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楼主: 云帆

云帆谈医疗保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21: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流来势汹汹,是不是得过新冠的人更易感染?

       高烧、咳嗽、刀片嗓、浑身难受……近些日子,这些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只是这一次导致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的并不是“新冠病毒”,而是甲型流感,没错就是每年都会定期出现被大家俗称的“甲流”。

       这一次的“甲流”之所以被大家重视,除了其传播速度以及症状严重程度比往年更甚外,两者相似症状也让不少人担心是否是新冠“死灰复燃”,种种因素下,这次流感很快被推到了热搜第一的位置。

       经历过漫长的新冠,再到今年这波甲流,置身其中的人这才意识到:中国人对健康的焦虑,似乎达到了巅峰。

       1:甲流正在我国南北方快速传播,

       比往年更严重

       从数字上看,甲流已经成为近段时间的主流疾病,阳性率和病例数都在不断上涨。

       3月2日,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第741期“中国流感监测周报”显示,近3周流感病毒阳性率呈上升趋势,2023年第8周(2月20日-26日)为25.1%。此外,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仅3月2日一天,全国发热门诊就诊量就有30.4万人次,而哨点医院平均每4个流感样病例中,就有1人能检出流感病毒。

       以北京市为例,该市2月底的流感样病例数较2019年同期上升了78%,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甲型H1N1亚型占64%、甲型H3N2亚型占35%,乙型流感占1%。

       其实不单单是在中国,今年开春,全球的流感形势都很严峻,相比于以往,其传播速度以及造成的症状严重程度更甚,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冠三年期间,大家都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个人防护做得比较好,因此既往3年,流感整体感染情况较低,人群感染率低的情况下,导致人体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力较低,口罩脱掉后,流感病毒流行,这时身体由于没有对流感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就比较容易出现大范围流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专家预估,这波流感至少将会持续一个多月后才能结束。

       2:
恐慌:又一次疾病中的囤药风波

       感染人数持续上升后,医生发现药不够了!

       与普通感冒需要的退烧药不同,针对甲流的特效药并不多,奥司他韦属于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成人和1岁以上的儿童均可以服用,根据《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中表示,对于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流感样病例,应当尽早给予经验性抗流感病毒治疗,且最好在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

       2月底,多地出现了奥司他韦短缺的情况,缺药的焦虑让国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囤药潮,线上线下,几乎全面断货,黄牛手中的药价从几十元涨到了几百元。

       其实,对于这样的画面并不陌生,去年从奥密克戎抢布洛芬、paxlovid,XBB1.5抢蒙脱石散,大家对于健康的焦虑,在新冠的影响下被刻意放大,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囤药,但等真正事后才发现,多数是“杞人忧天”,以布洛芬为例,奥密克戎的病程基本都是一周左右,多数不适症状仅有3天,需要布洛芬只有几颗,几盒几十盒囤的结果就是药品白白过期,而蒙脱石散的抢购甚至都还没有等来XBB1.5的出现。

       专家表示,并不是每个患有流感的病人都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甲流本身就属于季节性流感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多数人在3-5天之后就会好转,且奥司他韦具有一定的耐药性,不宜长期服用。更为重要的是,奥司他韦是一种处方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盲目的囤药反而会引发更多的危害,没有临床医生的指导,把多种消炎药、退烧药、感冒药联合起来服用,造成了急性肝损伤的病例比比皆是,有的人甚至为了及早预防吃药过度,住进了ICU。

       原以为这个教训足够惨痛,但如今,剧情轮转到了甲流。

       3:被忽视的甲流疫苗

       这么多年来,流感的危害性一直被大家所忽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流感每年在全球造成约300万-500万严重病例,以及约29万-65万例相关呼吸道疾病死亡,最近的一次大事件是2009年“猪流感”(H1N1流感)就造成全球约50万人死亡。

       和新冠一样,流感也会导致“白肺”的出现,在孕妇、老人、婴幼儿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中出现几率较大,十分危险。

       但它又不同于新冠,针对甲流的流感疫苗一直存在,作为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却被国人一直忽视。

       数据最能反映情况,中国疾控中心的副研究员彭质斌,曾在2022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上披露,2021-2022年流感流行季,我国疫苗接种率仅2.46%,相比之下,美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达到了52.1%。对于流感这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接种率起码要达到50%以上,才能形成一定的群体保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专家表示还是认知不足,在一项针对疫苗接种调查显示,近4成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好,不怕流感,3成的人甚至不知道流感疫苗。

       此外,由于流感属于二类疫苗,遵循居民自愿,自费接种原则,不少人不愿意花钱,再加上流感疫苗不像其他疫苗接种一次就行,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目前的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这也导致了接种率低。

       身边的人纷纷中招,等到你想到要接种流感疫苗时,往往又太迟了,专家表示,流感疫苗一般在接种2-4周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需要在流感来临前接种,此外,疫苗属于季节性供应疫苗,错过了9-12月,很多时候就打不了。

       幸运的是,甲流属于季节性疾病,有再多的不适总会归于平静,但从人满为患的发热门诊里,从一系列的囤药风波中,我们总要学会什么,下一次疾病来临前,别再重蹈覆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08: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超1亿人高尿酸,“祸根”在哪里?提醒:6种食物是嘌呤大户

       核心提示:高尿酸会“祸害”身体多个器官!提醒:这6种食物,再爱吃也要管住嘴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高尿酸异军突起,已成为继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之后威胁健康的“第四高”。

       《2021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约有1.77亿人。尿酸升高,不止可能会引发痛风,还可能提升高血压、肾脏疾病、糖尿病甚至死亡的发生风险。因此,降低尿酸值已迫在眉睫。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经过肾脏进入尿液排出体外。

      一般情况下,人体内的尿酸生成多少,就会排泄多少,保持平衡。

       当尿酸含量超出排泄负荷,其就会进入血液。一旦血尿酸浓度过高,就会沉积在多处身体组织里,引发关节疼痛、痛风(手脚趾红肿热痛)、口干、身体水肿、排尿异常等症状。

       然而尿酸高的危害不止如此,它还会威胁身体众多器官:

       医学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相关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指出,尿酸升高会增加脑血管疾病风险。

       高尿酸对血管的损伤,也可能导致血管钙化、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时发展为冠心病等心脏不良事件。

       血尿酸浓度升高,尿酸沉积在血管内壁,会对血管内皮产生持久性的损害,可能引发血管壁炎症、血管硬化、血栓等风险。高尿酸对血管的危害还可能导致高血压,甚至增加高脂血症等疾病风险。

       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场所,一旦尿酸过高对肾脏形成压力,就可能引发肾损伤,又或是肾功能受损,也会导致尿酸无法排泄进入血液,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高尿酸血症往往和慢性尿酸盐肾病、肾结石、急性尿酸性肾病等有所关联,同时肾功能严重受损也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另外,高尿酸血症还可能导致肾脏纤维化,加快肾脏硬化进程。

       尿酸进入血液,到达全身各处,最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体,沉积在关节和其周边组织里,从而导致软骨、滑膜组织发生急性炎症、疼痛等症状。

       痛风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严重时可能影响肢体运动。

       痛风是高尿酸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作起来痛不欲生,一旦确诊,就要十分注意饮食,这6类食物别轻易入口。

       常见酒类每100克嘌呤总含量约10毫克,其实并不算高,但是酒会导致乳酸升高,抑制尿酸排泄,变相地造成尿酸浓度升高。

       此外,饮酒时,往往会大鱼大肉,增加其它食物途径的嘌呤摄入。因此,预防痛风建议戒酒。

       每100克猪肝、鸡肝、熟鸭肝、熟鹅肝嘌呤含量分别达到275毫克、317毫克、398毫克、408毫克。动物内脏也因此被称为“嘌呤大王”,因此健康人群也要控制摄入量,痛风患者最好不吃。

       甲壳类食物指的是海鲜河鲜,最常见的贻贝每100克含嘌呤414毫克,比猪肝高很多,龙虾、大闸蟹、皮皮虾、河蟹、牡蛎、扇贝、生蚝等食物嘌呤含量也都超出150毫克。

       长期摄入果糖或短时间大量摄入果糖,都会抑制尿酸肾脏排泄,导致血尿酸升高。也有研究发现果糖摄入会增加痛风风险。

       煲汤超过一定时间就会因浓缩导致嘌呤含量急剧升高,就比如猪肉汤8小时内每100克嘌呤含量在20-150毫克,时间越长嘌呤含量越高。因此建议煲汤最好不要太久,痛风人群也不宜喝浓汤。


       有的蔬菜也是“嘌呤大户”。比如:每100克紫菜嘌呤含量274毫克,鲜香菇214毫克、干香菇405毫克、黄豆芽500毫克、芦笋500毫克,部分嘌呤含量超过肉类,因此一定要注意。

       此外,西兰花、花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会抑制尿酸排泄,韭菜、茭白、竹笋、菠菜等草酸高的蔬菜也是通过肾脏排泄,会抢夺尿酸排泄渠道,因此也要控制摄入量。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产物,想要完全没有是不可能的,但是要尽量控制尿酸平稳。想要降尿酸,除了注意饮食,做好这4件事也会有所帮助。

       日常多喝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升左右,如果天气炎热或工作强度大,适度增加饮水量,同时避免糖分摄入,以水、茶、柠檬水为主。

       还应注意及时排尿,不要憋尿。饮水可以稀释尿酸浓度,多喝水多排尿,有助于尿酸的排出。

       如果自身出现高尿酸、痛风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并积极控制慢性肾病、高血糖、高血压等危险影响因素,远离疾病风险。

       高尿酸患者还应注意远离会升高尿酸的食物和药物,严格避免高嘌呤饮食,就医时提前告知医生病情,避免医生使用到令血尿酸升高的一些药物。

       尿酸超标后,适度运动也有好处,可以选择太极、广场舞、散步等方式,保持每周4-5次30-60分钟的中强度有氧运动。

       不过运动期间要注意热身和水分补充。但本身患有心脏疾病的人群要注意运动强度,如有不适,及时停止休息。

       过度肥胖也会导致尿酸增高,建议将身体质量指数(BMI)控制在18.5-23.9以内。肥胖人群减轻体重的过程中,血尿酸浓度也会有所降低。

       高尿酸的危害与日俱增,希望能够引起大众的重视。生活中,控制尿酸,大家也可以从饮食开始,并加强运动、控制体重。如果生活方式干预对尿酸控制效果不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7 08: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牙膏涂抹老年斑有用吗?淡化老年斑,这四个方法试一试

       核心提示:涂抹牙膏能不能去老年斑?皮肤科医生不随便告诉你答案


       近日,在后台收到粉丝来稿:

       我今年52岁了,退休前生活非常忙碌,忙得都没空好好观察自己的身体,每天回到家只想倒头就睡。

       退休后总算是清闲了下来,但是却发现自己的皮肤已经变得非常差劲了,脸上、手臂上都长了斑点,尤其是这两年来,越长越多。

       问了身边的姐妹,她们说这个是老年斑,但是我看她们身上基本都没有,为什么就我身上长了老年斑呢?

       一般什么年龄开始长老年斑?

       老年斑在临床上被称之为“脂溢性角化”,是指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引起的表皮良性增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皮肤肿瘤,在45岁以后的人群身上出现比较多见。

       一般情况下,老年斑会长在头面部、上肢、手背以及躯干等位置,具体为淡褐色的扁平丘疹和斑疹,用手触摸可能是光滑的,也可能有轻微的凸起。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斑的数量会增加,颜色也会越变越深。值得提醒的是,老年斑不一定只出现在老年人身上,部分年轻人身上也会长出老年斑。

       有研究指出,老年斑的出现和长期日照之间有很大联系,一些长期在日照较为强烈地区的人群,出现老年斑的年龄会提前不少,特别是一些没有做好防晒措施的人。

       除了日照因素以外,老年斑的发生也和遗传之间有一定联系,在非日照部位出现老年斑,很可能就是遗传因素引起。对于老年人来说,出现老年斑的诱因具体有哪些呢?

       老年斑的出现,离不开这3个原因

       目前临床上对于诱发老年斑发生的原因尚不明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三个原因和老年斑出现有一定关联。

       首先,老年斑出现和遗传之间有一定联系,直系亲属内有老年斑患者的话,那么你出现的几率也会更高一些,泛发性损伤和常染色体遗传之间有一定联系。

      其次,一些长期接触日光照射、防晒不到位的人群,出现老年斑的几率也会更高一些。

      最后,在生活中保持不良生活习惯,如不注意皮肤清洁、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导致老年斑到来的速度加快。

      牙膏能淡化老年斑吗?靠谱的祛斑应该这么做

       在生活中,有些人出现老年斑后感觉十分焦虑,会去找各种方法来“解决”老年斑,牙膏祛斑就是一个比较火的方法,这个做法真的靠谱吗?

       这个做法并不靠谱,老年斑是存在于皮肤内的,涂抹牙膏只能在皮肤表层起作用,不能深入到皮肤内部,自然也起不到祛斑的效果。

       真正有效的祛斑方法,是这4个!

       1、做好防晒

       老年斑的发生和日照之间有很大关系,想要预防老年斑,做好防晒非常重要。建议日常要将皮肤裸露部位涂上防晒,也可以选择物理防晒(戴帽子、穿外套等),避免让皮肤直接裸露在紫外线下。

       2、坚持运动

       运动可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身体的排毒能力也会随之加快。皮肤内的一些废弃排除速度加快后,皮肤状态会因此而变好,对于老年斑出现可起到不错的预防效果。

      3、补充维生素E

       维生素E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进入体内后可起到对抗自由基的功效,有不错的抗衰老作用。日常可多食用植物油、谷类、绿色植物以及动物肝脏等食物。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生活中,每天都要保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做可促进皮肤内有毒物质的代谢,对于保持皮肤状态有不错的效果。同时,饮食要注意以清淡为主,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老人斑有治疗的必要吗?

       老年斑的出现,大部分都不会给健康带来威胁,更多的时候是会影响容貌。当然,也有少部分伪装成老年斑的黑色素瘤,会给健康带来极大威胁,要注意区分。

       一些觉得老年斑太影响美观的人群,想要通过治疗手段去除,可以选择这2个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般是选择维A酸类药物和一些药膏共同使用,具体的用药情况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

       物理治疗:经过药物治疗后,觉得效果不理想的话,也可以选择用物理疗法,包括激光、强光脉冲以及液氮冷冻治疗等,这些方法都能帮助去除老年斑,但是在费用上会相对要高一些。

       要提醒的是,大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不要选择没有资质的美容院,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出现老年斑其实是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对此我们要持有正确的心态,不用过分在意。当然,一些觉得影响美观的人,也可以通过上述的治疗手段将其去除,前提是要选择正规医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3 09: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机辐射致癌?睡觉时,手机放多远才不伤身?科学研究告诉你答案

       核心提示:晚上上床睡觉玩一会手机已经成了现代人习惯,但长期缺乏睡眠,影响生物钟,除了导致浑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外,被辐射危害健康才是大事,这种坏习惯还是要及时改掉。


       中午小齐一家正在吃饭,身为妈妈的张阿姨顺手把客厅的WiFi给关掉了,随后小齐便说:“我正在打游戏呢,怎么就没网了?”

       “一起床就开始打游戏,再玩下去手机辐射把癌症都辐射出来了!赶快吃饭!”

       这个场景画面相信大家都熟悉,玩手机在长辈眼中是随时会释放出有害辐射的,长辈们还会在群里分享一些关于“手机辐射容易致癌”等新闻,来让年轻人引以为戒,放下手机!那么手机辐射真的会致癌吗?

       一、手机辐射致癌,是科学还是谣言?

       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初步研究显示,手机射频辐射确实会导致癌症。在此项研究中,科学家将雄性老鼠暴露在两种无线电频率辐射中,发现相比没有暴露在辐射中的老鼠,这些暴露在无线电频率辐射的老鼠,更容易患上神经胶质瘤和心脏神经鞘瘤的可能性要更加高。

       然而实验并未在雌性老鼠的身上进行,并且发现那些暴露在手机通常发射的无线电频率下的雄性老鼠,有少数患两种低发病率的肿瘤,分别为脑神经胶纸瘤。

       虽然此项研究已经泄露给媒体,但一些没有参与研究的科学家则认为,现在得出手机辐射是否与患癌症有关的定论仍然过早。

       当人们在使用手机,手机会像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无线电波或多或少会被人体吸收,这些电波就是手机辐射。

       二、这3种情况下,手机对人体辐射大

       通话时

       研究表明,长时间通话连续辐射可能会使脑部受到影响,专家建议不易用手机通话时间过长,可以考虑用固定电话和耳机。如果不得不长时间打电话,那么可以每隔一两分钟左右耳接替交换。

       一般来说,手机待机时辐射比较小,通话时辐射更大一些,而且手机号已经拨出而尚未接通时,手机的辐射量是待机时的3倍左右,这些辐射较大,可能会改变人体组织,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关机后

       关机后射频是不会正常工作,所以射频部分对人体的辐射也会相对减低,但并不等于没有,手机内部有不少重金属配件,对人体同样会造成辐射,只会说相对好一点。

       充电边打电话

       手机充电时,辐射会增大,打电话对人体的辐射也会变大,生活中我们的手机没电但着急使用,一般做法都是边充边用。

      殊不知,这样做法会使人体的辐射增加数倍,甚至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机能性的障碍,引起头痛、失眠、发昏、脱发多梦等情况。并且碰上雷雨天气,还可能遭受雷击造成危险。

       降低手机辐射,做好这4件小事

       1、屏幕亮度适当调整

       屏幕越亮,电磁辐射会越强,越暗则会越小,不过过暗的亮度同样会造成眼睛疲劳,所以可以采用合适眼睛亮度,用过手机之后可以彻底清洗脸部。

       尤其是在睡觉前,一定要将脸部彻底清洁干净,如果不洁面就直接睡觉,长期会导致肌肤状态越来越差。

       2、接电话尽量不要移动

       一些人喜欢接电话时不自觉频繁走动,却不知频繁移动会造成接受信号强弱起伏,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短时间高功率发射,所以在接电话或者打电话时,尽量不要频繁移动。

       3、使用耳机接电话

       使用耳机接电话,能有效减少手机辐射的影响。手机所配备的专用耳机,可以实现远距离使用,同样还能减少手机辐射,这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4、存放位置

       手机不用的时候,最好放在包里,如果一定要放口袋应该屏幕朝内,电板朝外,女人最好放在右边口袋或者pp口袋,因为左边口袋比较接近子宫,所以尽量不要靠近左边口袋,,男生建议放pp口袋最好。

       5.不要把手机放床头或枕头下

       除此之外,很多人在睡前玩完手机之后,都喜欢性地将手机放置在枕头下或者是床头边,实际上手机辐射依旧存在。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手机放置在离你的床1.5米左右的地方,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辐射带来的危害。

       一说到“辐射”大家是不是都害怕了?那么wifi跟辐射有没有关系,睡觉是否要关wifi呢?实际上无线跟辐射是没有关系的,从路由器产生的辐射叫做非电离辐射,发射的辐射剂量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伤害。

       wifi信号在人头部值仅有0.0057W/kg,没有超过人体辐射的安全暴露1.6W/kg,因此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大家不用担心。睡前少玩手机,这样才能有一个更好的睡眠。

       晚上上床睡觉玩一会手机,已经成了现代人的习惯,但长期缺乏睡眠,影响生物钟,除了导致浑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外,被辐射危害健康才是大事,这种坏习惯还是要及时改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0 09: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列腺有癌,尿尿先知?上厕所出现6个异常,可能是疾病或癌预警

       70岁的吴大伯一直有排尿困难、尿不尽的困扰,但他一直不好意思去医院检查。最近排尿的不适症状越来越严重了,每次排尿都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本想通过多喝水促进排尿,没想到排出了血尿。

       这才让吴大伯引起了重视,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前列腺癌,但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吴大伯身上异常的排尿症状,正是由于前列腺癌引起。

       在吴大伯确诊后,医生提醒吴大伯如果家里有兄弟的话,也建议做个检查,前列腺具有一定遗传倾向。

      吴大伯的弟弟知道后,心里也害怕,因为自己平时也有排尿困难的毛病,于是赶紧做了个检查。结果也被确诊为前列腺癌,不过病情还处于早期,比吴大伯的情况好很多。

       对于男性而言,日常需要特别关注前列腺健康,当前列腺出现功能异常时,往往会有排尿异常的表现。

       一、前列腺好不好,尿尿会告诉你

       前列腺是男性身上独有的腺体,位置在膀胱出口处、环绕尿道。其是由平滑肌纤维以及弹性结缔组织组成,而前列腺细胞则是由男性雄激素睾酮的刺激而生长。

       它有3个重要的功能:

       1、分泌前列腺液、运输精液

       前列腺每天大约可产生2ml稀薄的前列腺液,而前列腺液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它还能帮助运输精液,男性的两条射精管都从前列腺中间穿过,在射精时前列腺和精囊腺均会收缩,将输精管、精囊腺内的精液压入后尿道,最后排出体外。

       2、内分泌功能

       前列腺是一个内分泌腺,可分泌前列腺素等物质,并将其释放至血液、组织器官内,对内分泌、泌尿、神经系统等均有作用。

       3、控制排尿

       前列腺包绕着尿道,当身体要排尿时会伴随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弛,好让尿液可顺利排出体外。而当前列腺功能出现异常时,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会残留在膀胱内,引起身体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

       那么,当前列腺功能出现异常时,排尿具体会有哪些异常表现呢?

       二、尿尿出现这些情况,要检查前列腺健康程度

       1、排尿困难

       在有排尿冲动时无法自然地排出尿液,存在有排尿时间长的表现,甚至需要改变体位才能正常排尿。出现该症状可能是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尿道炎以及前列腺癌等病引起。

       2、尿频、尿急、尿痛

       日常的排尿次数大于正常区间,男性日均排尿量应为4~6次;尿急是指排尿的时候特别急迫,难以自控;尿痛是指男性在排尿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尿道疼痛、烧灼感等,该症状可能是在提示前列腺炎、尿路感染等病。

       3、尿不尽

       在排尿结束后感觉没有完全排干净,或是出现了淋漓不尽的感觉,罹患前列腺疾病、尿路结石以及尿路肿瘤等都会引起该症状出现。

       4、尿无力

       尿液排出时缓慢无力,每次排尿都特别的困难,多见于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身上。

       5、夜尿增多

       夜尿的次数与睡前饮水量相关,但在睡前没有过度饮水的情况下,夜间还频繁起夜的话,则需要警惕可能是前列腺出现了问题。

       6、血尿

       尿液内存在血液就是血尿,在前列腺增生患者身上较为多见,一般会在用力排尿时出现,在出现血尿的同时多会有排尿困难、尿不尽等异常表现。血尿的出现可能与肾炎、结石、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前列腺疾病相关,尤其需要注意无痛性血尿,可能提示着前列腺癌、膀胱癌、肾癌等三大泌尿系统肿瘤。

       当发现身体存在上述的排尿异常时,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另外,在日常要学会保护前列腺的方法,尽可能预防疾病发生。

       三、男人必知:保护前列腺的方法

       1、保持饮水充足

       多喝水可以避免尿液浓缩,且在排尿时可以起到冲刷前列腺的作用,对于前列腺健康有好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饮用1500—1700毫升水,看看你自己达标了吗?

       2、减少久坐

       一般认为每周坐姿超过5天、每天>8小时,或是一次维持坐姿超过2小时,都被称之为久坐。长期久坐会让前列腺负担加重,容易诱发前列腺充血、肿胀,甚至是功能性损伤。

       3、适度性生活

       适当同房可以帮助男性排出体内堆积的前列腺液,对前列腺健康有好处。

       4、坚持运动,慢跑为佳

       慢跑可以让前列腺周围组织器官的血液活跃起来,且可以让腹腔内的脏器对前列腺进行按摩,对于预防前列腺疾病发生有帮助。

       5、远离烟酒

       前列腺对于酒精的敏感程度很高,饮酒后会导致前列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让其变得臃肿,周围的神经也会因此而受到压迫、牵拉。而香烟内含有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则会直接毒害前列腺,让其血液循环速度加快、抵抗力下降,诱发疾病发生。

       建议男性从50岁开始就应该每年做1次直肠指检、超声检查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这对于防治前列腺癌非常重要。

       前列腺健康对于每位男性都非常重要,在日常要多观察身体表现,发现异常后及时就医,切不可讳疾忌医,否则容易让自己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08: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辟谣!得癌症的基本上都是瘦子?恰恰相反,癌症更偏爱胖子

       核心提示:医生提醒,体重不明原因下降要警惕,可能与癌症有关。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不管是在影视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因为癌症住院的患者们,大多数看起来都非常瘦。

       这种情形往往会让人误以为得癌症的人都是瘦子,而胖子反而不容易得癌,可科学却时常告诉我们,要把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否则肥胖带来的危害不小。

       那么,癌症和胖瘦到底有啥关系呢?

       身体消瘦可能是癌症信号

       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人在生病之后就会迅速消瘦,尤其是癌症病人,几乎都是瘦骨嶙峋的。

       临床上,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明正常饮食,也没有刻意减肥,体重却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不明原因的下降,而且一降就是十几斤甚至几十斤,去医院一查,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

       医生提醒,体重不明原因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要警惕,这可能与癌症有关。在没有变异之前,癌细胞也曾是正常的细胞,在进行50-60次分裂之后就会凋亡。

       然而,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癌细胞“变坏”了,开始几何倍增,无限增殖。一方面,癌细胞以无氧酵解的方式代谢,同样大小的组织,肿瘤组织消耗的营养物质是正常组织的数十倍。

       另一方面,随着癌细胞数量的增加,肿瘤也变得越来越大,营养也“捉襟见肘”。没办法,肿瘤只能自己想办法,通过自身新生血管,抢夺其他组织的营养,造成身体消瘦。

       为什么很多癌症患者都瘦骨如柴?

       调查发现,我国住院的癌症患者,在确诊时大约有20%的患者营养不良。在治疗的过程中,大约有27%的患者营养不良。

显而易见,肿瘤组织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是身体消瘦的原因之一。癌症是代谢疾病,会导致人体代谢异常,还会加速体内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减慢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使身体消瘦。

       此外,大多数癌症患者身体消瘦的原因,还与治疗副作用、营养摄入不良和情绪焦虑抑郁等有关。

       1.治疗产生的副作用

       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患者基本上要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尤其是放化疗的药物,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的细胞造成损伤,引起一系列副作用。

       比如腹泻、恶心、呕吐、脱发等,导致患者食欲下降,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2.营养摄入不良

       有的患者因为“吃不下”、“不想吃”等消化道不适的原因,对吃饭很抗拒,吃几口就不吃了,甚至一口也不吃。

       还有的患者很容易陷入误区,比如以为“吃素可以饿死癌细胞”,或者盲目进补,导致营养跟不上,体内平衡也被破坏,进一步导致体重下降。

       3.情绪焦虑、抑郁

       面对癌症,不管再强大的人都会产生消极心理。尤其对于性格内向、敏感的癌症患者来说,不仅身体上遭受癌症的折磨,心理上也会产生消极、焦虑、恐惧、抑郁等想法。

       同时,还要担心治疗费用和治疗效果,在各方压力的摧残之下,身体素质自然会大幅度下降,体重也跟着下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在吃的方面不再追求饱腹,纷纷向美味看齐。这就导致了两极分化,有的人体重超标,有的人却瘦骨嶙峋。

       研究发现,体型偏瘦的人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很容易被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等癌症“盯上”。

       因此,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能量的摄入一定要有保障,营养丰富且均衡的膳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身体的能量跟不上,对抗癌症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癌症患者在饮食上如何做到营养全面呢?

       一是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多吃鱼肉、禽肉和蛋类;

       二是主食要粗细搭配,每天摄入200-400g左右的谷物类和薯类食物;

       三是适量食用大豆和豆制品,每日在50g左右,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事实上,肥胖的人群患癌几率更大

       胖子和瘦子,哪类人更容易得癌症呢?有人说是瘦子,因为瘦子营养不良,抵抗力低,更容易让癌细胞有机可乘。然而,事实表明,胖子除了更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之外,患癌的几率也更大。

       研究发现,肥胖会影响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改变癌细胞的生长和代谢,使人体内产生更多的荷尔蒙,促进癌细胞的恶性行为。此外,肥胖还会改变一些细胞因子的活跃程度,导致癌细胞恶化和转移。

       以乳腺癌为例,脂肪可以促进雌激素的合成、上调癌症干细胞、创造致癌环境、降低抗肿瘤免疫功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这一系列“骚操作”,大大增加了乳腺癌的风险。

       以结直肠癌为例,青春期身材肥胖的人,成年后患结直肠癌的几率比一般人高2.38倍。研究发现,肥胖人群均存在不恰当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内脏脂肪组织的脂肪酸组成,改变代谢途径,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总的来说,与瘦比起来,胖更致命。美国癌症研究院发出警报:肥胖至少与乳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肾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12种癌症有关。

       身材太瘦太胖都会招致疾病,科学身材管理很重要

       太胖不好,太瘦也不好。太瘦也是病,容易导致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引发贫血、肠胃病、胆结石、肺结核等。

       所以,保持合理的体重,才是防癌之道,健康之道。目前,BMI(体质指数)是判断肥胖的标准之一,公式为: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根据我国的标准,如果BMI在18.5~23.9的范围内,说明体重正常;BMI在24~27.9属于超重;BMI超过28属于肥胖。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营养学家建议,要保持合理的体重,最重要的是坚持“吃动平衡”的原则,简而言之就是“管住嘴,迈开腿”。

       管住嘴:主食粗细搭配,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烹调方法尽量选择蒸煮炖,少用煎炸烤,口味清淡,少油少盐,少喝含糖饮料。

       迈开腿:每天至少30分钟,每周至少5天,共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根据个人体质和喜好,可以选择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健身操等不同的运动方式。

       当然,预防癌症还少不了定期体检。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或者出疼痛、出血等异常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3 09: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脂肪肝,这3种食物不要再吃了,否则吃亏的是你

       核心提示:这5类人,最易被脂肪肝“盯上”!看看你是不是其中之一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家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很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成为我国慢性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的脂肪肝发病率已经达到25%,全国的脂肪肝患者大约有3.5~5亿。

       一、脂肪肝不是“胖子”的专利,瘦子也不能幸免

       很多人以为肥胖的人才会得脂肪肝,但是在临床上有越来越多的瘦子或吃素的人也得了脂肪肝,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有些人虽然体重指数低,看起来是瘦的,但是我们不能只用体重指数来衡量一个人胖或瘦,有的人虽然体重指数低,但是体内的脂肪分布却十分不均匀,比如内脏和腹部的脂肪含量过高,也容易得脂肪肝。

       而且饮食习惯也会影响脂肪肝的发生,比如爱吃油炸食物、甜饮料、高糖、高胆固醇的饮食模式也会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

       此外,瘦子得脂肪肝还可能和其他因素有关,比如缺乏运动导致肌肉减少、肠道微生态环境以及本身携带有易感基因等。

       长期吃素的人也得脂肪肝是因为营养摄入不足导致营养不良,减少体内载脂蛋白的数量,这样就会促进脂肪在肝脏中堆积而引发脂肪肝。

       二、被脂肪肝盯上的人,多半有这5个共同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脂肪肝盯上,其实,患有脂肪肝的人大多都有一些共同的不良习惯。

       爱喝酒

       爱喝酒尤其是经常酗酒的人大多都患有酒精性脂肪肝,当每天摄入的酒精大于80克时,就会增加5~25倍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

       因为乙醇在进入人体后,肝脏要对其进行分解和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对肝脏细胞有毒害作用的乙醛,容易影响肝脏代谢脂肪的能力,最终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喜欢久坐不动

       长期久坐不动的人容易导致体内有过多的热量,这些热量就会转化成脂肪堆积在皮下,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身材发胖,如果这些脂肪在肝脏中堆积,就容易形成脂肪肝。

       此外,习惯久坐不动的人还会对肝脏的疏泄造成不良影响,增加患肝脏疾病的风险。

       患有高血脂、糖尿病

       高血脂和糖尿病往往和脂肪肝是一起出现的,在成年后得糖尿病的人群中,大约有50%~80%的人患有脂肪肝,这是因为因为血浆中的脂肪酸水平和胰岛素水平都过高导致的。

       此外,20%~92%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同时患有高血脂症,大约有50%的高血脂症患者患有脂肪肝。

       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

       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会转化为甘油三酯,从而增加患高血脂的风险。此外,当摄入过量的碳水化合物时,就会减少其他营养元素的摄入,导致减少了脂蛋白的合成,从而增加甘油三酯在体内的堆积,最终诱发脂肪肝的发生。

       爱吃糖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吃糖容易患脂肪肝,即使是适量吃糖也会使肝脏上生成的脂肪翻倍。

       因为肝脏会将糖转化为脂肪,增加甘油三酯,导致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等,并且会增加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风险。

       三、别把脂肪肝拖成肝炎,2招帮你逆转

       有些人在体检的时候发现患有脂肪肝,但是却没有当回事,不加以控制和治疗,这样容易使脂肪肝一步步发展成为肝炎,甚至会导致肝癌。

       通常脂肪肝在第一阶段只是因为摄入或合成的脂肪过多,导致过多的脂肪在肝细胞中聚集,从而出现单纯性的脂肪肝。

       但是当肝细胞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时,就会因为破裂而坏死,导致肝损害和肝功能异常,这时候就已经发展成为脂肪性肝炎了。

       如果脂肪性肝炎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肝脏在长期的炎症刺激下,会出现和疤痕类似的纤维组织,也就是发生纤维化,导致肝脏变得更硬更粗糙,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肝硬化。

       其实,相对于病毒性肝炎来说,部分脂肪肝患者是可以逆转的,比如单纯性的脂肪肝,在肝脏功能还没有受损的时候,能够通过饮食和运动两方面来进行逆转。

       1、饮食方面

       要学会吃得健康,管住嘴。饮食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低热能,不要摄入超过标准体重的热量要求;低脂肪,在烹饪的时候主要以蒸、煮、拌等为主,减少油炸煎炒;

       高蛋白,尽量选择优质蛋白;高纤维素,多吃膳食纤维,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要控糖,少喝含糖的果汁和饮料,少盐和刺激性的调料;食物的种类要多样化;

       注意一日三餐要定时限量,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影响正常的代谢功能而诱发脂肪肝。此外,还要避免长期素食或节食,不仅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反而容易增加脂肪在肝脏中堆积。

       也不要滥用药物和保健品,容易给肝脏带来很大的负担,严重影响肝脏健康。

       2、运动方面

       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适当运动,坚持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不要养成久坐少动的不良习惯,运动有利于热量的消耗,平时最好能站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躺,能快就不要慢,能走就不要站。

       总之,要想肝脏健康,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就要注意饮食健康和多运动锻炼,还要注意定期检查肝脏健康,积极防治和肝脏有关的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9 08: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上眼屎拉丝、眼屎多,是正常的吗?可能暴露4个问题!不要小觑

       核心提示:如果患者经常出现 眼屎多的症状,还是需要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查明,对症治疗。


       何女士年后回来就一直在忙工作,为了赶项目进度经常熬夜,有时候甚至到凌晨2~3点才有觉睡。不知不觉半个多月过去了,项目已经快结束了,何女士也终于能歇口气了。

       这天,她难得睡到日上三竿,醒来的时候还有些许困意,她随意抬起手揉了下眼睛,却发现自己的眼睛都被眼屎给糊住了,而且摸着湿漉漉的,颜色还是淡黄色。

       一、眼屎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我们的眼皮里面。其实有一块“睑板”。“睑板”在哪里呢?它位于我们的眼皮边缘,并且靠近眼睫毛这个地方。

       日夜不停,“睑板”会分泌出一种类似油脂的液体,临床称为眼睛分泌物。白天是,睑板分泌的油脂可以对眼睛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夜晚闭眼时,它分泌出来的油脂同白天进入到眼睛里的灰尘,以及眼泪中的杂质混合在一块,在眼角的地方积累起来就形成了眼屎。

       二、早上眼屎眼屎多,暗示4个问题

       眼屎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时少时多,时干时稀。不少人觉得会很尴尬,但它有一项特殊功能,那就是“健康晴雨表”。但是,如果你的眼睛因为眼屎都快睁不开了,你的眼睛很有可能是“病”了。

       大多数人出现眼屎多,眼睛痛,主要是眼睛炎症在作祟。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眼屎多暗示哪些疾病呢?第一是眼部细菌感染,第二则是眼睛过敏。

       当眼睛被细菌感染,刺激睑板腺,促进油脂分泌,眼屎增多。这主要是用眼不卫生导致的,比如很多人喜欢用手揉眼睛,或者在风沙地方呆得时间过长。

       当然,如果在游泳的时候不戴泳镜,泳池水进入眼睛之后也会引发感染。而眼睛过敏的现象也不少,比如花粉、香水、螨虫等等,会使眼睛出现眼睛瘙痒、胀痛、眼屎变多的情况。

       在如今电子产品疯狂使用的今天,人们盯着电子屏幕时间过长,也会导致眼睑分泌物增多的情况。

       当然,如果你有结膜炎、干眼症、沙眼等眼部疾病,眼屎自然会增多,而且还有出现眼睛流泪、发红、充血、瘙痒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面对眼屎多这种情况,我们要了解是否跟疾病有关,如果是疾病引起,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改善,否则某些疾病悄悄发展,人体健康会受威胁。当然,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眼屎进行不同的治疗。

       1.泡沫分泌物

       如果分泌物像泡沫,可能是干眼症或感染某种致病细菌。这时,可以用清水清洁眼睛,或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果患有干眼症,建议使用人工泪液缓解不适。

       同时增加维生素A、B1、C、E的摄入量,也可预防角膜干燥、干眼症等。

       2.水样分泌物

       眼部分泌物像清澈的水,变薄,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避免紫外线引起病毒复发。如果出现有异常眼睑、眼睑内翻的情况,要注意及时到医院就医,由医生决定是否手术。

       3.脓性黄色和白色分泌物

       分泌物淡黄色,有可能是细菌感染,或者患慢性过敏性结膜炎症状。我们要经常用清水洗手,如有这种症状,建议使用抗生素滴眼剂。特别是佩戴隐形眼镜,要注意清洗。

       4.粘液分泌物

       分泌物是呈白色丝状物质,很多人觉得类似于常用的胶水,患者的眼睛有可能会有异物感或者眼痒,这需要根据不同病原菌,选择多种抗生素滴眼液。

        眼睛是我们看见美好世界的窗口,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好好保护。如果患者经常出现 眼屎多的症状,还是需要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查明,对症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6 07: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曲霉素比砒霜毒68倍!虽是一级致癌物,但做到这4点可避开它

       核心提示:长期大量黄曲霉素,可能造成黄曲霉素急性中毒,引发肝损伤。


       眼看着刚步入3月,对于南方人来说,再过一个月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到时候潮湿的天气可就令人苦恼了。

       而在这种环境下,黄曲霉素自然也会跑出来“作威作福”,它的生命力简直比雨后春笋还厉害,更可怕的是,它就是一个无孔不入的存在,有可能出现在你喜欢的食物上,你的衣柜、你的厨房、你的厕所等可能都难以幸免。

       黄曲霉素到底有多“毒”?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黄曲霉素,但是说到发霉的花生、黄豆、大米,肯定再熟悉不过,黄曲霉素就“潜伏”在这些常见的发霉视食品中。

       早在1993年,黄曲霉素就被世卫组织定位一类致癌物。一类致癌物是什么概念?众所周知,砒霜的致死性很强,但是与黄曲霉素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来源于对食物的污染。人类食用了发霉的谷物,或者食用含黄曲霉素饲料喂养的家禽、家畜所产的奶、蛋等,都可能存在中毒风险。

       黄曲霉素可致畸、致癌,进入人体之后,尤其对肝脏有很强的破坏作用。短期内摄入少量黄曲霉素,容易出现中毒症状,如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

       长期大量摄入黄曲霉素,可能引发肝损伤。如果剂量达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直接引发肝癌,危害巨大。

       那么,如果不小心误食了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中毒了呢?一般来说,黄曲霉素中毒的症状早期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出现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腹水、下肢水肿、胃肠道出血等。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甚至有可能导致死亡。

       黄曲霉素最喜欢“藏”在哪些地方?

       黄曲霉素这么“毒”,别以为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存在于近在咫尺的地方。如果安全意识不够高,很有可能就会中招。日常生活中,黄曲霉素最爱“藏”在这几个地方:

       第一,发霉的花生

       花生本身富含油脂,而且喜欢生长到阴凉潮湿的地方,因此成为最容易感染黄曲霉菌的农作物之一。同时黄曲霉素又溶于油脂,更容易“追着花生不放”,从而滋生黄曲霉菌。

       第二,没洗干净的筷子

       筷子本身不会滋生黄曲霉素,但是我们在使用筷子夹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夹花生、玉米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如果使用之后没洗干净或者筷子长时间不更换,筷子缝隙里就会残留淀粉,引起霉变,最终滋生黄曲霉素。

       第三,发苦的坚果

       在食用瓜子、杏仁、核桃等坚果时,如果出现发苦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吐掉并漱口,因为黄曲霉素以孢子的形式传播,坚果的苦味与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素有关。

       第四,农家花生油

       有的人喜欢购买便宜实惠的农家花生油,殊不知,花生油也是黄曲霉素污染的一大隐患。

       一方面是发霉的花生没有被及时挑出来,或者榨油的机器长期不清洗导致霉变,另一方面是农家小作坊的工艺简单,无法完全除去原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容易造成黄曲霉素超标。

       第五,发霉的大米和玉米

       粮食作物在收获和贮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霉变,被黄曲霉素污染。如果不把变质、发霉的颗粒挑出,就很容易导致误食,把毒素吃进肚子里。

       此外,家中没洗干净的砧板、劣质花生酱和芝麻酱等,出现黄曲霉素的可能性也较大,需要提高警惕。

       预防黄曲霉素的产生,不如做好这4件事

       有人问,黄曲霉素的危害这么大,而且生活中又可能随处可见,是不是很容易中毒呢?其实,黄曲霉素中毒的前提是要达到一定的量,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警惕。

       日常生活中,减少黄曲霉素的产生,要做到:

       1、及时处理发霉变质的食物,虽然“浪费可耻”,但是与身体健康比起来,扔掉不能再食用的食物是情有可原的举动。如果发现家中的大米、花生、坚果等食物发霉了,一定要及时扔掉,坚决不能再食用。

       2、学会正确储存食物,尤其是粮食,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因为保存不当出现霉变,被黄曲霉素“盯上”。此外,家中不要大量囤积食物,最好吃多少买多少,降低黄曲霉素感染风险。

      3、注意清洁卫生,筷子、砧板等厨具要及时清洗干净,同时做到定期更换,以免滋生细菌,给黄曲霉素可乘之机。

       4、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绿叶素。研究表明,叶绿素可以降低人体对黄曲霉素B1的吸收率。

       黄曲霉素“惹不起,躲得起”,为了降低黄曲霉素中毒风险,我们要管好“粮袋子”。此外,在购买花生、玉米等食物的时候,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学会分辨食物是否变质、发霉,以免误食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导致中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 08: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直肠癌前期有什么症状?医生:当身体透露这3个信号时,不能大意

       核心提示:出现腹泻便秘反复交替、便血,伴随腹痛、体重下降等情况,一定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当成痔疮等肛肠疾病,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徐女士近段时间肠胃不太舒服,偶有便秘的情况发生,尤其排便的时候感觉非常不顺畅,感到很吃力,甚至还在粪便中看到血迹,有时候还会出现呕吐的现象。

       原本以为这是痔疮导致的,后来情况不见好转,只好去医院检查一遍,徐女士才发现自己患了直肠癌,可她还是不懂痔疮与直肠癌之间到底有何区别?

       教你4招,弄懂痔疮与直肠癌

       确实,痔疮和直肠癌一样,都会出现便血的症状。如果和徐女士一样,没有什么医学常识,很难辨别。出现便血时,一定要警惕区分是否真的是痔疮导致的。

       从症状看:

       虽然痔疮和直肠癌都会产生便血,但痔疮的出血一般由肛裂导致,是新鲜出血,所以血液颜色是鲜红色的。而直肠癌引发的便血颜色通常是暗红色,属陈旧性出血。

       从便血的形状上看:

       痔疮出血由于是肛门破裂导致,出血多呈喷射状,与粪便分离。但直肠癌的出血是在肠道内发生的,因此血液会与粪便混合在一起。

       从发病人群上看:

       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是40岁以上人群,而痔疮患者则好发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病例分布于各个年龄层。[1]因此,如果是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出现了疑似症状,一定要尽早做筛查。

       从痔疮的本质上看:

       它是一种良性疾病,本身并不会发展成癌,也就是说痔疮不会导致直肠癌。而且两者的发病位置和病理都不一样,痔疮长在肛门,直肠肿瘤发生在直肠;一种是静脉曲张,一种是恶性肿瘤。

       直肠癌早期要留意身体3个变化

       直肠癌初期的症状缺乏特异性,隐蔽性很强,常常被误以为是其他良性的肛肠疾病,等到被确诊时已经非常严重。因此,出现以下3种症状时,一定要留个心眼。

       1.便血

       正如上文所说,便血是直肠癌早期的一个典型症状之一。这是由于肿瘤的增大,导致直肠内组织坏死破溃而形成溃疡所致。[2]直肠癌便血多为暗红色,要注意与痔疮区分。

       2.直肠刺激症状

       这是由于肿瘤的生长刺激直肠导致的一系列应激症状,包括便秘与腹泻交替、肛门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等。

       3.肠腔狭窄症状

       直肠肿瘤产生后,患者的大便形态会越来越细,直到细如蚯蚓,伴有血样粘液。长此以往粪便会堵塞部分肠腔,可能出现肠梗阻等症状。此外,约有半数的直肠癌患者会感到排便疼痛。

       直肠癌可以通过哪些办法进行筛查?

       肛门指检:是非常有效的直肠癌筛查手段,能够发现近70%的直肠癌病例。

       肛门指检即医生戴手套后直接将手指伸进患者的肛门,来触摸患者的肠腔内壁,来检查有无增生和病变的一种检查。但许多患者觉得肛门指尖会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不适,比较抗拒。

       直肠镜检查:直肠镜检查有专用的一条约20厘米的直管,管道末端装有微型电子摄影机。设备由医生操作,肠镜管从肛门进入直肠,不断向深处推进。

       直肠镜能检查直肠部位是否产生病变、溃疡或肿瘤,有需要时可以直接通过管道末端截取组织进行病理化验。

       粪便化验:除了两种进入患者身体的检查方法外,还可以直接对患者排出的粪便进行病理化验。其中粪便隐血试验是筛查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隐血是指人靠肉眼无法发现的隐形出血,只有在实验室内通过化验才能判断是否有肠出血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包括5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直系亲属有直肠癌病史的人群、有肠息肉史的人群已经有患其他癌症的人群,这类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直肠癌的筛查。

       直肠癌并不少见,许多年轻人都被确诊。出现腹泻便秘反复交替、便血,伴随腹痛、体重下降等情况,一定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当成痔疮等肛肠疾病,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平时的饮食和作息上也要多加注意,防患于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09: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率快好还是心率慢好?心率多少寿命更长?医生终于说出答案

       核心提示:心率快的人更长寿还是心率慢的人更长寿?


       表哥上个月买了一款手环,平时没事就爱用手环测自己的心率,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竟然才发现自己的心率竟然飙到110了,坐他旁边的妹妹看到后表现出一副很震惊的样子,嘴里还嚷嚷着:“你干嘛了,心率这么高?小心得高血压……”

       达到3个标准,说明你很长寿

       心率和寿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除此之外,握力、肺活量也是影响寿命的重要因素,这三者之间与寿命存在着以下关系:

       心率慢的人更长寿:

       相比起心率快的人而言,心率慢的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低,死亡率也更低,因而更加长寿。

       有研究数据指出,静息心率超过80次/分钟的男性,活到85岁的人数比静息心率小于60次/分钟的男性人数少50%。专家表示,在静息的状态下,心率维持在55至60次/分钟的人最长寿。

       握力大的人更长寿: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握力不仅能反映肌肉力量,也跟心脏功能存在密切关联,握力大的人比握力小的人更长寿,握力的下降预兆着心脏病、中风等疾病出现的风险增大,寿命也可能因此缩短。

       肺活量大的人更长寿: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专家指出,肺活量的大小与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各系统机能密切联系,其能预测人的寿命长短。

       一般来说,肺活量大的人,新陈代谢能力强,各系统的机能也更强,因而更加长寿,许多长寿老人的肺活量较年轻时并无明显下降。

       多项研究指出,心率越快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大,在安静的状态下,心率在60至90次/分钟属于正常范围,最理想的心率则为70次/分钟,不过,心率也因年龄、性别等因素各异而有所不同。计算心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通用性心率计算方式:男性最大心率=210-年龄/2-(0.11*公斤体重)-4,女性最大心率=210-年龄/2-(0.11*公斤体重);

       保留心率计算方式:最大心率=220-年龄,保留心率=(最大心率-最低心率),最低心率则为早上静止状态下测量的心率值;

       最简单的心率计算方式:最大心率=220-年龄,女性的最大心率则在该方式计算出来的数值上加上4。

       通过公式,可以计算出自己的心率值,在一定范围内,心率越慢越长寿,但这并非意味着心率越慢越好,无论心率过快还是过慢,都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心率太快或太慢,身体可能会出现问题

       临床上,正常的心率范围为60至100次/分钟,超过100次/分钟属于心率过快,低于60次/分钟则属于心率过缓,长期处于过快或过缓心率的状态下,死亡率都会增加。

       一般来说,专业运动员或长期进行体力劳动的人心率常会低于60次/分钟,但如果平时很少运动的情况下,心率总是低于50次/分钟,并且伴随疲劳、头晕、胸闷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这种情况很可能引起心脏停搏,导致猝死。

       心率过快则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损害冠状动脉,甚至引起急性心梗或心肌缺血,导致寿命缩短。

       不过,运动、抽烟、喝咖啡、妊娠等因素可能导致心率加快,这些生理性心率过快会自行消失,但如果是长期心率过快,则应及时就医。

       不想心率过快,有何秘诀?不妨尝试以下几点小技巧,让心率慢下来。

       教你3个方法,让心率慢下来

       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有效控制心率:

       适当运动:

       运动员的心率比普通人的心率都要慢一些,这是因为运动能够使心脏功能得到锻炼,从而稳定心率,因此,要想让心率慢下来,坚持运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跑步、爬山等有氧运动是最佳选择。

       控制饮食:

       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蔬菜、水果,避免大鱼大肉、少喝浓茶和咖啡,能够有效减缓心率,此外,酗酒、抽烟会使心率加快,要想控制心率,一定要戒酒戒烟。

       谨遵医嘱:

       不少人担心自己心率太快,于是胡乱寻医问药,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当发现心率不正常时,一定要到医院检查,如果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应谨遵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此外,保持心情愉快、拥有乐观的心态,也是让心率慢下来的关键。与其时刻关注心率值,不如从日常生活做起,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拥有健康的心率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08: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缺钾的人或更容易患癌,及时补充5种食物,不怕身体少了它

      
42岁的曾先生5年前被诊断出高血压后,就一直在服用降压药。一开始还会几种降压药换着吃,后来看到药店附近某品牌的降压药,销量挺大,且使用后效果不错,于是5年间就一直服用。


       确实,服药后的几年,曾先生的血压一直很稳定,但是隔一段时间后,曾先生总是觉得身体疲劳,走路也费劲。以为高血压加上“羊过”,曾先生也没在意,直到最近几天,曾先生因为饮食不当,一直腹泻,整个人浑身无力,影响到日常行动,才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为严重的低钾血症。

      医生表示曾先生使用降压药有利尿作用,需配合其他降压药物使用,才能减弱其副作用,否则会导致钾元素丢失,从而造成低钾血症。

       一、吃降压药可能会出现缺钾,不要大意

       钾元素是我们身体中的一种重要元素,它可以帮助身体肌肉收缩,让心脏规律跳动,还有助于维持身体承载,让心脏、肾脏其他脏器正常运作起来,同时可以将营养元素运输到细胞内,将细胞中的废弃物移走。

       正常血钾浓度应为3.5mmol/L-5.5mmol/L,若血清中的钾浓度低于3.5mmol/L,即可判断为低血钾症。这可比缺钙危险多了,出现低钾时,一般可表现出恶心、呕吐、肢体乏力等,严重患者可能出现呼吸不畅、心律失常,甚至是心脏骤停。

      临床上降压药可分为五种,包括普利类、沙坦类、洛尔类、地平类、利尿剂,其中容易引起缺钾的就是利尿剂。有临床数据统计,服用利尿剂类降压药12周,可使患者的血钾浓度降低0.23毫摩尔/升。

       除了保钾利尿剂,大部分的利尿剂都属于排钾利尿剂,会使钾离子从尿液中流出,从而导致身体钾元素离失,引起低钾血症。因此医院在开具利尿剂类的降压药时,一般会配合另一种降压药同时服用,才能相互减轻彼此副作用。

       钾元素对高血压患者至关重要,对普通人来说,它在预防癌症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对于普通人来说,缺钾还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

     发表在《肺癌转化研究》中,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就美国17万名,平均年龄在63岁的受试者进行随访调查,结果发现,女性中,每天摄入钾大于3140毫克/天的受试者,发生肺癌的风险会低于小于2153毫克/天的受试者,风险降低18%。

       钾元素在维持身体健康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身体这些异常,就是在提醒你,身体缺钾了:

       1、疲劳感强

       当缺乏钾元素时,细胞就会无法正常运作,人就会容易感觉到疲劳。

       2、经常抽筋

       钾可以帮助肌肉和神经交流,如果没有钾电解液,肌肉就会出现痉挛、疼痛。

       3、心悸

       钾元素和心脏功能有着强烈的关联,当身体出现心悸或心跳加速,有可能是缺钾引起。

       4、食欲下降

身体缺乏钾离子,也会影响肠道蠕动速度,患者就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

       三、吃哪些食物可以帮助补钾?

      补充天然元素,就应该从“天然”中获取,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钾,日常不妨把它们加入食品菜单中。

       1、蔬菜类

       包括绿叶菜、瓜类、茄果类等类型的蔬菜。绿叶菜能保证钙、镁元素的摄入量,但是纤维含量较低,容易饱腹,因此可以加入瓜类、茄果类等类型的蔬菜纤维含量较低的蔬菜,如番茄、冬瓜等,既能增加摄入量,也能保证钾的吸收。

       2、粗粮类

       包括马铃薯(土豆)、甘薯(红薯、白薯、地瓜、山芋)、芋头和山药等粗粮都是补钾佳品,100克土豆就含有342毫克钾,而同样重量的米饭,仅含有58毫克的钾,因此日常不妨把一半的米饭换成土豆、番薯、山药等粗粮一起食用。

       3、水果类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研究指出,每天吃一根香蕉可降低21%的中风风险。每100克香蕉就含钾256毫克,且钠含量较低,可辅助降血压。除了香蕉,鲜枣、杏、香蕉、桂圆、椰子等也是含钾高的水果,可以适当食用。

     4、肉类

       瘦肉也是钾的良好来源,动物细胞都含有钾,如鸡胸肉钾含量高达333毫克/100克。

       5、其他:蛋、奶

       鸡蛋的钾含量也不低,平均是150毫克/100克,同时还能补充优质蛋白;另外,奶类是所有动物性食物中含钾最高的,如100克的牛奶就含有180毫克钾,喝半斤奶提供450毫克的钾,相当于成年人约20%的含量。

       日常生活中一般推荐大家通过饮食来补充钾元素,但是也要注意膳食结构均衡,如果身体缺钾的症状严重,一定要及时就医,通过专业的药物来及时补充钾元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0 08: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地检出新毒株“双毒王”结合体?新冠后重症脑梗增多?一文读懂

       专家预测的春节第二波感染高峰没有来。在这个新年,农村几乎看不到戴口罩的,春节过得比往年更热闹,放的烟花爆竹特别多。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1月25日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显示,我国新冠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最新一期的《China CDC weekly》(《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周报》)刊登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和监测数据概述》称,“春节假期,疫情未出现明显反弹,在整个流行过程中,未发现新的变异株,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

       但是,感染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会消失,因为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最近,泰国检出“德尔塔克戎”毒株,是两代毒王——奥密克戎变异株BA.4/5和德尔塔变异株AY.45的重组结合体。所以当前情况下,做好个人防护还是很有必要的。

       01天寒地冻,新冠后一旦中风往往为重症

       从春节前到节后返工,寒冷天气频繁光顾,广东早晚依旧冷气十足,这让患者感染新冠后又面临着中风的风险。

       专家表示,天气寒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亦会明显增加。既往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的患者,特别是老年群体应该提高警惕,近期新冠过后的脑梗很多都是重症脑梗。

       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坏死程度因血栓部位及大小不同而有差别,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从第一波疫情高峰情况看,无论是“正阳”还是“阳康”的患者,如果发生中风,往往发展为重症。因为新冠病毒会攻击全身多器官,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对血管影响非常大,可以引发广泛微血管血栓形成。所以患者往往出现肺炎、心肌炎、中风和脑部的损伤。

       “患者出现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是重型预警的特点之一。”陆正齐介绍,新冠可以加重中风的程度,也可能导致中风复发,处理起来跟普通的中风有所不同,“以前多数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新冠合并中风时,往往需要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阻断病情进展为重症。”

       02老年人在寒潮遇上新冠,更要提防血管危机

       气温下降之后,一方面是由于寒冷刺激血管收缩,造成血压上升,会导致中风患者增多;另一方面在大冷天,人们的饮食倾向于高脂肪高热量的肉类,比如羊肉煲、狗肉煲、牛杂火锅等,这势必会增加体内的胆固醇含量,而且因为天气冷,胃口好一点,吃得也比平时多一些,这种饮食不节导致血液黏稠,同样容易造成中风复发。

       专家建议,老年人在寒潮期间多喝热水,且饮食要清淡,尤其要注意保暖。“晚上用木桶把双脚用热水泡一泡,不仅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还可以预防中风。”

       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

       很多老年人血管本身就有狭窄,对他们来说,在寒潮遇上新冠,对心脑血管系统就是双重打击,会增加猝死的风险或者导致旧疾复发。

       专家提醒:“无论是心血管还是脑血管,在这个季节的老年人都应该保持高度重视,从饮食调节、药物控制、健康监测(血糖、血压、心率),以及睡眠方面进行科学管理。家里有罹患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肺气肿等基础病的老年人,备用一台家庭制氧机还是有必要的。”

       03补充维生素B、叶酸,有利于脑血管的恢复

       专家表示,目前很多人已经“阳康”了,也有人正在“阳”,发现他们胃口不好,而吃得过少会出现血容量不足。再加上新冠感染后胃肠道损伤,出现便秘或腹泻。“严重腹泻可造成血液大量丢失,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来改善这部分病人的情况,比如使用增加胃肠道动力的药物,或者增加胃蛋白酶合剂等促进胃蛋白酶分泌。”

       新冠感染后胃肠道损伤,部分人会出现便秘或腹泻。

       他还建议,感染新冠的老年人适当补充硒酵母、复合维生素B,以及益生菌。“我发现感染新冠一段时间后,尤其重症感染的时候,抗生素、激素药用多了,也会影响到胃肠道功能。而最近的新冠感染患者,不管是普通病人还是重症病人,肠胃功能不好,免疫力低,使用益生菌治疗都是有效的。”

       总之,“阳康”后,对于胃肠有问题的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增强胃肠道动力,适当补充益生菌,还有增加复合维生素B、甲钴胺、叶酸等对于脑血管病和新冠后“脑雾”的恢复都是有好处的,特别是胃口不好的老年人可以经常服用。

       04困在新冠里的抑郁症患者,怎么办?

       在春节前一周“阳了”,现在还没有完全“阳康”,抑郁症患者小悠(化名)没能回家过年,一直咳嗽,节后上班开工两天,黑眼圈明显又重了。

       专家表示,新冠疫情对普通人影响大,那么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压力就更大了。节前感染高峰,很多患者不方便也不敢来医院复诊,逢年过节又担心第二波感染高峰。在这种情况下,抑郁症病人更应该遵医嘱服药,一定要足量足疗程,不要擅自减药停药。

       抑郁症病人不要擅自减药停药。

       与此同时,家人朋友对他们要多关心多鼓励,努力营造阳光、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在病人情绪相对稳定时,带他们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虽然现在天冷,还有疫情,但是适当的户外活动还是比较必要的,建议每天晒太阳半个小时以上,对舒缓情绪很有帮助。”。

       生活尽量要规律,饮食起居要定时定量,不要随心所欲,因为保持节律对抑郁症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专家建议抑郁症患者,节后最好到医院复诊,调整用药,心理治疗还是得面对面进行,互联网医院的网络轻问诊方式目前并不适合心理疾病患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0: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消化科主任:尿酸高,不一定是“吃”出来的!可能是这个问题

       核心提示:近几年来,高尿酸越来越年轻化,且男性患者远高于女性患者


       继“三高”之后,又来了一个“四高”,那便是高尿酸。近几年来,高尿酸越来越年轻化,且男性患者远高于女性患者。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男性经常吃宵夜,一有空就和朋友聚会海吃海喝,喝酒、火锅、各种海鲜轮番上阵,尿酸高似乎就是一种吃出来的病,实际上到底是什么回事呢?

       一、高尿酸不一定是吃出来的

       的确,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饮食,摄入过量的嘌呤,则可能导致尿酸升高,比如平时喜欢吃海鲜、动物内脏等食物,再加上嗜酒,抑制尿酸排泄,那么体内的尿酸水平自然会有所上升,从而出现高尿酸。

       人体的尿酸合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体内自行合成,另一个则是从食物中获取,不过,80%的尿酸来源于体内合成,主要是细胞的代谢产生,只有20%的尿酸来源于食物中的嘌呤。

       因此,饮食不当可能引起高尿酸,但高尿酸也不一定是吃出来的,这也正是很多人无论怎么控制饮食,尿酸都难以降下来的原因。

       尿酸是嘌呤的最终代谢产物,人体细胞代谢分解的核糖核酸在酶的作用下,会分离出这种物质,食物的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也会生成尿酸。

       因此,虽然高尿酸不一定是吃出来的,但尿酸的水平与饮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日常饮食中,应该控制嘌呤的摄入,不要过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等食物,尤其是海鲜+啤酒的搭配,更是被称为“痛风套餐”!

       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一样,高尿酸引起的不仅仅是痛风这种症状,还会给身体多个器官带来影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二、尿酸高不仅仅有痛风,全身器官都跟着受损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尿酸高=痛风”这个刻板印象非常深,但其实尿酸高并不一定会痛风, 只有当体内的尿酸持续增高,并满足一定的条件,才会出现痛风:

       患者在尿酸高的同时,自然免疫系统被激活,才会导致痛风的出现。数据显示,在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只有20%左右的人群会出现痛风。

       不过,尿酸高的危害并不只是引起痛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叶志斌主任表示,血尿酸增高,不但会引发痛风性关节损伤,还会增加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而且还可能引发急性尿酸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疾病。

      高尿酸可能对身体多个部位造成危害,比如以下3几个部位:

       关节:

       由于尿酸结晶大量沉积在关节腔内,患者会出现痛风性关节炎,不仅膝关节、踝关节出现疼痛,影响走路,腕关节、指间关节等部位也可能出现疼痛、红肿,严重的情况还可能导致关节变形。

       肾脏:

       当尿酸结晶沉积在肾脏内时,会诱发急性或慢性的尿酸肾病,导致肾功能衰竭。临床数据表明,高尿酸血症会导致终末期的肾病风险上升4-9倍。

       胰腺:

        高尿酸会使胰岛细胞受损,并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最终诱发糖尿病。此外,高尿酸还会对血管壁造成刺激,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之,高尿酸之所以被称为“第四高”,其危害与“三高”不相上下,而对于高尿酸人群来说,也需要在饮食上有所禁忌。

       三、尿酸高,牢记4大饮食禁忌

       高尿酸患者需要在饮食上做到以下六点:

       1.少吃或不吃果糖高的食物:

       不管是甜品还是糖果,含有果糖高的食物都会造成血液中的尿酸迅速上升,而甜度高的水果,比如西瓜、哈密瓜等,最好也应少吃。

       2.少喝或不喝咖啡、浓茶:

       虽然咖啡或浓茶不会增加嘌呤的含量,但是由于它们能兴奋自主神经,也会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3.不喝啤酒:

       高尿酸的人一定要远离啤酒加海鲜这道“痛风套餐”,在酒精的作用下,嘌呤的吸收会得到促进,而且酒精还会抑制尿酸排泄,从而增加痛风的风险。

       4.少吃或不吃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不仅脂肪含量高,蛋白质的含量也很高,而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会生成嘌呤,因此,高尿酸的人一定要减少动物内脏的摄入。

       选择低嘌呤食物:新鲜的蔬菜、低脂牛奶、鸡蛋等都属于低嘌呤食物,对于高尿酸患者而言,都是不错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高尿酸患者一定不要节食控制嘌呤和热量的摄入,否则脂肪代谢产生酮酸,反而会抑制尿酸排泄。

       多喝白开水:为了增加尿酸排泄,高尿酸患者可以多喝水。由于人体内的尿酸是通过尿液排泄,因此,尿酸高的人每天应适当多喝白开水,以促进尿酸的排泄。

       除了饮食上加以注意,高尿酸的人还可以坚持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游泳、打球等方式,促进尿酸的排泄。

       管住嘴,迈开腿,不仅是控制尿酸的秘籍,还是保障健康的关键。因此,尿酸高的人应拒绝胡吃海喝,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健康的人也应这样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07: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期服用氨糖,难免会产生几个副作用,切记按疗程进行

       核心提示:氨糖在临床上被认为对骨关节类疾病有改善作用,是一种保健品。


       氨基葡萄糖对于有关节疾病的人来说,想必不会陌生,但对于它是否能够缓解关节疼痛这个问题,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觉得吃了氨基葡萄糖确实管用,有人却觉得这不过是在交智商税,实际并没有什么用。

       实际上,氨基葡萄糖的真正作用到底有哪些,对于治疗关节是否能起到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了解。

       氨基葡萄糖是什么?有什么用?

       氨基葡萄糖简称氨糖,是关节及关节软骨细胞合成蛋白质多糖的必要物质,这种蛋白多糖能使关节软骨具备一定的抗磨损能力。

       1:人体可以自行合成氨基葡萄糖,但是随着年龄渐长,合成氨基葡萄糖的能力也会逐渐下降。

       氨基葡萄糖帮助关节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刺激软骨合成,可以说是为关节的修复与重造提供了原料。但是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氨基葡萄糖没有明显的护关节功效。

       对于关节受损、患骨关节炎的人群而言,氨基葡萄糖能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能够抑制损伤软骨的酶的活性,起到一定的抗炎作用。但是对于重度关节炎的患者而言,氨糖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氨糖的主要作用就是催生关节软骨润滑液,清除关节组织周围的有害因子,以及修复已经遭到磨损的关节,提高机体免疫力。

       适合服用氨糖的人群有以下4类:

       已经产生关节退行性病变的老年人。我们的关节和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退化。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合成氨糖的效率也降低了。为了预防关节炎,风湿病和骨质疏松的发生,老年人可以适当地补充氨糖。

       关节受过伤或有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氨糖在治疗关节炎等疾病上有一定的疗效,因此这类人群可以在服用药物的同时,补充一定的氨糖。

       肥胖人群。肥胖人群体重相对较重,长期站立或行走、奔跑的姿势都会对膝关节产生更多的磨损,关节软骨修复不及时,长此以往会诱发骨关节炎。因此可以适当补充氨糖。

       久坐不动人群。现在很多上班族一天到晚在办公室里坐,回到家后又扎进沙发里,关节得不到足够的活动,容易僵化,关节细胞便会失去活力,无法继续合成能够保护软骨的多糖,此时可以依靠外源性的补充来缓解。

       长期吃氨糖,会有哪些副作用?

       长期补充外源性的氨基葡萄糖,会产生以下两种副作用。

       诱发糖尿病。氨基葡萄糖属于单糖的一种,也是葡萄糖的一种。人体对这种单糖的吸收率很高。虽然单糖对人体本身无害,但如果在短期内过多地补充氨糖,会导致体内血糖升高,最终诱发糖尿病或肥胖。

       2:损伤消化系统。氨糖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会引发胃肠道功能的紊乱,长期服用会损伤胃部,诱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一系列疾病。

       此外,每日摄入的氨糖量应该在800mg-1500mg之间,摄入过少不起作用,过多则对身体有害。

       且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服用氨糖应该持续8周以上才能获得一定的疗效,每日2~3次,在吃饭时服用,但最好在服用前还是先咨询专业医生。

       “氨糖”疗法在近些年兴起,氨基葡萄糖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蓬勃发展。氨糖在临床上被认为对骨关节类疾病有改善作用,是一种保健品。它能够修复骨关节种被破坏的蛋白多糖。但是在服用上,需要遵循一些注意事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