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望远镜 于 2014-2-28 19:33 编辑
过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由得让我想起早已离我们而去的亲人。其中,影响我一生的是我伯母,是她和通过她向我言传身教的曾祖父的家教传统和家风的影响,造就了我的人生。 曾祖父吴光香,是大明永乐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往河南成皋(汜水)的吴氏始祖,吴同天,(字法健,号乐善)的十九世孙。1865年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读诗书,识礼仪。故一生重礼仪,倡仁义,尊孝道,通医理,主张仁为本,孝为先,和为贵,让为德。与曾祖母和睦相处,生3男4女,加孙辈数十人。男子从小皆读书识字,女子皆自幼学女工,守三从四德。居家数十口,姑嫂同岁,叔侄同庚者不乏其人,年龄相近者更多。因受良好家教影响,个个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谅互让,孝亲好友,积极进取,“后头院(祖宅)的子孙孝顺,男人聪明,女人贤惠”被族人及乡邻认可,传为美谈。 在军伐混战,社会动荡,外敌入侵,内忧外患的旧中国,我们家也象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是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小舟,从1923年到1943年的20年间,先后有9人辞世。特别是曾祖父,祖父,三祖父的辞世,使这个家受到重创。几年间,65岁的曾祖父辞世,39岁的爷爷和三爷,三叔,英年早逝。是丧夫丧子年过六旬的曾祖母,和年届四旬的祖母带领全家人度过一道道难关。 解放后1962年自然灾害中,我的父亲,伯父又在不到半年内相继病故,是年近六旬的伯母和母亲秉承祖训,带领我们兄妹三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并借助国家,集体之力及亲朋接济,抚养我们兄妹三人成人,教育我们成才,才使得我们能报效国家,造福社会,答谢桑梓。 我们家经历百余年(1890-以后)跨越三个世纪始终和睦相处,立于不败。六代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分家,特别是伯母和母亲不是姐妹胜似姐妹,良好的妯娌关系和她们勤劳朴实,孝亲友邻,倾心教子的美德在家族中广受赞誉,被载入余顶吴氏族谱,难能可贵。这与我们家好的家教传统和良好家风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现在,虽然先辈们早已离我们而去,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优良的家教传统和家风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财富。仍指引和激励着后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