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糟老头 于 2016-7-31 18:37 编辑
【锅𣁽】作为一道传统美食,流传至今千百年,为不少人所喜爱。锅𣁽虽然好吃,但名称写法不统一,有的写成【锅𣁽】,有的写成“锅盔”。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写?这必须从其起源说起。锅𣁽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在秦代被发扬光大,那时的锅𣁽被称为墩饼,是秦军行军时给士兵配发的一种粮食,每个有五六斤重,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厚度在15厘米左右。当时,秦兵携带墩饼,两个为一组,他们会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背各搭一个。这种携带方式让秦兵在突遇作战时,可以把墩饼作为单兵护具,起到盔甲的作用。而且,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后,还可以被秦军士兵拔出来继续用于杀敌,甚至有说法认为诸葛亮早船借箭也是受此影响。后来,士兵们便把墩饼称为“锅盔”,有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的意思。这一称呼被沿用至今。
(摘自7月20日《成都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