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
楼主: 傲然挺立

请欣赏<源于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13、《百二山河》
【百二山河】百二,以二敌一百。又说是一百的一倍。形容边防牢固,国力强盛,统治稳固的国家。也喻山河险固之地。该典故最早源于战国时期的“百二秦关”之称。“百二秦关”或“百二雄关”古代通指函谷关潼关以西的秦国领地。汉代政论家贾谊《过秦论》中用“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来说明秦国凭借山(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和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的天险立国。自此以后,“百二雄关”或“百二秦关”常被后人作为形容一个地区地势险要的典故来引用。百二山河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县(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唐朝诗人崔道融经函故关写下的《关下》一诗有“百二山河壮帝畿,关门何事更开迟”句。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欣赏了!为您 点赞!  发表于 2016-12-4 17: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14、《分陕之重》

《分陕之重》成语意指朝廷安危所系之职。语出晋人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臧荣绪《晋书》,房玄龄《晋书》中曾数出。“既应亲贤之举,宜委分陕之重。”“殿下以母弟之亲,居分陕之重,安危休戚,与国共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殷商得天下后,怎么把周之封建领主制推行开来,也即怎么建立封建领主制,打造“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的家天下时代,而面对武王辞世、成王新立,纷繁世事的周宗室,推出王室3个重臣,即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实施分区治理。周公旦负责周新得区域的治理,主要依靠军事手段,藉以成周(洛阳)的军事力量威慑及讨伐,有军事占领的意味;原周之区域则由召公负责,以亲民安抚为重;毕公则负责丰镐王畿之内及宗室管理事务,重在礼治。实际上,分陕不是行政区域的界线,而是周之天下新旧疆域的大致分界线。历史上“召公遗爱”与“周公平叛”就是对“分陕”的最好旁证。??
“分陕”语本《公羊传·鲁隐公五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分陕的标志是分陕石,及其他附着物,也可能是地理范畴,唐初诗人骆宾王(619年~687年)有诗《至分陕》:“陕西开圣壤,召南分沃畴。列树巢维鹊,平渚下雎鸠,憩棠疑句剪,曳葛以攀樛。至今王美化,非独在隆周。”宋人邵雍(1011年~1077年)有诗《和陕令张师柔石柱村诗》:“君为陕县令,我实康公孙。始祖有遗烈,托君访春存。夫君
有诗来,题云石柱村。石柱之始立,於古无所根。就勒分陕铭,惟唐人之言。既历年所多,首尾无完文。难以从考正,将焉求其源。我患读书寡,知识无过人。经书史传外,不能破群昏。从长卿公羊,宜自陕而分。从君陈毕命,宜成周而云。二者兼取之,於义似或尊。分政东西郊,可以陕洛论。此说如近之,庶几缓纷纭。甘棠之蔽芾,石柱之青新。当时之盛事,予不得而亲。二南之正化,二公之清芬。千载之美谈,予可得而闻。弃经而任传,儒者固不遵。作诗以明之,驰此庸报君。”分陕石为一通高3.5米的石柱。石柱原立陕原,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唐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验其字,武后时所勒。今全名文漫漶,字剥蚀脱落不可复识。1932年3月移至陕州民众教育馆。1957年因三门峡大坝蓄水,陕州城属淹没区,移至人民公园。1967年移至市图书馆。1977年移至文化宫。1981年移石于虢国车马坑陈列馆。当时石柱位于院子正中间,1988年移至车马塑像展厅门口的水池旁保护收藏。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欣赏了!为您 点赞!  发表于 2016-12-4 17: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 14: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典故,名垂千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 15: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谢傲然挺立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9: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2 17:52 编辑

                      15、《鸡鸣狗盗》
50171526_2.png


鸡鸣狗盗》指卑不足道的本领。《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被扣留在秦国,他的一个门客装狗夜入秦宫,偷盗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送给秦王的一个爱妾,孟尝君才获得释放。又靠一个门客装鸡叫,骗开了函谷关(三门峡灵宝市内)的城门,才逃回齐国。《汉书·游侠传》:“繇(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欣赏了!为您 点赞!  发表于 2016-12-4 17: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9: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球场轻风 发表于 2016-12-1 14:36
中国典故,名垂千古。

谢谢老朋友关注!
]J{3XC_NATUBE6P4({NKK.jpg.thumb.jpg.thumb.jpg.thumb.jpg

点评

谢谢老友!  发表于 2016-12-2 14: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9: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川禾 发表于 2016-12-1 15:16
长见识了谢傲然挺立老师!

谢谢川禾老师关注和支持!
2251138zaaybbbmztmom8b_看图王.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9: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16、《终军弃繻》

《终军弃繻》:唐朝诗人胡宿《函谷关》诗中曰:“望气竟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终童即终军,济南人,字子云,博辩能文。汉武帝时,十八岁的终军去长安求取功名,在经过函谷关(在今三门峡灵宝市内)时,按照汉法规定,入关的人要从关门守卫者领取一幅繻(xū)(一种帛质的出入关门的证件),作为将来出关时的凭证。终军才高气扬,他想日后出关时一定可乘高车驷马,用不着什么凭证。所以当官吏给他繻时,他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还。”遂弃而去。到长安后,上书言事,得汉武帝信任,官拜谒者,奉使受命去南越(今广西一带)平叛。当终军持着朝廷授予地节仗,浩浩荡荡东出函谷关时,当年给终军发繻的官吏认出了他,给他手下的官兵说:“这就是那年过关弃繻的那个儒生。”唐王勃《滕王阁序》有“等终军之弱冠,募宗悫之长风”。终军死时,年二十余岁,世谓之终童。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欣赏了!为您 点赞!  发表于 2016-12-4 17: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9: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17、《纵马放牛》
《纵马放牛》一、语出《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时有渭南县令丁斐,在南山之上见马超追曹操甚急,恐伤操命,遂将寨内牛只马匹尽驱于外,漫山遍野,皆是牛马。西凉兵见之,都回身争取,得其牛马者,皆无心追赶??操曰:若非他人纵马放牛以诱贼,贼必努力渡河矣。”
在两军对垒的紧急时刻,而曹操营垒里为什么养那么多牛马呢?马作战具尚可理解,而牛呢?其实,牛和马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社会里,地位特殊。《三字经》里就有“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之句。牛马既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畜力动力,也是最重要的军事战略资源,同时也是家庭财富的象征,祭祀备品。古人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与戎均离不开牛和马。
二、典出《尚书·武成》:“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礼记·乐记》:“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吕氏百秋·慎大览》:“税马于华山,税牛于桃林。马弗复乘,牛弗复服。”《淮南子·要略》《说苑·指武篇》并云:“纵马华山,放牛桃林。”古桃林地,在河南省灵宝市境内,函谷关是重要的古桃林关隘。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欣赏了!为您 点赞!  发表于 2016-12-4 17: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9: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1 19:57 编辑

      18、《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典出《后汉书·杨震传》: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举荐王密。后来,他调任东莱太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境)时,王密夜赠千金报答杨震举荐之恩。杨震拒收,王密称:“夜间无人知晓。”震答:“天、神、你、我都知,何谓无人知道?”并叹息说:“我知道你,你不了解我。”杨震,字伯起,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境)人,家道中落寓居湖(今灵宝县境)。学识博通,时称“关西孔子”。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欣赏了!为您 点赞!  发表于 2016-12-4 17: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20: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19、《雪泥鸿爪》
《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出自宋朝苏轼《和子由渑池(今属三门峡市)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欣赏了!为您 点赞!  发表于 2016-12-4 17: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20: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1 20:20 编辑

                     20、《公孙白马》
《公孙白马》: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互相争鸣,赵国平原:君门客公孙龙因其《白马论》问世,而一举成名.当时赵国一带的马,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马;死亡。秦国战马很多,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人秦国,秦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  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关吏说:你入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辩到: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讲: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楞了但仍坚持说: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公孙龙常以雄辩名士自居,娓娓道来:'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概念。' 譬如说要马,给黄马,给黑马都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关吏越听越茫然,被公孙龙这一通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如坠云里雾中,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去了。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欣赏了!为您 点赞!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16-12-4 17: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20: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21、《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战国时期,赵惠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也想得到这块宝玉,便派使者带着书信来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不知赵王是否答应?”赵惠文王拿不定主意:给吧,怕上当,不给吧,又怕得罪秦国。这时有个宦官对赵王说:“我向大王推荐一人,此人名叫蔺相如,他见多识广,足智多谋,我想让他去秦国,肯定能将这件事处理妥当。”于是,赵惠文王就派蔺相如为使者,出使秦国。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就献上和氏璧,哪知秦王看了赞叹不已,根本没有归还的意思。蔺相如看了暗暗着急,这时,计上心来,他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上有一个小小的污点,让我指给大王看吧!”秦王听了信以为真,把和氏璧递给了他。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对秦王说:“看来大王并非诚心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那就莫怪人小无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就连同这块璧一同撞在这根柱子上!”秦王怕伤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图,将要交换的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心知他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赵王在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我才敢把璧献上。”秦王无奈,只得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准备斋戒仪式。蔺相如晚上则偷偷地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到了赵国。到了第五天,蔺相如不慌不忙地对秦王说:“秦国很少有讲信义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骗,就把璧送回去了。天下都知道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块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一定将璧呈上。”秦王很生气,但蔺相如说得句句在理,只能就此作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20: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1 20:34 编辑

快乐门球1    中流砥柱,力挽狂澜,发表于 7 小时前。
谢谢老师的关注和支持!祝您晚安!
]J{3XC_NATUBE6P4({NKK.jpg.thumb.jpg.thumb.jpg.thumb.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18: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6-12-2 18:24 编辑

                         22、秦赵会盟
                                     50171526_5.jpg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公元前279年,秦在屡败的情况下提议秦赵双方在渑池相会,以期在谈判桌上达到战争中未获得的利益。宴会上,秦王胁迫赵王鼓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
  当时,赵国上大夫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王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捞到丝毫便宜。最后双方为表示和谈成功,将兵器埋于地下,令士兵捧土掩埋,故成土堆,被后人称为会盟台流传至今。古秦赵会盟台位于今渑池县城西约1公里的渑水和羊河之间三角台地上。它以丰富的历史内容,赢得了自唐代以来不少诗人、文士的吟诵,并以“盟台夕照”自然景观成为渑池古八景之首。

点评

为傲然挺立的《请欣赏三门峡的成语典故 》好帖!张张有看点,贴贴都经典! 拜读了,受益匪浅!分享了老师的精彩报道!欣赏了!老师辛苦了!为您 点赞!  发表于 2016-12-4 17: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9-11 09: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