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
查看: 2888|回复: 69

请欣赏<源于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 11: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1 20:29 编辑

三门峡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五六十万年前,这里就留下了华夏祖先的足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也衍化出许多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融历史与故事于一体,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形成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为中华灿烂文化和不朽文明的组成部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一个地方的名片。
                              1、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中流:河流的中央。砥柱:山名,在今黄河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中流砥柱,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用来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巍然不动,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语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以入砥柱之中流”。北魏鹂道元《水经注·卷四·河水》:“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现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宋刘仙伦《贺新郎·寿王侍郎简卿》:“缓急朝廷须公出,更作中流砥柱。”
相传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将拦截黄河的大山劈开,留下三门、六峰。三门即鬼门、神门、人门,故曰三门峡。六峰为鬼门岛、神门岛、人门岛、张公岛、梳妆台及砥柱岛。冬天水浅的时候,砥柱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砥柱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砥柱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观砥柱,写下“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诗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长诗,砥柱岛上镌刻了前四句“禹凿锋铓石,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 1、中流砥柱》报道 点赞!中流砥柱,力挽狂澜。拜读了,受益匪浅!  发表于 2016-12-4 17:05
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发表于 2016-12-1 13:22
中流砥柱,名副其实。  发表于 2016-12-1 11:09

评分

参与人数 1票数 +2 收起 理由
翔云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1: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1 12:56 编辑

                         2、墨绖从戎
【墨绖从戎】墨,加黑色。绖,古时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从戎从军。古代居丧,在家守制,丧服用白色,如有战事须任军职者,则服黑以代。墨绖从戎指在守丧中投入军队作战。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38年,晋文公继位后逐渐称霸中原。公元前627年,晋文公刚死,称霸心切的秦伯不听秦国元老蹇叔百里奚的劝阻,派大将孟明视、白丙乙、西乞术率兵3000余人、车300乘伐郑。秦师行至滑国(今偃师市东),正巧遇到西去周都的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怕郑国受害,献牛与秦师,说郑国已得知秦伐郑的消息,郑已做了防御准备。秦师三将觉得去了无甚好处,就地灭了滑国。这一来,却激怒了晋国。因为滑国是晋国的东南边邑,受晋保护,这种“打狗”不看主人面的作法,引起晋襄公的不满。他顾不得为其父晋文公发丧,将兵戎作为“君命大事”,让兵士在丧服上罩上黑纱,会合西戎,发兵埋伏于崤(今三门峡州区硖石一带)。秦师灭滑后,满载而归,行至崤陵,被晋师一举歼灭。孟明视、白丙乙、西乞术等皆成了晋国的俘虏。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  发表于 2016-12-4 17: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1: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2 18:06 编辑

                           3、《假道灭虢》
【假道灭虢】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贪利的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遂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假道灭虢也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  发表于 2016-12-4 17: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1: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2 18:08 编辑

                     4、《辅车相依 唇亡齿寒
50171526_6.jpg.thumb.jpg

【辅车相依 唇亡齿寒】辅:古代在车两旁加的横木;一说指车两轮外壁加的直木;一说指颊骨。车:车辆;一说指齿床。比喻事物之间相互依持。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受到威胁损害。语出《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故伎重演,用美玉和名马作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谏劝虞公:虞虢两国,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答应晋军进境。虞公还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十月十七日,晋军通过了虞国围攻虢都上阳(今三门峡市)。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班师回国时,晋军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  发表于 2016-12-4 17: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1: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2 18:21 编辑

                           5、《甘棠遗爱》
【甘棠遗爱】甘棠即棠棣树。旧时用以称有“德政”的官吏、皇帝留下来的纪念物。典出《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诗记召公治陕,勤政爱民之事。相传召公下乡视察时,就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地方官吏要群众腾出房屋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他说:“不老(我)一身,而老百姓,不是仁政。”召公就近坐在山野棠梨树下休息,摘吃果子解渴,高兴地夸奖说:“这甘棠树真好,浓荫郁葱,果实甜酸适口,百姓劳作累了,正可休息解渴,要好好保护这树,不要乱砍滥伐当柴烧了。”百姓闻听,都夸召公体恤民情,广施惠政,深得民心。因此,召公死后,人们思念他的政绩,怀念甘棠树,不敢乱伐,并写成颂扬甘棠的诗篇。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  发表于 2016-12-4 17: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1: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2 17:57 编辑

                            6、《紫气东来》 50171526_1.jpg 紫气东来】祥瑞之气自东而来。比喻祥瑞降临。典出汉朝刘向《列仙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人。周王朝时,老子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公元前491年,老子看到周朝衰败,就辞官骑着一头青牛,离开洛阳向西走去,想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尹喜,字公文,原是周康王朝中的一位贤大夫。他少时好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三门峡灵宝市内)令,以藏身下僚,静心修道。尹喜上任后,在关旁结草为楼,称之为楼观,每天在这里观察天象。有一天清晨,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写下约五千字左右的《道德经》,又叫《老子》。老子写完文章后,骑着青牛继续向西走,后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从此,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无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民间尊他为“太上老君”。 《道德经》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 《道德经》虽只有五千字,但却留下了许多成语,诸如“天长地久”、“大器晚成”、“出生入死”、“天网恢恢”、“自知之明”、“善始善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被中华民族世代沿用。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  发表于 2016-12-4 17: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1: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2 17:58 编辑

                         7、《夸父逐日》 50171526_3.png 夸父逐日】夸父:古代神话中的人物。逐日:追赶太阳。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决心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语本《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为使光明永驻人间,翻山越岭,跨河涉泽,追赶太阳。也不知走了几千几万里,他才追到禺谷(今灵宝秦岭山下),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热炙烤得口干舌燥。于是,他就去喝水,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泽里的水。可是,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渴死了。临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边,手杖立刻变成一片桃林。死后,他的尸体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约当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商朝灵宝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夸父山位于今灵宝阳平镇东南十公里处。现夸父山下有一村庄,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铭:夸父村。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  发表于 2016-12-4 17: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 11: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源于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1: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1 12:04 编辑

喜西  中流砥柱,名副其实。发表于 半小时前
谢谢您第一时间光顾和支持!
]J{3XC_NATUBE6P4({NKK.jpg.thumb.jpg.thumb.jpg.thumb.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2: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先友_jMRCU 发表于 2016-12-1 11:30
源于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谢谢张先友老师第一时间支持和光顾!
2251138zaaybbbmztmom8b_看图王.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2: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1 13:04 编辑

                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意谓落日余辉照于桑榆之尖,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意即,早晨失败,经过努力,晚上又成功了。比喻开始有损失,终于取得胜利。或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语出《后汉书·冯异传》。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东汉光武帝),派邓禹率兵入关攻打赤眉军,经过激战,反为赤眉军打败。赤眉军20余万东击刘秀,刘秀派侯进屯新安,耿弇屯宜阳,派大将冯异和邓禹合兵迎击赤眉军。建武三年(公元27年),冯异、邓禹在回溪阪(俗名回坑,今州区雁翎关附近)被赤眉军打败。死伤3000余人。邓禹逃回宜阳,冯异弃马退守渑池北礼庄寨一带。冯异收集散卒万余人,筑城坚守与赤眉军约期再战。冯异令其军士乔着赤眉军服埋伏在道边,白天纵兵大战,黄昏伏兵突袭,赤眉军大惊,不知所为,在崤底(今陕县雁翎关以东之峡谷内)被冯异打败,损失8万余人。当两军战在一起时,冯异布置的伏兵杀出,赤眉军分不出敌我,败退而去。战斗结束后,刘秀下诏嘉奖,昭文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今渑池县仰韶乡礼庄寨村西部有冯异城旧址。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  发表于 2016-12-4 17: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2: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1 13:01 编辑

                    9、《起死回生》
【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将要灭亡的事物挽救过来。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传》。战国时,有一位著名的良医,姓秦,名越人,人称扁鹊。有一次,扁鹊经过虢国(今三门峡及平陆一带),听说太子刚死。他就向一位官员打听太子的病情,听完以后,他断定太子只是得了一种怪病,并没有死。于是,他就告诉那位官员他能救活太子,让他去告诉国王。那人不信,扁鹊长叹说:“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试着诊视太子,应该能够听到他耳鸣、看见他的鼻子肿了,并且大腿及至阴部还有温热之感。”那位官员闻言赶快入宫禀报,虢君正在悲伤地哭泣,听说扁鹊能救活太子,立刻把他迎接进宫。扁鹊给太子诊断后,说:“这是尸厥症,是气逆昏厥,现在还有救。”接着,他给太子的头、胸、手、脚等处扎了几针,一会儿,太子就慢慢苏醒了。扁鹊又配药给太子吃,还做了热疗,太子能坐起身子了,国王和宫中的人都非常高兴。太子接着连服扁鹊所配的药,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消息传开后,扁鹊的名声更大了。人人都说扁鹊能把死人医活。但扁鹊说:“我不是真能起死回生,只是太子未曾真死,我才能救活他。”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欣赏了!为您 点赞!  发表于 2016-12-4 17: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2: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10、《放牛归马》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语本《尚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阴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孔颖达疏:“此是战时牛马,放牧之,示天下不复乘用。”周武王伐殷后,遣散战牛战马,表示不再用兵。据《灵宝县志》载:“牧牛山,在城南五十里,其山有桃林。”“休马山,在弘农湖城,周武王归马处。”今三门峡灵宝市阳平镇西南有牧牛山,南有休马山。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欣赏了!为您 点赞!  发表于 2016-12-4 17: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11、《丸泥封关》
【丸泥封关】【表里河山】丸泥,一个小泥丸;封,封闭。关:函故关。用一个小泥丸就能把函谷关封闭。比喻地势险要,只用少量兵力,即可固守。表:外面。里:里面。一面依山,一面临河。形容地势险要。也作表里山河。语本《后汉书·隗嚣传》:“(王)元遂说嚣曰:‘案秦旧迹,表里河山,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王元:隗嚣部将)。函故关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故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欣赏了!为您 点赞!  发表于 2016-12-4 17: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12、《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关:函谷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多出将帅。典出《晋书·姚兴载记》:“古人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隽异,汝颖多奇士。”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故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函故关东、西地区为关东、关西。有汉一代,关东楚国遗民占据统治地位,而关西的旧秦国子民一方面民风剽悍,崇尚军功,另一方面也受到歧视。因此,汉代丞相基本上都是关东人,而关西人要想出人头地,只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以战功实现自己的价值。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欣赏了!为您 点赞!  发表于 2016-12-4 17: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9-11 09: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