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查看: 2469|回复: 1

文章选登(四十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8 10: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科院门球打的不一般作者: 杲文川 | 2009年06月10日 17:24 | 栏目: 生活即景
(468) 点击 | (76) 评论| 本文地址: http://gaowenchuan.blshe.com/post/6194/395447

       社科院办公厅的门球队。        杲文川摄




社科院门球打的不一般

       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引入门球运动,成立了第一支门球队,至今已有20余年。20多年来,我院的门球运动从引入、发展,到逐步普及、提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99年,社科院门球协会正式成为中国门球协会的会员单位,并多次被北京市、东城区评为先进门球协会。目前,我院门球爱好者有百余人,成立有四支院门球代表队,并多次获得东城区、北京市、全国乃至国际比赛前八名的好成绩。今年,在职职工又获得北京市的第二、第三名。
       一、引入阶段(1986~1995年)
       1986年3月,社科院新成立的老干部工作局在文体活动方面所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大力引入门球运动。随即我院成立了由离休干部姚见、张铁、李玉斌等同志组成的第一支门球队。领队为王春光同志,教练为王莉芬同志。1987年5月我院组建了第二支门球队。这一时期的我院门球运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引入院外智力,讲解门球运动的比赛规则和技战术特点。在门球运动引入阶段,由于大家对门球运动规则和技战术特点等都了解得很少,积极聘请院外教练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示范,就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方法。边讲解边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87年3月,刚刚组建四个月的社科院门球队参加东城区24个队的比赛,就获得了亚军;1990年10月,参加首届北京市“康乐杯”门球赛,获得第四名;参加国家机关“长寿杯”门球赛,获得第三名。以后几年参加北京市的多次门球大赛,都获得了前八名的好成绩。
       第二,利用院外场地,刻苦训练,努力提高技战术水平。院内没有门球运动场地,是当时我院发展门球运动的最大困难。那时队员们练球,只得约定时间,各自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到处找院外空地。西四的一个小学操场、故宫东门内的一块空地、北师大操场的一角、崇文体育场边·······这些都曾是他们练球的地方。地不平,就临时修整;下雪天,就先扫出一块空地,再练球。
       第三,团结相处,互相关心,增强球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发展阶段(1996~1999年)
       这一时期,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推动下,院部修建了第一块门球场,并在密云绿化基地修建了一块简易门球场,同时在西便门国务院宿舍和邮电部、北京医院等几个部委的老干部局合资修建了一个门球场,这就明显改善了社科院门球运动的硬件设施。这一时期的我院门球运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以老带新,门球爱好者人数不断增加。主要采取举办文体骨干培训班的形式。每次培训班结束后,都能从刚退休的爱好文体活动的老同志中发展一些新队员。这一时期,我院门球队从两支发展到四支,二队和四队基本由退休干部组成。在第一批老队员的带动下,新队员的门球技战术水平提高很快。李玉斌、季纪良等都能复盘讲课。姚见是门球运动理论和技战术方面的专家,被大家尊称为门球“大儒”。他在发展我院门球运动的同时,还担任了《门球之苑》的主编,为北京市和全国门球运动的开展做了大量工作,于1996年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门球贡献奖牌”和中国门协“1987~2007年度特别贡献奖”。
       第二,开展培训,门球运动在普及中提高。1996年至1998年,四支门球队每年都集中1~2次,到密云绿化基地开展集中培训。每次培训都安排细致的基本技战术讲课和单项考核,并结合比赛进行实战演练,收效非常显著。培训班还搞联欢,大家自编自演相声、小品、歌舞、诗朗诵、讲故事等,生活得很愉悦,使门球队更加融洽,团队精神不断增强。
       第三,加强交流,提升我院门球运动水平和影响力。这一时期,社科院门球队除参加东城区的一些比赛外,还到河北任丘油田与当地老干部门球队进行交流、比赛,相互学习。另外,大家还采取公费自费相结合,参加了“五台山杯”邀请赛,并获得奖杯;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长寿杯”和北京市的有关比赛,并多次获得前八名的好成绩。通过交流比赛,门球队锻炼了作风,提高了技战术水平,扩大了在院外的影响力。
       三、提高阶段(1999~2009年)
       这一时期,社科院的门球运动的场地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原有的简易场地经过两次翻修,已成为标准场地,并安装了灯光照明设备,这在北京市也是不多见的。
       第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门球运动有了组织保障。原院长李铁映曾亲自到门球场看望老同志,并提出要"多上球场,少上医院;多活动,少吃药"。他和院门协负责同志亲切交谈,听说门球运动很适合在科研单位开展,活动量适中,健身又健脑后,希望门协多组织老干部和在职职工参加此项运动。为响应他的号召,我院很快成立了职工文体协会。院工会、老干部局在每年的赛事安排方面都给予精心指导和经费保障。
       第二,老中青相结合,门球运动日益普及。这一时期,在离退休老同志的带领下,在职职工包括许多青年同志参加门球运动的积极性空前提高,门球运动在我院日益普及。自2000年开始每年一届的在职职工门球团体赛后,门协提出院部各代表队可派一名本单位离退休干部参赛,这种以老带新的做法已坚持了七届,在普及门球运动、提高门球比赛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目前,社科院在职职工门球队已发展到了十七八支,有百余人参加。
       第三,培训与比赛相结合,门球运动水平空前提高。2005年8月,院门协在北戴河组织了第三期老干部新队员培训班,近20名新队员参加了培训。2007年4月,院门协在通州组织了在职新队员培训班,30余位新队员参加了培训。为及时了解全国高水平门球队员的打球方法,开阔眼界,2005年院门协组织老干部老队员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门球冠军赛,2007年组织老干部新队员参加了在山东举办的全国门球争霸赛。近年来,老干部门球队在北京市、东城区各项赛事中,共获得过三次冠军,其中包括中韩友谊赛冠军;获得了近20个奖杯,占院部文体活动获奖总数的40%。与此同时,新老结合的我院门球队多次参加北京市、东城区比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两次获得北京市冠军,一次获得全国锦标赛第五名。
       社科院门球运动20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2007年,中国门协在评选全国先进门协活动中,社科院姚见被评为“对门球事业发展具有突出贡献奖”,艾晓光、靳占钦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王莉芬被评为“先进教练员”。这些成绩在全国都是少见的。门球活动集脑力、体力、技术、战术、心理和团队精神为一体,很适合老年人和在我院这样的科研单位开展。也正因如此,她才能够在社科院扎根、发展,并呈现蓬勃旺盛的发展前景。

       双方队员列队入场。胸口的红色与蓝色各为一队。比赛的有离退休的老干部、专家学者,也有在职职工。那位带草帽的还是位前党委书记呢。杲文川摄

       开球入场。将球进入有利地点。              杲文川摄

       蓄势待发。                      杲文川摄

       比赛场面,穿白衣者为裁判。大伙儿管这个7号叫“鲜花”,击球极准,每打一个好球,就是一片喝彩,“鲜花”也颇为得意洋洋。     杲文川摄

       击球出局。                  杲文川摄


发表于 2011-12-8 13: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见图片哦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