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问推演”训练法
赵玉书
要想打好门球,惟有苦练。这是门球人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如何搞好门球的技战术训练,确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当前,我们还没有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门球训练体制、机制、制度、教材、规划、师资、设施以及检验、考核、评比等完善配套、正规成型的东西。特别是在基层门球人群中,“以打代练、以玩代练“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门球向高水准、竞技型发展的步伐。通过多年的训练实践,我们摸索出一种技战结合、研(讨)练(习)交融的“三问推演”训练法,供各位球友参考。
所谓“三问”,就是对训练中的每一杆球,教练员和击球员都要回答三个问题。
击球之前:
一问教练员——做什么?即某号球听到裁判员呼号后,做什么?如:开局阶段,是一门留驻?还是击球进场?进场以后干什么?中、终局阶段的每一杆球怎么打?
二问教练员——为什么?即某号球采取如上技战术行动(措施)的理论依据、战术意图是什么?
待教练员回答后:
一问击球员——做什么?即依据教练员的指令应该做什么?自己有什么想法?(意在了解击球员对指令的领会、理解程度;检验教练与队员的战术意识是否趋同)。
二问击球员——怎么做?即具体到每一杆球应该怎么打?依据是什么?
教练员、击球员回答完以上两个问题后,所有参训者各抒己见,研讨争辩。最后由训练组织者归纳梳理,分析利弊,统一思想,确定方案。
方案确定后,进入推演阶段,击球员开始击球。待击出的球停稳,依据场上所形成的最新态势,以及必然造成对己方的利弊条件等,紧接着向击球员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即形成场上当前态势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经验教训?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谈谈个人的战术构想。
击球员回答完,教练员再回答第三个问题——怎么办?依据场上所形成的最新态势,说出下一、两步的战术构想和理论依据。
击球员、教练员回答完第三个问题,参训者和组织者重复前面的做法。
整个训练过程,停停打打,打打停停,步步推进,层层剖析。这样做,由于研讨的时间多,实际打球的时间少,按一天6—8个小时训练,极有可能打不了(完)一场完整的球。但做为具有一定技术水准的竞技型球队,只有这样练,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往前走。既练应用技能,更练战术思想。研练的过程,就是教练与队员、队员与队员之间相互了解,熟悉思路,摸清特点,融汇磨合的过程,从而使球队的整体素质得到稳步提升。久而久之,定能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此处无声胜有声。浑然一体,不分彼此,默契配合,如同一人。经常参加“三问推演”训练的同志都深有感触。他们说:“表面上看,我们是少打了几杆球,可实际上比毫无目的地整天打着玩儿收获要大的多!”。大家把“三问推演”训练形象地比喻为——算明白帐,做明白事,打明白球,当明白人!这种训练方法的关键在于:让参训者对每一杆球都做到了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说到底,门球训练,无论技术、战术,还是技战术综合训练,都是一项强脑力劳动。必须静下心,稳住神,钻进去,走出来,琢磨透了再打,打完了再琢磨。摸爬滚打,反反复复,契而不舍,持之以恒。惟有如此,才能练出真功夫,悟出新内涵,达到新境界。“咋咋呼呼一阵风”、“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以打代练,以玩代练”……,如若纯为康乐,无可厚非;如若打着“练”的旗号,那就是在欺骗自己、枉费光阴!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