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门球“农村包围城市” 发展态势分析 聂桦 作者简介:聂桦,女,法学士、英国国际贸易硕士,政治学高级讲师,国际级门球裁判。1992年至2000年曾任职许昌市老年体协专干、副秘书长,许昌市门球协会秘书长等。
摘要:当年,面对城市强大的反动势力,中国共产党人英明果断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这一成功的革命法宝,对今天经济危机之后的中国门球发展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和逻辑推理等科学研究方法,以中国门球发展的现实为基础,论证了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门球走“农村包围城市”发展之路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经济危机;城市;农村;门球发展
前言:2010年第十届世界门球锦标赛在上海成功举办,中国队不仅轻取大赛桂冠,而且以整体强势姿态占据了前八名中的前七个位次,从而将中国门球事业的发展推向顶峰。其实,门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走进中国开始,其在华夏大地上的发展速度之迅猛就曾令世人侧目。1983年国人初识门球[1],1986年河北廊坊队就在第一届世界门球锦标赛上代表中国打入了半决赛。时间进入1987年,中国不仅成立了自己的门球协会,门球人口更是达到50多万[2]。然而,中国门球恢弘的扩张势头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而是很快进入了箱体式发展之中。20多年后,中国门球竞技水平虽然一举跃上世界门球之巅,但是,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参与门球活动的仅只500多万,而同时代的日本,1.28亿国民中就有1000万人是门球爱好者[3]。
号称世界第一门球大国的中国,其国民的门球参与度与日本的差距令人深思,已经跨入云端的箱体式辉煌能否再续新的高度也让人疑虑。重新审视中国门球发展的脉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十二五”规划蓝图的架构中寻找下一个大跨越的契合点,是眼下摆在每一位图谋新突破的中国门球人面前至关紧要的课题。本文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现实出发,在剖析箱体式发展模式产生的根源及对中国门球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深刻论述了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门球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的必然趋势。谨为政策提供参考。
1.光环笼罩下的中国门球发展之路早有危机暗伏
1.1.公权力之于中国门球运动的发展是一把利弊兼有的双刃剑
中国门球迎来第一个发展高峰,得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国家关于老干部离退休制度的日益正常化。1982年至1987年,一大批德高权重的老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并加入到门球队伍的行列。当时的中国,门球运动刚刚起步,因其舒缓有致、动静结合,集脑力、体力活动为一体的特点,再加上门球竞技不仅能完美体现个人的技战术水平,还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协作精神,深受当时刚离开各级领导岗位的离退休老干部们的欢迎。他们不仅从人员上极大地充实了当时的门球队伍,还充分利用了当时离退休领导干部自身特有的余热、余威和在官方广泛的人脉资源,从组织机构、场地设施、再到活动经费以及大型比赛的筹备和资助,全方位提供推力,为中国门球事业开创了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发展模式。这种由当时国情、社情、民情催生的中国特色门球发展模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为我国门球运动掀起了一波影响力极大的深红色的发展浪潮。然而,当这种模式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的时候,中国的经济社会却早已开始悄悄转型了。
1.1.1中国门球的发展分享了国家有关离退休老干部安置工作的优厚待遇
文革中长期被迫赋闲的一大批老干部,在十年浩劫后恢复了职务,但是,还没等他们把压抑已久的指点江山的风帆拉满,就遭遇到了国家关于离退休制度的大政方针。门球运动,因其极其适合老年人身体状况的特点,更因为其恰逢其时地为广大老干部空置了半生的聪敏才智提供了一个尽情释放的平台,理所当然地承载了他们“职不再、权犹存”状况下的纵横捭阖、挥斥方遒。上世纪八十年代,门球搭上离退休老干部的顺风车,是珠联璧合的双赢。
1.1.2强势的外力成就中国门球的同时也局限了其生命力的自然生长
中国门球事业的早期发展主要得益于三股重要力量,一是各级体育部门的大力推动;二是广大老干部的积极参与、热心帮助,以及公权力为安抚老干部而对门球运动的开展提供的多方关照;三是门球爱好者的支持。这三股力量中的前后两种,因要借助于离退休老干部的力量更好地推动门球的开展,主观上长期累积的依附心理,在无形中从客观上强化了老干部们在中国门球运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社会的普遍认识从外向内、以离退休老干部为主体的门球队伍由内而外,为门球运动筑起了一道发展的栅栏。门球被认为是为老年人,更主要是为离退休老干部服务的,这种阶段性的认识长期主导门球运动的发展,从思想观念上将门球活动局限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名目繁多的门球竞赛也始终是围着“康乐”的核心兜圈子。长此以往,门球作为体育项目的一种,其受众的广泛性特点、其内涵中那些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竞技性特质和由扣人心弦的悬念激发的观赏性等,因人为的淡化而渐趋湮灭,中国门球运动被引入到了箱体式发展之中,进而导致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1.2.
举国体制下门球被误认为端的也是“铁饭碗”
在举国体制下,与竞技体育被扭曲为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相类似,门球以离退休老干部为主体的阶段性发展方式,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被当成了发展方向。因为历史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干部工作有着太过明显的时代烙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门球和参加各级门球比赛只是老干部们享受的福利待遇的一种。历史划过2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转型已经深化到市场经济阶段,退休制度也已是国家生活中最寻常的一种,然而,无论是在绝大部分老干部看来,还是在相当多的门球参与者的心目中,买别的健康可以花钱,自费打门球心理上就会纠结。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自由和平等,用权力和特殊待遇折抵快乐和健康是时代的产物。中国门球要想冲破历史的藩篱,真正从过时的箱体中走出来,只有提高认识,重塑观念,积极跻身市场的洪流之中,通过外在条件的改变激发门球运动自身的生命活力。
2.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是中国门球发展的自然选择
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的辉煌,是呈“倒金字塔”型发展的中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的簇拥下穿破云层在空中绽开的最后一朵蘑菇云,那么,2010年上海世锦赛上中国门球的绝对优势,也已经将箱体机制残留的生命精华悉数耗尽了。
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城市离退休老干部为中坚的中国门球的发展箱体就已经不是铁板一块了,年龄段方面,不但时有中青年力量的多方渗透,少儿门球的小荷也开始萌动了尖尖角。空间上,县、乡及以下区域的门球运动更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合围城市的苗头。确切地说,2010年上海世锦赛上,中国门球的精彩亮相更应该是新生代力量的金蝉脱壳之举。
2.1.门球以其特有的魅力让转型期中国农村许多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重现生机
国家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珠三角,紧接着是长三角的经济繁荣,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放下锄头进城淘金,以农民工的身份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人口迁徙拉开了序幕,昔日人欢马叫的乡村霎时间变成了老弱病残的留守处。几乎就在中国的人口版图悄悄改变的同时,一些有着远见卓识的门球人,已经将门球的触角深入到了城镇之外的“十里八乡”,河北廊坊的王维亚就是先驱者之一。
门球,最早在日本是专为儿童设计的游戏,[4]来到中国又被时代运化成了准老年项目。一座座孤零零、貌似将要被历史遗弃的村庄,温婉、祥和而又不失坚韧的门球运动图景一经介入,家家户户冷冷清清的空巢里,长期少亲缺爱的心魄立刻就被统摄在了一起。仅只河南的新安县,截止2006年,门球队伍就已经达到400支之多,门球场140多块,全县有60多个村庄建有门球场,几乎村村都有门球活动。[5]在山西阳城县,早在2005年,门球比赛就被作为重要且必备的表演节目,出现在了村村、寨寨之间的庙会上。阳城县第一个建立农村门球队的固隆乡,根据2005年统计的数字,13个自然村建了18块门球场,正规球队32支,二三级裁判13人,全镇每年都要举办15次门球邀请赛。[6]
2.2.市场经济的深化加速了中国门球向农村转移的步伐
2010年5曰27日的《太原晚报》上,一则题为《门球场越来越少》[7]的报道,将门球活动近年来在城市中遭遇的窘迫境地掀开了冰山一角。其实,目前城市门球发展的瓶颈远不止如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普通民众的包括体育健身在内的各种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市中名目繁多的娱乐、健身项目,无论是普及程度,还是市场化标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供人们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以老年运动面目登陆中国的门球,仅其出身,就已经在城市青少年、乃至中年人群中折失了不少吸引力。况且,市场经济标榜的是以独立、自由、冷、酷为精神内核的文化,而以亲和、互助和团团圆圆意境勾勒出的门球合家欢,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其心理容纳空间只能越来越小。而在同时期市场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广阔天地里,门球好比强心剂,从精神上为一个个散落的家庭、为四分五裂的村庄唤回了往日的欢乐和凝聚力。
门球下乡,是寸土寸金的城市在追逐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无奈,也是新时代为门球大发展开启的另一扇天窗。
2.3.国际经济危机是挑战也为中国门球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008年由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迫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严重依赖传统成本优势的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拉动型,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而作为曾经助推中国经济腾飞的“人口红利”主力军的第一代农民工,或因产业升级和转移的影响,或因年龄健康问题,或因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感召等原因,渐渐回归乡里田间,以“见过世面”后的别样风貌,准备在和谐社会的新农村建设中再立新功。这一部分人群就是“门球下乡”能否平稳落地生根的关键,也是将来“农村包围城市”的门球发展之路可以顺利发芽、开花、直至结果所要依靠的潜在骨干力量。经济危机将城市门球逼进了发展的死胡同,无意中却为门球开辟了另一个更加广阔的阵地,同时还奉送了一大批人力资源宝藏。
中国门协副主席公冶民把2010年世锦赛中国门球的成功称为“民生门球”[8]的胜利,而中国门协秘书长古桥则习惯把中国门球叫做草根门球。民生和草根,看似普通的文字,不但直抵箱体式门球发展严重脱离普通大众的病灶,也进一步明确了在经济危机过后,在以拉动内需为主的国民经济运行模式中,有着九亿人口的农村对门球今后发展的伟大意义。
3.结论和建议
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已经渐行渐远了,但危机之后的惯性通胀带来的物价压力,以及国家收缩银根时的震动带给人们的颠簸之苦,都还远没有结束。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大国,经济危机的冲击更加坚定了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在前不久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规定也都是《建议》的重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对于尚在孕育之中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门球发展之路来说,无疑于久旱逢甘霖的禾苗,一时间生机无限。
3.1.小门球将有大作为
要想有地位,必须有作为。“十二五”建议中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政策规定,近乎于给“门球下乡”特批的专列,21世纪小门球演绎的新版“朝阳沟”中,系出名门的新娘子“上山下乡”时,不仅会赶着马车、带着嫁妆,要带的也不止是妹妹,还会有浩浩荡荡的亲友团陪同助阵。“体育搭台经贸唱戏”已是久响不衰的经典,以后的农家乐不但有农家饭、农家宾馆、农家采摘供城里人消遣,有着康乐内涵和世界名望的门球一旦入主农家集市、农家夏令营等各种形式的门球主体活动,将更加有利于实现“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9]“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0]的政策规定。
昔日的王银环背负着太多历史涂抹的悲壮,今天的小门球,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阳光雨露沐浴下轻身上阵,在农村广阔天地里运筹500万门球人同心同德的努力,结局应该值得期待。
3.2.用两条“腿”实现新跨越
箱体式门球发展模式不缺乏高度,2010年上海世锦赛中国门球的整体“凌”绝顶已经给出了答案,只是低头“览”山时,却是月明“星”稀。
人口是中国门球最大的优势,绝大部分资源在农村。中国门球完全可以借鉴中国武术的发展范例,将门球竞赛以康乐和竞技为标签一分为二,在夯实已经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韬略之中,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开拓新的农村门球阵地,扩大门球康乐人口,以城乡门球之“众”堆砌中国门球的金字塔之基,用众“火”淬炼门球竞技之星、燎燃中国门球市场。中国门球“农村包围城市”的金字塔一旦成型,康乐门球和竞技门球在门球经济的护卫下,必定会走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关键.从规则变化看门球发展[J].门球之苑,2003(01)
[2]姚见.日本门球运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J].门球之苑,2002(01)
[3]夏晓懿.儿童打门球能开发智力[N].环球时报
生命周刊,2004.10.19
[4]于红立.门球面对面:探索发展新路老年门球赛面面观 http://news.sports.cn/author/2006-09-22/930280.html
[5]郭思.山西阳城门球成大气候 http://sports.sina.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