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4-6 15: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零后”老寿星的门球故事】球痴“大周”33载轶事多 原创 徐东仁 [url=]门球之苑[/url]
球痴“大周”33载痴迷门球轶事多
文、图/徐东仁(河北秦皇岛通讯员)
91岁的离休干部周振庭,因身高达1米87,队员们私下里都叫他“大周”。大周痴迷门球33年,而发生在他身上悲欢离合的门球轶事也比比皆是。
老八路 新球员 小试牛刀技不凡
大周喜爱门球运动,始于88年刚刚从县医院离休时。当大周在门球场看到教练反复强调新队员“四点一线瞄准撞击球”时,他跃跃欲试,怀着满满的自信加入了门球队。他借来球杆练习,没几天,从要领的掌握,动作的协调性及击球效果方面,都堪称“优等生”。球队领导夸大周是天生打门球的料,队友们则向他投去钦佩的目光。
殊不知,大周1947年参军,那时17岁的他就随部队打遍了大半个中国,1952年又赴朝作战5年,是“稳握枪、精瞄准、屏呼吸”的扎实基本功底成就了他。
针无两头尖,甘蔗没有两头甜。虽然“打小球”那些细活对他来说,如同“鲁智深拿绣花针”,但“远撞击、远冲门、远闪带”的技术是他的绝活儿,半年以后他就随竞技队经常去霸州、唐山、秦皇岛等地参加各层级的比赛,多次为卢龙县门球队摘金夺银。
妻有病 儿离世 忧伤练球不间断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个夏天,始终第一个来球场的大周,总是“大部队”撤场才来练球,有时还间隔一两天。后来听人说,他老伴得了股骨头坏死,疼痛难忍不能走路,他要做完了所有的家务才能出来,有时还要带老伴去医院,所以才不得不“旷课”的。为不影响儿女们的工作,他承受着繁重的家务和精神负担,但仍坚持练球,这感动了所有人。
老伴见他又得照顾自己,又忙活家务,怕他累垮,恳求他别再打球了。一向对老伴言听计从的大周安慰老伴:“‘常往球场跑,体健不吃药’,你看我多健康?”几句话把老伴哄开心了。就这样,他顽强坚持了十多年,直到把老伴送走。
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大周的儿子周建平得了肝癌,此后他在球场明显情绪低落,沉默寡言。一年后,年仅58岁的儿子离他而去。他白发人送黑发人,从情感上是何等的残酷?但办完丧事的第三天,大周又准时来球场参加月赛。人们不忍,劝他心情不好别上场了,他说:“人死不能复生。我要完成儿子最大的心愿——好好活着,就必须打好球”!人们知道,是战火硝烟炼就了他坚强的意志,是门球给他带来了快乐的余生。
学谚语 悟内涵 学以致用重实践
大周醉心门球文化,源于球场上的实践和《门球之苑》杂志。他也是个“有心人”,总把球场上听来的和《门球之苑》杂志刊登的门球谚语都记在小本子上,几年来足足记有200多条。他说:“我喜欢门球谚语,因为它通俗易懂,道理深刻,它是激励我坚持练球的动力,也是我学习门球技战术的良师益友。”
是呀,正因为笃信“一天不练手脚慢,三天不练丢一半”,他才克服各种困难坚持练球不间断;而那些有关技战术的谚语,更让他逐步成为球队里率先入门战术的“明白球员”。
学了“打球不结组,一场白辛苦”谚语,他悟出了过去失败的教训,单打时他再也不倾巢出动了;学了“球找上号好派遣,球找下号保安全”后,他不再为球去哪里不知所措了,战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一次单打比赛中,大周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说起大周学谚语、用谚语,他还曾因此挽留住了一名队员呢。那是2019年11月一次队间赛,刚入队不到两个月的老于是第一次参赛,比赛中颤抖的手不听使唤,击球出现严重失误,遭到了教练呵斥。赛后,老于红着脸,扛着球杆就走,表示再也不打球了。
老于在队里是不到六十岁的“年轻队员”,不能就这样拜拜了!大家都劝教练把老于请回来,但教练执意不去。在大家失望和惋惜之时,大周坐不住了,找到教练毫不客气地说:“有一句谚语‘门球场不需要手电筒,因为它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您想想,咱初学门球谁不出错?就是现在也难免……”
一语惊醒梦中人,球队教练情绪有些平和地说“那倒是”。为让教练既能接受又能认识、改正自己的错误做法,大周又用和缓的口气继续说一条极具针对性的谚语:“人人都有失误,个个不想失误,一旦出现失误,不要责怪失误,认真总结失误,才能减少失误……”教练猛然醒悟:“是呀,对一个新队员我怎能……,走,咱俩给他请回来。”还真是“抬手不打笑脸人”。老于见教练提着为他生病的老伴买的礼品走进门,心里顿感热乎乎的,很快便重返了球场。
谚语谁都会说,没想到大周在关键时刻能用这两条朴实、且富有哲理的门球谚语,说服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教练请回了老于,都称赞他是读懂、会用门球文化的有心人!
2019年《门球之苑》开展“对联征集活动”,大周看到“少时挑灯学诗书,老来休闲打门球”一联时,心潮澎湃,提笔写下了“少壮热血洒疆场,老来挥汗绿茵场”,横批“其乐无穷”的对联,把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对联的形式工工整整贴在家门上,展示了他无比自豪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门球情 腿不便 力排万难把球恋
大周执着于门球的精神,还在于他的坚持,这也鼓舞、照亮了他人。他的家离球场有8里多路,85岁前一直骑一辆自行车,到了球场就是一身汗,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为了继续打球,他向开车上班的女婿开了口。姑爷满口应承,每天早出半个小时把老人送到球场,两个小时后再接回去,但时间一长,难免遇到有事脱不开身。
于是,为了继续打球,大周坚持独立生活,每月花3000元雇了保姆,要求她除了做饭,必须用电动三轮车每天拉他去球场打球。不接触门球的乡邻十分不解,问他:“球场就这么有魔力,让你这么大岁数还着迷成这样?”大周说:“你们没感受,每打出一杆好球,我跟在部队立功受奖时一样兴奋!”
半年以后,大周听说距县城20多里有家养老公寓,那里不仅服务好,院里还有医院,但最让他激动的是,公寓内运动设施齐全,有他钟爱的人造草坪室内门球场,不出院门就能打球。为此,他毅然住进了养老公寓。别人都劝他,“养老公寓哪有家里好呀”,大周则说:“我岁数大了,腿脚不方便,哪里方便打球,哪里就是我温馨的家。”
大周,一位90多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他的球痴轶事折射出门球运动丰厚的内涵和魅力,感染了当地一代又一代的门球爱好者,也彰显出了门球事业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
|