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家托 于 2014-2-26 08:15 编辑
礼物
朱家托
社区青年志愿者的徽章刚刚挂在胸前,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饮水思源,应该送点礼物给A幸福院的老人们。 送点什么礼物给老人呢? 会议室里,热气腾腾,青年志愿者正在研究“送礼物”这件事哩。 A幸福院里住着25位孤寡老人。 A幸福院是一个四合院子,有住房、走廊、院子,很适合老人居住。实际上,这儿原本是一所B小学。后来学校布局调整,B小学就与C小学合并,师生都到C小学去了。社区看中了B小学,于是买下它,略加改造,变成了A幸福院了。 A幸福院的院子有600多平方米,这样大的院子,在县城里就很惹眼。它储藏了那么多阳光,使住房格外明亮;它储藏了那么多的新鲜空气,使坐在走廊躺椅上的老人,容颜格外福相。 社区的人对A幸福院的老人是怀着深深敬意的。本来嘛,这些老人是社区的一部《创业史》和《光荣史》。遥想当年,谁不是一拳能打死老虎的好汉?他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过着汗水落地甩八瓣的日子,把“兔子不拉屎,饿死地老鼠”的田地,调理成“捏捏泥巴都淌油,插根筷子也生根”的地方,让子孙在摇钱树聚宝盆里过日子。老人们在生活之路上跋涉得够艰难的了,生活之路上有风雨泥泞,更有冰刀霜剑。人生之路上常常风云莫测,防不胜防。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走到人生的黄昏时节时,伴侣、子女竟先后乘鹤西去,成了孤寡一族。肩挑两百斤担子,迈开大步朝前走的潇洒,只是昨日的记忆了。而今呢,许多事手长衣衫短——力不从心了。随着城市化的突飞猛进,那些田地里雨后春笋般矗立起一栋栋高楼大厦,老人们也由农民变脸成了社区居民。当他们在生活之路上举步维艰时,社区及时伸出了温暖热情的双手,把他们迎进了A幸福院,让他们颐享天年。 家中有老是个宝,A幸福院的老人也是社区的宝啊!青年志愿者成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送点礼物给他们,全在意料之中的事。 可是,送点什么礼物最好呢? 正当你一言我一语出“点子”,说“礼物”时,甲站起来说:“夏去秋来,天气转凉,买个取暖器送给老人,如何?” 乙立即投了否决票:“取暖器怕是马后炮了!B爱心大使已经给每位老人送了一床电热毯,C企业家冯总已经给每位老人送了暖脚宝贝——我看不如给老人订一份牛奶,补补身子。” 丙说:“送点保健品,譬如……” 丁说:“人老了,总有个腰酸腿疼的,送台全能推拿机,理疗理疗吧。” 之后,又有人出了不少“礼物”点子。 这会儿,坐在不显眼位置的棒球帽,慢条斯理地站起来,扫视了大家一眼:“大家的意思是为老人的健康着想,善心爱意,天地可鉴。送健康是选礼物的标准。我提议——送门球!” “送门球?” “送门球!” “送门球……” …… 门球,这个像石头一样坚硬的物事,可“吃”得?这个像鉄一样冰冷的物事,可“暖”身?棒球帽的发言着实让大家吃了一惊! 门球溅起了波浪! 看着大家惊愕的样子,棒球帽说:“乡间不是有句谚语,说‘斧头比皮大衣暖和得多’,门球也会给我们带来温暖的。生命在于运动,门球是适合老人的一种运动……” 像密封的墙壁陡然开了一扇大窗子,忽地亮堂起来了!恍然大悟后,掌声随之响起。 青年人雷厉风行,说干就干。 于是兵分几路,各就各位:有的去搞场地平整,有的去买门球器材,有的去买《2004年门球规则•裁判法》等书籍,有的给老人上门球理论课…… 一个多星期后,A幸福院的大院子变脸成了门球场。 门球场就修建在居室门口,老人们从躺椅里、麻将桌上走到门球场了。这时,青年志愿者及时请来门球协会的裁判员、教练员,手把手教老人们学打门球了。进门、撞击、擦边、送位、闪击、压线……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跑大路。老人们初步掌握了门球基本技术,也开始尝到了打门球的乐趣,打门球的劲头就更足了。 门球协会举行的“хх杯”老年门球赛时,A幸福院门球队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哩。队长孙老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这,首先感谢青年志愿者给我们送来一份世间最好的礼物……” 后面的话,就被雷鸣般的掌声淹没了…… 原载北京《门球周刊》报2009年第2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