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
楼主: 快乐人生w

转门苑:"九零后"66位老寿星门球故事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15: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零后”老寿星的门球故事】门球救了我的命——记“九零后”门球人石玉文原创 金子 [url=]门球之苑[/url] 3月28日
门球救了我的命
——记“九零后”门球人石玉文
文、图/金子(中国科学院(中关村)门协)

精神矍铄的石玉文老人,是湖北省一所大学的数学老师,生于1931年,三十多年前开始接触门球。石老师常说:“门球救了我的命。”而这中间又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呢?

原来,2009年,石老师的老伴病逝,这一度让她几近崩溃,几乎失去了生的欲望。于是儿子把她接到北京,她发现中国科学院(中关村)有个门球场,从此,石老师每天吃过早饭就来打门球,午饭后休息一会儿就又来打球,雷打不动,乐此不疲。是门球让她从崩溃中解脱出来。所以,她常说:是门球给了我生的希望,门球救了我的命!

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石老师在北京已经十几年了。她说,这十几年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在中科院(中关村)门协春节联欢会上,石老师激动地讲述出了自己的一番肺腑之言。

石老师出生在武汉,经历了抗日战争的她非常爱国,三观端正,为人正派,她也用这样的信念培养孩子,儿子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事业有所成就。石老师勤劳爱干净,乐于奉献,来京后还主动为中关村门球场打扫卫生间。她待人热心友善宽容,德高望重,是球友们的暖心大姐,很关心年轻球友的发展,多次出资资助门协用于组织比赛。问她做这些都是为什么,她说:我很感恩,我要回报门协!


球友们尊敬她、爱戴她,在国庆七十周年之际,门协特别颁发了荣誉证书以感谢她为当地门球运动发展所做的贡献。

借此机会,要对石老师说一声“谢谢”,感谢您曾给予我们那么多帮助。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永远快乐!更长更久地跟门球、跟球友在一起!


微信图片_20110312062300.jpg
微信图片_20110312062309.jpg
微信图片_20110312062318.jpg
微信图片_20110312062326.jpg
微信图片_2011031206233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15: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零后”老寿星的门球故事】我的“九零后潮奶奶”原创 吴甲 [url=]门球之苑[/url] 3月30日
我的“九零后潮奶奶”
文、图/吴甲(广东省深圳市)


我的奶奶贾晓霞,今年90岁了。前些天,奶奶给我发微信说,《门球之苑》编辑部面向全国征集“九零后”门球老人采访报道的稿件,希望门球爱好者积极组稿参与。回想起奶奶在西安和深圳两座城市生活的几十年里,门球是她最喜爱的体育活动。记得奶奶还给我讲述了她的门球历程,1980年退休后,她得知西安市组织老年人在古城南门外西侧“松园”打门球,便前往学习,了解学习这项新兴的老年人健身运动项目。
自1985年开始,奶奶把全部业余时间都全身心投入到打门球之中。一开始,她在教练的指导下慢慢摸索,打不好的时候还曾被教练数落。奶奶为此着急沮丧,但她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劲儿,坚持苦练,上午打,下午打,有时晚上还借着月光打,门球就像勾住了她的魂儿让她痴迷。随着球技的不断进步,她又参加了当时只有18人参加的西安市首届门球裁判员学习班,并获得门球一级裁判员的资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奶奶拉着爷爷也进入到打门球的行列,并代表西安市教育系统门球队和一些老干部门球代表队,先后在松园、西安市人民体育场、革命公园、老干部活动中心及一些企业的厂矿家属区及院校门球场参加比赛。有一次,在一场比赛中,奶奶当值裁判员,她跑动及时,口令响亮,判罚果断,但有名参赛老年球员输球后不服判罚,竟说她是“假”裁判。对此,奶奶却笑呵呵地说:“我是姓贾。”最后,总裁判长出面,认定她是一名优秀裁判员,执裁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判罚无误。
在西安市门球协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奶奶是一位最早拥有会员证、裁判员证和教练员证的老人。奶奶和爷爷原来都在学校工作,他们常年热衷于体育锻炼影响着家庭里每一位人。记得我5岁时,就和爷爷奶奶及小叔祖孙三代一起参加过西安市教育系统的“家庭运动会”,并被评为西安市的“模范体育家庭”。
1992年,由于父亲调往广东工作,我们全家从西安迁到了深圳。换了一个新的环境,我们慢慢适应稳定之后,决定把爷爷奶奶接过来和我们一起生活。1995年初春,爷爷和奶奶来到深圳,他们非常喜欢这里的气候。平日接送我上小学之余,有十年球龄的奶奶最关心的就是去哪里可以打门球。经了解,深圳市门球协会于1988年成立,当时老年人还不算多,全市只有30支门球队,所有老人们基本上是在上步路深圳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打门球。奶奶很快就融入到这个环境之中,并与深圳离退休和外地来深圳探亲的老人们成为球友。
进入1997年,门球这项运动受到许多老年人和中青年人所了解和喜爱,深圳市门球协会又承担着比赛、交流、培训等工作任务,奶奶是老裁判员,自然就被邀请参加了首次门球裁判员的培训工作。由于她热心、开朗、豁达,还被大家选为深圳市门球协会理事。许多球友都夸奶奶是好队员、好教练、好裁判,是深圳门球界的元老,人称贾大姐。
在深圳20多年里,奶奶参与培养的28名裁判员至今还活跃在各门球赛场上。每年深圳举办各种“迎春杯”、“巾帼杯”、“长寿杯”、“候鸟杯”等比赛,都能见到她的身影。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候鸟老人”是指许多来自内地的老人,他们每年来到儿女家享受温暖的冬天。后来,在深圳市门球协会和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成立了“深圳市候鸟老人门球协会”,会员更是一年比一年多。
时光荏苒,我如今也已成家有了女儿,一家人四代同堂,其乐融融。母亲常常这样对我说:“我家有两宝——奶奶是我们家的老宝贝,孙女是我们家的小宝贝。”为了让奶奶安度晚年,她老人家80岁以后,我们就尽量不让她打门球比赛,但她仍情系门球,家人戏称她是“三打”老太太:早上打门球,下午打麻将,晚上打电话联络球友、牌友确定第二天的活动。
如今,奶奶已90岁高龄了,家人商量不让她再当“候鸟老人”飞来飞去。两年前,奶奶回到古城西安,时不时还背起门球棒自己乘公交车和老球友相见,只是西安很多门球场已逐渐消失,打球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但奶奶会玩儿智能手机,拍视频、发视频、发微信,几乎每天都和深圳门球协会的老朋友、老球友联系。这就是我的“九零后潮奶奶”


微信图片_20110312062842.jpg
微信图片_20110312062848.jpg
微信图片_20110312062854.jpg
微信图片_20110312062901.jpg
微信图片_20110312062907.jpg
微信图片_20110312062914.jpg
微信图片_2011031206292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15: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零后”老寿星的门球故事】呼伦贝尔门球场上的“老寿星”——柴成森原创 杨军芳 [url=]门球之苑[/url] 3月31日
                                             
呼伦贝尔门球场上的“老寿星”——柴成森

文、图/杨军芳(内蒙古海拉尔通讯员)

柴成森老人生于1930年,今年91岁。1948年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曾任排长、连长,参加过桂林、兰州战役,多次立功授奖。1959年转业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农牧场管理局,曾任财务科长、生产办主任等职务,1990年离休。离休后的柴老一直打门球,到现在30年了。柴老非常热爱门球运动,每天都痴迷在门球场上,对门球规则、技战术也非常爱钻研,对门球规则的执行也是一丝不苟。柴老具有较高的门球技术水平,是比赛场上球技全面的主力队员,曾多次参加农垦系统和内蒙古益寿杯门球大赛。
2018、2019年,柴老被呼伦贝尔门球协会评为优秀门球运动员;2019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如今的柴老,身体仍然非常健康,打球头脑清醒,现在仍是呼伦贝尔农垦系统的主力队员。门球人都称柴老是门球场上的“老寿星”。


微信图片_20110312063330.jpg
微信图片_20110312063335.jpg
微信图片_20110312063344.jpg
微信图片_2011031206335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8 15: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零后”老寿星的门球故事】坚守三十载 门球铸寿星——记"九零后"门球人刘永正原创 徐禹汉、漆学海 [url=]门球之苑[/url] 3月29日
坚守三十载
门球铸寿星
——记"九零后"门球人刘永正
文/徐禹汉(湖北省通讯员)
图/漆学海(湖北省咸宁市)

刘永正1931年7月出生,1990年初学打门球,因为热爱,悟性很高,门球技术提高很快,当年被咸宁市(原咸宁地区)工商银行抽调,加入了刚组建老年门球队,并担任打1、2号的主力队员。当我们与老人交谈时,他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自己三十年如一日,热爱体育运动,坚持门球健身,提高门球技术,当好门球教练的一些往事。

热爱体育  学打门球

刘永正天性好动,注重身体锻炼。年轻时打过乒乓球,羽毛球,即将退休时的1990年,学起了打门球。因为热爱球类运动,学习门球也很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了一名门球骨干。1990年下半年,就加入了咸宁工商银行门球队,成了一名老年门球运动员。在组队参加湖北省工行系统门球比赛的集训中,他刻苦认真,勤学苦练,很快成为了当时的一名门球高手,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指挥技能。

1991年,参加湖北省工商银行,在老河口市举办的全省工行系统门球赛上,刘永正主打1、2号球,一举夺得了冠军,为咸宁工行争得了荣誉。从此,他与门球结下了深深的感情,不离不弃,一直坚守。如今90岁高龄的他,天天骑着电动摩托车到球场,从不间断。即使2012年因事故骨折,他也要拄着拐杖到球场,看大家打球。伤愈后,他改为每天搭乘公交车去球场,热爱门球已到了如此痴迷的程度。

当好教练  夺冠争荣

刘永正一生从事银行工作,精通业务,勤奋认真,在银行系统是一名可圈可点的人物。在退休融入门球运动中后,他心细胆大,敢打敢拼,深研球技,虚心好学,做到边打球,边细心、认真地向老教练们学习。功夫不负用心人,2006年,他担任了市工行门球队教练,至今仍然坚守在门球教练员的岗位上。

他执教球队很有特色,一是声音宏亮。无论是在平时康乐球赛中,还是在市直门球比赛时,他指挥打球的声音,整个球场都能听到。二是思维敏捷,能通观红、白10个球的变化,和自球结组防守策略,进攻决策,从不犹豫,果断出击。因此,咸宁工商银行队,在全省、乃至全国工行系统门球比赛中都取得过好成绩。在参加全省工行门球比赛时先后夺得冠军2次,在参加全国工行山东烟台门球比赛夺得第三名,在参加中南6省4市工行门球赛中也夺得过冠军。三是口、手并用。刘老指挥打球,不但出声果断,声音宏亮,而且以手示教,嘴上说到那里,人即奔向那里,并以手指定落球位置。近年,在市直门球赛事活动中,市工行门球队仍然是一支较强的门球队伍,这和他担任教练不无关系。

宝刀不老  打球不止

如今,刘永正已跨入90岁高龄,按理说应该留守家中,颐养天年。但他从未如此考虑过,仍每日前往市老年大学门球场,并和几位80、90岁的老球友们自动“结组”,打起康乐赛,且当仁不让的担当教练。虽说刘老用的依旧是30年前学的跨式击球打法,但他的远击球、闪带球、撞柱的准确率仍然很高。在执教方面,虽不像年轻门球人那般敢打善冲,创造一些新的打法,但他仍以所在市工行门球队的习惯排兵布阵,制定攻守方略。2020年,市门球协会还授予刘永正"优秀运动员"称号。

目前,90高龄的他,仍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耳聪目明,身板硬朗,能说善辩,能教善打,每天仍坚持数小时在球场活动。在球队里,他是离不开的知名老将;在那些老球的友眼中,他仍是一把不老的宝刀。坚守三十载,门球铸寿星。


微信图片_20110313063706.jpg
微信图片_2011031306371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8 15: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零后”老寿星的门球故事】球痴“大周”33载轶事多原创 徐东仁 [url=]门球之苑[/url] 4月3日
球痴“大周”33载痴迷门球轶事多
文、图/徐东仁(河北秦皇岛通讯员)


91岁的离休干部周振庭,因身高达1米87,队员们私下里都叫他“大周”。大周痴迷门球33年,而发生在他身上悲欢离合的门球轶事也比比皆是。
老八路  新球员 小试牛刀技不凡
大周喜爱门球运动,始于88年刚刚从县医院离休时。当大周在门球场看到教练反复强调新队员“四点一线瞄准撞击球”时,他跃跃欲试,怀着满满的自信加入了门球队。他借来球杆练习,没几天,从要领的掌握,动作的协调性及击球效果方面,都堪称“优等生”。球队领导夸大周是天生打门球的料,队友们则向他投去钦佩的目光。
殊不知,大周1947年参军,那时17岁的他就随部队打遍了大半个中国,1952年又赴朝作战5年,是“稳握枪、精瞄准、屏呼吸”的扎实基本功底成就了他。
针无两头尖,甘蔗没有两头甜。虽然“打小球”那些细活对他来说,如同“鲁智深拿绣花针”,但“远撞击、远冲门、远闪带”的技术是他的绝活儿,半年以后他就随竞技队经常去霸州、唐山、秦皇岛等地参加各层级的比赛,多次为卢龙县门球队摘金夺银。
妻有病  儿离世  忧伤练球不间断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个夏天,始终第一个来球场的大周,总是“大部队”撤场才来练球,有时还间隔一两天。后来听人说,他老伴得了股骨头坏死,疼痛难忍不能走路,他要做完了所有的家务才能出来,有时还要带老伴去医院,所以才不得不“旷课”的。为不影响儿女们的工作,他承受着繁重的家务和精神负担,但仍坚持练球,这感动了所有人。
老伴见他又得照顾自己,又忙活家务,怕他累垮,恳求他别再打球了。一向对老伴言听计从的大周安慰老伴:“‘常往球场跑,体健不吃药’,你看我多健康?”几句话把老伴哄开心了。就这样,他顽强坚持了十多年,直到把老伴送走。
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大周的儿子周建平得了肝癌,此后他在球场明显情绪低落,沉默寡言。一年后,年仅58岁的儿子离他而去。他白发人送黑发人,从情感上是何等的残酷?但办完丧事的第三天,大周又准时来球场参加月赛。人们不忍,劝他心情不好别上场了,他说:“人死不能复生。我要完成儿子最大的心愿——好好活着,就必须打好球”!人们知道,是战火硝烟炼就了他坚强的意志,是门球给他带来了快乐的余生。
学谚语  悟内涵  学以致用重实践
大周醉心门球文化,源于球场上的实践和《门球之苑》杂志。他也是个“有心人”,总把球场上听来的和《门球之苑》杂志刊登的门球谚语都记在小本子上,几年来足足记有200多条。他说:“我喜欢门球谚语,因为它通俗易懂,道理深刻,它是激励我坚持练球的动力,也是我学习门球技战术的良师益友。”
是呀,正因为笃信“一天不练手脚慢,三天不练丢一半”,他才克服各种困难坚持练球不间断;而那些有关技战术的谚语,更让他逐步成为球队里率先入门战术的“明白球员”。
学了“打球不结组,一场白辛苦”谚语,他悟出了过去失败的教训,单打时他再也不倾巢出动了;学了“球找上号好派遣,球找下号保安全”后,他不再为球去哪里不知所措了,战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一次单打比赛中,大周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说起大周学谚语、用谚语,他还曾因此挽留住了一名队员呢。那是2019年11月一次队间赛,刚入队不到两个月的老于是第一次参赛,比赛中颤抖的手不听使唤,击球出现严重失误,遭到了教练呵斥。赛后,老于红着脸,扛着球杆就走,表示再也不打球了。
老于在队里是不到六十岁的“年轻队员”,不能就这样拜拜了!大家都劝教练把老于请回来,但教练执意不去。在大家失望和惋惜之时,大周坐不住了,找到教练毫不客气地说:“有一句谚语‘门球场不需要手电筒,因为它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您想想,咱初学门球谁不出错?就是现在也难免……”
一语惊醒梦中人,球队教练情绪有些平和地说“那倒是”。为让教练既能接受又能认识、改正自己的错误做法,大周又用和缓的口气继续说一条极具针对性的谚语:“人人都有失误,个个不想失误,一旦出现失误,不要责怪失误,认真总结失误,才能减少失误……”教练猛然醒悟:“是呀,对一个新队员我怎能……,走,咱俩给他请回来。”还真是“抬手不打笑脸人”。老于见教练提着为他生病的老伴买的礼品走进门,心里顿感热乎乎的,很快便重返了球场。
谚语谁都会说,没想到大周在关键时刻能用这两条朴实、且富有哲理的门球谚语,说服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教练请回了老于,都称赞他是读懂、会用门球文化的有心人!
2019年《门球之苑》开展“对联征集活动”,大周看到“少时挑灯学诗书,老来休闲打门球”一联时,心潮澎湃,提笔写下了“少壮热血洒疆场,老来挥汗绿茵场”,横批“其乐无穷”的对联,把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对联的形式工工整整贴在家门上,展示了他无比自豪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门球情  腿不便 力排万难把球恋
大周执着于门球的精神,还在于他的坚持,这也鼓舞、照亮了他人。他的家离球场有8里多路,85岁前一直骑一辆自行车,到了球场就是一身汗,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为了继续打球,他向开车上班的女婿开了口。姑爷满口应承,每天早出半个小时把老人送到球场,两个小时后再接回去,但时间一长,难免遇到有事脱不开身。
于是,为了继续打球,大周坚持独立生活,每月花3000元雇了保姆,要求她除了做饭,必须用电动三轮车每天拉他去球场打球。不接触门球的乡邻十分不解,问他:“球场就这么有魔力,让你这么大岁数还着迷成这样?”大周说:“你们没感受,每打出一杆好球,我跟在部队立功受奖时一样兴奋!”
半年以后,大周听说距县城20多里有家养老公寓,那里不仅服务好,院里还有医院,但最让他激动的是,公寓内运动设施齐全,有他钟爱的人造草坪室内门球场,不出院门就能打球。为此,他毅然住进了养老公寓。别人都劝他,“养老公寓哪有家里好呀”,大周则说:“我岁数大了,腿脚不方便,哪里方便打球,哪里就是我温馨的家。”
大周,一位90多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他的球痴轶事折射出门球运动丰厚的内涵和魅力,感染了当地一代又一代的门球爱好者,也彰显出了门球事业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微信图片_20110313064202.jpg
微信图片_20110313064209.jpg
微信图片_2011031306421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8 15: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零后”老寿星的门球故事】三大战场献青春 老骥伏枥再上新战场[color=rgba(0, 0, 0, 0.298)]原创 [color=rgba(0, 0, 0, 0.298)]段其生 [url=]门球之苑[/url] 4月5日
三大战场献青春
老骥伏枥再上新战场
文、图/段其生(湖北枣阳通讯员)

《致敬老英雄》——献给646团卫生队队长王梦都
怒驱倭寇斩洋人,晋豫纤灭蒋匪军。抗美援朝保家国,向死而生铸军魂。悬壶济世献大爱,满腔热血洒军营。硝烟远去精犹在,英雄功绩万古存。
河南新乡广颜远振(昔日战友) 许世运(昔日参谋)
这首诗是一些老战友,以92岁离休老军人王梦都胸前佩戴着的三枚时代不同的勋章为题而作的,以此向生于1929年、中医之家的王梦都老人致敬。
从1945年参军入伍独立营开始,王老转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历任卫生员、护士长、卫生所长、卫生队长等职,直至1995年在枣阳军休所离休。这首诗也是对他历经战火纷飞的岁月,为国奉献青春的真实写照与评价。
王老自离休后开始打门球,他以军医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认真练习打球的基本功,通过勤学苦练,很快成为枣阳军休所门球队的主力。1999年随队参赛,获全国军休门球赛河南(荥阳)团体赛第4名,2002年河南(荥阳)军休门球寒获第八名,湖北(荆州)军休门球赛获团体赛第五名。至今,王老仍常年在襄阳市军休门球赛、枣阳市门球赛,获得的名次不计其数。
如今,已92岁高龄的王老仍每天骑着电动车,风雨无阻地去门球场坚持打球不间断,他常说,“只有坚持锻炼好身体,才能尽可能的不给国家增加额外负担”,语言之简朴令人尊敬,值得后辈门球人学习与传承。门球也成了他离休后的新战场,相信将一直陪伴这位“老军医”直到永远。


微信图片_20110313064638.jpg
微信图片_2011031306464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8 15: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零后”老寿星的门球故事】从“小八路”到“九零后”​门球老寿星原创 林明智 [url=]门球之苑[/url] 1周前
                                                  
从“小八路”到“九零后”门球老寿星

文、图/林明智(北京顺义通讯员)

高淑畔是北京市顺义区门球协会原国航四队门球队员,今年90岁高龄。从一个“小八路军”到如今的“九零”门球老寿星,她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多个阶段的伟大征程。小八路勇担重任
高淑畔是河北省河间人,1931年9月出生。1945年3月抗日战争最关键、最艰苦的时候,年仅14岁的她在易县参加了八路军,在指挥部里当电话通讯员。小小年纪和所有八路军战士一起,勇敢担当起抗日救国的重任;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她随冀东军区司令部参加了平津战役;全国解放后,她又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热潮,并屡立新功。1956年,她在保定市转业到地方。1970年调到北京民航管理局任职。1982年在国航飞行总队乘务大队政委岗位上离休。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扬和嘉奖。而让她最引以为豪的是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几枚金光闪闪的军功章,是党和人民给予这位老革命至高无尚的荣誉,老人家视为珍宝、精心珍藏。
三十六载门球情
1983年,国航组织门球队,高淑畔成为首批门球队员。刚刚五十出头的她,身体矫健,痴迷门球,天天风雨无阻地在球场练球。除了参加顺义区大小门球赛事外,她还参加东城、朝阳区及北京市的重大赛事,也曾率队走出北京,赴山西省五台山等地参赛。高老打门球训练有素,持之以恒,直到2019年她88岁之际才“挂杆”,结束了36年的门球生涯
感悟门球运动真谛
说到门球给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身体健康带来的好处,高老深有体会。她认为,从年龄、身体状况层面看,门球特别适合老年人,不仅使老年人的生活充满生机,鼓舞着老年人离休不离群,快快乐乐度余生;同时,门球入门容易,提高难,这就促使门球人必须开动脑筋,努力提高技战术水平,不断进取。
此外,这项运动还能培养门球人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从而获得健康的身体,收获长寿。目前,国航系统门球人中的“八零后”比比皆是,这正应验了“门球带给老年人健康、快乐、长寿”这一真谛。


微信图片_20110313064940.jpg
微信图片_20110313064946.jpg
微信图片_2011031306495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8-22 00: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