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芯”是规则修改的必由之路
“芯”泛指某些物体的核心部分(部件),这个核心部件对该产(物)品的功能、性质起决定性作用。在这里,“芯”指规则的设计理念。
(一)、规则“换芯”的必要性。现行规则完全是仿照战争的构成要件、进程设计的玩打仗游戏的“办法”。从场地设置、队伍的组成到竞赛中的战术设计、具体运作方式,都深深刻着战争的印记。按战争的要求,当然是消灭的敌人越多越好,占领的地盘越大越好;而体育竞赛则必须你出一招,我还一招,有来有往,在交手过程中,显现技术的高低、成果的大小。按着战争中消灭敌人的办法,把对方球都打出界外,让对方没有了还手的机会,只一方摆来摆去,俗称“一边倒”,这种没有了对手的“比赛”,显然不是体育竞赛中所能“允许”的。
现行的门球规则,二战后产生于日本。中日文化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在中国,必然会“水土不服”。我国第一代门球人,就感觉到了它的“不对劲”,发现多数民众看不懂、学不会,不喜欢玩。所以,早在1987年,中日关系还在“蜜月期”,我国就着手制定自己的规则,(直到现在,除了中国,其他国家还都没有自己的规则,他们一直沿用日本规则。所以,日本规则,就成了事实上的“国际规则”)当时修订组定下了三条修订原则:1,要体现中国门球的特点。2,文字简单易懂,便于老同志学习理解。3,适当参考国际规则。(见《门球之苑》2010年4期李洪滨的文章《中国第一部门球规则诞生记》)从这“三原则”中,可一看到我国门球先辈们的自信,和走有中国特色的门球之路的决心,他们那种以我为主的思想是多么的正确!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门球刚刚传入我国三年后的1987年,是不可能突破日本规则,创建一部中国自己的规则的。所以,我国首部《规则》,仍然是“不适当”的,基本照抄了国际规则。所幸的是,我国创建自己规则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从《99规则》的“限三”、《09规则》的“限双”,到《2011规则》的“得分不封顶”,都是比较大的修改,其目的都是为增加场内球的数量、遏制“一边倒”、鼓励主动进攻,提高比赛观赏性。这些改革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都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原因就在于进攻失败的代价太高。所以,开局就大胆攻门抢分的现像至今也没有出现在赛场。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改革,都没有触及到规则的根本。没有建立起能保证大部分球,都在界内活动,让界外“死球”变成活球,从而达到场上双方的编制实力均衡,总是一对一,并给进攻失败者“留出活路”、以鼓励积极进攻的制度。
(二)、规则“换芯”的制度设计与实践。改革,就是对制度的重新设计并对新制度付诸实施。门球规则的改革,必须对原来不合理的规定,予以废黜,创建新的制度。我们的试验性比赛的规则,是这样设计的:废黜“可以用任何手段将对方球打出界外”和“界外球进场触及界内球犯规”的规定。因为这些规定,是现行规则存在的“一边倒”、偶然性对比赛影响过大、战术深奥难懂、一门留球过多、球场纠纷不断、不敢进攻、比赛观赏性差等问题的总根源,也是我国民众不喜欢,致使门球人口急剧下滑的重要原因。建立“用任何方法将对方球打出界外,都是犯规行为,取消闪击权或续击权,出界的他球放回界内压线摆放,为界内球”和 “界外球进场撞击界内球,不犯规,自、他球移动有效”的新制度。
要知道离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尝一尝。这些对现行规则具有颠覆性的“新制度”,能不能行得通?我们本着减少界外球数量、提高界外球地位的目标,在2013年6、7月和11、12月,组织了两次试验性比赛。第一次比赛前,一个场地两个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另一场地的两个队进行了两个月的训练(整天按新规定玩,无裁判);第二次比赛前,也是两个场地、5个队,进行了33天的训练。两次共按新规定玩了500余场,正式比赛,第一次6场(其中双打两场)第二次11场(其中双打1场)共17场。第一次试验就感到,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没有出现任何“副作用”。但只是废黜了可以“将对方球闪出界外”,保留了“允许将对方球带出、顶出界外”的规定,界外球数量仍然过多,没有达到“场上双方实力基本对等”的目的,“一边倒”等问题仅仅是减少了、减轻了,并没有绝迹。说明改革还不彻底、不到位,所以,又有了第二次的试验。第二次试验的规定,只是在前次“减、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减”的范围,在“减、提”界外球的问题上,已经不存在“行得通行不通”的悬念了。所以,围绕改后场内球增加,可能出现的全场打的轮次少、比分低、10秒判罚不能落实、消极的延时战术大行其道等问题,我们增加了试验项目,以防止随场内球进一步增加,使上述问题加剧,让改后的比赛“走样”。主要是改用了“累计计时制”,无双杆和按“全阶段净胜分”排名次、球不停稳可以捡球、击球等,以解决超时判罚难,遏制只求胜,不争高分的倾向。
(三)、对新规定试验结果的评估:第一次,方向正确力度小,第二次彻底“换芯”,效果极佳,我们认为,这是比较成熟的改革方案。
——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一边倒”问题;
——没有了主动一门留球,“一门留球战术”和“将对方球撞柱得分战术”一样,寿终正寝。
——废黜了野蛮粗暴、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闪击对方球出界和闪带,赛场更安静、平和、高雅,还大大减轻裁判员工作量,第二次比赛,所有场次,都是安排一个裁判员在场内执裁,没有任何问题。
—— 因为进攻失误的代价大大降低,主动进攻的多了,远撞、远进门的精彩杆,场场都出现。要有好的场地、高技术选手的话,观赏性会更强。
——偶然性对胜负的影响小多了,开局、中局一次失误,一个幸运球,不再“定乾坤” ,基本功扎实,技术稳定的队,取胜的几率明显提高。“练球技不如拜上帝”,不再是球场“格言”。
——战术简化,变得浅显易懂。紧紧围绕得分、阻止对方得分来设计即可,不必在本轮次就得考虑下轮次、甚至下下轮次,会出现什么局面。击球员、教练员容易达成共识。
——比赛不到最后,很难看出胜负,而且比赛越是接近尾声,争夺越激烈。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平时玩球,多数场次打不到最后,而是中途“投降”玩下场。就是正式比赛,中途“降者”也不鲜见。在霸州第一次精英赛上,就曾有上百名观众目睹过一位全国名将,双手将球杆横举过头的“优美降姿”。此时,记录台尚未报“比赛还有5分钟”。
——得分大幅度提高。第二次试验赛后,我们紧接着完全按《2011规则》,(场地、人员都不变)进行了4场正式比赛,作为实验的一部分,以取得对比数据。这4场和第一次、第二次试验赛几个相关数据为:
场均击次(击打自球次数,包括闪击):114、121和144,
场均界外球数量: 9.3个6.5个和3.6个。
场均单方得分: 9.5分、11.7 分和 17.4分。
从以上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得分数量和“击次”成正相关,和界外球数量,成反相关。
——数量极少的界外球,因为它不再是“死球”,出界时就必须 “定位”,论及进场,大多去接应或站位(极少数撞击他球),没有了“压边”,裁判员再不用对是否推球犯规发愁;平时玩球,界外球进场乱象这一痼疾,也不治而愈。
——参与实验者,对“不得将对方球打出界外”的玩法的肯定,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试验赛后,通过座谈、走访交谈、无记名投票式问卷选项等多种形式,征询参与者的意见,事先估计,有三分分之一的人肯定这种玩法,就不错了。可结果显示,100%的选择了“我喜欢玩‘不得将对方球打出界外的玩法’。当问及理由,说这种玩法“总有打球的机会”、“打球前不再那么紧张有压力了 ”、“有了免死牌,进攻没有后顾之忧了”、“更能体现技术的作用”。看来,是我们过高估计了习惯势力的影响力。
比较正规的小型比赛。之前,参赛队按新的方法,玩了一两个月(单打的年轻队员只有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