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戈壁梭梭2 于 2018-4-26 18:22 编辑
我不赞成将槌球改称门球,其理由,见我以前发的帖子——《门球的称谓问题》。但是,鉴于门球的称谓已经习以为常,我在以下帖中也随着称其为门球。
本帖将讲5个问题:
一、日本门球形成的内因和外因。
二、客观公正的看待日本门球。
三、进入中国,“中国化”是必然的。
四、其发展趋势是重新返回到即是各个群体都参加的康乐、健身的群众体育,又是能进各种运动会的竞技体育。
一次发完篇幅太长,以序列贴的方式,每贴讲1题。今天先讲第一题:
日本门球形成的内因和外因。
槌球运动世界公认的是始于法国,至今约有800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法式槌球,历经600年一直是少数弱势群体参与的休闲性的体育;二是英式槌球,从兴到摔约有80年,其鼎盛期是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时它已成为英美不少国家的热门体育项目之一,并两次进入“奥运会”,一次是1900年第二届现代奥运,第二次是1904年第三届现代奥运,它不再是休闲性的体育游戏,而是即是广大群众康乐、健身的群众体育,又是能进奥运的竞技体育;第三是日本门球,它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也有70多年的历史,它和英式槌球相反,不再是竞技体育,又成了部分弱势群体参与的休闲体育。三个阶段,两次飞跃,法式槌球向英式槌球的飞跃不必再谈,只探讨一下英式槌球向日本门球的飞跃。
(一)、正当英式槌球在欧美国家盛行的时候,世界体育运动发生了巨大变化:足球世界性的热越来越明显;橄榄球在欧美国家出现了狂热;美国的篮球NBA正在兴起;网球也越来越被人们青睐,在这种情况下,一度盛行的槌球遭到冷遇,于是开始下滑、萎缩。这种外部环境,迫使槌球内在的矛盾运动发生了趋向性的变化,原来是凸显竞技性,开始向凸显康乐性转化;原来是凸显技术,开始向凸显战术转化,总之,内外因素相结合,促使这一运动向着康乐性、游戏性、趣味性的方向发展。
(二)、恰在这时,欲独霸世界的日本成为战败国,举国沮丧,人们对国家的未失去信心,为了重新唤醒国民,以图东山再起,铃木和珅等人,想为少儿打造一种游戏性的体育,一便唤起少儿的兴趣,于是就看中了正在衰落变化中的英式槌球。通过革新改造,将6门1柱改成3门1柱;把只限分不限时,改成即限分又限时的25分制,这一改就使日本的门球同英国的槌球大不一样了。英式槌球开始只是4个球——蓝、红、黑、黄,蓝黑为一方,红黄为一方,打法非常简单,就是每个球往返进6个门,共得12分,加撞柱1分,13分,先打满26分者为胜。没有过多的战术问题,实际就是进门撞柱的技术表演;日本改成三门一柱,近似三角形,柱在中间,没有大量合理的战术调球无法实现三门一柱的得分,再加上个球满分即死,双方都不急于过早得分,必然是玩战术,夺优势,尤其是过了三门的球,绝不能过早的撞柱,一旦早早的满分成为球,形成四打一或三打一,必输无疑。所以,日本的门球,凸显的是战术,斗智慧,玩游戏,这是它的重要特征。它和英式槌球正好相反。这样好还是不好,是进步还是倒退,暂不谈,因为下一贴要专谈,现在,我只能说,实现英式槌球向日式槌球这一历史阶段性的飞跃,是在国际体育运动发生巨大变化和日本国情需要这一外部条件影响下,运动内在矛盾双方地位发生了相互转化的结果,它不是偶然性,有着一定程度的必然性。(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