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老寿星的门球故事】夕阳更璀璨 老骥自奋蹄——记天津“老年健康之星”、“学习之星”于德江原创 叶连起 [url=]门球之苑[/url] 3月21日
夕阳更璀璨 老骥自奋蹄 ——记天津“老年健康之星”、“学习之星”于德江 文、图/叶连起(天津市通讯员)
于德江,出生于1926年1月3日,原籍山东省即墨县;1946年4月,在解放区黑龙江省安达县政府教育科工作;1948年,被推荐到哈尔滨财经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嫩江省工业厅工作,曾任副科长;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国家建设征调有文化、有能力的科级干部支援长春“一汽”,他如愿服从祖国需要被征召;同年,调到国家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劳资处任副科长,后调任中建施工企业第六工程局任劳动人事处处长。投身革命工作44年,其中从事建筑行业36载,是新中国第一代老建设者。1990年在天津塘沽正式离休,获批国家副局级待遇。
1946年在安达教育部门工作时,于老就是个“体育尖子”;同年,他报名参加了国家征招、急需“三下江南”的支前队伍,靠着过硬的铁脚板和力量,抬担架、背伤员、送物资。和平时期,在天津,于老也算是出了名的“体育明星”,不仅坚持每天步行半小时,还曾到上海参加登高节文娱大赛,积极参加社区健步行宣传活动,更坚持参加门球运动30余年,在2006年被评为天津市“老年健康之星”。
荣获“老年健康之星”
于德江离休后,十分注重生活的高质量。将年轻时篮、排、乒乓球、游泳、跑步等健身运动项目列入日程,休闲并快乐着。不仅如此,他还勇于尝新,开始从事门球运动。
把大爱奉献给门球队。1990年1月,于老与中建六局一大批老同志办理离退休手续后,迅速组建起一支门球队伍。他秉持办实事的理念,向原单位求助,盼其能支持老同志“老有所乐”,建设一块门球场。对此,离退办领导随即便答应支持解决,所在街道也伸出援助之手,为新成立的门球队出资安装新护栏。于老自己则掏腰包给队友统一购置队服,一心为发展门球运动使劲,使门球队老同志们深受鼓舞。“这是我离休后办成的第一件大事,让我感到欣慰。”于德江高兴地说。
甘为孺子牛,全心服务好。为推动门球运动发展,引导门球队员达到趣味健身目的,于老到北京取经,请老塘沽门球人示范表演,并自告奋勇做队长,带着队员天天操练基本功,还联系本系统门球队经常往来,交流感情,切磋球技,提高打球水平。平日,他还将自己打球的体会、经验总结做成卡片与球友分享,坚定门球人战胜困难的勇气,保持必胜的信心。
扑下身子,抓竞赛,促发展。十多年来,于德江带队参加天津市“百队迎春”门球赛、纪念香港回归大型门球展示大赛和2000年“跨世纪门球邀请赛”等活动,都有着优异的表现和成绩。为调动老同志们打球的积极性,焕发他们的精气神,他还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及要求,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真正体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他的精心组织、尽力推动下,于老还在自家居室办起了图书馆、办展览,举办讨论会,他的家,也成了联系门球人的情感纽带工作站。
荣获“学习之星”
于德江平时在注意身体健康的同时,还注重学习,意识思想常新,与时俱进。他从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制定出自己的“五年发展计划”,把大半生精力都用在看书学习、记笔记上,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经过实践检验的事物写成作品,已达200多万字,其中10多万字已经在有关报刊上发表或印制成册。
建“书屋”专心投入。于德江是个有事业心的人,从在安达县政府做教育工作的那一天起,就立志“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也成为他战胜任何困难的一生座右铭。于老有藏书3000余册,其中体育类占1∕6 。前些年,庆祝中建六局6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如愿接受邀请并向大会“祝词”,还将《一个老建设者的足迹》一书奉上,单位领导当场做“序”,并将之作为企业文化,同意扩大发行数量,让更多职工接受教育。
健脑益智自得其乐。如果说读书要用脑,写作是由“吸收到吐出”,更需用脑;如果说读书快乐,写作是出成果的过程,完成一篇文章,自我欣赏,堪称自得其乐。大脑用则灵,不用则退。“这些年,我体会到了写作的快乐,达到了‘心灵手巧’的境界,头脑不比年轻时差。”于德江说。
掌握使用电脑与手机。通过学习,于德江73岁时终于可以熟练使用电脑。之所以赶新潮,是被生活需要“逼”出来的。改变自己,必须跟科技发展接轨。过去完全靠手写,现在则是要学习使用电脑进行写作。使用电脑写作,不仅加强了手部锻炼,有利于心血管健康,还能延缓大脑的衰退。看新闻、看视频、通话、用邮箱发稿等等,于老都将障碍扫除,“闯”了过来。
学以致用扎根心田。于德江前半生干事业,曾在《东北日报》发表“作战一百日,行军三千里”,支援前线炮火考验文章;在与门球结缘后,他又健康的路上撰写出若干有意义的生活篇章,2000-2007年间,他撰写出的《门球技战术研讨》、《门球理论与研究》两部姊妹篇精品就是最好的例证。
2012年,于老又撰写出一部长达36年的社会体验回忆录《一个老建设者的足迹》。在到广西巴马旅游后,他撰写的《世界长寿之乡巴马见闻》也得以出版发行。而《我的家史》这部书,则传承了于老的家规家风。不仅如此,于老还走进社区,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宣讲“国家发展纲要,全民健身重要性”,并现身说法,开展了“门球给我带来的好处”专题课,感动了社区领导,迅速成立了一支“社区门球队”。特殊时期,他还积极向社会献爱心,捐资1000元到街党委。2006年,耄耋之年的老人家,被评为天津滨海新区“学习之星”。
人,要健康长寿就要有点精神,做到坚定信念。95岁高龄的于德江凭借他的“长寿秘诀”,做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成为了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也正是今日中国所需要之精神典范。这位健康型、读书型、时尚型的老人,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了门球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夕阳更璀璨,老骥自奋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