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698|回复: 15

祝寿文化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3 07: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下豪杰 于 2022-9-13 07:26 编辑

                                        祝寿文化初探

      在中国古代的人生礼仪中,祝寿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尚书》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寿居五福之首,可见古人对寿是非常重视的。祈福求祥,盼望寿运长久,祖祖辈辈已约定俗成,由此也带来了隆重的祝寿风尚,形成了积淀深厚而瑰丽的祝寿文化。
                       祝寿文化源远流长
    祝寿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受历朝历代的推崇。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爱戴老人,追求长寿之事不乏其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上层统治集团已经出现了原始形态的祝寿活动。《诗经》中所用“万寿无疆”、“南山之寿”这样的颂句,在今天的祝寿活动中仍十分常见。秦王嬴政为自己长寿不老,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各3000人,东渡入海寻求仙药。汉高祖刘邦,捧酒为寿。唐宋以来,皇帝寿诞日为自己制定了专门的礼仪进行祝贺。
  民间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美德,给老人祝寿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寿,九十耋寿,百岁星寿”代代相传。 祝寿有“庆九不庆十”之说。如老人过60岁寿辰,并不是整60岁才做寿,而是59岁,“九”取长久之意,认为九是最尊、最大的数字,希望老人从做寿开始越活越长久;祝寿时,一般定在生日这一天,设寿堂、置寿桃、挂寿轴、致祝词、行寿礼,等等。虽然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存在差异、祝寿的规模不尽相同;但不论繁简厚薄,皆表达了晚辈的一片孝心以及亲朋好友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这种习俗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相延不断。
                      祝寿文化推陈出新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深切地感受到:祝寿文化既有继承,更有创新与发展。
    一是党委政府的老干局、退休协会等部门每年都对70、80 、90岁的老同志馈赠以百寿图为背景的金字寿匾;凡是百岁公民,县(市)镇领导都要登门为其祝寿,并送上寿匾和礼金。寿匾虽不大、祝寿礼金也是规定之数,但寿星总是像宝贝一样珍视,像细数家珍一样告诉每一个来看他(她)的人,从内心感谢党和政府,其社会正面影响极其深远!
    二是民间过整十生日的,一改过去收人情(钱)的旧俗,寿星家为亲朋好友、乡邻里人或办寿宴,将祝寿与开展交流活动、构建睦邻关系和和谐社区结合起来;或预约电影、歌舞戏曲演唱团来放映和表演,将祝寿与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结合起来;或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请行家、专家作保健、防疫、开创美好生活等方面的讲座,将祝寿与提高健康素养和幸福指数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结合起来。二改过去晚辈为寿星跪拜祝寿为集体鞠躬祝寿;被邀请的来宾、亲朋好友、乡里友邻在宴会上集体举杯为寿星送上祝福;寿星和家人同时举杯感谢大家的光临与祝福,气氛极其和谐、热烈!三改祝寿金的用场,遵照寿星的意愿,将办寿宴的钱,或用来旅游观光,或用来添置文体活动器材、赞助体育赛事,或用于慈善事业、济困扶贫······这就把寿星的人生观、快乐观和祝寿文化升华到一个新的更高境界!
                      祝寿文化的头灶特色

     伴随着祝寿文化的推陈出新,近几年来,我们头灶逐渐形成了富有本地特色的祝寿文化,这就是祝寿诗词。
    从内容上看,祝寿诗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礼赞寿星平生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三尺讲台数十秋,莘莘学子遍神州。履新公职荐贤才,省委彰功志不休。”
    这是对头灶镇原党委副书记丁群人同志八十华诞的祝寿诗。丁群人同志曾任头灶中学校长多年,为国家、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可谓学子遍神州、桃李满天下;后又调至头灶镇党委工作,他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举贤任能,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好干部,被江苏省委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就概括了他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既是对他的礼赞,也是对后来者的激励!
    又如:
  “一生从政系人民,刚正清廉公仆心。病退初心仍不忘,门球场上雅风吟。”
  “掌管乡黉数十年,辉煌业绩载千篇。退休履职关工委,省里表彰列榜前。”
  “锦上添花从教启,鹏程万里建功奇。甘当公仆人民爱,老有新为志不移。”等十多首祝寿诗就是在朱云峰、夏永喜、花锦鹏等同志七十、八十华诞之际对他们不忘初心、从政为民、甘当公仆、矢志不移的肯定与礼赞!

    二是颂扬寿星生活幸福、家庭和睦、家风纯正 。
  “鸿案齐眉五十年,双星日曜正中天。钟灵毓秀育桃李,百福骈臻汇寿筵。”
  “培李育桃四十秋,莘莘学子遍全球。而今华诞八旬日,四代同堂福满楼。”
  “丁财永世两皆旺,四代同欢福满堂。长子农商当首席,家风美德九州扬”
    诸如此类的祝寿诗,正是对夏益民、朱锦凤、丁永旺等同志七十、八十华诞的祝贺,更是对他们生活幸福、家庭和睦、家风纯正的颂扬!
    三是讴歌寿星退而不休、初心不忘、牢记使命、老有新为;讴歌他们身处伟大的新时代。
  “大名鼎鼎赵长海,八十高龄壮士怀。打起门球惊四座,龙腾虎跃夺金牌。”
  “从教四旬桃李芳,十年版主耀金光。长城内外江南北,足迹遍留满网香。”
  “夏承尧舜续春秋,锦绣河山岁月留。国力源泉民作本,而今盛世寿星稠。”
    在对赵长海、夏云保、夏锦泉的祝寿诗中,“打起门球惊四座,龙腾虎跃夺金牌”;“长城内外江南北,足迹遍留满网香”正是对寿星老有新为的褒扬;“而今盛世寿星稠”正是对当今伟大新时代的讴歌!
    需要补上一句的是,这些祝寿诗都是镶嵌在陶釉精美的花瓶上或是彩印在金碧辉煌的寿匾上,寿星及其家人都将其当作文物一样珍藏。不能不说,这一富有头灶特色的祝寿文化,将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

为老师的祝寿文化初探报道点赞!  发表于 2022-9-14 05:15
谢谢益民好友馈赠精华!  发表于 2022-9-13 13:16
谢谢海兰版主热忱点赞!  发表于 2022-9-13 13:16
谢谢益民好友热忱赞赏、鼎力支持!  发表于 2022-9-13 13:15
谢谢益民好友高票鼓励!  发表于 2022-9-13 13:15
为老师的祝寿文化初探报道点赞!  发表于 2022-9-13 12:43

评分

参与人数 1票数 +2 收起 理由
夏益民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9-13 09: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富有头灶特色的祝寿文化,将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点赞!!  

点评

衷心感谢好友馈赠精华、高票鼓励、热忱赞赏、鼎力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13 13:18
衷心感谢好友馈赠精华、高票鼓励、热忱赞赏、鼎力支持!  发表于 2022-9-13 13: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3 12: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师的祝寿文化初探报道点赞!

点评

衷心感谢海兰版主第一时间热忱关注、赠帖点赞、深情助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13 13:19
衷心感谢海兰版主第一时间热忱关注、赠帖点赞、深情助力!  发表于 2022-9-13 13: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3 13: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夏益民 发表于 2022-9-13 09:35
这一富有头灶特色的祝寿文化,将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点赞!!

     衷心感谢好友馈赠精华、高票鼓励、热忱赞赏、鼎力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3 13: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兰 发表于 2022-9-13 12:43
为老师的祝寿文化初探报道点赞!

     衷心感谢海兰版主第一时间热忱关注、赠帖点赞、深情助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4 17: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寿文化初探(一)

                祝寿文化源远流长

                    外一首
                年齐七十古为稀,
                要想高龄培德基。
                愿效南山歌福寿,
                还随四海祝期颐。
    在中国古代的人生礼仪中,祝寿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尚书》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寿居五福之首,可见古人对寿是非常重视的。祈福求祥,盼望寿运长久,祖祖辈辈已约定俗成,由此也带来了隆重的祝寿风尚,形成了积淀深厚而瑰丽的祝寿文化。
  祝寿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受历朝历代的推崇。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爱戴老人,追求长寿之事不乏其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上层统治集团已经出现了原始形态的祝寿活动。《诗经》中所用“万寿无疆”、“南山之寿”这样的颂句,在今天的祝寿活动中仍十分常见。秦王嬴政为自己长寿不老,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各3000人,东渡入海寻求仙药。汉高祖刘邦,捧酒为寿。唐宋以来,皇帝寿诞日为自己制定了专门的礼仪进行祝贺。
  民间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美德,给老人祝寿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寿,九十耋寿,百岁星寿”代代相传。 祝寿有“庆九不庆十”之说。如老人过60岁寿辰,并不是整60岁才做寿,而是59岁,“九”取长久之意,认为九是最尊、最大的数字,希望老人从做寿开始越活越长久;祝寿时,一般定在生日这一天,设寿堂、置寿桃、挂寿轴、致祝词、行寿礼,等等。虽然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存在差异、祝寿的规模不尽相同;但不论繁简厚薄,皆表达了晚辈的一片孝心以及亲朋好友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这种习俗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相延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4 17: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寿文化初探(二)
             祝寿文化推陈出新
                   外一首
             夏承尧舜续春秋,
             锦绣河山岁月留。
             国力源泉民作本,
             而今盛世寿星稠。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深切地感受到:祝寿文化既有继承,更有创新与发展。
    一是党委政府的老干局、退休协会等部门每年都对70、80 、90岁的老同志馈赠以百寿图为背景的金字寿匾;凡是百岁公民,县(市)镇领导都要登门为其祝寿,并送上寿匾和礼金。寿匾虽不大、祝寿礼金也是规定之数,但寿星总是像宝贝一样珍视,像细数家珍一样告诉每一个来看他(她)的人,从内心感谢党和政府,其社会正面影响极其深远!
    二是民间过整十生日的,一改过去收人情(钱)的旧俗,寿星家为亲朋好友、乡邻里人或办寿宴,将祝寿与开展交流活动、构建睦邻关系和和谐社区结合起来;或预约电影、歌舞戏曲演唱团来放映和表演,将祝寿与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结合起来;或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请行家、专家作保健、防疫、开创美好生活等方面的讲座,将祝寿与提高健康素养和幸福指数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结合起来。二改过去晚辈为寿星跪拜祝寿为集体鞠躬祝寿;被邀请的来宾、亲朋好友、乡里友邻在宴会上集体举杯为寿星送上祝福;寿星和家人同时举杯感谢大家的光临与祝福,气氛极其和谐、热烈!三改祝寿金的用场,遵照寿星的意愿,将办寿宴的钱,或用来旅游观光,或用来添置文体活动器材、赞助体育赛事,或用于慈善事业、济困扶贫······这就把寿星的人生观、快乐观和祝寿文化升华到一个新的更高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4 17: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寿文化初探(三)

            祝寿文化的头灶特色

                祝寿诗


         

    伴随着祝寿文化的推陈出新,近几年来,我们头灶逐渐形成了富有本地特色的祝寿文化,这就是祝寿诗词。
    从内容上看,祝寿诗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礼赞寿星平生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三尺讲台数十秋,莘莘学子遍神州。履新公职荐贤才,省委彰功志不休。”
    这是对头灶镇原党委副书记丁群人同志八十华诞的祝寿诗。丁群人同志曾任头灶中学校长多年,为国家、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可谓学子遍神州、桃李满天下;后又调至头灶镇党委工作,他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举贤任能,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好干部,被江苏省委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就概括了他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既是对他的礼赞,也是对后来者的激励!
    又如:
  “一生从政系人民,刚正清廉公仆心。病退初心仍不忘,门球场上雅风吟。”
  “掌管乡黉数十年,辉煌业绩载千篇。退休履职关工委,省里表彰列榜前。”
  “锦上添花从教启,鹏程万里建功奇。甘当公仆人民爱,老有新为志不移。”等十多首祝寿诗就是在朱云峰、夏永喜、花锦鹏等同志七十、八十华诞之际对他们不忘初心、从政为民、甘当公仆、矢志不移的肯定与礼赞!
    二是颂扬寿星生活幸福、家庭和睦、家风纯正 。
  “鸿案齐眉五十年,双星日曜正中天。钟灵毓秀育桃李,百福骈臻汇寿筵。”
  “培李育桃四十秋,莘莘学子遍全球。而今华诞八旬日,四代同堂福满楼。”
  “丁财永世两皆旺,四代同欢福满堂。长子农商当首席,家风美德九州扬”
    诸如此类的祝寿诗,正是对夏益民、朱锦凤、丁永旺等同志七十、八十华诞的祝贺,更是对他们生活幸福、家庭和睦、家风纯正的颂扬!
    三是讴歌寿星退而不休、初心不忘、牢记使命、老有新为;讴歌他们身处伟大的新时代。
  “大名鼎鼎赵长海,八十高龄壮士怀。打起门球惊四座,龙腾虎跃夺金牌。”
  “从教四旬桃李芳,十年版主耀金光。长城内外江南北,足迹遍留满网香。”
  “夏承尧舜续春秋,锦绣河山岁月留。国力源泉民作本,而今盛世寿星稠。”
    在对赵长海、夏云保、夏锦泉的祝寿诗中,“打起门球惊四座,龙腾虎跃夺金牌”;“长城内外江南北,足迹遍留满网香”正是对寿星老有新为的褒扬;“而今盛世寿星稠”正是对当今伟大新时代的讴歌!
    需要补上一句的是,这些祝寿诗都是镶嵌在陶釉精美的花瓶上或是彩印在金碧辉煌的寿匾上,寿星及其家人都将其当作文物一样珍藏。不能不说,这一富有头灶特色的祝寿文化,将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7-6 00: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