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1939|回复: 3

写在国际和中国新规修改之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7 08: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路凡 于 2017-5-17 09:01 编辑

      2014-15年年是世门联和中国门协的修规年,2018年世门联又将召开世门联会议,对2014国际规则进行修改。中国门球协会的代表也将参会,并于新国际规则修改之后重新修改制定中国门球新的规则。(很可能称为2019规则)。
     关于规则修改的意见,以前曾发表过,现在我重新将内容稍作修改后重发,请大家给予批评指导。

                                  之一     双杆无核化
       双杆不能取消,因为它是门球的一项技术,虽然不是任何双杆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但有的角度双杆和过门双杆的造打,的确非常精彩。然而世门联没有充分听取会员国的意见,无容讨论,在2010年世门联上海会议上宣布取消“球球双杆”,我们无它奈何。但世门联的限双只是从双杆的造打上,采取断臂措施,取消“角度双杆”。而对于双杆的不当奖励,没有采取丝毫措施。仍然任凭带了核武的双杆为所欲为。迫使在沙土地和人造草坪打门球的中国门球人不得不采取2011规则限双,(只容许使用两次双杆)。但这两次双杆,还是像两颗原子弹一样,影响着比赛的输赢。哪方先出双,这场球基本上是赢定了的。2011年我们在深圳中冠赛,对第一阶段所有的比赛作过技术统计,百分之八十的胜队都是成功造双(大部分是2次双杆),而输者基本上是无法造双的。 张玉生老师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如对于正常的比赛来讲,每场球能打成两次双杆球足矣。基本上可以达到控制局势,夺取胜利的目的。”所以双杆的人为所赋予的魔力,左右着比赛的胜负,给门球运动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2015规则,我们又进一步将二次双杆改为一次双杆。从次数上比较有效地限制了双杆的威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限制人为所给予双杆的杀伤力。

       唐老鸭等门球高手,在平时玩球时,都约定取消双杆,霸州精英赛,实行得分封顶,无双杆的规定。唐老鸭如鱼得水,取得了精英赛的冠军。
      因为双杆是门球的一项技术,而且国际比赛都有双杆,所以取消双杆是不可行的。中国门球人要讨论的限双,不是如何限制它的造打,而是如何限制它人为给予它过大的杀伤力。如果限制了人为给予双杆的过大威力,我想,很多要求取消双杆的球友,也会认同双杆的。
        2011规则实行不久,我们觉得限双力度不大,于是在代表队的训练中,每天的比赛都实行“双杆无核化”,即限两次双杆,双杆的第一次续击没有限制:可以打球,也可以过门,只要不空杆,还可以继续打球或过门,过门后还可以打球。空杆后,要使用奖励杆,这时即使旁边有球,都不能击打,只能得分(过门、撞柱)或给己方球接应。2015规则将双杆限制为一次,如果这一次也实行限制它的威力,奖励杆不得撞击他球,则是上策。
               
            双杆次数的计算,以打造为准,不以使用为计算标准,不给双杆使用上保险,把双杆利益最小化。
            这样实力相当的比赛基本上不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即使被对方清场,还可以给己方接球,伺机反攻,不必担心对方用双杆球来消灭你的接棒球。大家拼的是擦球,远模的硬功夫。这种试验得到所有参与试验的球友们的欢迎,我们也希望有条件的网友,也去试行一下,看看感觉如何,也希望网友们能摸索出更加理想的限双办法来。
          但如果是在天然草坪比赛,则可以完全实行国际规则,不必限双。

        
                              之二     判罚从轻,简化判罚规则
    所有的犯规,一律取消击球权,原来自球需要拿出界外的也一律不拿出界外,如果犯规方因犯规而获利,裁判可机动处理。
     
     如重复撞击,自球放回撞击前的位置,被撞击的他球,放回原来的位置。
     触滚动球犯规,滚动球停在哪儿就在哪儿。但如果犯规方因犯规获利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1号球撞击3号球,3号球眼看要滚出界外,一号队员用棒将3号球挡在界内,而2号球又在界外或远处,4号就在3号旁边。如果自球不拿出界外,3球又留在界内,明显犯规方不当获利,这种情况,裁判可判其妨碍比赛,将3号球拿出界外,或将1号和3号球均拿出界外。
    闪击犯规不分三阶段,自球一律也不拿出界外,自球放在原位,他球放回被撞击后停留的位置。
这样判罚较轻,减少界外球,使得比赛更加紧张激烈。队员也好记,裁判也好处理。
    如界外球进场,碰到他球,自他球放回原位。(自球原位是界外,就放在界外)。
               
                     之三     撞柱不死的另一种良方(对附则三第1条的修改意见)
     得分不封顶,把“撞柱即死”变为“撞柱不死”,还可重新过一门,解决了消极比赛的顽疾,深受大家的欢迎。
     为了适应一些习惯打25分封顶的球友,2015规则的附则三第1条规定:有效移动球撞中柱后(满5分),不得重新进一门比赛,比赛时间到或全队满25分时,比赛结束。
      霸州精英赛采用了附则三第1条,并增加了“取消双杆”的规定。
   根据附则三第1条,还是没有解决撞柱即死的问题。我们经过试验,设计了一种解决”撞柱不死”的另一种良方,撞柱称为满分球,但撞柱后的满分球不死,而是放在发球区,待下一轮时从发球区按界外球进场。以后的比赛中该球其他权利与没有满分的球权利一样,只是再过门不得分。这样就不会出现4打5或3打5的现象。场上始终保持10个队员参赛,这是对附则三第1条的修正。这种打法既有得分不封顶的撞柱不死的优点,又有得分封顶,与国际接轨的好处。球友们把“得分不封顶”称之为为“撞柱即死”动了一个大手术,变消极比赛为积极比赛。而把我们的做法称之为为“撞柱即死”做了一个微创手术,也医治了“撞柱即死”这一痼疾。

         
   
发表于 2017-5-17 17: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路凡《 写在国际和中国新规修改之前 》
     路凡的 《 写在国际和中国新规修改之前 》我以为是一篇深思熟虑,并有实践基础的文章。
     我推荐它列入 《中国门球网文集》。
    下面我首先就论文所提到出的观点发表一点看法:
      一、 双杆无核化
               对于双杆,门球人讨论了二十多年, 大家都认为双杆获利太多,太容易在一次获得后树立全场的优势,这就不好玩了,所以要限制。办法之一就是“限次数”。但是,限次数是非常不讲道理的办法,一杆撞一球,可获得一次续击权,那么撞两球就应当可以获得两次续击权,限次数和“三杆不进一门枪毙 ”一样不讲理。所以我赞赏路凡的无核化,门坛里也有人提出其他类似无核化的措施,军旗老师就提出过不许闪出界外等降低双杆威力的措施,我以为都可以研究试用,最终是要达到不限次数,也不使得 出现一获得双杆就确立全场优势。
               对于取消球球双杆,更是不合理,一方凭双杆在门区建立了优势,另一方 都靠边站了,连用球球双杆翻本的机会都没有,加重了获得双杆后的优势。
                论文中说 双杆次数的限制以打造成功为准,不以使用为准。虽然最好是规则不要“限” ,  要限的话,当然以获得双杆权为准,“使用” 为准   这是新规则的里的文字毛病,虽然中国门协的专家门不肯认错,但是下次修规肯定会改过来。

      二、 判罚从轻,简化判罚规则
           赞同!
       三、撞柱不死的另一种良方
            可以试,我认为我们国内规则没有必要和国际规则完全接轨,但是尽量减少差别,也是好事!

门球规则是为大多数中国人服务的,中国门协为什么不让大多数门球人参与 讨论和修改规则呢?广大门球人也应当解放思想,参加到门球规则的讨论、试验和修规的活动里来。
我主张,中国门协应当 从现在开始到2019年,放开手脚,让所有门球人共商规则,大胆试验,好规则方案自然会脱颖而出,不好的也会因无人理睬而消沉。即使中国门协不愿意,我们自己试着改和玩,举办各种不同规则的比赛,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啊!
中国门球网应当支持大家创新改革。
门球人都放开手脚来研究规则,门球就会大踏步的前进!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7 10: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路凡老师对未来2019规则修改意见之一至三的文章后深有感触,门球运动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成为一项深受广大群体所喜爱体育项目、的确需要对现行的规则和裁判法进行一次大的革命,也需要湧现出更多的像霸州精英赛这样的探索者。为老师的佳作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9 14: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凡和烨鹤两人的文章说得很好。我有同他们一样的看法。不过这要看修改规则时所谓权威人士是何态度了。所以我赞成烨鹤老师说的,我们自己放开思想想怎么玩就靠么玩,自己试着改和玩,最好有人能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比赛,先将比赛类型和规程发出来。一定会大受欢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4-4-26 13: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