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戈壁梭梭2 于 2015-7-5 19:25 编辑
我在“之二”改革的目标中已经明确阐明:我国门球的深化改革,就是要实现门球运动多样化,促使康乐型和竞技型适度分离,着重打造中式竞技槌球(门球)。实际上已经明确了我国门球深化改革的重点就是打造竞技门球。
目前我国门球活动的状况是:各种创新层出不穷,各地都有各自的打法,各有各的赛制,怎么好玩就怎么玩这一多样化的局面实际已经形成,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造就康乐型和竞技型。 康乐型是现成的,日式门球本身就是康乐型的门球运动,在我国2011规则附则规定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即可。具体意见:一是打五轮改为打四轮,因为五轮时间太长,大约需要40多分钟;二是最后一轮界外球一律视为界内球,否则经常出现一方打一方看的情况,这样既没有看头,也失去了比赛的意义。
要打造竞技型,把门球提升到竞技体育的地位,就不是这么简单,需要有个探索的过程。首先要明确竞技体育的特点:(摘自网上的有关资料)“竞技体育是以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它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的潜力。同时,它还包含着为达到这一目标的科学的训练。”很显然日式门球同这一要求不太相符,要使门球成为竞技型的竞技体育,像康乐型那样吃个现成饭不可能。因此,必要倾力打造才可能。
1、日式门球的特点是,娱乐性、趣味性很浓,极大地丰富了打球技巧和战术内容。但是,节奏慢、运动量小、竞技、竞争性不强,最适于的是老少弱势群体,对青壮年人吸引力不大。因此必须通过革新创造,取其优点,弃其弊端,尽量的使其节奏加快、运动量加大、竞争性增强,促使更多的青壮年人融入这一运动之中。
2、多搞一些单、双打和三人制的团体赛,让一个人多打几个球,这样有利于克服节奏慢、运动量小和竞争性不强的这一弱点。
3、2011规则肯定了分数不封顶,这是我国门球突破日式门球框框,向竞技体育方向发展迈出的第一步。它使场上的十个球自始至终都充满着活力,不但加快了节奏、加大了运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竞技、竞争性,不要总是想着废弃它,也不要想方设法的限制它。
4、复活界外球。界外球太多,有时场上只有一两个球,本来这项运动就不好看,这样一来就更难堪了。复活的办法,网上看到的已有三种:(1)、增设续击圈,这是球王争霸赛试验过的一种办法。围绕中心柱设一个圆圈,直径40厘米(开始再大一点也行),轮到界外球打球时只要打进这个续击圈就取得续击权;(2)、把球场划分成四个区域,界外球除本区域外可直接打球过门(这里有个疑问,中心柱属哪个区域);(3)、撞击它球不允许闪出界外,闪出了也要就近拿回界内。哪个更好些供大家讨论。 5、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简化打法,减少不必要的战术空调球,凸显技术,让场上的队员尽情的展现它的绝活,展现高超的技艺水平,使高水平擦求、远距离撞击、轻帖边线球、远距离或小角度过门等高难技巧的打法一个接一个的出现,使场外的观众掌声不断,有了这样场面才能称得上竞技型门球。在我前面发了两个改革的帖子后,有人在跟帖中提出:竞技型的门球应该让技术左右胜负。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却说到了点子上。
归结起来就是两点:
一、从打法的角度看,就是要凸显技术,让技术左右胜负;
二、从活动(包括比赛)的目的看,不单单是康乐,而侧重的是技术、体能、心理的比拼,是尽最大可能夺取优胜。
具体方案,各地提出的不少,如:双15、515等。涿州甚至已经开始试行“竞技槌球”规则,希望大家都看看,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