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长江电 于 2017-3-16 09:54 编辑
打造中式门球,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处理好同世界门联的关系。作为世界门联的成员国,要接受其指导,在国际门球活动中,执行国际规则及相关规定,在国内实行双轨制,即执行国际规则,又执行本国规则,但以本国规则为主。打造中式槌球,不是对“现代门球”的抛弃,而是扬弃,是在继承为主的前提下的改革和创新。二是要从国情出发。我国的国情是什么?1.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十三亿人口,五十多个民族,东、西、南、北、中,各地各民族的风俗喜好不同,这就要求这一运动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我国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根据这一方针,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最近,国务院又正式发文,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如果这一运动,还仅仅是最适于老年人不行,必须真正成为老、中、壮、青、少皆宜的体育运动;3.体育要和我国的大国地位相称,槌球不能只是休闲性的群众体育,要尽快跃进到竞技体育的行列,以便能为打造体育大国、强国做点贡献。 在前一个帖子中,我已经提到,中式门球的基本框架是:即是各个群体都喜欢的群众性很强的社会群众体育,又是能进国运、亚运甚至重返奥运的竞技体育。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我的想法就是六个字:多样化,技术型。多样化是重在推广和普及,技术型是要闯新路,为这一运动竞技化发展、市场化发展打造一种新的运动模式。
一、多样化问题。
1、场地多样化 。 坚持沙场、人造草场、天然草场并存并用,并逐步做到人造草场为主。只准使用天然草场,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幅员辽阔,高寒地带面积大,像我们这里,十月下旬就下雪,次年四月初才化完,基本上是半年都有雪,沙场、人造草场雪一扫就可以打球,天然草地就不行。而且,天然草地,疏密度不均,高矮不平,打的时间长了还可能是东一片,西一片,像秃子头一样,这样的场地球怎么打?槌球运动,它内在的客观要求是,球要走直线,阻力大小要均衡,闪球踩球的软硬度要适中。三种场地相比较,还是沙场、人造草场优越性比较多。沙场虽然不及人造草场,但是它也有廉价耐用的长处,要大力普及这一运动还离不开它。现在有一种不好的趋向,就是嫌弃沙场,我们五家渠原有11片沙场,三片改成了人造草场,其中,两片在市广场,一片在兵团党校院内,其余的七块沙场,除兵团党校的一块还同人造草场轮换着用,另六块都废弃了。当然造成这样的局面不单是我说的这个原因,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门球人口严重减少,原来这里常年都打球的人有一百多,现在最多不过四十人。尽管是这样,如果原有的沙场总有几个人打球,就可以多吸引几个人参加,现在都往人造草场挤,沙场荒废了,对于这一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很不利。目前,人造草场的建造很时尚,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要都向多连片攀比。建一些多连片的门球基地是必要的,但是,还必须要有分散在机关、学校、工厂、农村、街道、社区等单位的场地,实行集中和分散相结合,这也是场地多样化中的一化,有了这一化,对运动的普及、提高和发展是有好处的。任何体育运动都有个场地的选择问题,比如:足球最好是天然草场,如果在硬地上打,球落地一蹦很高就无法控球;相反,篮球就不能在草地上打,草地上打无法运球。场地要适应运动项目的特性,这是一个很普通地道里,现在已经出现的人造草场最适于槌球这一运动,可国际性的比赛就是不让用,这个问题我们还无力无力改变,因此,天然草场还不能不用,还必须在某些比赛中安排使用,以防止在国际大赛中吃亏。
2.活动目的多样化。
最主要的是坚持康乐型的门球活动和竞技型的门球活动同时并举。平时打着玩,是自娱自乐,可定是康乐型,即使是比赛,也有有康乐型、竞技型之分。康乐型的比赛有竞技的因素,但它的侧重点是重在参与,康身健体,愉悦心情。这样的比赛要多搞,它对这一运动的普及有极大的助推作用。竞技型的比赛也有康乐的因素,但它的侧重点是技艺水平的比拼,是争前八、争冠军、争拿高额奖金。这样的比赛,不求多,要求精,要越办越好,培养更多的名将,促进这一运动竞技化发展和市场化发展,增强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促使这一运动尽快地进入竞技体育的行列。不少人提出“普及康乐型,发展竞技型” ,这个口号提得好。
3、赛制的多样性。
不能只是五人制团体赛这一种,还必须要有单、双打;即使团体赛也不能都是五人制,近年来出现的三人制就很受欢迎。目前还有不少地区在试行其它赛制,如“三色球”等,赛制的模式多了,可以使得这一运动更具广泛的适应性,年老体差的适于打五人制,而身强力壮的青状年人,适于单双打,五人制:三门一柱10个球,9人看着1人打,一场只打几分钟,这样的运动,青壮年人喜欢吗?可能也有,但不会多。不要说青壮年人,就是刚退休的中年人,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样的运动起不到锻练身体的作用。所以,还是赛制的模式多一些更有广泛的吸引力。 4.赛事活动的渠道多样化。
有“官办”的、民办的;有的和旅游相结合,有的和相关产业相结合;有全国范围影响巨大的赛事,又有省、地办的中等赛事和大量的就近就地的小型赛事。基本做到赛事天天有,把这一运动活动的氛围搞得浓浓的,这对这一运动的发展大有好处。
5,打法的特点多样化。
现行的国际槌球运动即现代门球,融入了棋类的精华,打法细腻,战术复杂多变,一般人看不懂,但内行者却感到其魅力无穷。它明显的特点是凸显战术,技术再重要,同战术相比,战术处于主导地位,技术却是从属的地位。比赛场上,每杆球怎么打,必须服从战术布局和战术调整的需要,每个击球员都必须按着教练员的指令去打,我把这样的打法称为战术型的打法。我不反对也不讨厌这种打法,但是,我主张还要创造一种,凸显技术,让技术左右胜负的技术型的打法。
前四条实际上已经成为现实,只要进一步完善和继续拓展就行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第五条,要使其成为现实,还要费点力气。战术型的打法是现成的,现行的国际门球运动就是最典型的战术型的打法,拿来就行了。但是,要打造新型的技术型的打法难度很大。已有人提出一些设想,也有的再试行,下面谈谈我的想法。
二、技术型的打法问题
1.分数不封顶,使每个球自始至终都冲着活力,是向这一方向迈出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丝毫不能动摇。
2.一定程度的复活界外球。现在存在的节奏慢、运动量小、“一边倒”等都和大量的界外球毫无作为有关系,因此必须要一定程度的复活界外球。如何复活?现在从网上看的有三种法案:一是,打上的球一律不准扇出界外,否则算犯规;二是,将场地划分成四块,界外球可以击打本地块以外的球取得续击权;三是,球王争霸赛多年试行的“续集圈”,具体的做法是:围绕中心柱设一圆圈,轮到界外球打球时,只要打进这个圈。我希望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提出来,试一试,看哪一个可行。总之,界外球界外球,即同届内球有区别,又不能毫无作为,否则,“一边倒”情况会越来越严重。(现在造成一方清场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一旦被清场,尤其是中场以后,大局基本已定,这样的球赛没看头)
3.严限多干球。多干球是这一运动中的“特权”行为,为运动带来了不公平。限多杆主要是限这种“特权”的使用,是否取消也值得考虑(战术性的打法,不但不取消,还应适当放宽) 。
4. 时间短,多局制。一是真正的上下半时制,红、白各打十五分钟,得分累计; 二是三局两胜制,每局十五分钟; 三是四局制,每局15分钟,红、白各两局,得分累计。这样会发生什么变化?一门留球会很少;战术空调球会大量减少;拼技术拼基本功的现象会表现的很突出,对一般观众来说,场面可能会更好看。(同时也减少了偶然性)。当然,有人可能会感到这样的打法没意思,没关系,我所设想的是多样性,是战术型和技术型两种不同的打法并存并举,喜好不同,可以自由选择。
个人想法,供网友们讨论,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