而这些角度球又是击打双、多杆球的重要条件之一。这类球在自然滚动落位之后,形成的角度和击球员有意摆放的角度球,规则不能界定,也是无法限制的。
3、反彈力度球——从力学原理分析:当击球员击打自球撞击到他球時,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是必然存在的。自球反彈后的运动是有远有近,方向不定。在它二次运动的同一方向如果有落位的他球,即可再次撞击一个或多个他球,这是常有的亊。这种撞击后又反弹撞击的双、多杆球,也是无法限制的。如此等等不做赘述。因此在门球比赛中可形成的双、多杆球可分两大类:
第一类、人为造打的双、多杆球。是广大球友掼用的技战术。这类双、多杆球,虽然可以明令限制,但在实战中也是限制不了的,击球员可以不承认是人为造打的。因此,裁判员也就无法裁定它是主观造打还是偶然形成的幸运双杆球,两者之间无法制订界线。所以限而无用,反而易引起纠分。
第二类、自然生成的双、多杆球。俗称“幸运双杆”球。即上述各种条件偶发生成的双、多杆球。这类“幸运球”是限制不了的。除非强令双击无效。
所以,在门球比赛中,双、多杆球是限制不了也砍它不悼。因为它是一种战技术手段,符合多球运动击球技术和战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限制双杆球”的数量既不科学也难执行,是自找麻烦。解决不了比赛“一边倒“的实质问题,
现在应该走出这个误区,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二、门球比赛”一边倒”和“一杆定乾坤”的症结何在?
门球运动是在“二战”结束后,在日本中老年人群中兴起的一项娱乐健身运动,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文化的差异,适合日本人的门球比赛规则,在今天我们看来,它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日本人的门球比赛方法是仿效“武士道格斗”的方式进行,即先下手为强,一刀将对方刺倒而获胜取乐。门球比赛也是如此,只要抢先击打到对方球,都是一闪致命,击出界外“休克”,少则一只球,多则五只球全部清场;这种界外球要隔一个轮次才有击球权。所以我称界外球为“休克”球更确切,而且在同一场次中,可以多次将对方球打“休克”,夺得优势后就可在场内上演独幕剧“唱独角”戏,让对方站在场外“观赏”,这就是大家公认的比赛”一边倒”态势。在门球比赛中一次双杆击球、一次擦边击球、一次闪带球、一次远击球、一次幸运击球等等,都能将对方球闪出界外“休克”,造成双方击球权的严重失衡,形成比赛“一边倒”和一杆定乾坤的态势。从这个角度看门球比赛“一边倒”和“一杆定乾坤”的态势,不是偶然性而是客观存在。仅仅只限制双杆球是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难题,
所以门球比赛中用于闪击对方球的方法,对界外他球击球权的限制和对双杆球续击权的奖励都是不当的,扩大了双方击球权的差距,有失体育比赛的公正。这是造成双方击球权失衡的主要原因,破坏了体育比赛对等竞技的基本原则,无公平竞技可言,形象一点讲,门球比赛方法好比“杀鸡取蛋”,赛场只是“杀鸡”莫有观赏性,也就不会有观众。只有“斗鸡”场才有活力和竞技观赏性,有必要改革创新。
三、解决“一边倒”和“偶然性”的建议
找到了门球比赛“一边倒”和“一杆定乾坤”的形成原因,就会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将“杀鸡”场改为“斗鸡”场就行了,但要认同这个观点和实现这种改革,还会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须要门球人共同努力,深入研究、不断调整、充实、完善其内容,先实行国内、国际双规制。建议如下:
其一、保留双杆球的所有形式和大部分功能,国内仅限制用双杆击球。因为我们是国际门联成员国,在国际比赛中,还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发挥双杆球的威力为国争光。只能将国内创新内容逐步推向世界。
其二、将其闪击出界的“休克”球“起死回生”,即将界外球改为出线处的压线球,就均衡了击球权,不管闪击出线几次,都不“休克”,恢复其击球权,就有战斗力,双方就可对等竟技,行成了“斗鸡”竞技活力。
其三、在国内规则中规定:不管用什么战术技术击打对方球,在闪击对方球时不准闪击出场外,只能闪送到对己方有利的场内边角,凡将对方球闪击出界外的,视为闪击球犯规,停止续击权,他球置于出线处压线或放回原位,(将自球和己方球击出场外则按界外球处理)
这样不仅克服了闪击对方球的随意性,增加了闪击送球的技术难度,也增加了对方攻击难度,
平衡了击球权,竞技观赏性更强。
只要进行上述改革,门球比赛“一边倒”和偶然性的一杆定乾坤的态势就能基本消除。
后 话
玩门球为健康, 写门球图发展。
门球先天不足, 竞技还不成熟。
娱乐健身尚可, 全运奥运难求。
改革开放引进, 为了老年健身。
老人玩完之后, 发展让人发愁。
保守自会衰退, 创新才有出路。
莫笑奇谈怪论, 兴衰都有责任。
写出奇文共赏, 欢迎百家争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