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2969|回复: 18

难忘的岁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5 05: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史。
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有自己一段难忘的岁月。
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
都曾经有过自己的青春年华。
我的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
献给了祖国的边防。

我的1975年---1982年八年间,
个人人生的21岁---30岁,
难忘的守卫祖国边防首位珍宝岛,
我的团队我的连,
难忘的八年军旅戍边,
珍宝岛战区依次顺序的:公司、358、五林洞、七里沁、小木河,
一串足迹,
一路战歌。
本文
将收集我的一些习作
献给军旗
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


点评

点赞您一串足迹、一路战歌、把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边防!  发表于 2019-7-25 16:37
为狂人老师的《难忘的岁月》系列报道 点赞!欣赏,给力!  发表于 2019-7-23 12:46

评分

参与人数 1票数 +2 收起 理由
翔云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05: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在北京的一次战友聚会,说了要写若干篇文稿,当任务一样交稿在北京的《边防论坛》公众平台。
男人嘛,说了就要做,说到做到,才是男儿本色。
昨天,是五四青年节,想了很多,因为,我已经不是青年了,但我曾经年轻过。
难忘的岁月,这个题名有点沧桑,我觉得,用《我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较为妥当。
考虑到这个集子都是本人原创,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电视剧的名字有点剽窃之嫌,故,暂用现在的名字。
闲话少叙,抛出第一篇以及后续吧......

目录
1、三个边防连长聚北京http://www.menqiu.com/blog-4374-36044.html
2、写在9月9日             http://www.menqiu.com/blog-4374-33827.html
3、1460次军列        http://www.menqiu.com/blog-4374-36045.html
4、我的七个战友兄弟   http://www.menqiu.com/thread-232881-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05: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边防连长聚北京
已有 6 次阅读2017-5-5 05:03 | 北京



                           三个边防连长聚北京
                                 
                                       撰文 刘会军
   
    照片上的三位,都曾经是兵哥。他们都曾在一个连队当过连长。几十年过去了,今年五一前,他们在北京相逢,这是三十多年后的第一次相逢。
    黑龙江有几个边防团,其中有一个团驻守虎饶(虎林、饶河)边界,名字挺响亮的,叫做珍宝岛战区。1969年中苏边界的一场有限度的战争,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线上最为令人瞩目的地方。
    沿着乌苏里江由南向北顺流而下,某边防团多个连队驻守着连绵数百里的国境线。最南段的一个边防站对外称呼叫小木河边防站,紧邻著名的虎头要寨。该团六连驻守这段百十里的国境线。一江之隔,对面是前苏联(现为俄罗斯)。
    1981年初,我(73年兵,照片中)从紧邻珍宝岛的七里沁边防某连副连长调到小木河边防连任连长,走的时候,韩毅入伍到了七里沁边防连,当时,他认识我,我对这个新兵有印象,但烙印不是很深。
    边防连的工作很辛苦,作为连队的军事主官,在小木河干了两年。因为身体原因,转业回了地方。在地方又工作了三十余年,退休后发挥余热常驻北京,成了北漂一族。
    韩毅(81年兵,照片左)后来在部队入党、提干,巧的是他后来也调到小木河边防站当了一任连长。再后来,工作几经变化,前两年也到了北京,成了北漂一族。
    方秀岩(95年兵,照片右),他入伍后入党、提干,也到小木河边防站当过一任连长,后来当过营长。再后来,他到北京发展,也成了北漂一族。
    真的是巧合。能促成我们前后一个边防连队、二十多年跨度、三任连长相聚的,是源于战友微信群。而把这一串连起来的,是我2016年9月9日写的一篇札记,发表在边防论坛。
    说起来,这次五一节前在北京的聚会,还要说到当年也从珍宝岛边防七连出来的秀才,他的名字叫张宝印。从七连到团部最后到北京,还在部队干,干了快40年了。
    一帮当年从珍宝岛战区边防团走出来的兵哥,聚会时的热情劲不用说了。叙旧拉家常,喝酒唱军歌,尤其是那首《珍宝岛战歌》被这几个当年的边防兵唱得那叫一个荡起回肠。聚会结束后,三个连长从北京南三环外进城,一个往东奔通州、一个往东北奔朝阳、一个奔北三环外,融入北京的夜幕中。
    我相信,只要有那么一天,祖国需要我们,我们会立刻汇集到那片熟悉的土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三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时至今日,我还能记得边防哨所和山头、交通要道和沟壑,边防的山山水水烙印脑海。
    我这一代,哥儿三个曾服役于成都军区、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后来,儿子被我送进军校,服役空军。已有打算了,再有十年八年,孙子就可以穿军装了。我的家庭,几十年来,为祖国的国防和部队奉献了兵源。
    我的这两个战友,都曾在我的连队当过军事主官,望着照片上三个已经并不年轻的脸,我想说:厉害了,我的哥儿们,为了祖国,我们把青春献给了边防,我们值了。我们曾共同拥有我们的连队,我们的小木河边防站。
    小木河,我的魂牵梦绕的边防连队,一代一代的祖国好儿郎,在那里站岗放哨,连绵国境线的许许多多个诸如小木河的边防哨所官兵们,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捍卫了祖国的安定、和平、发展和尊严。
    一个男人,要拥有一段当兵的历史。当过兵的男人,人生才显得豪迈。在我转业后,我所在的边防团有一首很流行的军歌,唱了很多年。聚会结束时,宝印他们三个把这首歌唱的很是动情,这首歌的歌名是:我把太阳迎进祖国,因为,我们的边防团,是祖国边防最东端的团队。

                                                       在祖国边防最东端的角落
耸立着我们小小的哨所
每当星星月亮悄悄的隐没
那是我第一个把太阳迎进祖国
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太阳把光热洒给万里山河
我持枪向太阳致以军礼
请它也带上我的光我的热
无论风雪弥漫还是大雨滂沱
朝霞也照样升起在我的心窝
就在这个时刻决不错
太阳肯定从我头上走过
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太阳把光热洒给万里山河
我持枪向太阳致以军礼
请它也带上我的爱、我的歌
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太阳把光热洒给万里山河
我持枪向太阳致以军礼
请它也带上我的爱、我的歌
请它也带上我的爱、我的歌

附:
【珍宝岛战歌】 滔滔的乌苏里江,英雄的珍宝岛,巍巍的完达山冲云霄,北国风光无限好,反修战士志气高,毛泽东思想来武装,珍宝岛上来站岗,为革命紧紧握住手中枪,保卫毛主席,永远战斗在珍宝岛上。


点评

为狂人老师的《三个边防连长聚北京》佳作 点赞!拜读了!  发表于 2019-7-23 12:49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金钱 +20 收起 理由
黄土地 + 20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05: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说到我曾发表在边防论坛的一篇小文,从狂人日记中找到了这篇原稿,算做是第二篇吧。

点评

拜读了,谢谢狂人老师!  发表于 2017-5-5 1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05: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在9月9】


1976年9月9日,我和战友冯俊成结束探亲,离开老家安国从定州经北京返回部队。
火车上,列车广播一遍一遍的播报,将有重要新闻。
列车抵达北京永定门车站,出站时,听到了广播:毛主席去世了。
永定门至北京站的20路公交车上的售票员一路上嚎啕大哭,根本不能坚持工作了。下车的乘客们自觉把车费放到她挂在车门口的包包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公交车的“无人售票车”。
把东西放在北京站,让战友看管。乘着夜色,我从北京站步行走向天安门广场。
大街上人很少,满街肃穆,秋风阵阵,让人心凉。
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人不少,但都是一群一群的席地而坐,以游客居多。
惊人的相似,每个人群中央,都有一部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里一遍一遍的播报着毛主席逝世的消息。
很多人,大概是北京当地的人,胳膊上佩戴上了黑纱。
待我们从西线抵达沈阳时(唐山因地震、京哈线停运),我和战友去探望他的一个亲戚,一位老太太。
老太太一见到我们,问到:你俩为啥没有戴黑纱。
我注意到,老太太全家都佩戴着黑纱,在屋子厅堂上摆着供桌,贡品有几样,还烧着香,神位上贴的是一张毛主席像。
待到我们戴上了老太太缝制的黑纱,走到沈阳的大街上的时候,满大街的行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清一色的佩戴着黑纱。
意识到了严重性,迅速结束了沈阳逗留,日夜兼程返回边防---珍宝岛战区。
回到部队的当天,连首长告诉部队给我拍了电报,要我速归,所有在外人员一律速归。我是第一个返回我的连队的。实际上,我根本没接到部队拍发的电报。
当天夜里,处于一级战备状态的部队防区一片寂静,而我,已经在哨位了。
总感到六神无主,总感到要出些什么事,已经当班长的我,回到部队的第一天晚上,连续执勤一晚上,年仅22岁的我似乎一夜之间想明白了很多问题。
以实际行动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干好本职工作。接下来的日子里,努力的工作。
后来提干,主管团轮训队训练,革命加拼命,不足一年,办了全团八次班排长和技术骨干的集训,后来又到七里沁五连和小木河六连担任军事主管,在那些日子里,总是有一种精神,一种忘我的精神。后来,因为身体原因,转业到了地方。
整整40年了,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
后来的9月9日,我带着几岁的儿子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过毛主席仪容,后来把他送到军校。本来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带孙子也去瞻仰毛主席仪容,但学校不放假,只好再推一推。选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带我的孙子、孙女去毛主席纪念堂。

昨天在北京某工作机构,接受了一项工作,觉得很有意义,那就是研究和践行如何做大做强门球事业,为更多的门球人尤其是老年朋友们提供服务。

值此9月9日,写下一篇日记,寄托哀思,也聊以自励。






点评

毛主席没有搞个人崇拜,而是人民崇拜!  发表于 2019-7-25 15:57
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怀念伟大领袖毛主席!  发表于 2019-7-23 12: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5 08: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缕阳光 于 2017-5-5 08:51 编辑

    拜读了!深有感触。年代(73、81、95),同一连队三任连长二十几年后聚会北京,实属少见。战友情万古长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11: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又一篇东东一挥而就,算第三篇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11: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1460次军列
                                                                  

                                                        撰文 刘会军

      
       1975年8月,一列由若干节铁皮闷罐组成的军列静静的停靠在沈阳北站某站台。
       沈阳军区警卫营的两个精锐连队,齐装满员,待发。
       火车在夜色中启动,目标向北,向中国的最东北部边防开进。
       这列军列的代号是1460次列车。
       1460次军列行进出发车站沈阳,终点车站东方红。

       在此之前,车上所有的人都没有听说过中国最东北部的火车站叫东方红车站。
      上点年纪的兵哥们都知道1975年我们国家尤其是军队发生了什么事情。
       有两个人进入了军委高层,一个是小平同志,一个是叶帅。
       依照:“军队要整顿,要准备打仗”的方针,部队掀起了一波波涛。

       精简整编,扩充和加强边防,沈阳军区警卫营有大动静。
       刚刚从警卫延安里转到沈阳北郊菜台子农场的警卫营一连、正在军区靶场进行全训的三连,奉命北调中苏边境。
       四连奉命东调中朝边境,六连解散,人员补充到其他连队。
       拥有七个建制连队、一个农场、一个摩托排的沈阳军区警卫营一下子少了四个建制连队。仅剩下二连、五连、七连担负沈阳军区司令部、军区党办及重要目标的警卫。

       1460军列上,除了睡觉,就是学习。政工干部们忙得很哦。
       我那时是在一连三排九班当班长,班里有三个71年兵,四个73年兵,两个75年兵。
       之所以说是齐装满员,是按照花名册一个不少的拉了出去。包括连队养的猪,除了在出发前装到战士们肚子里的,有口气的都带上了。
       四个连队干部是:连长赵吉洋,副连长白贤维,指导员杨光军,副指导员王保安,司务长杜仁友,四个排长(一排长张志学、二排长张忠良、三排长顾景德、四排长于学思)三个步兵排、每排三个战斗班,各班配有半自动,折叠全自动、班用轻机枪、40火箭筒,一个机炮排四个战斗班,配有重机枪、82无后坐力炮,炊事班和连部(一班长张怀安、二班长郝志胜、三班长韩增寿、四班长刘继生、五班长张力杰、六班长席增川、七班长王聚习、八班长王洪起、九班长刘会军、重机十班长王坤峰、重机十一班长李德芳、炮一班班长黄志明、炮二班班长王振山、上士郑德仁、炊事班长崔须刚,文书兼军械员窦爱华、卫生员李勇利、通讯员赵木林)装备精良,名符其实的沈阳军区警卫营一连。就是今天回想起来,当时我们的连队战斗力极为强悍,火力配置当时是顶级。

      军列上一路强化培训,说实在话,当我们双脚踏上珍宝岛战区的土地时,全连官兵对边防政策二十条大都能背下来了。
      
      1460次军列抵达终点---东方红车站。
      从东方红到连队驻地,同列火车的三连和我们一连分开了,两路人马乘汽车向珍宝岛战区分头开进。我们乘坐的军用汽车是在夜间抵达乌苏里江的边防站的。
      

      珍宝岛坐落在乌苏里江中,我方江岸边防站对外称呼是公司边防站。1969年珍宝岛战斗十英雄之一孙玉国就是这个边防站的站长。
     这座紧靠江边的边防站已经迁移到山头上去了,那座山头叫209高地。我们住的地方,是原来的七连住过的地方。

     军列完成任务后撤销了,但我记住了1460。因为,我们抵达的边防团的番号原来就叫做1460部队。曾经有个新闻纪录片,叫“1460部队打坦克”说的就是这支部队。
     我们的部队番号有了新的名字,81679部队85分队。我们分队下车后吃的第一餐饭是沿着羊肠小路,磕磕绊绊的到了209高地的七连,总算是吃了一顿热乎的饱饭。1460闷罐火车上,我们吃的是压缩饼干,偶尔在火车兵站就个餐也是马马虎虎凑合了。

    尽管是夜里行军,第二天,半导体收音机(那个时候,收听新闻只能是收音机了)收听到了对面的广播,说中方增兵珍宝岛,属于加剧边界紧张局势云云,第二天,对方的军用飞机反复在国境线另一侧盘旋,当时的情况,还是蛮紧张的。

     我们在公司边防站住了不太长的时间,作为珍宝岛战区的作战支援部队和精锐,绝不会在对方的炮口下一不小心就会被包饺子。曾经的珍宝岛战事前线指挥所所在地---358高地,成了我们连队新的驻地,在那里,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这个珍宝岛战区颇有气势的营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1 21: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友情怀】三任边防连长相聚京城 共话激情岁月原创 2017-05-11 刘会军 战友通

珍宝岛之歌
来自战友通


00:0001:29





刘会军,1972年12月入伍,曾在沈阳军区警卫营和黑龙江81679部队服役。1975年8月调黑龙江边防三团驻守边防,历任班长、排长、团轮训队副队长、副连长、连长等职。现住北京,联系电话13933975335,微信号同电话号。

三个边防连长相聚京城
刘会军 | 文


三位边防老兵都曾经是一个连队不同时期的连长,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喜出望外地在北京相逢了。这一刻,他们三任连长等了三十年。


左起依次为韩毅、刘会军、方秀岩

黑龙江边防线漫长,老连长们所在的边防团驻守在虎饶(虎林县、饶河县)边界,这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珍宝岛地区。1969年的珍宝岛对苏自卫反击作战,使这里名声大震,成举世最令人瞩目的地方。


沿着乌苏里江由南向北顺流而下,珍宝岛的边防连队驻守着连绵数百里的国境线。最南段的一个边防连对外称呼叫小木河边防站,紧邻著名的虎头要寨。小木河边防连驻守这段百十里的国境线。一江之隔,对面就是前苏联(现为俄罗斯)。



1981年初,我这个1973年兵,从紧邻珍宝岛的七里沁边防连副连长调到小木河边防连任连长,走的时候,韩毅入伍到了七里沁边防连。当时,他认识我,我对这个新兵有印象,但烙印不是很深。


边防连的工作很辛苦,作为连队的军事行政主官,在小木河干了两年。因为身体原因,转业回了地方。在地方又工作了三十余年,退休后发挥余热为新的事业常驻北京。


韩毅是1981年兵,后来在部队入党、提干。巧的是他后来也调到小木河边防站当了一任连长。再后来,工作几经变化,前两年也是为了事业的发展来到了北京。


方秀岩1995年兵,他入伍后入党、提干,到小木河边防站当过一任连长,后来当过营长。再后来,他为了事业的不断创新到了北京。


真的是巧合。能促成我们前后一个边防连队、三十年跨度、三任连长相聚的,是源于战友微信群。而把这次活动串连起来的起因,是我2016年9月9日写的一篇札记,发表在边防文化论坛微信公众号平台《最美边疆》的栏目中。


说起来,这次五一节前在北京的聚会,还要说到当年从珍宝岛边防来到北京的战友相聚。一帮当年从珍宝岛战区边防团走出来的兵哥,聚会时的热情劲不用说了。叙旧拉家常,喝酒唱军歌,尤其是那首《珍宝岛之歌》被这几个当年的边防军人唱得那叫一个荡气回肠。聚会结束后,三个连长从北京南三环外进城,一个往东奔通州、一个往东北奔朝阳、一个奔北三环外,融入北京的夜幕中。


我相信,只要有那么一天,祖国需要我们,我们会立刻汇集到那片熟悉的土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三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时至今日,我还能记得边防哨所和山头、交通要道和沟壑,边防的山山水水烙印脑海。



我刘氏家族这一代,哥儿三个曾服役于成都军区、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后来,儿子被我送进军校,服役空军。已有打算了,再有十年八年,孙子就可以穿军装了。我的家庭,几十年来,为祖国的国防和部队奉献了兵源。


我的这两个战友,都曾在我的连队当过军事主官,望着照片上三个已经并不年轻的脸,我想说:厉害了,我的哥儿们,为了祖国,我们把青春献给了边防,我们值了。我们曾共同拥有我们的连队,我们的小木河边防站。


小木河,我魂牵梦绕的边防连队,一代一代的祖国好儿郎,在那里站岗放哨,连绵国境线的许许多多个诸如小木河的边防哨所官兵们,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捍卫了祖国的安定、和平、发展和尊严。


一个男人,要拥有一段当兵的历史。当过兵的男人,人生才显得豪迈。在我转业后,我所在的边防团有一首很流行的军歌,唱了很多年。聚会结束时,战友们把这首歌唱的很是动情,这首歌的歌名是“我把太阳迎进祖国”,因为我们守卫在祖国边防最东端的边防线。


[url=]我把太阳迎进祖国郁钧剑 - 我是郁钧剑 精选军旅歌曲[/url]
在祖国边防最东端的角落,
耸立着我们小小的哨所。
每当星星月亮悄悄的隐没,
那是我第一个把太阳迎进祖国。
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太阳把光热洒给万里山河。
我持枪向太阳致以军礼,
请它也带上我的光,我的热!

无论风雪弥漫还是大雨滂沱,
朝霞也照样升起在我的心窝。
就在这个时刻,决不会错,
太阳肯定从我头上走过。
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太阳把光热洒给万里山河。
我持枪向太阳致以军礼,
请它也带上我的爱、我的歌!
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太阳把光热洒给万里山河。
我持枪向太阳致以军礼,
请它也带上我的爱、我的歌!
请它也带上我的爱、我的歌!

附:《珍宝岛之歌》 滔滔的乌苏里江,英雄的珍宝岛,巍巍的完达山冲云霄,北国风光无限好,反修战士志气高,毛泽东思想来武装,珍宝岛上来站岗,为革命紧紧握住手中枪,保卫毛主席,永远战斗在珍宝岛上。


本文图片及文字系原创,未经允许请勿匿名转载发表至其他平台,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3 13: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狂人老师的大作,写得好!文笔细腻,酣畅淋漓,生动且有感染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令人回味无穷,满满的正能量,可读性强!堪称上乘佳作!欣赏,给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5 15: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没有搞个人崇拜,而是人民崇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6: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七个战友兄弟

                                                                   文 刘会军

       2019年7月10日,战友老乡焦志刚因事(左三)从保定回到老家安国。
     安国的战友老乡霍小彬(左四)知道了,搭了个台请几位战友们小聚一下。
     于是,有了下面这张照片,拍照者也不是外人,叫:王志杰。
     我是7月18日晚从志刚建立的《战友加兄弟》微群中看到了七个战友的合影,在群里聊了一会儿。
     应该说,这是一张1973年度安国兵在沈阳军区警卫营服役后的四十七年后一次合影,1972年12月20日,679名安国热血青年穿上了绿军装后奔赴沈阳,后有一批到了边防,至今,沈阳和黑龙江,仍有当年的安国兵存在。
     夜不能寐呃,记忆的闸门打开了,回忆了很多,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一气呵成完成了本文。

左起:三连安占江、三连文增军,营部焦志刚,一连霍小彬,营部王亚利,三连刘建民,三连寇国强


一、最熟悉的---文增军(左二)
       我俩是一个村的,安国刘庄。两家紧挨着,只隔了一道很矮的土墙。矮到什么程度啊,隔着墙互相递个东西就可以接着。两家的房子很早的时候中间有个窄窄的夹道。1963年发大水,我家的土坯房子塌了,我母亲抱着刚出生的我的弟弟(刘会勇)住到了她家砖房的东头一间。后来我家翻盖房子,干脆取消了夹道,把原来的三间土坯房修建成三间半了。再后来,又修建了一次,改为了五间房子。按理说。两家紧挨着,有道墙是两家,拆了墙就是一家了。两家老邻居,住了几十年,关系和睦,关系好得很。
      他年长我一岁,属小龙,今年66岁了,论家乡辈份长我一辈。他们家兄弟姐妹很多,男孩子中他最小,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几个哥哥早些年就在外面工作了。1971年,他的哥哥文增群和我的哥哥刘会斌还有我们一起长大的发小刘彦海当兵到了四川,后都退役回家乡。1972年底,他和我还有我们村刘占房一起当兵到了东北沈阳,1975年我俩又一起随队调防去了珍宝岛。我俩在一起,从孩童到上小学、高小、初中、高中、当兵,再到各自成家立业历经六十多年啊。他退役(转业)后在安国土地局工作至退休。
     说来也是有趣,他的夫人和我的夫人两家离得也不远,住安国东大街,都是初中(安国五七中学)同学。想当年,回老家为了能买上一张汽车票可是挺费事的。他的在汽车站工作的同学领导(应该叫婶婶)可是没少帮忙啊。
     老文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有着长者风度。他不嗜好烟酒,注意身体保健,一直习武,善于学习。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好的东西,患难之交六十余年,衷心期望他能够健康长寿。
     经常梦游小时候的故乡,尤其是他家自打我懂事就给我带来乐趣的那棵枣树,隔着墙就能找到果子,在房顶上就更方便了。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两家的房子紧挨着,我家在东他家在西,他家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砖房,而我家的房翻盖过两次,但每次翻盖从未超过他家的房的高度。因为在我们家的老人们心目中,他家是我家的楷模。
     发小、邻居、同窗十年,战友十余年,有个乡亲辈份一直没敢忘记。
     良师益友何处寻,花甲之年看老文。


二、最相近的---焦志刚(左三)
     当兵前我们互相不认识。他是安国焦庄人,1972年底一起入伍到了沈阳。他在沈阳军区警卫营营部,我在警卫营一连。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我俩走到了一起。那是1974年末,辽宁大学中文系开放办学,有一支师生组成的队伍住进了营部,营里从所属的七个连队里各抽调一名有文化的兵与辽大师生一起组成小分队集中学习。我是作为一连、他是作为营部选派的被抽调“全脱产”学习的,这样我俩又多了一层关系:同学。
     1975年,我随队调防去了珍宝岛。后来的1982年末,我从珍宝岛战区退役(转业),他从沈阳退役(转业),我俩成了同一天穿绿军装,几乎同时脱下军装的哥儿们。在部队退役(转业)时,他担任的是指导员,我担任的是连长。在我们安国老乡中,部队提干的不很多,后来大都转业回到家乡,像我俩代表沈阳和珍宝岛老乡战友有着相同经历的是第一对,算作是志同道合,志趣相同而有默契的了。
      他回地方后,在安国组织部工作。因为位置更因为交情,战友们大大小小的事儿他没少帮忙,口碑极佳。
      他老家是农村,夫人在安国经委系统工作。经委在县城曾有个平房的家属院,他家住的房子和我在经委工作的哥哥离得很近,关系一直很好。
      他后来曾担任安国公安局政委、局长,后被调到保定担任过保定公安局纪委书记、副局长直至退休,退休后常住保定。
      记得2005年,我工作的单位下属人员和涿州公安局部门人员发生了点矛盾,一度关系很紧张。正在职代会主持会议的我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我是战友焦志刚,我到涿州来了,在XX地方。我随即带了我们工会的一位委员(安国人)驱车到了约定的地方。在他的“杯酒化解”下,一场隐患悄然收场,双方握手言和。后来我才知道,我电话中冲人家局长、政委发火时,声言要到市局找你们纪委焦书记讨个说法时,被人家摸清了底细,当值的局长政委都是志刚的徒弟,搬师傅到涿州救火,看你们战友情分如何哦。说实话,通过这件事,我看到了焦志刚的业内威信和处事能力。
     这次,他是因私事回老家安国的,战友们出来和他聚聚,人之常情。可贵的是留下一张合影,使我们未到场的战友兄弟们饱个眼福。七个人之中,只有志刚戴眼镜,说明有文化啊,对了,他有个网名叫:子夜翻书,打开他的空间,方知我说的是真的。
     风雨同舟数十年,志刚战友最风采。


三、最贴己的---霍小彬(左四)
      他岁数比我小,名字中又有个小字,所以,多年来以小彬呼之。
      我俩是父一辈子一辈的关系。他的父亲和我的父亲建国初期在一个单位工作,从父亲嘴里称他父亲为:小霍。
      在图片的七个人当中,只有我俩是一个连队的,在沈阳时是警卫营一连,在珍宝岛是边防三团二营八连。
      图片中,只有他没在部队提干,在部队一直干了八年,退役后回安国。一直在公安交警部门工作至退休,在安国老乡战友中其发展是很好的。
      小彬忠厚老实,军事技术过硬,后来当班长,带兵有方,是个能管事、能管好事、不出事的信得过的人。
      后来,我父母健在的时候我常回老家,他们交警的办公地点设在我们村西头的公路西侧(舍二村东侧),没少去溜达看看。
      当兵在一起,同在一个连队,我俩的交情更多的是在部队的日子里。在所有老一连、老八连老乡战友当中,他是坚持的时间最久的、根正苗红的正宗嫡系,是我们所有73年老乡战友中的骄傲。我们在部队干的时间长的,大都是因为提了干,而他,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无私的奉献给了部队,奉献给了边防,沈阳三年+珍宝岛五年,霍小彬,树起了一个作为安国兵令人自豪的标杆。至今,我仍记得:他瘦瘦高高的个子,把手中的班用轻机枪打出一连串点射的美妙音符......
      八年戎马守边防,小彬当属强中强。


四、最合拍的---寇国强(右一)
      寇国强,安国农村东叩人,他的岁数比我小,一直以小寇子相称。
      虽说一起当的兵,但开始互相之间不熟悉。在沈阳,我一连,他三连。一列火车调防到珍宝岛,我八连,他九连(夜老虎连,后改为装甲连)
      记得是1978年,我从部队探家在东方红火车站巧遇了他,他是从军校毕业回部队的。老乡相见,自然就话多一些。得知他从军校学习期满,我由衷的祝贺他,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部队提干要经过军校学习了。他年轻有潜力也很有人缘,是公认的干部苗子。
     后来,他提干后调到我们八连当三排长。再后来,我到小木河六连当连长的时候,他已经是该连的副指导员了。我们在一个连队又搭伙干了两年。我离开部队后,他也离开了六连到别的连队任正职。
     退役(转业)后,他在安国劳人局当副局长,在这个位上,他干的很是不错,风生水起的,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应酬以及工作,擅长做政工的他应该说是游刃有余。加之他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办事老道,微笑常驻脸上,军人风骨未减,是个圈内外公认的大好人、大能人。
     他和我们家关系很好,一直都有走动。过去我每回到安国,只要能抽出时间,总爱和他在一块儿聊聊。尊重和信任是互相的,我俩不光是在部队搭伙时合拍,到地方后虽身居两地,但有个大事小情的,我俩不用商量,准能想到合作到一块儿。以至于我的亲哥儿兄弟、内弟内妹、连襟以及能够连的上的亲戚朋友,都和他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大家公认为他精力充沛,年富力强,待人和气,办事能力和处事水品均属上乘。
      战友同学一大帮,大事小情找国强。


五、最帅气的---刘建民(右二)
      他岁数比我小,在我们老乡战友中,长的帅气,很精干。
      我们当兵前先是校友,五七中学、安国中学,还不光是一起当兵,在珍宝岛的时候还是一起由士兵提的干部。
      我1982年从部队退役(转业)时,他在装甲连当指导员。记得是1982年上半年一个黑夜,我坐的车从小木河到五林洞办事途中路上抛锚了,冰天雪地,黑忽忽的夜里,真的是没有办法了。好在距离他当时所在的连队不是太远,待我雪地里摸索到他们那儿看到他时,身疲力尽的我才看到了希望。
     他回地方后,在安国卫生局担任副局长、书记工作,工作性质和我算是同行,加之同学、战友关系,交流起来没有丝毫障碍。
     上述照片中,他是唯一入伍前住在县城的,说起来,人家早就是城里人呃。
     干练,干净,这里说的不是讲究仪表的干净,是做人、做官的干净。大民子不光长得仪表堂堂,穿戴一直整洁,坊间传闻他当官干净,是个少有的清官。我的亲戚朋友在安国县城里有很多,大都认识帅气的大民子
     男人理当有发挥,安国战友看大民。


六、最默契的---安占江(左一)
      因为他岁数比我小,一直称他为小安子,入伍前是安国农村。
      2019年5月下旬,他做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儿:在辽宁兴城,搞了一次珍宝岛八连战友聚会。
      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身在外地,无缘参加。这次聚会很隆重,作为原沈阳军区警卫营一连的珍宝岛八连的末代连长,他和搭档指导员(修长富)一起,组织了六十余位八连的兵,而且从图片和视频看,搞得有声有色,使我们这些当年八连的老兵激动万分。感谢安占江,我的好兄弟,让我又看到了离开了四十多年的老连队,看到了一些我认识的老兵们。
      他是和我一起提干的。后来我到小木河任连长的时候,他是当值的副连长。按理说,当时的白贤维连长退役(转业)他应该顺利接任。没想到,我从五连副连长位置空降六连。当时连队四个干部中,我们安国老乡战友占了三位(连长 刘会军,指导员 刘中敬 1969年老兵。副连长 安占江;副指导员 寇国强)大度爽朗的指导员打哈哈:连里有什么事,你连长说了算,你们安国老乡是多数啊。那两年的各项工作极为顺手、顺利、顺心,山高皇帝远的小木河边防站,把守很长的一段国境线,距离营部、团部很远,独立作战性质,困苦很多。连队在我们的手上有了很好的发展,班子过硬,官兵团结,大家信任和默契,是干好工作的主要因素。
      后来,占江到了团侦察股当股长,退役(转业)后在安国电力系统负责农电至退休。
     占江结婚比我早,家属也是安国的,姓黄。他们的儿子叫安鹏,还在部队时期,老黄带着孩子到部队探亲,小安鹏可是战士们心目中的“黑猫警长”,大家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乐意给他,小小年纪的安鹏,有时干脆就到战士们的大通铺上睡觉......
      圈里的大家习惯叫他老安,驻珍宝岛的八连最后一任连长是他,后,随着部队整编,八连番号撤销。
      一个锅里开过伙,兄弟情谊分外铁。


七、最低调的---王亚利(右三)
      他和我应该同岁,安国贾村人。
      刘庄和贾村本来就距离不远,这些年回去发现更近了,两个村的民房都挨在一起了。
      过去我们一起当兵离开安国的时候,我们同属于南士庄公社,是一起戴红花穿军装的同乡。
      在沈阳,他在营部摩托排。当时我们安国兵近七百人,能被选进营部直属摩托排干技术工种的,绝对是人才。
      我和他相识是在退役后,我回老家的几次聚会上看到过他,他那时在公安局工作,穿了绿军装后再穿警服,从服饰上说,家里节约了很多服装费用哦。
      热情,豪爽,说话办事低调,是他的特点。为人和为事周全而老道。我有印象的是我的父母亡故的时候我回老家,在刘庄可是见过他和他的同事们的身影。按理说,只是一起当兵,当兵时还对不上号,照片上七个人当中,只有他和焦志刚没有去珍宝岛,但家里有了事儿,就看出情分在哪儿了。
     因为我们是战友,加之我的哥哥弟弟从部队退役后也一直在县城,后来,在刘庄和贾村中间地带兴建了安国酒厂新厂区,刘庄和贾村彻底的连在了一起。
     人生如梦驹过隙,珍惜情分王亚利。


    每个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
    我们每个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经历和阅历都将是过去,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会带走一片云彩。
    人有当过兵的历史,是光荣的历史,是男人,没有为国家当过兵,是不完整的。
    我无愧,我们这一辈哥仨都有当兵的历史,我的哥哥(刘会斌 1971成都军区),我(刘会军 1973沈阳军区),我的弟弟(刘会勇 1981北京军区);我的下一辈也有三个有着当兵的历史:我的儿子(刘文明 空军),我弟弟的儿子(刘文亮 当过兵),我妹妹的儿子(张博 当过武警);我的孙子11岁了,10年以内,也是兵源,会有当兵的机会。
    有人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这话,我喜欢。
    照片的七位,是我的老乡,有的还是发小、同学。因为当过兵,成了战友,因为是战友,又有了一个共同的称谓:兄弟。
    我相信,我和都过花甲之年的照片上七位,只要国家有大事情,听从召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常规条件下的一般作战,哪个都能对付。
    都读过聊斋,就不狐仙了,你懂得。

    过去的都过去了,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看谁活得健康,活的潇洒,活的有尊严,每次聚会都能参加。
    我期待着: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还能看到如上的照片,期待着和诸位的相聚......     


     链接http://www.menqiu.com/thread-232881-1-1.html
















                                                                              2019.7.19于北京朝阳悦鑫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5 16: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您一串足迹、一路战歌、把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边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8-9 07: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