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邓公
他留给世人的印象很平实。解读他说话行事的一些细节,会发现其平实之中蕴含的个性,很富感染力;传达的思想方法和决策风格,更值得细细体会。
人们对他“三落三起”的政治人生感兴趣,进而发问:他是怎样面对挫折和逆境的?他两个字———“忍耐”。
1973年从江西回来见到毛,毛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他也说了两个字: “等待”。
忍耐和等待,并不一定是消极无为地面对困难,有痛苦,也有智慧和期望。这就引出在逆境中的第三种人生态度:观察、思考和判断。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他的态度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谁也压不垮我们。他提出的应对之策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这些,既是处变不惊的经验之谈,也是他把经验提升为国家大政方针的智慧所在。
他爱看足球比赛,遇世界杯赛事,因为时间太晚不能看直播,就让人录下来,还叮嘱工作人员,第二天早晨千万别告诉他比赛结果。这是很真实的球迷心理。
他能够真切地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表意见,制定政策。到基层视察,总习惯用老百姓的眼光来看事情,用老百姓的思维提问题,用老百姓的语言来说话。
他1980年到四川看沼气改造运用项目,在农户家里提的问题是:用沼气烧开一壶水,要用多少时间?他还弯下腰去看火苗,问:这个火苗能不能炒腰花?会炒菜的人都知道,腰花要旺火爆炒才好吃,想弄清楚沼气的火力到底有多大,是否适用于群众的生活。问得这么浅显直白,看出他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熟悉到何等程度!
他到北京前三门一带去看刚刚盖好的居民楼,发现用的都是老式挂锁,便认真地说:不行啊,都80年代了,还铁将军把门,这不是告诉小偷,家里没人吗?进到屋里,他直接去看卫生间,又说:老百姓日子的好坏,看卫生间。职工下班回家后,想洗个澡,卫生间起码要有洗澡的设备。平时说话行事如此贴近老百姓,在国家大事的决策中提出解决温饱、实现小康这样一些老百姓听得懂、摸得着、看得见的发展战略,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务实作风,典型地体现在他的语言风格上面。他讲话基本上没有形容词,简洁明了,但个中道理却耐人寻味。
孩子们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只讲了三个字: “跟着走”。
问他在太行山坚持抗战做了些什么,回答只两个字: “吃苦”。
谈到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绩,也是两个字: “合格”。
语言简单、实在、干脆,仔细琢磨,却非常到位,很有内涵。看三卷《文选》,除个别正式会议的重要报告外,大多是实实在在的谈话。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平实的语言风格,传达出性格,也反映出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立场。
真理从来就是具体、简明和平实的。
1962年为解决农业生产的困难,改善人民生活,他引用“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俗语,来表达想方设法把生产和生活搞上去的真切愿望,反映的也是坦诚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务实本色。
在许多情况下,靠近真理需要勇气。就说上面讲的“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样的话,在当时党内正在强调“反右倾”、“以阶段斗争为纲”的政治气氛下,从他这样一位高级领导人口中说出来,直面现实,直指时弊,实事求是,只问真理,也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实事求是,道理并不难懂,但要做到从理论到实践一以贯之地遵行,却不那么简单,需要有果断和担当的气魄。特别是在艰难开拓新路的时候,这种品格尤为难得,也越显光彩。
1975年大刀阔斧搞整顿,体现了这种品格。面对各种阻力,他多次讲:搞四个现代化,是我们发了誓的雄心壮志,耽误不得。现在有很多60岁的老虎屁股,40岁的老虎屁股,20岁的老虎屁股,该摸的都得摸,一万张大字报都不怕。这种品格,在推动和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更展露无遗。为这么大一个国家领航,把改革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来推进,自然要冒很大风险,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正确。他的办法是,看准了的事,就果断去做。他经常讲:没有一股劲儿,没有一股气,就走不出一条新路。于是,在决策创办经济特区的时候,他不惜使用了一句战争术语: “杀出一条血路来。”很悲壮,体现出军人的本色,饱含了很重的历史分量。
在他的批示中,比较频繁地出现“不可拖延”、 “不能拖延”、 “不宜拖延”、 “拖不是办法”这类词句,也反映出干脆利索、果断开拓的气魄。他的认识很明确:搞改革开放这项新的事业,不冒风险不行,不去试,就不知道能不能行。如果不行,改正就是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这样四句:对的要坚持,不足的加把劲,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在性格意志和行事作风上,思进取而拒退缩,行果断而少徘徊,敢担当而弃推诿。思虑在前、权衡左右、成熟于胸之后再决策言事,就不会多端寡要、犹犹豫豫。说出来就去做,一旦做就横下心把事做成。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儿子”,所以对祖国和人民有大爱,为之奋斗付出一切都是应该的,能够成为富裕国家的公民,其愿足矣。这种胸怀,和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属同一境界: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天山)
[ 本帖最后由 门球狂人 于 2010-3-14 10:40 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