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门球比赛中,教练员的战术设计、运用,是要讲求效益的,这是战术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那么,击球员的每一杆球,是不是也可以计算一下效益,等比赛结束后,统计一下每个击球员在本场比赛中的贡献呢。有此必要和可能吗?我认为有。 先说必要性。现行五人赛制的最大弊病,是“大锅饭”,不能调动击球员练基本功的积极性。比赛胜了,都用功,输了,都有责。根据笔者观察,95%以上的人,表面不说,但内心都是高估自己的技术水平。人民公社的生产队也是“大锅饭”,可人家还有“评工、记工”的制度。门球比赛的五人赛制的使用,现在只是逐渐减少,可能还要长期存在下去。建立一套击球员每杆球的效益评估机制,从而让每个击球员树立“具体的功、过”理念,可能对促进击球员练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总体的技、战术水平,会有好处。现在虽然也有“这场谁打好了,谁(包括教练员)失误了”的概念,但很不具体,有时还很不公正,因为,对这个“打好、失误”的判定,可能每个人各有各的认定,并不统一。人民公社开始是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制度的,“评工、记工”的制度,是后来才有的,直至最后的“包工、包产”。一场门球比赛,6个人参加,为什么就不能记录、评定一下每个人的贡献呢。 再说可能性。要记录、评估每杆球的效益,就要有量化标准,这个标准确实不太好定,但不是不能定。和其他事物一样,它也必须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笔者异想天开,设想了一个标准(草稿),只供大家讨论。 作为实施技术统计的前提条件,必须制定本队的技术规程。规程要明确本队合格队员应具备的“各项”基本功具体的量化指标。这个规程要经大家讨论,多数人认可。根据本队技术规程,就可以确定每杆球
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比赛时,完成每个击次的“基本任务”,记“基本分”,失误或超常发挥,在基本分的基础上“加或减”。 例如,假如每个击次的基本分定为10分,2球的基本任务是,进一门后借助在一门后接应的10球,打掉三门前的1、9两球。结果:2球进一门后,落点极佳,擦10球,接近三门红球,按教练要求将10球送到指定位置后,打掉1、9两球,自球找10球结组,到位理想,可以记满分10分;如按教练要求,用1球闪带二门2号位的7球双出界,可适当加分;如果,2球进一门失误,没能得分,将10球丢掉可记-5分或-10分;如虽成功进门得分,但落点距10球太远,撞击10球后,红方球不在有效射程之内(按《规程》规定的有效距离确定),已无法实现原战术计划,教练不得不改变战术,要求将10球送到指定位置,自球续击到位,可减半记分。再如,1球、9球界外,1球距三线中压线的3球不足3米,三门前8、10 两球结组,距四线约1米。轮到1球起杆,1球的基本任务就是为3球制角,让3球打掉8、10两球,到位记10分。到位的标准,根据《技术规程》规定的击球到位的误差率确定
,如规定小于距离的10%,则定为小于30厘米,为成功到位,大于30厘米,酌情减分,如差得太远,根本无法实施原定战术,可记0分或负分。再比如,比赛到终场,有时时间就是胜负的关键。此时,时间就是效益,是最大的效益。因此,在杆球的基本任务,就必须按“时间”确定。本方抢时时,击球、送球的任务极易完成,关键是看在杆球是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击球任务,从而为本方关键球起杆,赢得了时间;在本方延时时,在不犯规的前提下,是否最大限度的消耗了时间,从而遏制了对方关键球起杆。 具体操作方法,可由教练打分,助理填表记录,赛后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